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髹塗·裝飾·修繕技法全書

漆器髹塗·裝飾·修繕技法全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十時啓悅,工藤茂喜,西川榮明 著
圖書標籤:
  • 漆器
  • 髹塗
  • 裝飾
  • 修繕
  • 傳統工藝
  • 傢具
  • 工藝美術
  • 收藏
  • 技法
  • 木工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1006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742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98
字數:3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的漆藝技術博大精深,流傳於日本,日本的工匠藝人探索發揚,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本書是日本知名漆藝匠人聯閤編寫,全麵講述漆器髹塗、裝飾、修繕的微妙精深的技藝手法。
有一門自己熱愛的手藝是新都市人疏解壓力、撫慰精神的新生活方式。
本書不僅適閤專業人士學習藉鑒,也非常適閤初學者進入漆藝的奇妙世界。

內容簡介

本書講解木器修飾技法。內容包括,漆的種類與用途、塗漆的主要工具;
13種漆器髹塗技法、5種漆器裝飾技法;漆器陶器修繕復原技法、漆器的保養與使用方法等相關內容。
適閤傢居製造業、油漆工藝等專業人士閱讀,也非常適閤喜歡木工diy和製作文玩的大眾讀者自學漆器髹飾工藝。
即使是初學者,通過這本書,可以學會各種各樣的上漆技法;對於熟練者也會有很大的參考。

作者簡介

十時啓悅(Totoki Akiyoshi)
1950年生。漆藝工藝傢、武藏野美術大學工藝工業設計學係主任教授(擔任工藝美術設計教學)、日本文化財漆協會常任理事。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漆藝專業研究生畢業。目前在高校從事學生教育工作,同時在各地舉辦個展及群展。齣版共著書籍有《木工——設計樹木》(武藏野美術大學齣版局)等。

工藤茂喜(Kudo Shigeki)
1958年生。漆藝工藝傢。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漆藝專業研究生畢業。自1986年起,參與以京都西本願寺等寺廟為中心的建築漆工工作。1998年起作為獨立作傢開始創作。目前主要製作以檜木及漆為素材的“竪劈闆”(へぎ)器、箱、筒、指物等。在日本橋高島屋等地舉辦個展。長年在播與漆工藝教室擔任講師。

西川榮明(Nishikawa Takaaki)
1955年生。從事與木材相關主題的編輯工作及執筆,領域囊括森林與木材至木工藝及木製傢具。主要著書有《能用一輩子的木製傢具及器皿》、《手工製作木器》、《木之匠人們》、《日本的森林與木之職人》、《增補改訂 名作椅子由來圖典》等。共著書籍有《原色 瞭解木材加工麵的樹種事典》、《溫莎椅大全》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髹漆工序中使用的道具及糯米粉糊的製作方法
簡易蔭房的製作方法
使用新漆刷前的準備工作
把手的製作方法
裱布工序中所使用的布料的準備方法
糯米粉糊的製作方法

第1章漆的基礎知識
1.漆是什麼(漆的魅力及用途)2
2.漆的曆史(從繩文時代到現代)3
3.采漆方法7
4.漆的種類及用途8
5.漆器的素胎10
6.下地的種類及特徵12
7.髹漆的主要技法13
8.漆器裝飾的種類及特徵16
9.髹漆的主要工具18
專題:生漆過敏的處理方法和預防20

第2章髹漆的各種技法
展現木紋的髹漆方法21
1.揩漆(擦漆)22
a.櫸木材碗木胎揩漆(填充木紋的方法)23
b.七葉樹木胎揩漆(不填充木紋的方法)34
2.木地呂塗40
3.春慶塗風的透漆效果46
不透明的髹漆方法50
1.本堅地黑塗50
2.本堅地硃塗76
3.本堅地硃溜塗85
4.黑髹透木紋塗88
5.蒔地黑塗92
變塗98
1.根來塗98
2.錆塗104
3.布目塗108
4.石目塗112
5.大理石紋116

第3章裝飾的基本技法
1.箔繪120
2.漆繪124
3.蛋殼塗126
4.螺鈿131
5.蒔繪(簡單易繪的平蒔繪)134

第4章
夾苧脫胎的技法
夾苧脫胎138

第5章使用方便獲得的材料,完成從木胎製作到髹漆
1.使用津輕塗技法製作的椴木膠閤闆摺敷150
2.黑漆呂色麵漆效果的鬆木材小箱156

第6章漆器、陶器的修繕和復原
1.金繕164
2.修理破裂的漆器174
3.修理邊緣逐漸磨損的漆盆178
4.重新翻塗揩漆漆層逐漸剝落的碗182
專題:漆器的保養及使用方法185

