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袁其朋)(第二版)

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袁其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其朋,梁浩 编
图书标签:
  • 制药工程
  • 制药设备
  • 制药原理
  • 药物工程
  • 制药工艺
  • 制药技术
  • 制药专业
  • 制药工程原理
  • 袁其朋
  • 制药设备与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0454
版次:2
商品编码:123288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字数:4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第二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共九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制药工程的原理与设备。本书内容涉及制药工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和天然药、制药分离工程、制剂工程、连续制药技术工程、药品包装工程和药品车间设计工程。在介绍各项制药工程原理的同时,还对制药设备和生产工艺予以介绍,以增强实用性。
《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第二版)适合全国高等学校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及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制药行业从事研究、设计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袁其朋,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澳大利亚Ballarat大学兼职教授。1992年在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在天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9年在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9年和2000年应邀两次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至2003年赴香港理工大学从事中药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及分离纯化、合成生物学、基因工程药物等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6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授权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部级鉴定项目3项,并有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生产,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目录

第1章绪论1
本章导读1
1.1制药工程概念1
1.2制药工业的特点及发展3
1.2.1现代制药工业的基本特点3
1.2.2国内外发展概况4
1.2.3现代制药工业的发展5
1.2.4制药工业与环境保护6
1.3制药工程技术的作用和创新7
1.4制药设备的分类及发展7
1.4.1制药设备的分类7
1.4.2制药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8
本章小结9
思考题9
参考文献9
第2章化学制药原理与设备10
本章导读10
2.1化学药物概述10
2.2化学药物合成及工艺基本原理11
2.2.1化学反应类型的选择11
2.2.2单元反应的顺序安排12
2.3药物合成工艺的优化17
2.3.1反应物的浓度与配料比17
2.3.2化学反应过程18
2.3.3反应物浓度与配料比的确定19
2.3.4反应溶剂和重结晶溶剂20
2.3.5反应温度22
2.3.6催化剂23
2.4化学制药设备26
2.4.1设备材质及其防腐26
2.4.2化学制药设备28
2.4.3间歇操作釜式反应器31
2.5化学制药技术的新进展与展望35
2.5.1概述35
2.5.2自动化技术在化学制药生产中的应用35
本章小结36
思考题37
参考文献37
第3章生物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38
本章导读38
3.1生物制药概述38
3.1.1生物制药定义38
3.1.2生物制药发展史38
3.1.3现行生物制药产业的特点39
3.1.4生物制药设备39
3.2微生物发酵制药的原理与设备40
3.2.1微生物发酵制药概述40
3.2.2微生物发酵制药原理40
3.2.3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相关设备43
3.2.4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及调控45
3.2.5微生物发酵制药的应用实例47
3.3动植物细胞制药的原理与设备53
3.3.1动植物细胞制药概述53
3.3.2动植物细胞制药原理55
3.3.3动植物细胞制药的相关设备55
3.3.4动植物细胞制药的应用实例59
3.4酶工程制药的原理及设备64
3.4.1酶工程制药概述64
3.4.2酶工程制药的原理65
3.4.3酶工程制药的相关设备65
3.5基因工程制药67
3.5.1基因工程制药概述67
