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髹涂·装饰·修缮技法全书

漆器髹涂·装饰·修缮技法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十时启悦,工藤茂喜,西川荣明 著
图书标签:
  • 漆器
  • 髹涂
  • 装饰
  • 修缮
  • 传统工艺
  • 家具
  • 工艺美术
  • 收藏
  • 技法
  • 木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00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4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8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的漆艺技术博大精深,流传于日本,日本的工匠艺人探索发扬,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书是日本知名漆艺匠人联合编写,全面讲述漆器髹涂、装饰、修缮的微妙精深的技艺手法。
有一门自己热爱的手艺是新都市人疏解压力、抚慰精神的新生活方式。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人士学习借鉴,也非常适合初学者进入漆艺的奇妙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讲解木器修饰技法。内容包括,漆的种类与用途、涂漆的主要工具;
13种漆器髹涂技法、5种漆器装饰技法;漆器陶器修缮复原技法、漆器的保养与使用方法等相关内容。
适合家居制造业、油漆工艺等专业人士阅读,也非常适合喜欢木工diy和制作文玩的大众读者自学漆器髹饰工艺。
即使是初学者,通过这本书,可以学会各种各样的上漆技法;对于熟练者也会有很大的参考。

作者简介

十时啓悦(Totoki Akiyoshi)
1950年生。漆艺工艺家、武藏野美术大学工艺工业设计学系主任教授(担任工艺美术设计教学)、日本文化财漆协会常任理事。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漆艺专业研究生毕业。目前在高校从事学生教育工作,同时在各地举办个展及群展。出版共著书籍有《木工——设计树木》(武藏野美术大学出版局)等。

工藤茂喜(Kudo Shigeki)
1958年生。漆艺工艺家。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漆艺专业研究生毕业。自1986年起,参与以京都西本愿寺等寺庙为中心的建筑漆工工作。1998年起作为独立作家开始创作。目前主要制作以桧木及漆为素材的“竖劈板”(へぎ)器、箱、筒、指物等。在日本桥高岛屋等地举办个展。长年在播与漆工艺教室担任讲师。

西川荣明(Nishikawa Takaaki)
1955年生。从事与木材相关主题的编辑工作及执笔,领域囊括森林与木材至木工艺及木制家具。主要著书有《能用一辈子的木制家具及器皿》、《手工制作木器》、《木之匠人们》、《日本的森林与木之职人》、《增补改订 名作椅子由来图典》等。共著书籍有《原色 了解木材加工面的树种事典》、《温莎椅大全》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髹漆工序中使用的道具及糯米粉糊的制作方法
简易荫房的制作方法
使用新漆刷前的准备工作
把手的制作方法
裱布工序中所使用的布料的准备方法
糯米粉糊的制作方法

第1章漆的基础知识
1.漆是什么(漆的魅力及用途)2
2.漆的历史(从绳文时代到现代)3
3.采漆方法7
4.漆的种类及用途8
5.漆器的素胎10
6.下地的种类及特征12
7.髹漆的主要技法13
8.漆器装饰的种类及特征16
9.髹漆的主要工具18
专题:生漆过敏的处理方法和预防20

第2章髹漆的各种技法
展现木纹的髹漆方法21
1.揩漆(擦漆)22
a.榉木材碗木胎揩漆(填充木纹的方法)23
b.七叶树木胎揩漆(不填充木纹的方法)34
2.木地吕涂40
3.春庆涂风的透漆效果46
不透明的髹漆方法50
1.本坚地黑涂50
2.本坚地朱涂76
3.本坚地朱溜涂85
4.黑髹透木纹涂88
5.莳地黑涂92
变涂98
1.根来涂98
2.锖涂104
3.布目涂108
4.石目涂112
5.大理石纹116

第3章装饰的基本技法
1.箔绘120
2.漆绘124
3.蛋壳涂126
4.螺钿131
5.莳绘(简单易绘的平莳绘)134

第4章
夹苎脱胎的技法
夹苎脱胎138

第5章使用方便获得的材料,完成从木胎制作到髹漆
1.使用津轻涂技法制作的椴木胶合板折敷150
2.黑漆吕色面漆效果的松木材小箱156

第6章漆器、陶器的修缮和复原
1.金缮164
2.修理破裂的漆器174
3.修理边缘逐渐磨损的漆盆178
4.重新翻涂揩漆漆层逐渐剥落的碗182
专题:漆器的保养及使用方法185

