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

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赫什?,舍夫林 著,张田 刘社芳 廖海勇 等 译
图书标签:
  • 金融心理学
  • 行为金融学
  • 投资决策
  • 风险管理
  • 危机应对
  • 认知偏差
  • 情绪控制
  • 金融行为
  • 投资心理
  • 市场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44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6821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92
字数:5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和行为财务学大师迈尔·斯塔特曼并肩的行为金融学创始人之一,深度解析错误行为背后的逻辑,助你*恐惧与贪婪
2. 全新引入著名行为科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 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相关心理理论。
3. 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的扛鼎之作。承认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直面人性的不足和缺陷,揭示了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背后的心理学因素以及管控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将心理学、实验经济学以及商业管理进行结合,通过梳理近期典型的金融风险、商业风险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其失败根源,探究人类的基本心理因素、心理障碍、心理陷阱对个人及组织决策、投资收益、公司业绩和社会财富创造的深层次影响。并认为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和管理机制,不仅需要科学的分析框架、合理的计量模型、灵活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方法,更需要洞悉人的心理,防止心理陷阱。


作者简介

圣塔克拉拉大学列维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曾经担任美国审计委员会主席,为大型金融机构提供行为风险管理咨询,是当前世界上行为金融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被称为行为金融学的先驱人物。其专著《*贪婪和恐惧》被摩根大通评为2000年以来*好的十大读物之一。


精彩书评

赫什教授在这本书中阐述了基本心理因素如何影响风险决策、投资收益、公司业绩和社会财富创造。赫什教授的研究结论来自十多年持之不懈的专注研究。这部开创性的著作无论对于金融、经济和管理界的学生和学者,还是对于公司高管、决策者和监管当局,都值得阅读。
——托本·尤尔·安徒生,哥本哈根商学院国际管理和战略学教授

行为金融理论为风险管理者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经验与教训,而这些目前尚未被该行业完全接受与吸纳。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全面介绍了行为金融理论,并重点解析了近年风险管理溃败案例中的一些主要概念。这本书有助于风险管理者拓展管理工具,在传统的风险定量测算之外,关注心理学对风险行为的影响和心理局限性。
——克里斯·多诺霍,全球风险管理协会

赫什是行为风险管理领域的领军学者,长期以来致力于将所教授的各类行为风险管理理念运用于实践。他曾经对英国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做出成功预测,熟谙各类复杂业务,擅长提出各类实用性的解决方案。阅读这本书能让你学习到如何防范与化解金融领域的操作风险,学习到哪些因素影响风险文化。
——亚历山德鲁·沃伊库,罗马尼亚Cerinvest投资公司,投资组合经理


对于追求价值的人,行为风险管理是一项易于理解、深具洞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作。赫什·舍夫林能够将研究调查与心理风险结合起来,并用于实践,从而对现实影响做出剖析。与卢卡·塞拉廷的《风险管理的阴暗面》一样,赫什在这本书中介绍了非常重要的前沿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风险管理者而言是陌生领域。掌握心理学对行为和风险管理的影响能给机构带来更多机遇,而忽视心理学的影响则可能给机构带来意外风险。这本书值得阅读。
——大卫·柯尼格,The Governance Fund主要创立人之一

这本书能让读者全面了解为何应该将行为因素纳入风险管理框架。无论从微观视角、宏观视角,抑或监管视角看,计量分析和理性思维已经表现出局限性。赫什对主要风险事件的教训进行总结,对引发危机的心理因素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这本书没有任何过度自信偏差,推荐从事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人阅读。
——凯瑟琳·卢博欣斯基,巴黎第二大学教授