日本國內主要漆器産地的特徵186
用語解說188
參考文獻192
漆材料及木胎零售店193
後記(工藤茂喜)194
後記(十時啓悅)196

前言/序言

本書是一本介紹漆器藝術的實用技法的工具書,書中使用大量圖片幫助理解,力求淺顯易懂地介紹漆器的各類髹塗手法、漆器裝飾基本技法,還有漆器修繕方法等。不論是首次接觸髹漆的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熟練者,本書的內容都具有參考價值。本書除瞭工序的說明,還為讀者介紹瞭漆的魅力及其曆史。
通過本書的寫作和編輯,筆者再次得以感悟漆的多樣性和深奧。漆的曆史源遠流長,早在數韆年前古人們就已將漆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而延綿傳承至今的漆器文化和技術具有豐富的多樣性而又精深微妙,也是曆史自然成就的結果。
在日本,繩文時代後的每個曆史時期都發展齣瞭獨具時代特色的漆器文化。如今,我們仍能有幸觀賞到諸如館藏於正倉院等的國寶級文化遺産,還有過去深受貴族和大名們喜愛的精緻考究的蒔繪作品等。漆器中不乏高級製品,但也有不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塗漆的碗和盆等。自古以來漆器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例如使用漆碗盛裝味噌湯,正月時節使用硃塗重箱盛放年節菜等。
戰後時期,伴隨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塑料製品的湧現等原因,漆器的需求隨之減少。同時人們對於漆器製品有著保養難,日常使用過於奢侈等的固定觀念。但實際上漆具有耐用性及防腐性,甚至稱為最強的天然塗料也不為過。並且漆器會伴隨著日常使用慢慢産生深厚韻味,同時保養工序也並不麻煩。
直到近期,纔終於齣現一股重新評價漆製品優點的風潮。在平時的生活中使用漆製品的人也慢慢地增多。伴隨著這一潮流,也齣現瞭一批希望能夠自己動手塗製漆製品,或是修理傢中老漆器的男女老幼。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策劃瞭本書的齣版。邀請到兩位木漆工藝傢(十時啓悅先生、工藤茂喜先生)對本書進行指導。並請兩位根據平時所使用的髹塗技法將各項工序分解成簡單易懂的步驟並詳細解說。其中也可看到由於産地、作者、漆工教育機構等不同,塗漆工程及道具的使用方法也有差異。在此還請讀者們瞭解,本書所記載的隻是十時啓悅和工藤茂喜這兩位工藝傢的慣常手法。(而對比二人的處理手法也能看到其中的差異之處。)
以下,為讀者介紹本書的特徵。
1.初學者可以通過本書掌握各種髹塗技法。從基礎篇到應用篇的內容編排,即使熟練者也可參考本書內容而有所收獲。
2.共有1000張以上解說工序及介紹道具等的圖片。可以邊看圖邊學習髹塗方法的訣竅和道具的使用方法等。也可以通過圖片確認生漆與下地材料混閤揉煉後的狀態。
3.通過多個實例,介紹揩漆、本堅地的黑塗及硃塗等基本髹漆技法,錆塗及布目塗等變塗技法,以及箔繪等裝飾的基本技法,最後還介紹瞭如何使用便於獲取的材料製作木器,並在木器錶麵髹塗優美漆層的方法。
4.除瞭髹漆工序的說明,還有如漆器的修繕方法、漆藝用語解說、生漆過敏的處理方法及預防、漆器的保養方法等內容,囊括瞭漆和漆器的眾多相關知識信息。
本書第1章“漆的基礎知識”是在十時先生撰寫的初稿基礎上,筆者西川修訂成稿。第2章及其後幾章的工序說明,每個項目均會另行標記指導者姓名,請參照具體內容。
那麼就讓我們一同加深對漆的理解,實際動手開始嘗試髹漆吧。希望在讀者們創作漆器作品時,本書能夠為大傢提供些許參考。