3.5.2基因工程制药的原理68
3.5.3外源基因表达系统68
3.5.4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69
3.6合成生物学制药69
3.6.1合成生物学制药概述69
3.6.2合成生物学制药原理70
3.6.3合成生物学调控方法70
3.6.4常用的基因组编辑技术72
3.6.5合成生物学制药的应用实例75
3.7生物制药技术的新进展与展望80
本章小结81
思考题81
参考文献81
第4章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技术与工程83
本章导读83
4.1中药与天然药物概述83
4.1.1古代药物知识的起源和积累83
4.1.2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和概况84
4.1.3关于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基本知识85
4.2中药与天然药物原材料质量控制87
4.2.1中药材料质量控制87
4.2.2中药饮片质量控制87
4.3中药与天然药物制药的工业生产及设备88
4.3.1概述88
4.3.2粉碎89
4.3.3浸提89
4.3.4分离和纯化89
4.3.5制剂89
4.3.6原料药设备90
4.4中药与天然药物研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102
4.4.1世界传统医药发展概况102
4.4.2我国中药与天然药物研制的现状103
4.4.3中药与天然药物研制的发展前景104
本章小结104
思考题104
参考文献105
第5章制药分离原理与设备106
本章导读106
5.1制药分离工程概述106
5.1.1背景106
5.1.2制药分离工程简介106
5.1.3制药工程分离设备106
5.2萃取过程及设备107
5.2.1萃取的概念和基本理论107
5.2.2不同萃取体系及方法108
5.2.3萃取设备及应用实例113
5.2.4浸取设备及应用实例122
5.2.5超临界萃取设备及应用实例124
5.3过滤和离心过程及设备127
5.3.1过滤127
5.3.2离心130
5.4膜分离过程及设备133
5.4.1膜分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134
5.4.2常用膜组件135
5.4.3膜设备及应用实例138
5.5色谱分离143
5.5.1概述143
5.5.2色谱理论基础148
5.5.3色谱分离应用148
5.6电泳分离技术149
5.6.1电泳概述149
5.6.2电泳理论基础150
5.6.3电泳分类与相关应用150
5.7干燥技术155
5.7.1干燥概述155
5.7.2干燥理论基础155
5.7.3干燥技术分类与相关设备155
5.7.4干燥技术应用实例157
5.8结晶分离158
5.8.1结晶概述158
5.8.2结晶理论基础158
5.8.3结晶相关设备与应用实例159
5.9蒸馏技术160
5.9.1蒸馏概述160
5.9.2蒸馏理论基础160
5.9.3制药行业中相关蒸馏技术与设备161
5.9.4分子蒸馏技术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164
本章小结165
思考题166
参考文献166
第6章药物制剂工艺与设备168
本章导读168
6.1药物制剂生产原理和工艺简介168
6.1.1液体制剂168
6.1.2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169
6.1.3半固体制剂170
6.1.4固体制剂170
6.1.5注射剂176
6.1.6口服缓释、控释制剂178
6.1.7靶向给药系统180
6.1.8微球与微囊181
6.1.9纳米粒183
6.1.10纳米/亚纳米乳184
6.1.11脂质体185
6.1.12经皮给药系统186
6.1.13固体分散、包合与3D打印技术189
6.2药物制剂生产设备191
6.2.1液体灭菌制剂生产设备191
6.2.2半固体制剂生产设备203
6.2.3固体制剂生产设备204
6.2.43D打印设备221
本章小结222
思考题222
参考文献222
第7章连续制造技术及设备224
本章导读224
7.1连续制造技术概述224
7.2连续制造技术研究进展224
7.3连续制造技术常用设备及原理226
7.4连续制造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227
本章小结230
思考题231
参考文献231
第8章药品包装设备232
本章导读232
8.1药品包装概述232
8.1.1药品包装分类及作用232
8.1.2药品包装材料232
8.1.3药品包装设备分类及组成234
8.1.4药品包装设备的发展趋势234
8.2固体制剂包装设备235
8.2.1自动制袋装填包装机235
8.2.2瓶装包装机236
8.2.3铝塑泡罩包装机238
8.3注射剂包装设备246
8.3.1开盒机246
8.3.2印字机247
8.3.3贴标签机248
8.3.4喷码机249
本章小结249
思考题249
参考文献250
第9章药厂车间工艺设计251
本章导读251
9.1车间工艺设计GMP基础252
9.1.1GMP初识252
9.1.2暖通空调系统254
9.1.3制药用水259
9.1.4车间中的人与物260
9.2药厂车间工艺设计264
9.2.1工艺流程设计264
9.2.2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266
9.2.3制药设备选型272
9.2.4车间布置275
9.3制药车间布置实例解析279
9.3.1固体制剂综合车间279
9.3.2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GMP设计280
9.3.3最终灭菌大容量注射剂(大输液)车间281
9.3.4无菌分装粉针剂车间GMP设计283
9.3.5生物疫苗车间GMP设计284
本章小结285
思考题285
参考文献286