这本书解释了心理学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风险管理者和风险管理专业的学生会发现这本书观点深刻,不可多得。
——约翰·赫尔,多伦多大学约瑟夫·罗特曼管理学院金融衍生品与风险管理金融学教授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 001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 / 003
伯根布鲁斯威格公司对PharMerica 的并购 / 006
Libor 与外币操纵丑闻 / 008
全球变暖 / 010
结语 / 012
第一部分
第二章 SP/A 理论:关注三种重要情绪 / 017
风险管理的一则小故事 / 018
风险心理学 / 021
三大重要情绪 / 022
高风险方案与低风险方案 / 025
评估SP/A 的相关情绪:风险管理者有不同吗? / 026
估值心理 / 027
结语 / 031
第三章 前景理论:收益、损失与框架效应 / 032
风险厌恶 / 033
基于环境的不同风险态度 / 035
框架效应与并发决策 / 037
准享乐编辑理论:对前期收益和损失的框架效应 / 038
概率大小 / 040
构成前景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原则 / 042
下注金额与个体差异 / 044
讨厌失败:对确定损失的厌恶 / 045
结语 / 047
第四章 偏差与风险 / 048
可得性偏差 / 049
感知风险 / 051
典型性 / 054
乐观主义 / 056
过度自信 / 057
确认偏误 / 058
群体思维 / 059
控制错觉 / 061
贝叶斯法则缺失 / 062
结语 / 063
第五章 个性与风险 / 064
风险管理类型 / 065
杰夫·贝佐斯:企业家 / 066
乐观主义与企业风险承担 / 067
个性维度 / 068
个性与SP/A 理论的三种重要情绪 / 070
损失厌恶、SP/A 与风险承担 / 071
用于探求类型的调查问题 / 072
结语 / 074
第二部分
第六章 流程、陷阱与文化 / 076
流程与文化 / 077
2014 年的埃博拉疫情 / 079
在陷阱与流程方面的关键性问题 / 082
风险管理结构与文化 / 083
卡普兰-麦克斯风险类型框架 / 085
激励措施与风险承担 / 088
结语 / 091
第七章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与风险管理 / 095
狂热和荷尔蒙 / 096
杠杆 / 097
边缘金融 / 098
庞氏融资 / 099
金融创新和资产价值 / 102
新时代的思维方式 / 104
监管失败 / 105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挤兑 / 107
大而不能倒 / 108
明斯基的政策建议 / 109
结语 / 112
第八章 瑞银集团与美林证券的期望陷阱 / 114
瑞银集团 / 115
美林证券 / 121
结语 / 127
第九章 标准普尔与穆迪的欺诈问题 / 128
评级公司:历史与现在 / 129
标准普尔的操作框架 / 131
竞次现象出现 / 132
标准普尔结构性金融部门的决策流程 / 133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债务抵押债券评级中的调整、限制和延迟 / 134
穆迪出现了类似情形 / 137
心理和竞争竞价 / 139
心理与欺诈 / 140
结语 / 141
第十章 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国国际集团陷入群体思维 / 143
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基本情况 / 143
决策与结果:住房泡沫期的政府资助企业 / 145
美国国际集团的基本情况 / 151
决策与后果:房地产泡沫期的美国国际集团 / 152
结语 / 156
第十一章 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银行与荷兰银行遭遇赢者诅咒 / 157
荷兰银行的基本情况及其对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吸引力 / 158
追逐的快感 / 159
收购过后的苏格兰皇家银行 / 161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对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风险管理 / 162
激素与男性竞争 / 169
收购与男性竞争 / 169
结语 / 173
第十二章 系统性风险的行为因素 / 174
测量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 175