日本国内主要漆器产地的特征186
用语解说188
参考文献192
漆材料及木胎零售店193
后记(工藤茂喜)194
后记(十时启悦)196

前言/序言

本书是一本介绍漆器艺术的实用技法的工具书,书中使用大量图片帮助理解,力求浅显易懂地介绍漆器的各类髹涂手法、漆器装饰基本技法,还有漆器修缮方法等。不论是首次接触髹漆的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熟练者,本书的内容都具有参考价值。本书除了工序的说明,还为读者介绍了漆的魅力及其历史。
通过本书的写作和编辑,笔者再次得以感悟漆的多样性和深奥。漆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古人们就已将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而延绵传承至今的漆器文化和技术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又精深微妙,也是历史自然成就的结果。
在日本,绳文时代后的每个历史时期都发展出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漆器文化。如今,我们仍能有幸观赏到诸如馆藏于正仓院等的国宝级文化遗产,还有过去深受贵族和大名们喜爱的精致考究的莳绘作品等。漆器中不乏高级制品,但也有不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涂漆的碗和盆等。自古以来漆器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例如使用漆碗盛装味噌汤,正月时节使用朱涂重箱盛放年节菜等。
战后时期,伴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塑料制品的涌现等原因,漆器的需求随之减少。同时人们对于漆器制品有着保养难,日常使用过于奢侈等的固定观念。但实际上漆具有耐用性及防腐性,甚至称为最强的天然涂料也不为过。并且漆器会伴随着日常使用慢慢产生深厚韵味,同时保养工序也并不麻烦。
直到近期,才终于出现一股重新评价漆制品优点的风潮。在平时的生活中使用漆制品的人也慢慢地增多。伴随着这一潮流,也出现了一批希望能够自己动手涂制漆制品,或是修理家中老漆器的男女老幼。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策划了本书的出版。邀请到两位木漆工艺家(十时启悦先生、工藤茂喜先生)对本书进行指导。并请两位根据平时所使用的髹涂技法将各项工序分解成简单易懂的步骤并详细解说。其中也可看到由于产地、作者、漆工教育机构等不同,涂漆工程及道具的使用方法也有差异。在此还请读者们了解,本书所记载的只是十时启悦和工藤茂喜这两位工艺家的惯常手法。(而对比二人的处理手法也能看到其中的差异之处。)
以下,为读者介绍本书的特征。
1.初学者可以通过本书掌握各种髹涂技法。从基础篇到应用篇的内容编排,即使熟练者也可参考本书内容而有所收获。
2.共有1000张以上解说工序及介绍道具等的图片。可以边看图边学习髹涂方法的诀窍和道具的使用方法等。也可以通过图片确认生漆与下地材料混合揉炼后的状态。
3.通过多个实例,介绍揩漆、本坚地的黑涂及朱涂等基本髹漆技法,锖涂及布目涂等变涂技法,以及箔绘等装饰的基本技法,最后还介绍了如何使用便于获取的材料制作木器,并在木器表面髹涂优美漆层的方法。
4.除了髹漆工序的说明,还有如漆器的修缮方法、漆艺用语解说、生漆过敏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漆器的保养方法等内容,囊括了漆和漆器的众多相关知识信息。
本书第1章“漆的基础知识”是在十时先生撰写的初稿基础上,笔者西川修订成稿。第2章及其后几章的工序说明,每个项目均会另行标记指导者姓名,请参照具体内容。
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加深对漆的理解,实际动手开始尝试髹漆吧。希望在读者们创作漆器作品时,本书能够为大家提供些许参考。