前言/序言

前言
制药工业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是当今国际公认的发展最快、经济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世界各国均将制药工业列为未来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竞争的关键。制药工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之一。目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制药工业正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自2009年出版以来,已受到许多兄弟院校及相关行业读者的支持与肯定。纵观全球制药行业的发展态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层出不穷,对制药人才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对该书进行了修订和更新,以体现教材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制药领域的发展前沿。
在全书结构安排方面仍保持原有特点,着重介绍了制药工业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和关键设备。为了突出教材的先进性,对第2章、第3章和第4章中的新进展和展望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并在第3章中新增了基因工程制药和合成生物学制药等相关内容。由于制药技术发展迅速,本书还新增了连续制药技术原理与设备作为第7章内容,以体现教材的前瞻性。为保证教材主体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第二版教材删除了制药工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章节,新增了药厂车间工艺设计的内容。此外,为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新版教材各章节均增加了本章导读、进展与技术、本章小结和思考题,并对各章节的参考文献进行了更新。
本书第二版由北京化工大学袁其朋、梁浩担任主编,郑国钧、赵会英和周延担任副主编。参与各章编写人员如下:第1章,袁其朋、程春会;第2章,郑国钧;第3章,袁其朋、李妍;第4章,梁浩、张育眉、韦永琴;第5章,程立、梁浩;第6章,赵会英;第7章,袁其朋、陈振娅;第8章,谢瑞、邓炳华;第9章,周延、孙姗姗。全书由袁其朋、梁浩拟订编写大纲和框架,确定编写思路。书稿编写完成后,由袁其朋、梁浩统稿、定稿。另外,丁润生、刘泽勋、林菲菲、姜淑慧(按姓氏笔画排列)参与了本书的文字编辑和材料整理等工作。
虽然作者精心撰写,但是由于水平所限,不免有一些局限性和不足,恳请相关各校师生以及科技工作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批评意见,以供进一步修改。

