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陆统筹的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理论基础及典型案例应用

基于海陆统筹的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理论基础及典型案例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洪华,丁德文,霍元子,夏涛 等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生态文明
  • 海陆统筹
  • 生态安全
  • 可持续发展
  • 战略研究
  • 海洋治理
  • 生态保护
  • 区域发展
  • 政策建议
  • 案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98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1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沿海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当前我国海岸带地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海洋产业内部结构不协调,海陆经济关系不协调。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发布了《关于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沿海地区经济社会与海洋生态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内容简介

本书以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剖析我国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以典型封闭性海湾为例,研究了海湾生态修复的策略;以典型滨海城市和海岛为例,分析了区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劣势及重点任务;基于陆海统筹和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调控的思想,提出了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局分析与个案研究相支撑,较为系统梳理了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提出了当前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策略。本书作为从事海洋生态文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研究的相关学者、海洋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制定的相关政府部门及管理者提供技术参考。

目录

第1章 海洋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1)

1.1 生态文明…(1)

1.2 海洋生态文明…(3)

1.3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5)

第2章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与未来…(7)

2.1 海洋带复合生态系统…(7)

2.2 海陆统筹…(12)

2.3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16)

2.4 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16)

2.5 海洋生态补偿...(18)

2.6 海洋生态修复...(19)

第3章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与问题…(27)

3.1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与问题...(27)

3.2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32)

3.3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33)

第4章 典型滨海城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策略…(36)

4.1 滨海地区城镇化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36)

4.2 典型滨海城市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分析...(38)

4.3 滨海城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优劣势分析...(43)

4.4 我国海滨城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与推进策略...(49)

第5章 典型海岛生态文明建设策略…(54)

5.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54)

5.2 水环境特征...(62)

5.3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64)

5.4 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73)

5.5 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耦合关系...(81)

5.6 海岛非点源污染负荷...(86)

5.7 海岛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估...(95)

5.8 典型海岛生态文明建设优劣势分析...(105)

5.9 典型海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与推进策略...(106)

第6章 典型养殖型海域生态修复策略研究...(113)

6.1 研究背景...(113)

6.2 典型养殖海域生态现状调查...(118)

6.3 龙须菜对养殖海域生物修复能力研究...(146)

6.4 海带对养殖海域生物修复能力的研究...(160)

6.5 基于大型海藻养殖的典型海湾修复策略...(173)

6.6小结...(195)

第7章 基于海陆统筹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对策…(195)

7.1 城镇化背景下海岸带生态健康保障对策与实施路径...(195)

7.2 基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可持续性发展提升对策...(198)

7.3 健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199)

7.4 以点带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201)