对情绪的测量 / 177
其他情绪指标 / 179
随着兴奋变化的情绪和系统性风险轨迹 / 183
2008 年、2009 年的情绪与系统性风险 / 186
结语 / 190
第十三章 金融监管与心理学 / 192
监管思路的转变 / 193
资产、负债和理论中的风险价值 / 194
资产、负债与风险价值实践 / 196
《巴塞尔协议》的启示 / 199
复杂性与既得利益 / 201
快速节俭启发式 / 202
监管金融机构的快速节俭启发式 / 204
结语 / 207
第十四章 欺诈风险、麦道夫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 208
《巴伦周刊》刊登麦道夫的故事 / 209
可转换价差套利策略 / 210
费菲德哨兵基金 / 211
麦道夫如何回应这些问题? / 215
麦道夫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217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化问题 / 222
结语 / 224
第十五章 风险、收益和个股 / 225
规范金融 / 226
对冲基金研讨会上的分歧 / 227
从15 年实验数据得出的总体结论 / 230
对预期收益和感知风险的判断: 典型性和情绪反应 / 233
贝克·伍格勒情绪 / 235
对综合方法的思考 / 239
结语 / 240
第十六章 心理学如何击垮全球曼氏金融公司 / 241
全球曼氏金融:风险管理失败的一个案例 / 242
令人震惊的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实验 / 247
全球曼氏金融的群体思维 / 249
激素和自我控制 / 249
风险选择、个体差异、结构和文化/ 251
结语 / 251
第十七章 摩根大通“伦敦鲸”事件:风险管理溃败 / 252
首席投资办公室的交易 / 253
复杂目标出台 / 256
疯狂的艾娜 / 259
突破限额 / 261
歪曲统计隐藏损失 / 264
美国货币监理署/ 265
结语 / 266
第十八章 风险管理概况: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矿产资源管理服务局 / 268
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的风险管理 / 269
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对飓风桑迪的响应 / 270
英国石油公司及其文化 / 273
阿拉斯加漏油事件 / 274
得克萨斯城的爆炸 / 275
马科多油井 / 277
爆炸事故和华盛顿的反应 / 278
细节决定成败:测试 / 279
美国海洋能源管理、监督和执行局 / 282
结语 / 284
第十九章 西南航空公司、通用汽车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 / 285
西南航空公司做得很好 / 286
航空公司的大错误 / 288
通用汽车关于点火开关的错误选择 / 292
通用汽车对点火开关缺陷的内部应对举措 / 294
通用汽车的公司文化和巴拉的证词 / 296
与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相互影响 / 297
结语 / 299
第二十章 结论 / 300
埃博拉疫情和世界卫生组织: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 301
瑞银集团、《巴塞尔协议》和全球金融危机: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 302
金融部门的群体思维: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 303
房利美和摩根大通: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 305
东京电力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苏格兰皇家银行: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306
金融不稳定假说:该做的与不该做的 / 308
结 语 / 308
附录A 对SP/A 理论的深入剖析 / 310
附录B 对前景理论的深入剖析 / 330
附录C 对SP/A 理论和前景理论的整合 / 346
附录D 对启发式方法与偏见的深入剖析 / 368
附录E 组织风险的规范模型 / 391
附录F 对金融不稳定假说建模 / 400
附录G 对情绪的实证测算 / 406
附录H 发现倒闭银行的规范模型 / 411
附录I 金融不稳定假说:中国和欧洲的事例 / 413