编者
2017年10月


第一版前言
制药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健康事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快发展制药工业,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药创新体系,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制药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新药创制、制药工艺与工程等领域仍有一定差距。
制药工程是建立在化学、药学、生物技术和工程学基础上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工程问题和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通过研究化学或生物反应及分离等单元操作工艺及设备,探索药物制造的基本原理及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工艺、工程技术,包括新工艺、新设备、GMP改造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放大、设计、质控与优化等。
本书全面介绍了制药工业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和天然药、制药分离工程、制剂工程、药品包装工程、药品质量控制工程等。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结合典型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进行阐述,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力求反映现代医药行业的发展方向,努力体现生物技术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制药领域的发展前沿。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可以系统地掌握制药工艺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论和方法,掌握制药过程的主要设备、主要工艺技术和关键操作要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制药工程的创新。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供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制药行业从事研究、设计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本书各章编写人员如下:第1章,袁其朋、程冰;第2章,郑国钧;第3章,袁其朋、李晔;第4章,梁浩、刘宏;第5章,袁其朋、陆晶晶、杜雪岭;第6章,赵会英;第7章,梁浩、侯晓丹;第8章,李文进、邵波。
本书虽竭力全面介绍制药工程的原理与设备,但由于制药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7月
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第二版) 内容简介 《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第二版)》是一本系统性阐述现代制药工程基础理论、关键工艺技术与核心设备选型、操作及维护的专业教材。本书紧密结合国内外制药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前沿,旨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全面、深入的知识体系。 全书共分为四大板块,循序渐进地引领读者深入了解制药工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第一板块:制药过程基础与单元操作 本板块着重于制药工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原理和单元操作。首先,从物质传递与相平衡的宏观视角出发,详细介绍了在制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传质、传热、流体流动等基本物理化学原理。这包括对各种混合、分离、浓缩、结晶等单元操作的物理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为后续工艺设计和设备选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接着,本书将重点阐述制药工程中的典型单元操作。这部分内容涵盖了: 流体输送与混合: 深入探讨泵、管道、阀门等输送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搅拌器、混合器等混合设备的类型、设计要点和操作规范,以保证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顺畅流动与均匀混合。 传热与传质: 详细介绍换热器(如列管式、板式换热器)、蒸发器(如刮板蒸发器、升膜蒸发器)、干燥设备(如流化床干燥器、真空干燥箱)等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浓缩、分离、干燥等过程中的应用。同时,深入分析吸收、吸附、萃取等单元操作的机理,并介绍相应的设备。 固液分离: 详细阐述过滤(如板框压滤机、离心过滤机)、沉降(如离心沉降器)等分离技术,以及膜分离技术(如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在制药中的应用,包括对不同分离精度和设备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对比分析。 结晶与沉淀: 深入解析结晶动力学、成核与生长过程,介绍各种结晶设备(如冷却结晶器、蒸发结晶器)的设计与操作,并探讨沉淀过程及其在药物合成与分离中的应用。 其他重要单元操作: 还包括粉碎、筛分、除尘等对固体物料处理至关重要的单元操作,以及萃取、吸附等分离技术。 第二板块:制药设备设计与选型 在掌握了基本的单元操作原理后,本板块将重点聚焦于制药设备的详细设计、选型与工程应用。针对每一类单元操作,本书都将深入介绍与之相匹配的典型设备。 反应设备: 详细阐述各类反应釜(如夹套反应釜、盘管反应釜、连续搅拌釜)的结构特点、传热传质性能、搅拌方式选择及其在不同药物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分离与纯化设备: 深入介绍工业规模的蒸馏设备(如板式塔、填料塔)、萃取设备(如萃取塔、离心萃取机)、结晶设备(如连续结晶器)、过滤设备(如离心机、压滤机)和干燥设备(如闪蒸干燥器、冷冻干燥器)的设计原理、结构形式、操作要点与选型依据。 物料输送与储存设备: 涵盖泵、管道、阀门、储罐、料仓等设备的类型、材质选择、防腐蚀、防爆等设计要求。 制剂生产设备: 重点介绍片剂、胶囊、注射剂、软膏剂等不同剂型生产所需的关键设备,如制粒机、压片机、包衣机、灌装机、冻干机等,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 在设备设计与选型过程中,本书高度重视设备材料的选择、耐腐蚀性、洁净度要求以及GMP规范的遵循。针对不同物料的特性和工艺要求,详细介绍各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如玻璃、陶瓷、聚合物)的选用原则,以及设备表面处理、清洁验证和灭菌等方面的工程实践。 第三板块:制药过程控制与自动化 随着现代制药工业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过程控制与自动化已成为制药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板块将系统介绍制药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原理与技术。 仪表与传感器: 详细介绍温度、压力、流量、液位、pH值、浓度等关键参数的检测仪表与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选型原则以及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 控制系统: 介绍不同等级的控制系统,包括传统的PID控制,以及现代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 阐述如何利用自动化系统进行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分析与管理,为过程优化和质量追溯提供支持。 过程优化与安全联锁: 探讨如何通过自动化控制实现工艺参数的精确控制,提高产品收率和质量稳定性,同时介绍安全联锁系统在保障生产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板块:制药工程的特殊考量与发展趋势 本书最后板块将目光投向制药工程中的特殊工程考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引导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制药工程的复杂性和前瞻性。 洁净厂房与环境控制: 详细介绍药品生产对洁净度的严格要求,包括不同级别的洁净区划分、空气净化系统(HVAC)、压差控制、温湿度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对生产环境的监测与验证。 制药过程的放大与验证: 深入分析实验室规模工艺向工业化生产放大的技术挑战,包括传质传热效率的变化、混合均匀性等问题,并详细阐述工艺验证的意义、原则和实施步骤,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绿色制药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如何采用更环保的溶剂、更高效的催化剂、更节能的工艺以及更有效的废物处理技术,以实现制药过程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新工艺与新技术: 展望生物制药、连续制造、微反应器技术、过程分析技术(PAT)等新兴领域在制药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它们为未来制药业带来的变革。 本书特点 《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第二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详实,图文并茂。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图表和数据,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同时,本书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涵盖了最新的技术和规范,是制药工程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它所描绘的不仅仅是现有的技术,更是未来制药业的发展方向。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未来药厂的景象,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智能化的机器人操作,以及数据驱动的决策过程。我希望书中能够展望一下制药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精准医疗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对制药设备和工艺提出的新要求。我特别想知道,在未来,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更先进的工程技术,实现个性化药物的按需生产,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书中对“绿色制药”的探讨,也让我充满期待。在我看来,制药行业在追求高效和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环保型的制药工艺和设备,例如采用更环保的溶剂、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开发可降解的药物包装材料等。这不仅是对地球的负责,也是对人类未来的负责。我也对书中可能包含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抱有很大的兴趣。在我看来,制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产品质量的极端重要性,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GMP、ICH等质量管理标准,以及如何在制药工程的各个环节中贯彻这些标准,确保从原料采购到最终产品出厂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最高的质量要求。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部前瞻性的著作,它不仅解答了我当前的疑问,更激发了我对未来制药领域探索的无限热情,让我看到了科学技术如何不断突破界限,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希望。

