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色彩感知學(修訂版)》采用召喚結構。麵對同一對象,不同的觀看者會産生截然不同的興趣或情緒,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對同一個對象也會有不同的關注點和理解。觀看不存在正確、同定的方式,對色彩有說服力的闡釋就是將它直接呈現齣來,做到有日共睹。禁得住讀者自主選擇的考驗,書中的內容纔有意義。
作者簡介
周翊,1988年考入北京工藝美術學校,1991年隨傢人移民美國,1999年藝術本科畢業於紐約庫伯聯盟美術學院,2004年研究生畢業於費城天普大學泰勒美術學院,2005年在緬因州的斯考希根繪畫與雕塑學院駐留。2005年至今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油畫係。2008、2009年所教授的色彩構成與三維設計分彆獲得中央美術學院院級與分院級精品課程奬。2013年受聘中央美術學院客座副教授。
2009年曾加入藝術傢艾未未的團隊,參與國際項目的調研、方案撰寫和製作。齣於對觀念藝術和理論思想的興趣,近年來由藝術傢的身份轉嚮展覽策劃人。過去4年,作為北京中間美術館的藝術總監帶領團隊策劃近30個繪畫與裝置展覽,100餘場公共教育活動,包括與藝術傢徐冰閤作“富春山居圖——背後的故事係列作品研究展”。2013年與美國華裔建築師曾慶豪閤作設計並建造瞭中間微型美術館,一個預言性的,展示和“收藏”事件型藝術的牆內空間。2014年推齣瞭微型美術館開館一個聲音裝置,日裔美國作麯傢上野掯作品《耶利哥城之口》。同年為北京國際設計周在世紀壇當代館策劃“藝術介入”社區公共藝術概念創作展——大圓桌裝置。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導論
色彩學習的方法論
求知的脈絡
逆嚮學習
實驗作為體係
色彩作為事件——係統練習課露
色彩在環境中的變化
色彩的視覺混閤
色彩的空間感
色彩作為媒介——自由習作課題
時間的感受和空間的彈性(色彩的心理維度)
實驗復雜的材料
色彩混閤的加減法
庫伯聯盟的色彩課
實驗課的教和學
曾經珍貴的知識
前言/序言
1933年約瑟夫·阿伯斯從歐洲漂洋過海到黑山學院任教時被記者問及給美國帶來什麼。他當時不會說英語,隻迴答“ToOpenEyes”(使睜開眼睛)。他說的眼睛並非指器官,而是眼睛在頭腦中的內在。阿伯斯強調“睜開眼睛”的看有視覺啓濛的意思,藉助理性凝視自身,眼睛不止是感知的工具,同時也是被感知的對象。
西方現代主義思想在中國落戶一定會遭遇中國問題。我們的文化從近代以來一直糾結對傳統去與留的態度,顧慮要不要現代,學不學西方。《色彩感知學》一書再版之際,約瑟夫·阿伯斯的色彩課程(後文簡稱色彩課)通過我這個媒介在中央美院油畫係落戶已經10年。10年教學,同樣的內容嘗試各種不同的錶達,導緻我越來越少和學生“廢話”。比說教更好的方式是即刻行動,逾越思維慣性。色彩課藉助遊戲手段讓參與者先體驗後判斷,強調人本能的興趣和動力——好奇心。當學習熱情被課題激發齣時,受內心的驅使,遊戲讓人暫時將一切丟在腦後。此情境很像開放式的科學實驗,老師給一桌子儀器。你能做什麼?隨便。
結果不基於傳統且跨越疑問而産生,那麼迴過頭來看這種沒有傳統、沒有根的創造是什麼性質呢。第一版《色彩感知學》的封麵(後頁左圖)被掏開兩個對稱的洞,透過它們看到下麵單色的扉頁,它是我們對色彩課首個課題的證明——同一個顔色在不同的色彩環境中看起來不同,越是能做到截然不同,我們對色彩的認識就越有價值。用色紙拼貼的方式,同一張色紙在不同色彩環境中的差彆呈現能到什麼程度呢?我們通過動手試驗、比較,兩步來認識。這種證明方式是直觀的,不需要語言進一層解釋。方寸之間建構齣一個環境,在它裏麵事實可以自己說話。這樣的課題與藝術的專業技術無關,它是對參與者頭腦和耐心的挑戰,對專業畫傢或對小學生都一視同仁。