2015年6月
西川荣明


陶瓷工艺与艺术史:从史前陶器到现代瓷器的演变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陶瓷工艺技术史与艺术发展史的综合性著作。 本书跨越数千年,追溯人类制陶活动的起源,详尽考察不同文明、地域在材质、形制、装饰技法及烧成工艺上的重大革新与独特成就。我们力求描绘一幅宏大而细腻的陶瓷艺术长卷,内容涵盖从新石器时代的几何印纹陶、彩陶,到青铜时代的原始瓷,再到汉唐的成熟釉陶与印纹硬陶,直至宋元明清陶瓷艺术的巅峰。 第一部分:早期制陶技术与文明的摇篮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最早的泥土塑形与烧制实践,探讨陶瓷作为人类文明早期重要载体的意义。 第一章:史前制陶的起源与早期技术 泥土的选择与准备: 探讨新石器时代制陶者如何根据地域特性选择粘土矿物,以及早期的淘洗、陈腐和揉泥技术。分析不同矿物成分对成品陶土性能的影响。 成型技法解析: 详细介绍手制陶器的主要成型方法,包括泥条盘筑法、捏塑法、以及在模具或慢轮上制作的早期技术。对比不同文化中这些技法的应用差异。 早期装饰艺术: 重点分析绳纹、划纹、刻划、印纹等非釉面装饰手法,以及几何纹饰的文化内涵。对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马家窑文化等彩陶的颜料配方与绘画技法进行科学推测与描述。 原始窑炉结构与烧成温度: 研究早期的平地烧制法、浅坑烧制法,直至早期的竖穴窑。通过对出土陶器断口和胎体显微结构的分析,估算当时的烧成温度范围及其对器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第二章:从陶到原始瓷的过渡 釉的出现与早期应用: 探讨自然釉(如草木灰釉)的偶然形成到人工施釉的开端。分析早期铅釉、铜釉的化学组成与烧制效果。 原始瓷的孕育: 详细剖析中国江南地区如越窑系早期作品中,胎体致密化和釉层薄而紧密结合的技术突破。对比高岭土与瓷石在配方中的初步应用。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釉陶与印纹硬陶: 深入研究这一时期南方印纹陶的工艺特点,如硬度高、纹饰清晰的特点。分析青铜器纹饰对陶器装饰风格的影响。 第二部分:釉彩技术的发展与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 本部分集中探讨釉料的化学发展如何驱动陶瓷艺术的审美飞跃,特别是成熟瓷器的烧制技术。 第三章:汉唐时期的釉彩创新 铅绿釉与低温铅彩: 考察汉代陶俑和明器中铅釉的低温发色机理,以及其对塑形表现力的拓展。 唐三彩的烧制工艺: 深入分析低温铅釉中加入铜、铁、钴等金属氧化物实现黄、绿、白、褐等多彩效果的技术。探讨其多色分层施釉与共烧的复杂性。 越窑的成熟与青瓷的巅峰: 重点分析唐宋时期越窑青瓷“千峰翠色”的釉层厚度、开片(冰裂纹)的形成机理,以及“类玉”质感的实现,这涉及到对釉料中铁含量的精确控制。 第四章:宋代五大名窑的工艺独特性 汝窑的天青色: 分析汝窑釉中独特的“香灰”助熔剂对釉层乳光效果的贡献,以及其高温下极难控制的烧成环境。 官窑与哥窑的开片艺术: 详细阐述“金丝铁线”的形成——即不同膨胀系数的釉层叠加烧制后,冷却过程中因应力不同而产生的规则或不规则开裂现象的控制技术。 定窑与钧窑的创新: 探究定窑覆烧法对器物口沿无釉(“泪痕”)的影响,以及钧窑中铜元素在还原气氛下产生绚丽窑变(如“朱砂红”)的复杂化学过程。 第五章:元明清:青花、彩绘与制瓷中心的转移 青花瓷的崛起与钴料的运用: 追溯元代青花中“苏麻离青”钴料的特征,包括其铁杂质带来的“黑斑”现象。分析高温还原气氛下钴料的稳定呈色技术。 釉上彩绘的革命: 详细介绍永乐、宣德时期的釉里红技术(高温铜红釉的烧制难度)。重点阐述明代斗彩(釉下青花勾线、釉上低温彩绘)和清代粉彩(引入玻璃白和新的金属着色剂,如金、锑)的复杂多重烧制流程。 景德镇制瓷体系的建立: 分析官窑、民窑的生产分工,以及制瓷工匠在拉坯、修坯、施釉、绘画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和技术传承。 第三部分:陶瓷的机械加工、修复与当代实践 本书最后一部分关注出土瓷器的保护与现代制瓷技艺的转化应用。 第六章:古代陶瓷的损坏与修复原理 物理性损伤的分析: 探讨瓷器在地下或使用中遭受的各种物理性、化学性损伤(如釉面风化、沁色、釉下开裂等)。 传统与现代的粘接技术: 对比传统的生漆、糯米浆等粘接剂与现代高分子化学粘合剂在修复中的应用条件和优缺点。 缺失部分的塑形与补色: 介绍如何通过粉彩、釉上彩或仿古颜料,对缺失的碎片进行形态恢复和色彩匹配的专业方法,强调修补痕迹的最小化原则。 第七章:当代陶瓷艺术的技法探索 新材料与新烧成: 考察现代陶瓷艺术家如何利用新型的化工助剂、电子控制窑炉,以及电窑、气窑等不同气氛的烧制条件,探索传统釉料的潜在新色。 工业化生产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与挑战: 分析现代陶瓷机械化成型技术(如注浆成型)如何影响传统手工技艺的流失与保存。 跨界融合: 探讨陶瓷材料在装置艺术、建筑材料等领域的新应用,及其对传统陶瓷审美品位的拓展。 本书配有大量高清的器物图片、工艺流程示意图以及必要的化学结构图示,旨在为陶瓷学者、工艺美术师、收藏家以及所有对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权威的参考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几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里,感觉就像是上了一堂大师级别的工艺课。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相当可观,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操作步骤,它深入探讨了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比如生漆的提炼、催干过程中的环境控制,以及不同颜料在漆面上的附着机理。这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让整个技艺体系显得无比严谨和系统化。我特别关注了关于修复部分的章节,那里详细记录了如何处理老旧漆器的裂纹、脱落和变色问题。书中列举了许多历史案例的修复过程,每一步的考量都体现了对原作的尊重和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对于博物馆的专业修复师或者资深的文物保护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术细节和经验总结,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其参考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技艺手册范畴。