评分

这本书在我的印象中,是一本集理论之大成,又根植于现实土壤的厚重之作。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庞大的制药企业,从研发部门到生产车间,再到质量控制部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协同运作,构成一个高效而有序的整体。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制药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视角,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概念设计、详细设计、设备选型、工程建设、调试运行,到最终的维护和更新,都能够有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设备选型”的章节充满期待。在我看来,选择合适的设备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生产效率,还关系到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设备选型指南,例如考虑设备的材质、耐腐蚀性、密封性、传热传质效率、能耗、维护保养的便利性等因素,并给出一些常见的设备选型案例分析。我也对书中关于“过程安全”的探讨非常感兴趣。制药过程往往涉及易燃、易爆、有毒的物质,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各种过程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例如HAZOP分析、FMEA分析等,以及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例如惰性气体保护、防爆设计、紧急泄压系统等。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全景式”的指南,它不仅聚焦于技术细节,更着眼于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执行,让我能够从更高的层面理解制药工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安全宝典”,它不仅仅关注生产的效率和产出,更将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放在了首要位置。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戒备森严的化工厂,各种警示标志随处可见,安全员们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个设备和每一个操作规程。我希望书中能够系统地介绍“制药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这一重要课题。在我看来,制药工程的设计和运行,必须将安全置于首位,避免潜在的事故发生。我希望书中能够讲解各种风险评估工具,例如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等,并详细阐述如何识别、评估和控制制药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包括化学品风险、设备风险、操作风险、环境风险等。我也对书中关于“职业健康与环境保护”的探讨充满兴趣。制药过程中可能使用的许多化学品都对人体健康有害,并且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操作人员的健康,以及如何处理和排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以达到环保要求。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负责任的工程”的教科书,它教会我如何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始终把人的生命和环境的安全放在心中,成为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制药工程师。

评分

这本书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一座连接知识与现实的桥梁,它弥合了理论的抽象与实践的具象之间的鸿沟。我仿佛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研发团队,他们正将实验室里的创新想法,通过精密的工程设计,转化为能够拯救生命、改善健康的药物。我希望书中能够重点介绍“制药设备”的种类繁多及其特定的应用场景。例如,对于固体药物的制备,可能需要用到混合机、制粒机、压片机、包衣机;对于液体药物,则可能需要用到配料罐、均质机、灌装机、灭菌设备。我希望书中能够对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参数以及优缺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并配以清晰的图解,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特殊设备”的介绍感到好奇,比如用于生产生物制品(如疫苗、抗体)的发酵罐、细胞培养器,或者用于生产高活性药物的隔离器、密闭系统。这些设备往往具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更严格的操作规范,学习它们的设计和应用,无疑能极大地开阔我的视野。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及一些“定制化设备”的设计理念。在制药工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根据特定的产品或工艺要求来设计和制造非标准的设备,这需要工程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设备百科”式的宝典,它不仅提供了关于现有设备的详尽信息,更引导我思考如何去创造和应用更先进的设备,从而推动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

评分

这本书在我心中,如同一个细致入微的“工艺指南”,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细节,力求将每一个步骤都做到尽善尽美。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洁净室,操作人员身着无菌服,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药物的生产,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被精准地监测和控制。我希望书中能够重点讲解“工艺流程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我看来,一个合理的工艺流程设计是制药工程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的效率、产品的质量、生产的成本以及环境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各种工艺流程的表示方法,例如流程图、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等,并讲解如何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和改进。我尤其想了解“批次生产”与“连续生产”的优缺点比较,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生产模式。我也对书中关于“洁净室设计与控制”的内容充满期待。对于很多药物,尤其是注射剂、滴眼液等无菌药品,洁净室的设计和空气净化系统的控制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等级洁净室的要求,以及相应的空气过滤、温湿度控制、压差控制等技术。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精益生产”的典范,它引导我以高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的思维去设计和执行制药过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最佳状态。