再如下方右圖研究色彩成分的練習,學生用色紙和拼貼的方式,通過色彩關係及組閤邏輯創造齣亂真的幻覺。一組八個有具體“親緣”關係的顔色依照空間邏輯對號入座,揭示齣感知背後的秘密。眼前的形象來源於建構,完全基於洞察與透徹的理解,沒有手工的痕跡,沒有原真性,沒有敘事,沒有自我的錶現,沒有情感的抒發,沒有裝飾目的和對美感的追求。它將主觀“觀看”的構造拆開再組閤,在頭腦中喚起,而不僅再現翻動書頁的情景。這一過程調動觀眾自身的想象機能,以極簡的形式得到最豐富的效果。
色彩一嚮被認為是理性的反麵,若一定要理解色彩,該用怎樣的理性?歌德所著的《色彩學》這樣開始他的實驗:“在徹底黑暗中保持眼睛睜開,感受那種缺失。隻有隱退狀態的視覺器官自己”。日常情況下感官是工具,作為工具運轉時的感官遮蔽瞭自身。歌德的研究將尋常情況翻轉,以便使感知的注意力轉嚮內部看的自覺。從感知的“缺”中體會超越外部世界的,深層的,基礎的“有”。
理性賦予器官以自覺,以此作為起點,瞭解觀看自身的運轉是色彩課的目的。約瑟夫·阿伯斯的色彩體係通過實驗構建齣與西方傳統寫實藝術不同的內觀世界,不依賴,甚至可以脫離外部世界存在。最近幾年的課程我以一個感官體驗開始,讓學生和我一起閉上眼睛,用手指輕壓眼球並分享所看到的。生理上對眼睛不管給予什麼形式的刺激,外光、指壓、藥物(請勿自己嘗試),結果都會産生視覺信號。共同溫習這個每人小時候都玩過的遊戲有深刻的寓意,閉上眼睛在黑暗中,用比接受外部刺激更直接更原始的方式,使各自産生獨立的視覺。
實驗性教學召喚新的學習方法——在這裏暫時性、不確定性被看作色彩的本質特性。色彩可遇不可求,“遇”是拼貼,“求”是繪畫。從計劃到實現的常規操作隻會將色彩弄的死氣沉沉,意外對於色彩的意義遠高於控製。拼貼這種“閉上眼睛”冥想的方法在技術上生硬,但對靈感的啓發卻優於繪畫。追求生動就必須放棄理由,色彩課用失控的方式研究色彩,擱置理智的控製力和手頭技巧,鍛煉心理的承受力、應變力,抓住靈感即興的能力。當然,利用及把握意外是更深意義的控製。
色彩的曆史角色嚮來與高雅文化無緣,色彩通常被歸入到形形色色“不人流”的俗物,鄉土、異域、流行、地下、女性文化、兒童塗鴉、原始習俗、甚至令人恐懼的藥物幻覺和精神疾病。被冠以傳統二字的文化將以上統統排斥在外,而像科學一樣崇尚“新”的前衛藝術對禁區求之不得,“新”的前綫是我們的身體和心理。拋開文化人的矜持,擁抱科學傢的好奇,色彩的未來是明亮的。
色彩感知學第二版增加瞭三個自由習作課題。為瞭控製成本,增加內容的同時對第一版的圖版有所刪減。另外我為書中圖版的校色過程專門寫瞭一篇詳盡的紀實,一為此事是個小小的奇跡,實現瞭技術的不可能;二為圖版是本書最核心的內容,所有的文字都必須建構在感知的共識之上。
衷心地感謝對這本書首版提齣過修改意見的中央美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陳衛和老師,北京青年周刊張納編輯,設計師楊林青從內容齣發的視覺編輯工作,以及再版封麵設計師‘中央美院設計學院何浩老師,內容修訂部分的設計師劉一飛老師。
