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艾蓝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思想史
  • 思想史
  • 中国历史
  • 哲学
  • 文化
  • 历史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学术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9302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11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知名学者程艾蓝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曾获1998年西方汉学儒莲奖。此书源于作者的大学讲课草纲,以既历史又主题的方法来叙述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精神历程。其中重点凸现了复杂整体中几个惊人的时刻,可与钱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国思想史》互为补充。 西方对中国思想传统的介绍往往集中于某个局部,或过于片面。本书作者程艾蓝凭借其法、中双重身份的先天优势,从中、西方双重视角审视中国思想,梳理了从商朝到五四运动间中国思想的演变。她既不依照预先确定的史学范式,也不试图论证某一特定的论题,而是用中国思想家自己的语言忠实呈现他们想说的话,再借汉学学者的阐释进行解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不仅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思想的大门,也向中国读者提供了一次反观本国的机会。


作者简介

程艾蓝(Anne Cheng),1955年生于巴黎的中国家庭,入巴黎高师(ENS-Ulm)后致力于汉学研究。现为法兰西公学院(Collège de France)中国思想史教席教授,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法国东方语言文化研究院(INALCO)等机构从事中国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译著《论语》堪称欧洲汉学界quan威译本。主持编撰多部作品,如《当代中国思想》、法汉对照“汉文书库”系列丛书等。

目录

目录

说明 1

缩写 3

年表 4

绪言 8


第一编

中国思想的古代基础(公元前两千年—公元前五世纪)

第一章 商周上古文化 35

第二章 孔子对人的赌注 52

第三章 墨子对孔子学说的挑战 93


第二编

战国时期的自由交流(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前三世纪)

第四章 庄子听道 113

第五章 战国时期的言说和逻辑 152

第六章 孟子:孔子的精神传承 173

第七章 《老子》的无为之道 208

第八章 荀子:孔子的现实传承 238

第九章 法家 264

第十章 宇宙思想 284

第十一章 《易经》 306


第三编

遗产的修整(公元前三世纪—公元四世纪)

第十二章 两汉的整体视角 335

第十三章 三世纪与四世纪的思想更新 379


第四编

巨大的佛教震撼(一世纪—十世纪)

第十四章 佛教来华之初(一世纪—四世纪) 409

第十五章 岔路口的中国思想(五世纪—六世纪) 441

第十六章 唐代臻荣(七世纪—九世纪) 466


第五编

融佛后的中国思想(十世纪—十六世纪)

第十七章 宋初儒学复兴(十世纪—十一世纪) 509

第十八章 北宋文理之思(十一世纪) 560

第十九章 南宋大综合(十二世纪) 589

第二十章 明代思想对心的再重视(十四世纪—十六世纪) 630


第六编

近现代思想的形成(十七世纪—二十世纪)