《全球海洋治理的未来图景:多边主义、蓝色经济与生态安全》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错综复杂的全球海洋事务,聚焦于治理体系的演变、新兴经济模式的兴起及其对海洋生态安全构成的挑战与机遇。全书以宏大的国际视野,系统梳理了二战后直至当代,全球海洋治理理念从单一主权维护向多边合作、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驱动力。 第一部分: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结构性重塑 本部分首先对现有的国际海洋法律框架,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适用边界、效力及其在应对新型海洋挑战(如深海资源开发、人工智能在海洋监控中的应用)时的滞后性进行了细致的批判性分析。作者认为,冷战后的“海洋秩序”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重塑,表现为传统大国主导模式的弱化与新兴经济体、非国家行为体(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影响力的增强。 重点探讨了区域性海洋合作机制的作用。通过对《东海行为准则》(COC)谈判的进程评估、欧盟蓝色增长战略的实践经验、以及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安全合作架构的演变进行案例研究,揭示了区域治理在填补全球治理真空、平衡主权利益与共同责任方面的复杂性与有效性边界。书中特别指出,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压力下,基于科学证据的、包容性的决策机制亟待建立,以克服地缘政治竞争对海洋公共利益的侵蚀。 第二部分:蓝色经济的潜能与风险评估 蓝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提升经济韧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柱。本书详细考察了海洋可再生能源(如深远海风电、潮汐能)、海洋生物技术(如新型药物和生物材料的研发)以及可持续渔业和水产养殖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前沿和商业模式。研究不仅肯定了蓝色经济在创造就业和增加国民收入方面的巨大潜力,更着重于对其内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审视。 风险评估部分着重分析了过度开发、技术伦理及资本逐利性可能带来的“蓝色陷阱”。例如,大规模深海采矿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潜在不可逆影响,以及数字化捕捞技术可能加剧的资源过度捕捞问题。书中提出,成功的蓝色经济转型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前瞻性的环境成本核算与社会公平分配机制之上,避免重蹈传统“灰色工业化”的覆辙。对新兴海洋经济体的案例分析显示,缺乏有效监管的快速扩张往往以牺牲沿海社区的生计和海洋生态健康为代价。 第三部分:生态安全:跨界威胁与韧性构建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长期福祉。本部分聚焦于跨越国界和生态系统边界的复合型威胁。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驱动下的海洋酸化、海水升温、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基础设施和生物群落的连锁反应。这些影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塑料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全球输送网络相互作用,形成了难以逆转的生态压力。 研究强调了建立海洋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性。这不仅涉及建立更大范围、更具连通性的海洋保护区网络(MPAs),更要求治理实践从“反应式管理”转向“主动适应性管理”。书中探讨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海岸防护、碳汇增强中的应用潜力,并对比了不同国家在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条约框架下推进保护行动的意愿和能力差异。此外,海洋安全领域被扩展至“非传统安全”范畴,探讨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如何演化为人类安全危机。 第四部分:创新治理模式与未来展望 在总结全球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创新性治理框架。该框架主张从基于部门分割的传统治理模式,转向更加整合、跨尺度的“全域海洋管理”(Holistic Ocean Management)。这要求打破法律、科学、经济部门间的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决策。 作者呼吁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特别是面向海洋观测、早期预警系统和风险评估的全球公域建设。同时,本书批判性地评估了公私伙伴关系(PPPs)在海洋治理中的作用,强调必须确保公众利益和科学自主权不被商业利益所左右。 本书最终以一个前瞻性的视角收尾:全球海洋治理的未来,取决于人类能否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真正将海洋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公域。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政治意愿,并将多边承诺转化为切实、可问责的区域和国家行动。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海洋科学家、国际关系学者以及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提供了一套全面、深入且富有批判精神的分析工具和战略思考框架。 核心议题提炼: 全球海洋法律体系的适应性与挑战。 区域治理机制在地缘政治背景下的有效性。 蓝色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约束条件。 气候变化、污染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复合型风险。 构建跨部门、跨尺度的韧性治理体系的路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于“海陆统筹”这一概念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以往,我可能更多地将海洋看作是独立的地理单元,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陆地和海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书中对理论基础的阐述,将这一理念的科学依据和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作者从生态学、地理学、气候学等多个角度,解释了陆地活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的健康状况又如何反过来作用于陆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这种整体性的视角,让我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海洋生态文明,就必须打破陆海界限,将陆地上的发展活动纳入海洋生态系统的考量之中,反之亦然。书中对案例的分析,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那些成功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无一不是在有效协调海陆关系的基础上取得的。

评分

这本《基于海陆统筹的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理论基础及典型案例应用》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初看书名,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其内涵之丰富,视角之独特。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而是巧妙地将宏观的战略构想与微观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得整个研究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现实的可操作性。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海陆统筹”这一核心理念的阐释,它超越了传统单一视角的海洋管理模式,强调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协同作用。这种全局性的思维方式,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书中对理论基础的梳理,更是功底深厚,将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整合,为后续的案例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维度,不再仅仅局限于陆地环境,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洋,以及海陆一体化的生态系统。

评分

总的来说,《基于海陆统筹的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理论基础及典型案例应用》是一本极具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著作,它为我们理解和推进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研究视角,令人钦佩。尤其是在理论基础上,作者对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发展路径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而在案例应用方面,书中对典型案例的剖析,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深入挖掘了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对于提升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海洋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和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保护,而是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各个层面,形成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书中对理论基础部分的论述,为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提供了清晰的脉络。作者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海洋生态文明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他强调了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公众参与,构建可持续的海洋发展模式。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使得对海洋生态文明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我从中认识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治理体系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变革。

评分

书中对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无疑是整本书的亮点之一,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力量。作者在选择案例时,可谓是煞费苦心,覆盖了我国不同海域、不同类型的海洋生态环境,例如,有从渔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社区,也有在工业化进程中,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的沿海工业园区,更有在面临海岸带开发压力时,成功实现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区域。每个案例的介绍都详实而生动,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实施海陆统筹战略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采取的创新举措、取得的成效以及遇到的挑战。作者在分析过程中,还特别关注了不同案例中政策制定、技术应用、社区参与等关键要素的作用,并尝试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模式。这些鲜活的案例,如同一面面镜子,既能映照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也能揭示出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不足,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