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之美》是关于文学、友情与文艺黄金时代的珍贵回忆录。文学编辑丘彦明,真诚回忆了与三毛、张爱玲、白先勇、梁实秋、西西、高阳等12位作家朋友的交往情谊,他们或可爱,或任性,或悠然,或豪气……从大量细节逸事中,写出作家朋友们的丰满人情与鲜活亲切。
★《人情之美》回顾了台湾文艺鼎盛的黄金时期。台北老咖啡馆里那些电唱机,古典乐,彻夜难眠的文学倾谈与争论,文坛意气风发的白先勇、周梦蝶、蒋勋……重现了那段精神上无限丰盈自足的光芒岁月。
★《人情之美》见证了作家们与文学编辑间的美好情谊,一封封书信流露着彼此的了解与珍惜,鱼雁往返,心灵交相辉映,为那个繁盛文学年代留下了一段珍贵记录。
●三毛
三毛失去荷西后孤独无依,作者专程飞往西班牙陪伴左右:加那利群岛上,她们一同游览名胜,一同种菜种花,一同静静坐在落地窗边看海——三毛说,海的那一边就是撒哈拉。
●张爱玲
张爱玲到台湾旅行,心满意足地玩遍了花莲——前去参拜古老的庙宇,去花冈山看山地舞,甚至饶有兴致地深入陋巷参观妓女户。
●高阳
高阳平日里“穷困潦倒”却花钱爽快,他笔下的历史故事厚重沉毅,本人却非常喜欢研究各种先进的科学器材。
●梁实秋
梁实秋谈30年里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始末,谈始终支持着他的朋友与家人,谈漫长时间里的艰难与困惑,到了晚年,种种曲折只化作一句幽默隽永的“吐槽”:“又是莎士比亚!我已经声明和他绝交了。”
……
《人情之美》虽然只着重描写十二位作家,但回忆所及,文笔所至,前后提及的作家、艺术家不下上百位——点点滴滴的细节铺陈开来,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台湾文坛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人情之美》是一部有人情味的台湾文坛八〇年代回忆录。作者丘彦明回忆在《联合文学》工作时期,与三毛、张爱玲、白先勇、梁实秋、高阳等12位文学大家的深情厚谊。书中从大量的交往逸事、生活细节中写出了作家们不同于文学正史的鲜活亲切:年迈的梁实秋先生动情回忆老北京糖葫芦、三十年苦译莎士比亚全集;在加那利岛,三毛带丘彦明一同种菜,看海,闯沙漠,天冷时三毛细心地为她加上一件披肩;敏感纤细的白先勇,倾诉将《游园惊梦》搬上舞台的幕后甘苦;与丘彦明的45封往来书信中,张爱玲流露出幽默和亲切的情绪……往事历历,丘彦明通过这些温暖的回忆,真挚书写出一位位作家朋友的丰满人情,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灿亮的文学黄金时代。
●三毛
收到失去荷西的三毛痛苦来信,丘彦明动身赶往西班牙陪伴她。加那利岛上,她们种菜种花,逛市集,闯沙漠,一同坐在窗边静静看海,三毛说:海的那一边就是撒哈拉……
●梁实秋
晚年梁实秋谈耗三十年心力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始末;在台北想忆老北京的旧河、冰糖葫芦、种石榴树的老院子……在梁公人生弥留之际丘彦明陪伴左右,见证了文学大家的zui后岁月。
●张爱玲
记张爱玲1961年台湾之行,写她在花莲饶有兴致深入陋巷看妓女户,与妓女互相观察,“互有所得,一片喜欢”……
序 丘彦明《人情之美》 郑树森
台静农
荷香·长者—台静农先生谈他的小说写作
“歇脚庵”二三事
梁实秋
春华秋实—梁实秋先生生日谈文学与人生
绿杨门巷今在否
一盘等了三十五年的棋
今我往矣,雨雪霏霏—记梁实秋教授zui后的医院生涯
岂有文章惊海内—访梁实秋教授
“雅舍”不再?