评分

这部书的排版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充满了古典韵味,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我一直对传统工艺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需要匠心独运才能完成的活计。这本书在介绍相关技法时,不仅有详尽的文字描述,还配上了大量高清的图片,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工艺步骤的细节,比如那种细如发丝的描金、刻线,或者错综复杂的螺钿镶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那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即便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到其中的精髓。比如对于不同时期漆器纹饰风格的演变,作者的梳理脉络非常清晰,从汉代的古朴到唐宋的华丽,再到明清的精妙,每一步都阐述得深入且有依据,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手艺人云集的时代。这种对工艺精神的尊重和传承,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很有层次感,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顶级工艺,而是从基础的木胎处理、底灰的髹涂开始,一步步引导读者建立起对漆器制作全流程的宏观认知。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想系统学习这门技艺的爱好者。其中关于不同底漆配方的探讨尤其精彩,它揭示了不同时期工艺师对材料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追求差异。我感觉作者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实践者,因为只有真正动手做过的人,才会知道在某个特定环节可能会出现的“陷阱”和应对策略,而这些宝贵的“避坑指南”都被细致地记录下来了。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漆器的审美和鉴赏能力都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能从制作工艺的角度去品味每一件作品背后的心血与智慧。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装帧和设计上的用心,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在内容呈现上,它做到了信息密度的最大化,同时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对于复杂的工具介绍部分,作者采用了一种图文并茂、甚至带有三维结构分析的插图方式,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工具构造变得异常清晰。我尤其欣赏它在术语注释上的严谨性,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传统词汇,都有详细的释义和出处标注,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避免了因专业名词理解偏差而导致的技法理解错误。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特别是对于描金和戗色这类对色彩层次要求极高的工艺,能清晰地分辨出细微的色阶变化,这对于想模仿或学习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辅助。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聚焦于技法的展示,更注重于材料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读起来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手艺人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风格。例如,书中对比了皖南漆器和福建脱胎漆器的制作特点,两者在胎体选择和表面处理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地域性的文化烙印被作者捕捉得极为精准。我甚至可以想象出那些工匠们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如何与自然条件进行一场场微妙的博弈,最终成就了那些流传百世的精品。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匠人精神”的礼赞,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植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之中的,这一点让这本书的内涵更加丰富和立体,绝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汇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