2015年6月
西川榮明


陶瓷工藝與藝術史:從史前陶器到現代瓷器的演變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全麵而深入的陶瓷工藝技術史與藝術發展史的綜閤性著作。 本書跨越數韆年,追溯人類製陶活動的起源,詳盡考察不同文明、地域在材質、形製、裝飾技法及燒成工藝上的重大革新與獨特成就。我們力求描繪一幅宏大而細膩的陶瓷藝術長捲,內容涵蓋從新石器時代的幾何印紋陶、彩陶,到青銅時代的原始瓷,再到漢唐的成熟釉陶與印紋硬陶,直至宋元明清陶瓷藝術的巔峰。 第一部分:早期製陶技術與文明的搖籃 本部分聚焦於人類最早的泥土塑形與燒製實踐,探討陶瓷作為人類文明早期重要載體的意義。 第一章:史前製陶的起源與早期技術 泥土的選擇與準備: 探討新石器時代製陶者如何根據地域特性選擇粘土礦物,以及早期的淘洗、陳腐和揉泥技術。分析不同礦物成分對成品陶土性能的影響。 成型技法解析: 詳細介紹手製陶器的主要成型方法,包括泥條盤築法、捏塑法、以及在模具或慢輪上製作的早期技術。對比不同文化中這些技法的應用差異。 早期裝飾藝術: 重點分析繩紋、劃紋、刻劃、印紋等非釉麵裝飾手法,以及幾何紋飾的文化內涵。對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馬傢窯文化等彩陶的顔料配方與繪畫技法進行科學推測與描述。 原始窯爐結構與燒成溫度: 研究早期的平地燒製法、淺坑燒製法,直至早期的竪穴窯。通過對齣土陶器斷口和胎體顯微結構的分析,估算當時的燒成溫度範圍及其對器物物理性質的影響。 第二章:從陶到原始瓷的過渡 釉的齣現與早期應用: 探討自然釉(如草木灰釉)的偶然形成到人工施釉的開端。分析早期鉛釉、銅釉的化學組成與燒製效果。 原始瓷的孕育: 詳細剖析中國江南地區如越窯係早期作品中,胎體緻密化和釉層薄而緊密結閤的技術突破。對比高嶺土與瓷石在配方中的初步應用。 商周至春鞦戰國時期的釉陶與印紋硬陶: 深入研究這一時期南方印紋陶的工藝特點,如硬度高、紋飾清晰的特點。分析青銅器紋飾對陶器裝飾風格的影響。 第二部分:釉彩技術的發展與中國陶瓷藝術的黃金時代 本部分集中探討釉料的化學發展如何驅動陶瓷藝術的審美飛躍,特彆是成熟瓷器的燒製技術。 第三章:漢唐時期的釉彩創新 鉛綠釉與低溫鉛彩: 考察漢代陶俑和明器中鉛釉的低溫發色機理,以及其對塑形錶現力的拓展。 唐三彩的燒製工藝: 深入分析低溫鉛釉中加入銅、鐵、鈷等金屬氧化物實現黃、綠、白、褐等多彩效果的技術。探討其多色分層施釉與共燒的復雜性。 越窯的成熟與青瓷的巔峰: 重點分析唐宋時期越窯青瓷“韆峰翠色”的釉層厚度、開片(冰裂紋)的形成機理,以及“類玉”質感的實現,這涉及到對釉料中鐵含量的精確控製。 第四章:宋代五大名窯的工藝獨特性 汝窯的天青色: 分析汝窯釉中獨特的“香灰”助熔劑對釉層乳光效果的貢獻,以及其高溫下極難控製的燒成環境。 官窯與哥窯的開片藝術: 詳細闡述“金絲鐵綫”的形成——即不同膨脹係數的釉層疊加燒製後,冷卻過程中因應力不同而産生的規則或不規則開裂現象的控製技術。 定窯與鈞窯的創新: 探究定窯覆燒法對器物口沿無釉(“淚痕”)的影響,以及鈞窯中銅元素在還原氣氛下産生絢麗窯變(如“硃砂紅”)的復雜化學過程。 第五章:元明清:青花、彩繪與製瓷中心的轉移 青花瓷的崛起與鈷料的運用: 追溯元代青花中“蘇麻離青”鈷料的特徵,包括其鐵雜質帶來的“黑斑”現象。分析高溫還原氣氛下鈷料的穩定呈色技術。 釉上彩繪的革命: 詳細介紹永樂、宣德時期的釉裏紅技術(高溫銅紅釉的燒製難度)。重點闡述明代鬥彩(釉下青花勾綫、釉上低溫彩繪)和清代粉彩(引入玻璃白和新的金屬著色劑,如金、銻)的復雜多重燒製流程。 景德鎮製瓷體係的建立: 分析官窯、民窯的生産分工,以及製瓷工匠在拉坯、修坯、施釉、繪畫等環節的規範化管理和技術傳承。 第三部分:陶瓷的機械加工、修復與當代實踐 本書最後一部分關注齣土瓷器的保護與現代製瓷技藝的轉化應用。 第六章:古代陶瓷的損壞與修復原理 物理性損傷的分析: 探討瓷器在地下或使用中遭受的各種物理性、化學性損傷(如釉麵風化、沁色、釉下開裂等)。 傳統與現代的粘接技術: 對比傳統的生漆、糯米漿等粘接劑與現代高分子化學粘閤劑在修復中的應用條件和優缺點。 缺失部分的塑形與補色: 介紹如何通過粉彩、釉上彩或仿古顔料,對缺失的碎片進行形態恢復和色彩匹配的專業方法,強調修補痕跡的最小化原則。 第七章:當代陶瓷藝術的技法探索 新材料與新燒成: 考察現代陶瓷藝術傢如何利用新型的化工助劑、電子控製窯爐,以及電窯、氣窯等不同氣氛的燒製條件,探索傳統釉料的潛在新色。 工業化生産對傳統工藝的繼承與挑戰: 分析現代陶瓷機械化成型技術(如注漿成型)如何影響傳統手工技藝的流失與保存。 跨界融閤: 探討陶瓷材料在裝置藝術、建築材料等領域的新應用,及其對傳統陶瓷審美品位的拓展。 本書配有大量高清的器物圖片、工藝流程示意圖以及必要的化學結構圖示,旨在為陶瓷學者、工藝美術師、收藏傢以及所有對人類物質文化遺産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本權威的參考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聚焦於技法的展示,更注重於材料與地域文化的關聯性。讀起來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手藝人是如何因地製宜地利用當地資源,創造齣獨一無二的風格。例如,書中對比瞭皖南漆器和福建脫胎漆器的製作特點,兩者在胎體選擇和錶麵處理上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地域性的文化烙印被作者捕捉得極為精準。我甚至可以想象齣那些工匠們在特定氣候條件下,如何與自然條件進行一場場微妙的博弈,最終成就瞭那些流傳百世的精品。文字中流淌著一種對“匠人精神”的禮贊,它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植於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環境之中的,這一點讓這本書的內涵更加豐富和立體,絕非一本枯燥的技術匯編。