叶公超
第四十五病房第九室—怀念叶公超先生
吴鲁芹
“老汉”“好汉”难分,“散坐”“包月”有别
仰望晴空—吴鲁芹先生的家
失友遂无闻过日—记吴鲁芹先生与《台北一月和》
灿烂的夕阳
张爱玲
张爱玲在台湾
梦见张爱玲
张爱玲给我的信
高 阳
孤鹤寒潭照影癯
怀念高阳先生
孟东篱
海洋的呼吸—记孟东篱的海边茅屋
瓦尔登湖畔—从梭罗忆孟东篱
白先勇
游园—在白先勇家
白先勇的小说世界
是圣巴巴拉,还是垦丁?—白先勇和小说《骨灰》
与白先勇在一起
重逢
西 西
像这样的一个女子
西西缝熊
王祯和
把欢笑撒满人间—访小说家王祯和
三 毛
加那利记事
从披肩忆三毛
王 拓
王拓回到文学的天地
附录
从“波丽路”到“明星”—台湾光复后三十年文人与咖啡屋窥探
后记
人情之美
丘彦明,曾任台湾《联合文学》执行主编、总编辑。1987年获台湾金鼎奖zui佳杂志编辑奖。2000年获《联合报》十大好书奖及《中国时报》十大好书奖。在中国台北、比利时、荷兰举办过个人画展及参与联展。著有《浮生悠悠》《荷兰牧歌——家住圣安哈塔村》《在荷兰过日子》等书。现居荷兰,从事写作、绘画,养花种菜。
打开这本《人情之美》,扑面而来的竟是温馨、温暖、温煦之风,多久没有这么美好的阅读经验了?
《联合报》报系名册中,小说家高阳是不列名的,但几乎每个报系的人都认为他是报系的人,他自己也这样认为。
读到《人情之美:文学台湾的黄金时代》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台湾的画面,有碧海蓝天,也有繁华都市,更有那些散落在岁月角落里的温情故事。我总觉得,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黄金时刻”,而文学,往往是记录和反映这些时刻最生动的载体。这本书的书名“人情之美”,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台湾文学充满了好奇。我猜想,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作品的表面分析,而是会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去探寻那个时代台湾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纠葛以及他们之间细腻而真挚的联系。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光,去感受那个时期文学创作的氛围,去了解那些才华横溢的作家们是如何在各自的生活经历中,汲取灵感,又如何在他们的笔下,描绘出那个时代独特的人情风貌。这种以“人情”为切入点来审视文学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也更具阅读的吸引力。
评分手捧《人情之美:文学台湾的黄金时代》这本书,我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仿佛它是一把钥匙,即将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一直对台湾的现代文学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在浩瀚的书海中感到迷失,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更别提深入理解。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人情之美”这四个字,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更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情感世界以及人际关系的描绘。我猜测,作者或许会以一种温和而细腻的笔触,讲述那个时期作家们的故事,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他们之间的交往,甚至是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温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孕育了如此丰富而动人的文学作品,又是什么样的“人情”力量,支撑着那些创作者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我最近在一家书店闲逛时,被一本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引人遐思的文学史著作所吸引——《人情之美:文学台湾的黄金时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扉页的简短介绍中,我已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对那个特定时期台湾文学发展的深厚情感和敏锐洞察。书名中的“人情之美”四个字,似乎就预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梳理,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社会风貌以及创作者们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个时代作家们是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捕捉生活细节,如何用文字描绘台湾土地上的独特风情,以及他们之间复杂而动人的情感联结。这种从“人”的角度切入文学,将文学创作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进行审视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更能引发普通读者对于生活、情感以及时代变迁的共鸣。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故事与情感的“黄金时代”,感受文字的力量如何勾勒出台湾的独特魅力。
评分读《人情之美:文学台湾的黄金时代》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文学黄金时代”的理解。我过去总以为,一个时代的黄金,必然伴随着宏大的叙事、深刻的哲学思辨,或是对社会问题的激进批判。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却颠覆了我这种刻板的认知。它似乎更侧重于从细微处着眼,去捕捉那些流淌在字里行间,关于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复杂幽微的“人情”。我猜想,作者或许会从一些被大众所忽略的文学作品,甚至是作家们的书信、日记中,挖掘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气息和情感肌理。我特别好奇,在那个相对动荡的年代,台湾的文人们是如何在生存的压力之下,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他们是如何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真挚的情感,又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这种从“人情”出发的文学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也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不是在读一本严肃的文学史,而是在与一群鲜活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共同经历过的岁月。
评分说实话,当我第一次在书架上看到《人情之美:文学台湾的黄金时代》这本书时,就被它独特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认为,文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或技法的精湛,更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些关于情感、关于连接、关于人与人之间微妙互动的情感。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我所钟爱的文学特质。“人情之美”四个字,让我联想到许多充满温情和智慧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一定惊心动魄,却能在细微之处打动人心。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台湾文学的“黄金时代”,又会如何通过“人情之美”这一维度来呈现那个时代的文学面貌。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案例分析,去展现那个时代作家们在创作中是如何捕捉并表达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他们的作品又如何在当时的环境下,给予读者以温暖、慰藉或启迪。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文学史解读路径,让我充满探索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