《光影的秘密:視覺藝術的物理與心理基礎》 第一章 視覺的誕生:從光子到神經衝動 本書深入探討人類視覺係統如何接收、處理和詮釋光信息,構建我們所感知的世界。我們不會將視覺視為一個被動的接收過程,而是主動的、具有高度選擇性的信息構建過程。 1.1 光的本質與電磁波譜的可見邊界: 我們將從物理學基礎齣發,解析光作為電磁波的行為特性——波粒二象性。重點討論不同波長的光如何決定我們感知的顔色範圍。超越傳統光學教材的簡化模型,我們將引入量子光學中關於光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最新理解,解釋為什麼人眼隻對特定波段(約 380 納米至 740 納米)的光敏感,以及這種生物學限製對藝術和設計有何深遠影響。 1.2 眼睛的工程學:光學係統與感光細胞: 詳細剖析眼球結構,包括角膜、晶狀體的聚焦機製,以及光綫如何準確投射到視網膜上。我們將深入研究視網膜上的兩大類感光細胞:視杆細胞(Rods)和視錐細胞(Cones)。視杆細胞主要負責暗視覺和運動感知,而視錐細胞則是實現色覺的核心。對三種不同類型視錐細胞(L、M、S)的響應光譜進行精確描述,並探討它們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工作機製(如 Purkinje 效應)。 1.3 神經編碼與視覺通路: 光信號如何轉化為大腦可以理解的“語言”?本章將追蹤從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發齣的軸突,穿過視交叉,最終到達丘腦外側膝狀體核(LGN)的過程。重點分析視皮層(V1, V2, V4 等)中神經元對特定視覺特徵(如邊緣、方嚮、運動)的響應模式。我們將闡述顔色恒常性(Color Constancy)的神經生理基礎——大腦如何努力保持物體顔色在不同光源下的穩定感知。 第二章 色覺理論的演進與局限 本章旨在梳理人類對色覺的理解曆程,從早期的經驗觀察到現代的科學模型,並批判性地分析這些模型的適用邊界。 2.1 三原色理論的建立與挑戰: 迴顧托馬斯·楊和赫爾姆霍茨建立的經典三色理論(Trichromacy Theory),這是所有現代色彩係統(如 RGB 模型)的基石。然而,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一理論的局限性,特彆是它如何解釋色盲和四色視覺現象。 2.2 對立過程理論的引入: 引入赫爾姆霍茨之後的重要發展——洪堡特(Hering)的對立過程理論(Opponent-Process Theory)。討論紅-綠、藍-黃、黑-白這三對互補色通道如何在視網膜後端的神經通路中運作。對比三色理論和對立過程理論在解釋負後像(Afterimages)和特定類型的色覺缺失時的優勢與劣勢。 2.3 非均勻性與適應性:色彩感知的動態本質: 強調色彩感知不是靜態的、絕對的測量,而是高度依賴環境、生理狀態和先驗知識的適應性過程。我們將討論適應性對色調、亮度和飽和度的影響,解釋為什麼同一物體在不同背景下看起來不同。 第三章 跨文化的色彩語義與符號學 色彩不僅僅是物理現象,更是文化建構的強大載體。本章將超越實驗室,探討色彩在人類社會中的意義遷移和象徵價值。 3.1 原始文化中的色彩象徵: 考察早期人類如何從自然界(如血液、泥土、植被)中提取色彩概念,並賦予其原始的生存意義(安全、危險、生命力)。分析一些通用性符號(如黑色代錶死亡或夜晚)的普遍性來源。 3.2 曆史變遷中的色彩典範: 追蹤特定顔料(如群青、硃紅)的稀有性和獲取成本如何影響其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中世紀、文藝復興)的社會地位和宗教象徵意義。探討權力、財富與色彩使用的復雜關聯。 3.3 現代語境下的色彩語言學: 分析不同語言如何劃分和命名色譜(Berlin & Kay 的研究基礎)。討論在現代全球化設計和營銷活動中,色彩的文化誤讀風險和跨文化傳播的有效性。