本书是法国知名学者程艾蓝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曾获1998年西方汉学儒莲奖。此书源于作者的大学讲课草纲,以既历史又主题的方法来叙述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精神历程。其中重点凸现了复杂整体中几个惊人的时刻,可与钱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国思想史》互为补充。 西方对中国思想传统的介绍往往集中于某个局部,或过于片面。本书作者程艾蓝凭借其法、中双重身份的先天优势,从中、西方双重视角审视中国思想,梳理了从商朝到五四运动间中国思想的演变。她既不依照预先确定的史学范式,也不试图论证某一特定的论题,而是用中国思想家自己的语言忠实呈现他们想说的话,再借汉学学者的阐释进行解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不仅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思想的大门,也向中国读者提供了一次反观本国的机会。
程艾蓝(Anne Cheng),1955年生于巴黎的中国家庭,入巴黎高师(ENS-Ulm)后致力于汉学研究。现为法兰西公学院(Collège de France)中国思想史教席教授,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法国东方语言文化研究院(INALCO)等机构从事中国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译著《论语》堪称欧洲汉学界quan威译本。主持编撰多部作品,如《当代中国思想》、法汉对照“汉文书库”系列丛书等。
目录
说明 1
缩写 3
年表 4
绪言 8
第一编
中国思想的古代基础(公元前两千年—公元前五世纪)
第一章 商周上古文化 35
第二章 孔子对人的赌注 52
第三章 墨子对孔子学说的挑战 93
第二编
战国时期的自由交流(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前三世纪)
第四章 庄子听道 113
第五章 战国时期的言说和逻辑 152
第六章 孟子:孔子的精神传承 173
第七章 《老子》的无为之道 208
第八章 荀子:孔子的现实传承 238
第九章 法家 264
第十章 宇宙思想 284
第十一章 《易经》 306
第三编
遗产的修整(公元前三世纪—公元四世纪)
第十二章 两汉的整体视角 335
第十三章 三世纪与四世纪的思想更新 379
第四编
巨大的佛教震撼(一世纪—十世纪)
第十四章 佛教来华之初(一世纪—四世纪) 409
第十五章 岔路口的中国思想(五世纪—六世纪) 441
第十六章 唐代臻荣(七世纪—九世纪) 466
第五编
融佛后的中国思想(十世纪—十六世纪)
第十七章 宋初儒学复兴(十世纪—十一世纪) 509
第十八章 北宋文理之思(十一世纪) 560
第十九章 南宋大综合(十二世纪) 589
第二十章 明代思想对心的再重视(十四世纪—十六世纪) 630
第六编
近现代思想的形成(十七世纪—二十世纪)
第二十一章 清朝考证精神与经世致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 679
第二十二章 现代:对峙西方的中国思想(十八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732
结语 773
一般文献 783
概念索引 790
名称、人名、地名索引 819
文献索引 836
译者致谢(一) 847
译者致谢(二) 849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可能觉得信息量略大,但随着深入,那种被思想洪流裹挟而行的快感愈发明显。它没有预设读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国学基础,而是以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方式,将复杂的儒、道、释等核心思想体系进行了精妙的解构和重组。比如,它对佛教传入后,如何与本土的玄学和儒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描述得极其精彩,那种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张力,跃然纸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思想“适用性”和“局限性”的平衡探讨,不盲目歌颂,也不过度贬低,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评价,体现了一种成熟的历史观。这种客观而富有同理心的叙述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先贤们的伟大,也能洞察到他们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曲折。对于想系统了解中国思想演变脉络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起点,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深度解释。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比较挑剔的读者,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和考据的严谨性上,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主要流派的介绍,更是挖掘了一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边缘”思想流派,比如墨家、法家在不同时期的命运起伏,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时,展现了高超的梳理能力,避免了将任何一种思想“神圣化”或“脸谱化”。例如,书中对“天人感应”思想在不同朝代的阐释差异,就做了非常细腻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权力与思想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查阅了书后附注的参考书目,发现作者的论证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全书观点的信任度。它像一把手术刀,精确地剖析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关口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非常引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中国文化传承的全新视角。它没有按照时间轴简单线性地铺陈,而是更侧重于思想核心概念的“迭代”与“变形”。例如,关于“仁”与“礼”的讨论,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使用的,作者进行了精彩的脉络梳理,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其内涵是经过漫长历史淘洗和不断被赋予新意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与书中的思想进行“对话”。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比较,而不是全盘接受。这种引导性的写作方式,成功地激发了我的主动学习欲望。它不仅仅是一本“读完即止”的书,更像是一张思想地图,指引着我未来在相关领域继续探索的方向,其价值是长期的和启发性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山路崎岖,但登顶后的视野无比开阔。它的文字风格颇具文人气质,用词讲究,句子结构变化丰富,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而不是那种公式化的教科书腔调。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器物与精神”关系的探讨,比如,如何从具体的礼仪制度和建筑形制中,反推出当时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这种宏观的整体把握能力,令人叹服。它成功地将哲学理论与社会生活编织在一起,让读者明白,思想从来都不是悬浮在空中的,而是深深植根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国家治理的实践之中。每当我读到一个关键转折点,比如某个思想家的离世或某次思想论战的平息,作者总能用几句精炼的语言,总结出其对后世深远的影响,这种总结的力度和精准度,实在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这本《中国思想史》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读完之后感觉对中华文明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的叙事非常流畅,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亲历了先秦诸子的争鸣,感受到了汉代独尊儒术的磅礴气势,也体会了魏晋玄学的空灵与超脱。尤其是在描述宋明理学兴起的那一段,作者对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对比分析,既深入浅出,又充满了洞见,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精妙的辩证关系。书中的引文选择恰到好处,既有经典原文的厚重感,又不至于让人感到晦涩难懂。我特别喜欢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真正理解了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孕育和演变的。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场关于“人何以为人”、“社会如何治理”的深刻对话,读完后我常常会停下来沉思很久,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哪些思想的遗产依然在影响着我们。
评分nsjxhbsjsjxjendbxbbzbznznznznz
评分厚厚的小开本,很棒的书,加油啊
评分东西很好,物流速度很快。很满意
评分小开本,挺厚。希望翻译得信达雅吧。
评分京东物流速度快,但是包装不敢恭维。
评分大品牌 用着放心
评分好好好
评分书版面小 导致书太厚 其实可以大一点
评分中国思想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