評分

我必須得提一下這本書在裝幀和設計上的用心,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在內容呈現上,它做到瞭信息密度的最大化,同時保持瞭極高的可讀性。對於復雜的工具介紹部分,作者采用瞭一種圖文並茂、甚至帶有三維結構分析的插圖方式,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工具構造變得異常清晰。我尤其欣賞它在術語注釋上的嚴謹性,對於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傳統詞匯,都有詳細的釋義和齣處標注,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避免瞭因專業名詞理解偏差而導緻的技法理解錯誤。這本書的印刷質量也無可挑剔,色彩的還原度非常高,特彆是對於描金和戧色這類對色彩層次要求極高的工藝,能清晰地分辨齣細微的色階變化,這對於想模仿或學習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輔助。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結構安排得很有層次感,它沒有急於展示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頂級工藝,而是從基礎的木胎處理、底灰的髹塗開始,一步步引導讀者建立起對漆器製作全流程的宏觀認知。這種由淺入深的講解方式,非常適閤想係統學習這門技藝的愛好者。其中關於不同底漆配方的探討尤其精彩,它揭示瞭不同時期工藝師對材料穩定性和耐久性的追求差異。我感覺作者是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實踐者,因為隻有真正動手做過的人,纔會知道在某個特定環節可能會齣現的“陷阱”和應對策略,而這些寶貴的“避坑指南”都被細緻地記錄下來瞭。閱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漆器的審美和鑒賞能力都有瞭一個質的提升,不再是僅僅停留在“好看”的層麵,而是能從製作工藝的角度去品味每一件作品背後的心血與智慧。

評分

這部書的排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裝幀設計充滿瞭古典韻味,那種厚重的紙張質感,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我一直對傳統工藝特彆著迷,尤其是那些需要匠心獨運纔能完成的活計。這本書在介紹相關技法時,不僅有詳盡的文字描述,還配上瞭大量高清的圖片,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工藝步驟的細節,比如那種細如發絲的描金、刻綫,或者錯綜復雜的螺鈿鑲嵌,真是讓人嘆為觀止。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解過程中,那種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即便是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也能大緻領會到其中的精髓。比如對於不同時期漆器紋飾風格的演變,作者的梳理脈絡非常清晰,從漢代的古樸到唐宋的華麗,再到明清的精妙,每一步都闡述得深入且有依據,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手藝人雲集的時代。這種對工藝精神的尊重和傳承,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評分

我花瞭幾個周末的時間沉浸在這本書裏,感覺就像是上瞭一堂大師級彆的工藝課。這本書的理論深度相當可觀,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操作步驟,它深入探討瞭材料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比如生漆的提煉、催乾過程中的環境控製,以及不同顔料在漆麵上的附著機理。這種科學與藝術的結閤,讓整個技藝體係顯得無比嚴謹和係統化。我特彆關注瞭關於修復部分的章節,那裏詳細記錄瞭如何處理老舊漆器的裂紋、脫落和變色問題。書中列舉瞭許多曆史案例的修復過程,每一步的考量都體現瞭對原作的尊重和對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對於博物館的專業修復師或者資深的文物保護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技術細節和經驗總結,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其參考價值遠遠超齣瞭普通的技藝手冊範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