例如,不同文化對“藍色”或“綠色”的情感投射差異。 第四章 色彩在設計與再現中的量化與控製 本章關注如何將復雜的視覺體驗轉化為可測量、可復製的數字或物理標準,這是現代工程學和藝術實踐的關鍵環節。 4.1 顔色空間:從連續光譜到離散坐標: 係統介紹描述色彩的三大維度——色相(Hue)、明度(Lightness/Value)和飽和度(Chroma/Saturation)。深入講解最核心的顔色模型: CIE XYZ 1931 標準觀測者模型: 解釋其作為客觀測量基準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映射人眼對光的響應。 設備相關的模型(RGB 和 CMYK): 分析它們在顯示器發光和印刷吸光過程中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色彩管理中帶來的“色彩空間差異”問題。 感知均勻的顔色空間(如 CIELAB 和 CIELUV): 闡述這些模型如何試圖使數值距離更好地對應人眼感知的差異程度,這對色彩校正和匹配至關重要。 4.2 色彩管理與工作流程的構建: 詳細講解色彩管理係統(CMS)的工作原理,包括色彩特性文件(ICC Profile)的創建、設備校準和色彩轉換的數學模型。強調在跨媒介(從屏幕到打印,或從數字到虛擬現實)生産中,如何精確控製色彩的保真度。 4.3 動態照明與色彩一緻性: 探討不同光源(白熾燈、熒光燈、LED)的色溫(Correlated Color Temperature, CCT)和顯色指數(CRI)對物體外觀的決定性影響。分析如何在不穩定的照明環境中,通過智能材料或視覺補償機製來維持色彩的穩定感知。 第五章 錯覺與邊界:色彩認知的心理學深度 本章聚焦於色彩體驗中那些非直觀、由大腦主動構建的現象,揭示視覺係統如何通過“猜測”來填補信息空白。 5.1 光度與色度對比效應: 係統分析明度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和色度對比(Chromatic Contrast)。解釋為何一個中等灰度的色塊在深色背景下顯得更亮,在淺色背景下顯得更暗。這些對比效應如何被藝術傢用來增強畫麵的視覺衝擊力。 5.2 邊緣的構建與貝葉斯視覺理論: 超越傳統的感受野模型,采用現代認知科學的觀點,將視覺感知視為一個貝葉斯推理過程。討論大腦如何利用“先驗知識”(如物體通常是均勻上色的)來解釋光照和陰影帶來的色彩變化。分析“刺眼效應”(Apparent Brightness)和“馬赫帶”(Mach Bands)如何揭示視覺係統對梯度信號的誇大處理。 5.3 顔色恒常性:我們世界觀的穩定器: 深入探討顔色恒常性(Color Constancy)的機製。我們如何能夠在日齣時的暖黃光和陰天時的冷藍光下,依然能辨認齣“紅蘋果”的紅色?討論由愛德溫·蘭德(Edwin Land)提齣的“反射率模式”理論及其在現代計算機視覺中的應用。 5.4 跨模態聯覺與色彩體驗的深化: 簡要介紹色彩與其他感官(如聽覺、味覺)之間的交叉影響(聯覺現象)。雖然這不是顔色感知的主流,但這些現象為理解色彩體驗的復雜性和主觀性提供瞭有趣的視角。 本書旨在為視覺藝術傢、設計師、工程師以及對人類感知奧秘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結閤瞭物理學嚴謹性、心理學洞察力和文化廣度的全麵指南,揭示我們習以為常的“色彩世界”背後復雜而精妙的運作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