前言/序言

序 言
关注金融风险的心理学因素

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关于风险管理心理学的著作,属于行为经济学范畴。行为经济学是在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进行研究,通过探索人类的有限理性,阐述人类心理因素对经济活动、市场运行及行为选择的影响,从而“在个人决策的经济分析与心理分析之间搭建起桥梁”。
本书作者赫什·舍夫林教授认为,心理因素在风险和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以及人性的不完善,任何投资者和决策者,无论多么精明能干或者富有经验,都可能受有限理性、过度自信和控制力缺失等心理因素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此,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和管理机制,不仅需要科学的分析框架、合理的计量模型、灵活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方法,更需要洞悉人的心理,防止心理陷阱。
本书认为,历史上风险管理失败的根源大都与人的心理陷阱有关,包括1998 年美国长期投资管理公司破产,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10 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马科多油井泄漏,2011 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等。其中,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更是一次重大的风险管理失败事件,危机根源也与心理因素有关。为此,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心理学维度。本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部分内容,一方面是研究行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是研究行为心理学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赫什·舍夫林教授运用行为经济学,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多种案例分析,说明风险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构建了风险干预模型。
具体到金融风险及其金融风险管理,本书着重介绍了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长期以来,海曼·明斯基致力于对金融脆弱性和金融不稳定成因的研究,从“金融不稳定假说”出发,为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理论和方法。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见证了“明斯基时刻”。其实,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海曼·明斯基就反复告诫人们,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试图避免危机,不如采取措施减弱危机的冲击力和破坏性。这一点对于金融风险管理者和金融监管部门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的判断和决策会影响到未来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心理学是海曼·明斯基进行金融风险研究的理论起点。海曼·明斯基认为,是金融市场的狂热驱动了那些造成金融脆弱性和金融不稳定的人类行为,为此,本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引起金融市场狂热的多种心理因素甚至生理因素。高杠杆也是海曼·明斯基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从净资本占总资产的比率看,较小的资本缓冲规模可能导致银行在受到冲击时走向破产。类似地,对于家庭部门来说,当家庭债务率较高时,其应对冲击的能力也会下降。2008 年美国家庭部门负债占 GDP 的比重达到峰值至300%,宣告了“明斯基时刻”的到来。本书还分析了“影子银行”的问题。海曼·明斯基认为,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商业银行的职能,却不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也不受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保护,是被边缘化的金融业态,因此又被称为“边缘金融”。影子银行的过度扩张会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海曼·明斯基还特别强调了“庞氏融资”的危险性。庞氏融资的主要特征是,融资方以短期借贷资金进行长期资产投资,其利息与本金的偿还却主要依赖国内资产价格的上涨,而不是投资收益产生的现金流。正如“庞氏骗局”离开了新投资者的现金流将无以为继一样,如果没有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庞氏融资也必将走向崩溃。如果庞氏融资成为经济中流动性的重要来源,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将大大提高。本书还分析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挤兑及其原因。根据海曼·明斯基的观点,经济繁荣不会永远持续。这是因为繁荣本身会造成利率上升,而利率的大幅上升可能成为繁荣的终结者。当经济衰退来临时,在繁荣时期由金融市场狂热所形成的高杠杆、边缘金融和庞氏融资等将形成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挤兑威胁。
从理论上讲,风险管理心理学属于行为 .济学范畴。行为经济学提出了“非理性经济人”概念。与“理性经济人”不同,“非理性经济人”是真实的人,是现实中的人。他们存在偏见,会犯错误,可能做出非理性选择。在“非理性经济人”假设下,行为经济学提出,不是所有经济行为和经济决策都可以用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利益最大化目标来解释的,应当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承认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直面人性的不足和缺陷,研究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隐患,揭示了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的心理学因素。在本书中,赫什·舍夫林教授明确提出,风险管理失败大都与人的心理陷阱有关,并且研究了投资银行家、风险管理人员、评级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经常会犯的错误,强调要探寻这些错误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因素,以及如何切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希望这本书能够为中国读者提供参考。
王 宇
  2017 年11 月
  于北京康乐里


