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介绍漆器艺术的实用技法的工具书,书中使用大量图片帮助理解,力求浅显易懂地介绍漆器的各类髹涂手法、漆器装饰基本技法,还有漆器修缮方法等。不论是首次接触髹漆的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熟练者,本书的内容都具有参考价值。本书除了工序的说明,还为读者介绍了漆的魅力及其历史。
通过本书的写作和编辑,笔者再次得以感悟漆的多样性和深奥。漆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古人们就已将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而延绵传承至今的漆器文化和技术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又精深微妙,也是历史自然成就的结果。
在日本,绳文时代后的每个历史时期都发展出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漆器文化。如今,我们仍能有幸观赏到诸如馆藏于正仓院等的国宝级文化遗产,还有过去深受贵族和大名们喜爱的精致考究的莳绘作品等。漆器中不乏高级制品,但也有不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涂漆的碗和盆等。自古以来漆器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例如使用漆碗盛装味噌汤,正月时节使用朱涂重箱盛放年节菜等。
战后时期,伴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塑料制品的涌现等原因,漆器的需求随之减少。同时人们对于漆器制品有着保养难,日常使用过于奢侈等的固定观念。但实际上漆具有耐用性及防腐性,甚至称为最强的天然涂料也不为过。并且漆器会伴随着日常使用慢慢产生深厚韵味,同时保养工序也并不麻烦。
直到近期,才终于出现一股重新评价漆制品优点的风潮。在平时的生活中使用漆制品的人也慢慢地增多。伴随着这一潮流,也出现了一批希望能够自己动手涂制漆制品,或是修理家中老漆器的男女老幼。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策划了本书的出版。邀请到两位木漆工艺家(十时启悦先生、工藤茂喜先生)对本书进行指导。并请两位根据平时所使用的髹涂技法将各项工序分解成简单易懂的步骤并详细解说。其中也可看到由于产地、作者、漆工教育机构等不同,涂漆工程及道具的使用方法也有差异。在此还请读者们了解,本书所记载的只是十时启悦和工藤茂喜这两位工艺家的惯常手法。(而对比二人的处理手法也能看到其中的差异之处。)
以下,为读者介绍本书的特征。
1.初学者可以通过本书掌握各种髹涂技法。从基础篇到应用篇的内容编排,即使熟练者也可参考本书内容而有所收获。
2.共有1000张以上解说工序及介绍道具等的图片。可以边看图边学习髹涂方法的诀窍和道具的使用方法等。也可以通过图片确认生漆与下地材料混合揉炼后的状态。
3.通过多个实例,介绍揩漆、本坚地的黑涂及朱涂等基本髹漆技法,锖涂及布目涂等变涂技法,以及箔绘等装饰的基本技法,最后还介绍了如何使用便于获取的材料制作木器,并在木器表面髹涂优美漆层的方法。
4.除了髹漆工序的说明,还有如漆器的修缮方法、漆艺用语解说、生漆过敏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漆器的保养方法等内容,囊括了漆和漆器的众多相关知识信息。
本书第1章“漆的基础知识”是在十时先生撰写的初稿基础上,笔者西川修订成稿。第2章及其后几章的工序说明,每个项目均会另行标记指导者姓名,请参照具体内容。
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加深对漆的理解,实际动手开始尝试髹漆吧。希望在读者们创作漆器作品时,本书能够为大家提供些许参考。
2015年6月
西川荣明
我花了几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里,感觉就像是上了一堂大师级别的工艺课。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相当可观,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操作步骤,它深入探讨了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比如生漆的提炼、催干过程中的环境控制,以及不同颜料在漆面上的附着机理。这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让整个技艺体系显得无比严谨和系统化。我特别关注了关于修复部分的章节,那里详细记录了如何处理老旧漆器的裂纹、脱落和变色问题。书中列举了许多历史案例的修复过程,每一步的考量都体现了对原作的尊重和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对于博物馆的专业修复师或者资深的文物保护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术细节和经验总结,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其参考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技艺手册范畴。
评分这部书的排版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充满了古典韵味,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我一直对传统工艺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需要匠心独运才能完成的活计。这本书在介绍相关技法时,不仅有详尽的文字描述,还配上了大量高清的图片,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工艺步骤的细节,比如那种细如发丝的描金、刻线,或者错综复杂的螺钿镶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那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即便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到其中的精髓。比如对于不同时期漆器纹饰风格的演变,作者的梳理脉络非常清晰,从汉代的古朴到唐宋的华丽,再到明清的精妙,每一步都阐述得深入且有依据,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手艺人云集的时代。这种对工艺精神的尊重和传承,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很有层次感,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顶级工艺,而是从基础的木胎处理、底灰的髹涂开始,一步步引导读者建立起对漆器制作全流程的宏观认知。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想系统学习这门技艺的爱好者。其中关于不同底漆配方的探讨尤其精彩,它揭示了不同时期工艺师对材料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追求差异。我感觉作者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实践者,因为只有真正动手做过的人,才会知道在某个特定环节可能会出现的“陷阱”和应对策略,而这些宝贵的“避坑指南”都被细致地记录下来了。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漆器的审美和鉴赏能力都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能从制作工艺的角度去品味每一件作品背后的心血与智慧。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装帧和设计上的用心,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在内容呈现上,它做到了信息密度的最大化,同时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对于复杂的工具介绍部分,作者采用了一种图文并茂、甚至带有三维结构分析的插图方式,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工具构造变得异常清晰。我尤其欣赏它在术语注释上的严谨性,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传统词汇,都有详细的释义和出处标注,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避免了因专业名词理解偏差而导致的技法理解错误。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特别是对于描金和戗色这类对色彩层次要求极高的工艺,能清晰地分辨出细微的色阶变化,这对于想模仿或学习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辅助。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聚焦于技法的展示,更注重于材料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读起来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手艺人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风格。例如,书中对比了皖南漆器和福建脱胎漆器的制作特点,两者在胎体选择和表面处理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地域性的文化烙印被作者捕捉得极为精准。我甚至可以想象出那些工匠们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如何与自然条件进行一场场微妙的博弈,最终成就了那些流传百世的精品。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匠人精神”的礼赞,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植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之中的,这一点让这本书的内涵更加丰富和立体,绝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汇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