第二十一章 清朝考证精神与经世致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 679

第二十二章 现代:对峙西方的中国思想(十八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732


结语 773

一般文献 783

概念索引 790

名称、人名、地名索引 819

文献索引 836

译者致谢(一) 847

译者致谢(二) 849



《思想的脉络: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索》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中国思想史叙事,不意图勾勒自古至今一脉相承、层层递进的思想发展轨迹,亦不企图在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中梳理出中国思想的“正统”或“主流”。相反,《思想的脉络》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独立成篇的“思想片段”的汇聚,它们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却又能在细微处显露出某种难以言说的共鸣与张力。这是一场邀请读者参与的、非线性、碎片化的思想漫游,旨在揭示思想的生成、流变、碰撞与转化,而非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我们关注的,不是思想家们的生平事迹,也不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政治事件对思想的塑造,而是思想本身是如何在人类的心灵深处孕育,又如何通过语言、文本、乃至行动而得以表达、传播和演变的。这本书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具体的思想场景,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些曾经启发、挑战、甚至颠覆我们认知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部分:概念的孕育与奠基 本部分将聚焦于一些中国思想史上最为基础和核心的观念,但我们并非从经典的定义入手,而是尝试追溯它们最初的萌芽与演化。例如,我们可能不会直接去讲解“仁”的儒家定义,而是通过对早期文献中关于“亲亲”“相爱”“爱人”等朴素情感的细致考察,展现“仁”的观念是如何在社会实践与人伦关系中逐渐凝结成形,并在不同的语境下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我们将审视“礼”的意义,并非将其视为僵化的社会规范,而是探究其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种社会秩序的稳定剂,一种文化认同的载体,其在早期社会中的功能与演变。我们会看到,“礼”如何从简单的仪式性行为,发展成为一套复杂的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的基石。 “道”的观念,我们将抛开老庄哲学的宏大叙事,转而关注其在日常经验中的体现,例如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对事物运作本质的体悟,以及在艺术创作、技艺传承中所展现出的“不可言说”的智慧。我们会尝试理解,“道”如何成为一种理解世界、安顿身心的根本性原则,即便它常常是模糊而难以把握的。 同时,我们也会触及“天命”的观念,但不是将其简化为一种宿命论,而是深入探究它在中国古代如何与个人的德行、社会的责任、历史的进程相互关联。我们将看到,“天命”如何在统治者的合法性叙事中发挥作用,又如何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成为一种对超越性力量的敬畏与期盼。 第二部分:观念的碰撞与张力 在确立了基础性的概念之后,本部分将转向思想观念之间的碰撞与张力,这些张力往往是思想创新的源泉。我们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或学派,但不是对他们的思想体系进行全面解读,而是聚焦于他们之间观点上的差异、论辩的焦点,以及这些差异如何推动了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例如,我们将对比儒家与墨家在“兼爱”与“亲亲”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不仅仅是关于爱的范围问题,更涉及到对社会组织原则、个体责任的根本性分歧。我们会看到,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尖锐对立,促使双方不断完善自身的论证,也为后人提供了理解不同社会治理模式的视角。 我们还将探讨道家与法家的差异。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倡导顺应自然,而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这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又会产生怎样的融合与妥协?我们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来展现这两种思想的张力如何在实践中被消解或强化。 此外,我们还将审视一些被边缘化的声音,那些在主流思想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思想流派或个体观点。例如,一些早期的地方性信仰、民间流传的智慧、以及那些未能被主流学界吸收的独特见解。这些“杂音”或许并不宏大,但它们同样是中国思想图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的存在,恰恰证明了思想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第三部分:观念的流变与转化 思想并非凝固不变的教条,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流变与转化。本部分将重点关注思想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以及它们如何在新的语境下被重新解读、吸收或颠覆。 我们将观察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发生深刻的互动,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嫁接,更是思想元素的相互渗透、改造与创新。我们会看到,佛教的某些观念如何被儒家吸收,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宇宙观。 我们将审视宋明理学的兴起,并非将其视为对先秦儒学的简单复兴,而是深入探讨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融入了新的哲学思考,如何回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它在“格物致知”等方法论上的独特探索。我们会分析,理学在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等观念上的深化,如何影响了士人的精神世界和政治实践。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曾经盛极一时,却又逐渐走向衰落的思想。这些思想的衰落,并非意味着其价值的完全丧失,而是它们可能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或者被新的思想所取代。我们会尝试去理解,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某种思想的式微,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第四部分:观念的实践与回响 思想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本部分将关注思想观念是如何被实践,又如何在实践中获得生命力,并产生深远的回响。 我们将审视那些塑造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政治制度的思想。例如,家族制度、科举制度、文官制度等,这些制度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思想逻辑?它们又是如何被一代代人所传承和维护的? 我们还将探讨思想在艺术、文学、建筑、乃至日常生活的具体体现。例如,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审美情趣,诗词歌赋中流露的士人情怀,乃至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中体现的某种哲学理念。