《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 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金融世界里,每一次投资决策都伴随着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然而,在这场冒险中,我们最常遇到的对手,往往不是变幻莫测的市场,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陷阱和难以驾驭的行为模式。本书《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将带您深入探索那些隐藏在市场波动与金融危机背后的心理驱动力,以及如何有效地识别、规避并最终驾驭它们,从而在投资旅途中稳健前行,实现长远的财务目标。 本书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材,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精准预测市场的“秘籍”。相反,它聚焦于金融领域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维度——人性。我们将一层层剥开那些影响我们投资决策的心理机制,揭示其产生根源,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管控策略,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第一部分:洞察内心的“魔鬼”——常见的金融心理陷阱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系统性地剖析那些普遍存在且极具破坏力的金融心理陷阱。我们会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易于理解的语言,阐述以下关键概念: 过度自信偏差 (Overconfidence Bias): 为什么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低估风险,导致鲁莽决策?我们将探讨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在市场表现良好时保持谦逊。 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 我们如何倾向于寻找和解读那些支持我们既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相悖的证据?这在投资中如何表现,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锚定效应 (Anchoring Bias): 为什么第一个接触到的信息(如买入成本)会如此强烈地影响我们后续的判断,即使它可能并不合理? 损失厌恶 (Loss Aversion): 为什么我们对损失的痛苦程度远远大于对同等收益的快乐程度?这种心理如何驱使我们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例如“捂盘不放”或“止损过早”? 羊群效应 (Herding Behavior): 在市场恐慌或狂热时,我们为什么会不自觉地跟随大众,放弃独立思考?这种集体行为又如何加剧市场的波动? 事后诸葛亮偏差 (Hindsight Bias): 为什么事后我们总能“准确”地预测到市场走向,但在事前却往往束手无策? 禀赋效应 (Endowment Effect): 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拥有的资产的价值? 框架效应 (Framing Effect): 同样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为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决策结果?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心理陷阱,读者将能够更好地识别它们在自己投资行为中的出现,为后续的行为管控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驾驭市场的“缰绳”——行为管控的智慧 仅仅认识到心理陷阱的存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与之抗争并最终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为管控策略和工具: 建立清晰的投资计划与纪律: 如何制定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的长期计划?如何通过预设的止损点、止盈点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冲动行为? 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 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如何保持冷静,避免被情绪裹挟?我们将分享有效的放松技巧和思维调整方法。 数据驱动的决策: 如何区分直觉与事实?强调客观数据分析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被市场噪音干扰。 反思与复盘的艺术: 投资过程中的每一次得失,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系统性地回顾自己的投资行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持续改进。 构建健康的投资心态: 如何培养耐心、毅力,并认识到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夜暴富的赌博? 信息筛选与辨别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过滤掉噪音和虚假信息,只关注真正有价值的分析和资讯。 寻求专业支持与交流: 何时需要咨询专业的财务顾问?与志同道合的投资者交流学习的意义何在? 第三部分:案例解析与实战演练 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在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我们将结合具体的金融危机案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破灭等),分析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机构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心理陷阱,又是哪些人或哪些策略帮助他们成功度过了难关。通过这些生动、真实的案例,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理论的价值,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投资情境中。 本书的独特价值: 聚焦“人”的因素: 区别于市面上多数侧重于技术分析或宏观经济分析的书籍,本书将焦点放在了影响投资决策最直接的因素——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上。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书中提供的策略和方法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经过提炼和实践验证的,读者可以立即着手运用。 系统性与全面性: 从心理陷阱的识别到行为管控的实施,本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帮助读者构建一套更健康的投资体系。 面向所有投资者: 无论您是初涉金融市场的“小白”,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本书都能为您提供深刻的洞见和有益的指导。 写给读者的话: 金融市场的冒险之旅,既是财富增值的机会,也是自我认知与成长的过程。掌握了心理的奥秘,学会了行为的管控,您就能在波涛汹涌的金融海洋中,稳稳地把握方向,驶向成功的彼岸。《金融的冒险:危机背后的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将是您在这场冒险中最可靠的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新颖的视角切入,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金融投资领域感到一丝畏惧,总觉得那是少数精英的游戏,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难以理解的图表。然而,当书名中出现“冒险”这个词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具亲和力的金融世界。它不再是冰冷的数学计算,而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探索。紧接着的“危机”,则为这场“冒险”增添了一层紧张感,让我意识到金融世界的不可预测性。而本书的核心——“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则像是为我这位“冒险者”量身打造的地图和罗盘。我深知,在任何冒险中,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外部的困难,而是内心的恐惧与犹豫。这本书似乎将直接剖析这些隐藏在决策背后的“心理陷阱”,并提供一套实用的“行为管控”方法,帮助我们驾驭情绪,做出更理智的判断。我期待着,它能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为我揭示那些让我们在危机时刻“犯错”的心理机制,并教会我如何修炼内功,提升心理韧性,成为一个能够在金融市场中冷静沉着、游刃有余的“冒险家”。

