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介紹漆器藝術的實用技法的工具書,書中使用大量圖片幫助理解,力求淺顯易懂地介紹漆器的各類髹塗手法、漆器裝飾基本技法,還有漆器修繕方法等。不論是首次接觸髹漆的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熟練者,本書的內容都具有參考價值。本書除瞭工序的說明,還為讀者介紹瞭漆的魅力及其曆史。
通過本書的寫作和編輯,筆者再次得以感悟漆的多樣性和深奧。漆的曆史源遠流長,早在數韆年前古人們就已將漆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而延綿傳承至今的漆器文化和技術具有豐富的多樣性而又精深微妙,也是曆史自然成就的結果。
在日本,繩文時代後的每個曆史時期都發展齣瞭獨具時代特色的漆器文化。如今,我們仍能有幸觀賞到諸如館藏於正倉院等的國寶級文化遺産,還有過去深受貴族和大名們喜愛的精緻考究的蒔繪作品等。漆器中不乏高級製品,但也有不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塗漆的碗和盆等。自古以來漆器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例如使用漆碗盛裝味噌湯,正月時節使用硃塗重箱盛放年節菜等。
戰後時期,伴隨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塑料製品的湧現等原因,漆器的需求隨之減少。同時人們對於漆器製品有著保養難,日常使用過於奢侈等的固定觀念。但實際上漆具有耐用性及防腐性,甚至稱為最強的天然塗料也不為過。並且漆器會伴隨著日常使用慢慢産生深厚韻味,同時保養工序也並不麻煩。
直到近期,纔終於齣現一股重新評價漆製品優點的風潮。在平時的生活中使用漆製品的人也慢慢地增多。伴隨著這一潮流,也齣現瞭一批希望能夠自己動手塗製漆製品,或是修理傢中老漆器的男女老幼。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策劃瞭本書的齣版。邀請到兩位木漆工藝傢(十時啓悅先生、工藤茂喜先生)對本書進行指導。並請兩位根據平時所使用的髹塗技法將各項工序分解成簡單易懂的步驟並詳細解說。其中也可看到由於産地、作者、漆工教育機構等不同,塗漆工程及道具的使用方法也有差異。在此還請讀者們瞭解,本書所記載的隻是十時啓悅和工藤茂喜這兩位工藝傢的慣常手法。(而對比二人的處理手法也能看到其中的差異之處。)
以下,為讀者介紹本書的特徵。
1.初學者可以通過本書掌握各種髹塗技法。從基礎篇到應用篇的內容編排,即使熟練者也可參考本書內容而有所收獲。
2.共有1000張以上解說工序及介紹道具等的圖片。可以邊看圖邊學習髹塗方法的訣竅和道具的使用方法等。也可以通過圖片確認生漆與下地材料混閤揉煉後的狀態。
3.通過多個實例,介紹揩漆、本堅地的黑塗及硃塗等基本髹漆技法,錆塗及布目塗等變塗技法,以及箔繪等裝飾的基本技法,最後還介紹瞭如何使用便於獲取的材料製作木器,並在木器錶麵髹塗優美漆層的方法。
4.除瞭髹漆工序的說明,還有如漆器的修繕方法、漆藝用語解說、生漆過敏的處理方法及預防、漆器的保養方法等內容,囊括瞭漆和漆器的眾多相關知識信息。
本書第1章“漆的基礎知識”是在十時先生撰寫的初稿基礎上,筆者西川修訂成稿。第2章及其後幾章的工序說明,每個項目均會另行標記指導者姓名,請參照具體內容。
那麼就讓我們一同加深對漆的理解,實際動手開始嘗試髹漆吧。希望在讀者們創作漆器作品時,本書能夠為大傢提供些許參考。
2015年6月
西川榮明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聚焦於技法的展示,更注重於材料與地域文化的關聯性。讀起來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手藝人是如何因地製宜地利用當地資源,創造齣獨一無二的風格。例如,書中對比瞭皖南漆器和福建脫胎漆器的製作特點,兩者在胎體選擇和錶麵處理上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地域性的文化烙印被作者捕捉得極為精準。我甚至可以想象齣那些工匠們在特定氣候條件下,如何與自然條件進行一場場微妙的博弈,最終成就瞭那些流傳百世的精品。文字中流淌著一種對“匠人精神”的禮贊,它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植於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環境之中的,這一點讓這本書的內涵更加豐富和立體,絕非一本枯燥的技術匯編。
評分我必須得提一下這本書在裝幀和設計上的用心,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在內容呈現上,它做到瞭信息密度的最大化,同時保持瞭極高的可讀性。對於復雜的工具介紹部分,作者采用瞭一種圖文並茂、甚至帶有三維結構分析的插圖方式,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工具構造變得異常清晰。我尤其欣賞它在術語注釋上的嚴謹性,對於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傳統詞匯,都有詳細的釋義和齣處標注,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避免瞭因專業名詞理解偏差而導緻的技法理解錯誤。這本書的印刷質量也無可挑剔,色彩的還原度非常高,特彆是對於描金和戧色這類對色彩層次要求極高的工藝,能清晰地分辨齣細微的色階變化,這對於想模仿或學習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輔助。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結構安排得很有層次感,它沒有急於展示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頂級工藝,而是從基礎的木胎處理、底灰的髹塗開始,一步步引導讀者建立起對漆器製作全流程的宏觀認知。這種由淺入深的講解方式,非常適閤想係統學習這門技藝的愛好者。其中關於不同底漆配方的探討尤其精彩,它揭示瞭不同時期工藝師對材料穩定性和耐久性的追求差異。我感覺作者是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實踐者,因為隻有真正動手做過的人,纔會知道在某個特定環節可能會齣現的“陷阱”和應對策略,而這些寶貴的“避坑指南”都被細緻地記錄下來瞭。閱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漆器的審美和鑒賞能力都有瞭一個質的提升,不再是僅僅停留在“好看”的層麵,而是能從製作工藝的角度去品味每一件作品背後的心血與智慧。
評分這部書的排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裝幀設計充滿瞭古典韻味,那種厚重的紙張質感,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我一直對傳統工藝特彆著迷,尤其是那些需要匠心獨運纔能完成的活計。這本書在介紹相關技法時,不僅有詳盡的文字描述,還配上瞭大量高清的圖片,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工藝步驟的細節,比如那種細如發絲的描金、刻綫,或者錯綜復雜的螺鈿鑲嵌,真是讓人嘆為觀止。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解過程中,那種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即便是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也能大緻領會到其中的精髓。比如對於不同時期漆器紋飾風格的演變,作者的梳理脈絡非常清晰,從漢代的古樸到唐宋的華麗,再到明清的精妙,每一步都闡述得深入且有依據,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手藝人雲集的時代。這種對工藝精神的尊重和傳承,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評分我花瞭幾個周末的時間沉浸在這本書裏,感覺就像是上瞭一堂大師級彆的工藝課。這本書的理論深度相當可觀,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操作步驟,它深入探討瞭材料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比如生漆的提煉、催乾過程中的環境控製,以及不同顔料在漆麵上的附著機理。這種科學與藝術的結閤,讓整個技藝體係顯得無比嚴謹和係統化。我特彆關注瞭關於修復部分的章節,那裏詳細記錄瞭如何處理老舊漆器的裂紋、脫落和變色問題。書中列舉瞭許多曆史案例的修復過程,每一步的考量都體現瞭對原作的尊重和對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對於博物館的專業修復師或者資深的文物保護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技術細節和經驗總結,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其參考價值遠遠超齣瞭普通的技藝手冊範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