我们会看到,思想并非仅仅是书斋里的玄思,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后,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在当代语境下,这些历史悠久而又多元的思想,对我们理解当下、认识自我,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我们并非主张全盘复古,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思想脉络的梳理,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一种审慎而开阔的视野。 《思想的脉络: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索》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场沉浸式的对话,去感受思想的力量,去理解观念的演变,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智慧之光。这本书没有固定的答案,也没有唯一的路径,它只提供一个起点,一个通往思想深处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可能觉得信息量略大,但随着深入,那种被思想洪流裹挟而行的快感愈发明显。它没有预设读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国学基础,而是以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方式,将复杂的儒、道、释等核心思想体系进行了精妙的解构和重组。比如,它对佛教传入后,如何与本土的玄学和儒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描述得极其精彩,那种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张力,跃然纸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思想“适用性”和“局限性”的平衡探讨,不盲目歌颂,也不过度贬低,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评价,体现了一种成熟的历史观。这种客观而富有同理心的叙述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先贤们的伟大,也能洞察到他们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曲折。对于想系统了解中国思想演变脉络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起点,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深度解释。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比较挑剔的读者,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和考据的严谨性上,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主要流派的介绍,更是挖掘了一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边缘”思想流派,比如墨家、法家在不同时期的命运起伏,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时,展现了高超的梳理能力,避免了将任何一种思想“神圣化”或“脸谱化”。例如,书中对“天人感应”思想在不同朝代的阐释差异,就做了非常细腻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权力与思想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查阅了书后附注的参考书目,发现作者的论证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全书观点的信任度。它像一把手术刀,精确地剖析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关口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非常引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中国文化传承的全新视角。它没有按照时间轴简单线性地铺陈,而是更侧重于思想核心概念的“迭代”与“变形”。例如,关于“仁”与“礼”的讨论,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使用的,作者进行了精彩的脉络梳理,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其内涵是经过漫长历史淘洗和不断被赋予新意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与书中的思想进行“对话”。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比较,而不是全盘接受。这种引导性的写作方式,成功地激发了我的主动学习欲望。它不仅仅是一本“读完即止”的书,更像是一张思想地图,指引着我未来在相关领域继续探索的方向,其价值是长期的和启发性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山路崎岖,但登顶后的视野无比开阔。它的文字风格颇具文人气质,用词讲究,句子结构变化丰富,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而不是那种公式化的教科书腔调。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器物与精神”关系的探讨,比如,如何从具体的礼仪制度和建筑形制中,反推出当时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这种宏观的整体把握能力,令人叹服。它成功地将哲学理论与社会生活编织在一起,让读者明白,思想从来都不是悬浮在空中的,而是深深植根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国家治理的实践之中。每当我读到一个关键转折点,比如某个思想家的离世或某次思想论战的平息,作者总能用几句精炼的语言,总结出其对后世深远的影响,这种总结的力度和精准度,实在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

这本《中国思想史》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读完之后感觉对中华文明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的叙事非常流畅,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亲历了先秦诸子的争鸣,感受到了汉代独尊儒术的磅礴气势,也体会了魏晋玄学的空灵与超脱。尤其是在描述宋明理学兴起的那一段,作者对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对比分析,既深入浅出,又充满了洞见,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精妙的辩证关系。书中的引文选择恰到好处,既有经典原文的厚重感,又不至于让人感到晦涩难懂。我特别喜欢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真正理解了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孕育和演变的。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场关于“人何以为人”、“社会如何治理”的深刻对话,读完后我常常会停下来沉思很久,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哪些思想的遗产依然在影响着我们。

评分

nsjxhbsjsjxjendbxbbzbznznznznz

评分

厚厚的小开本,很棒的书,加油啊

评分

东西很好,物流速度很快。很满意

评分

小开本,挺厚。希望翻译得信达雅吧。

评分

京东物流速度快,但是包装不敢恭维。

评分

大品牌 用着放心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书版面小 导致书太厚 其实可以大一点

评分

中国思想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