评分

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实在的感觉,它不像那些空泛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实实在在的“干货”。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繁忙的制药车间,各种精密的仪器在有序地运转,工程师们穿着洁净服,一丝不苟地操作着,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对品质的追求。我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各种制药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比如反应釜的设计、蒸馏塔的结构、离心机的应用等等,并且能够配以清晰的流程图和实物照片,这样我才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它们的作用和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我对书中关于“过程控制”的部分尤其感兴趣,在我看来,这就像是为整个制药过程搭建的“大脑”,能够确保每一步都精确无误,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讲解各种控制策略,例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制药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比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精确调控。另外,我也非常关注“放大生产”这个概念,从小规模的实验室研发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工程上的难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工艺放大过程中的关键考虑因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备和工艺参数来克服这些挑战的经验和方法。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一本指导我如何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教科书,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怎么做”,是那种能够让人学以致用的知识,那种能够让我站在生产一线,也能胸有成竹的技能。

评分

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他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我们描绘了制药工程的宏伟蓝图,并细致地传授着每一项技艺。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教授,他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他所讲述的每一个案例,都凝聚着他多年的经验和思考。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大量的“典型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或模拟的制药工程项目,来讲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工程设计的实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涵盖不同类型药物的生产案例,例如小分子化学药物、大分子生物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等,因为这些药物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要求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我希望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学习到如何将抽象的工程原理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应对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我也对书中关于“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讨论抱有很大的兴趣。制药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类健康,这要求工程师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我希望书中能够强调在工程实践中,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诚信,勇于担当,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实践智慧”的集成,它不仅传授我知识,更启发我思考,引导我如何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制药工程师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总觉得它像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里面承载着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在物质世界探索的智慧结晶,又像是一部关于生命奥秘的百科全书,从细胞的微观结构到宏观生态系统的运行,都似乎被巧妙地囊括其中。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在某个古老图书馆的某个角落,夕阳的余晖透过尘埃斑驳的窗户,洒在一本泛黄的书页上,书页上镌刻着古老的符号和精密的图纸,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创造和转化的传奇故事。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制药工程”的书,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理解物质世界规律的大门,让我们窥探到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奇妙反应,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来造福人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经典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研发案例,比如青霉素的发现过程,或者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这些故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智慧的光芒,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科学探索的勇气、坚持和创新。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触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例如,当我们掌握了改造物质的能力,我们应该如何审慎地运用这份力量,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对自然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它更像是一个精神的向导,引导我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去思考那些深刻的命题。我甚至想象,书中或许会有一章专门讲述炼金术士们的梦想和努力,虽然他们的方法与现代科学截然不同,但他们对物质转化的执着和探索精神,无疑是现代科学的先驱,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定会让我感到无比着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仿佛是在向我揭示一个由精密部件组成的复杂机械系统,每一个齿轮的转动、每一次能量的传递,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庞大的生产线,各种管道纵横交错,阀门和仪表分布其间,工程师们如同指挥家一般,精准地调控着整个系统的运行。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单元操作”在制药工程中的核心地位。在我看来,任何复杂的制药工艺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基本的单元操作,如混合、传热、传质、分离、反应等。我希望书中能够对这些单元操作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其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影响因素以及在制药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我尤其想了解“流体输送”和“固液分离”这两个方面。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泵和管道来输送各种粘度和腐蚀性的物料,以及如何根据物料的特性选择高效的过滤、沉降或离心分离设备。我也对书中关于“传热与传质”的深入讲解抱有极大的兴趣。在许多制药过程中,例如蒸发、结晶、干燥等,都涉及大量的传热和传质过程,理解和优化这些过程对于提高效率、降低能耗至关重要。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本“工程实践”的教科书,它不仅传授我基础知识,更教会我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设计和操作中,让我能够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程师一样,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一种沉甸甸的、充满学术深度和实践价值的重量感。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实验室,整齐排列着各种精密仪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一位学者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他的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在与某种未知的力量对话。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制药工程的底层科学原理,例如化学动力学、传质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并阐述这些原理如何支撑起各种制药工艺的设计和优化。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反应器设计”的细节,比如如何根据反应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反应器类型(如间歇式、连续式、固定床、流化床等),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条件来提高反应收率和选择性。我也对书中关于“分离技术”的部分充满兴趣。在我看来,将目标产物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是制药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环节。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分离技术,例如蒸馏、萃取、结晶、吸附、膜分离等,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过程优化”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如何利用统计学工具、响应面法等来找到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从而最大化产率、降低成本、减少能耗。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原理剖析”之作,它不仅教授我“是什么”,更深入探究“为什么”,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制药工程背后的科学逻辑,从而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