评分

刚翻完这本书,实在太让人惊艳了!我一直对金融领域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模型离我太远,内心总有些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金融世界的探索之路。它没有上来就灌输枯燥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角度切入——“冒险”。金融,在我脑海中瞬间鲜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征程。作者巧妙地将“危机”这个词语置于“冒险”之后,让我对金融市场的波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危机,似乎是冒险旅途中不可避免的礁石,而书中后续要探讨的“心理陷阱”和“行为管控”,则像是为我准备的航海图和指南针,帮助我规避风险,稳健前行。我特别喜欢这种叙事方式,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关于金融智慧的探索。书中对“冒险”的定义,也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投资行为,它更多地是关于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敢于尝试、勇于面对不确定性的精神。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是不是也存在着因为害怕未知而错失的机会。这本书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每一页都充满了悬念和启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危机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心理玄机,又该如何有效地驾驭自己的行为,才能在这场金融的冒险中游刃有余。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金融,更像是一次关于自我认知和成长的心灵之旅,我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评分

我一直以为,金融市场就是一场冷冰冰的数学游戏,谁掌握的公式更精妙,谁的算法更先进,谁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把“危机”这个词,剥离了经济学的专业外衣,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冒险”的语境下,瞬间让金融世界变得生动而充满人情味。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这样的金融小白也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书中后续要探讨的“心理陷阱”和“行为管控”,则像是为这场“冒险”量身定制的生存指南。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危机时,也常常会做出令人费解的错误判断。这本书似乎找到了答案,它将目光聚焦于人类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弱点——那些在压力和不确定性面前,如同定时炸弹般的“心理陷阱”。而“行为管控”的概念,则像是为我们提供了驯服这些“心魔”的武器。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心理陷阱的形成机制,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行为调整策略,帮助我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保持冷静,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在这场充满未知的金融冒险中,稳健前行,而不是被情绪的潮水所吞没。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硬核的金融分析教材,充斥着各种经济模型和技术指标。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它更多地是在探讨一种“内在的博弈”。“危机”这个词,在我看来,是市场环境的外部变化,而这本书则将焦点放在了应对危机时,我们内在的“心理陷阱”。它像是在解剖一个投资者的内心世界,找出那些阻碍我们做出明智选择的“思想病毒”。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幸存者偏差”和“损失厌恶”等心理学概念在金融市场中的体现感到着迷。这些概念听起来并不陌生,但在金融这个高压环境下,它们是如何被放大,如何成为吞噬财富的怪兽,书中的描述让我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如何避免”的公式,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剖析,引导读者自行领悟。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金融读物。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分析市场,更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金融智慧,很大程度上在于对自身心理的深刻认知和有效管控。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金融决策中的种种盲点,也提供了让我能够变得更强大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我一直认为,金融交易就是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和数据分析的产物,需要极高的智商和专业知识才能驾驭。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心理陷阱”这个概念置于核心位置,让我意识到,原来在冰冷的数字和图表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庞大、更难以捉摸的因素——人性的弱点。作者以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在金融市场中,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被贪婪、恐惧、羊群效应等情绪所裹挟,做出非理性的决策。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锚定效应”和“过度自信偏见”的阐述印象深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心理偏差,竟然能在关键时刻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书中列举的案例,虽然没有详细描述具体的情节,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准描绘,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精密的模型,也无法完全预测市场,因为市场的主体是人,而人的行为,又深受复杂心理的影响。这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不仅适用于金融领域,更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决策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开始审视自己在做任何重要决定时,是否存在类似的心理误区,并且开始尝试运用书中提到的“行为管控”思维,去主动识别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觉醒。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探索之旅,与金融市场本身一样充满着未知与惊喜。我一直认为,金融决策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严谨的计算,但这本书却将“冒险”这个词置于开篇,并随后引入“危机”的语境,这让我开始思考,在金融活动中,人性的情感和非理性因素所扮演的角色,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重要得多。书中提及的“心理陷阱”,仿佛是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魔鬼”,它们在危机时刻被唤醒,进而影响我们的判断,导致错误的决策。这种对人类心理弱点的深刻洞察,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而“行为管控”这一概念,则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与这些“魔鬼”抗争的武器和策略。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心理陷阱”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我们该如何识别它们,并通过有效的“行为管控”来驯服它们,从而在充满变数的金融市场中,保持独立思考,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金融,更像是一次关于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启蒙,它让我看到了金融投资中,人性的重要性,也为我提供了一条通往更理性、更成熟投资之路的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开头就以“金融的冒险”为引子,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觉得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且充满风险的世界,但“冒险”这个词,却赋予了它一种积极探索的意味。它让我意识到,参与金融市场,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而“危机”则是这场旅途中不可避免的浪潮。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本书将焦点放在了“心理陷阱”和“行为管控”上,这正是我在理解金融决策时一直感到困惑的地方。我常常观察到,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也会出现非理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与他们内心的情绪和心理偏差息息相关。这本书似乎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心理陷阱”,揭示它们是如何在危机时刻悄悄影响我们的判断,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管控”方法,帮助我们识别、规避甚至利用这些陷阱。我非常期待,本书能够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市场背后的人性弱点,并教会我如何修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成为一个更加理智、冷静和成功的“金融冒险家”。

评分

我一直对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其中的风险感到好奇,但又觉得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难以捉摸的因素。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开篇的“金融的冒险”几个字,就立刻吸引了我,它将金融这个原本听起来有些严肃的词汇,与“冒险”这个充满挑战与活力的概念联系起来,让我觉得金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专业领域,而是可以被探索和理解的旅程。而“危机”的出现,则让我意识到金融市场并非总是风平浪静,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本书将重心放在了“心理陷阱”与“行为管控”上,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地方。我常常看到很多成功的投资者,他们似乎不仅仅依靠技术分析,更重要的是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这本书似乎能够深入剖析那些隐藏在市场波动背后的心理因素,揭示那些让我们做出非理性决策的“陷阱”,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管控”方法,帮助我们认识并克服这些弱点。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揭示那些影响金融决策的心理机制,并教会我如何在这场充满挑战的“金融冒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最终能够趋利避害,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它抱有的期待并不高。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和复杂金融模型的老生常谈。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以“冒险”这个充满吸引力的词语,颠覆了我之前的预设。它将金融市场比作一场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冒险旅程,而“危机”则是这场旅途中不可避免的风险点。这种视角让我眼前一亮,金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一种可以被理解、可以被参与的“冒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接下来要探讨的“心理陷阱”和“行为管控”,似乎直接触及了金融决策的核心——人。我一直觉得,那些在金融市场上的巨额亏损,并非总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是更多地源于非理性的决策,而这些非理性,往往与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陷阱”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似乎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市场波动背后的心理规律,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管控”方法,帮助我认识并克服自身的心理弱点,从而在这场金融的冒险中,做出更明智、更冷静的选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心理陷阱”究竟是如何悄悄影响我的判断,以及我该如何修炼自己的“行为管控”能力,成为一个更强大的投资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就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心理侦探剧。它没有用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来压垮我,而是将“冒险”这个概念作为开篇,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金融市场的波动,在我看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神秘而遥不可及的领域,充满了让人望而生畏的术语和图表。然而,这本书却将“危机”置于“冒险”的语境下,让我感觉金融世界并非只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更重要的是,它将“心理陷阱”和“行为管控”这两个概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关于如何在金融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蓝图。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那些看似不可捉摸的“心理陷阱”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在危机时刻悄悄地吞噬我们的财富,而我们又该如何运用“行为管控”的智慧,去识别、规避甚至利用这些陷阱,最终在这场“冒险”中取得胜利。这本书让我感受到,金融投资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心理战。我期待着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来帮助我提高自己在面对市场波动时的心理韧性,让我不再被情绪左右,而是能够做出更理智、更具战略性的决策。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又快又好,支持京东!

评分

新出版的书,值得去看看!

评分

新出版的书,值得去看看!

评分

评分

新出版的书,值得去看看!

评分

新出版的书,值得去看看!

评分

不错吧不错吧不错吧不错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