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植物志(第2卷) [Flora of Jiangsu]

江苏植物志(第2卷) [Flora of Jiangsu]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启新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志
  • 江苏植物
  • 植物分类学
  • 江苏
  • 植物区系
  • 植物学
  • 生物学
  • Flora
  • 江苏省
  • 植物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884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105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Flora of Jiangsu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9
字数:9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江苏植物志》丛书共分5卷,共收录江苏植物分类群307科3670余种美,是迄今为止收载江苏植物物种丰富的志书,共有江苏省内野生及常见栽培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共3483种276变(亚)种,每种植物配1幅手绘形态线描图。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前言

全书及本卷导读
分卷检索
本卷参编人员及分工

目次
卷中各科在克朗奎斯特系统中的位置
卷中各科在APG III系统中的位置
本卷分科检索
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
木兰纲Magnoliopsida
I.木兰亚纲Magnoliidae
1.木兰科Magnol iaceae
2.蜡梅科Calycanthaceae
3.樟科Lauraceae
4.金粟兰科Chloranlhaceae
5.三白草科Saururaceae
6.胡椒科Piperaceae
7.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8.八角科1Iliciaceae
9.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10.莲科Nelumbonaceae
11.睡莲科Nymphaeaceae
12.莼菜科Cabombaceae
13.金鱼藻科Ceratophy L laceae
14.毛茛科Ranunculaceae
15.小檗科Berberidaceae
16.大血藤科sargentod0×aceae
17.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18.防己科Menispermaceae
19.马桑科Coriariaceae
20.清风藤科Sabiaceae
21.罂粟科Papaveraceae
22.紫堇科Fumariaceae
II.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23.连香树科Cercidiphyl laceae
24.领春木科Eupteleaceae
25.悬铃木科Platanaceae
26.金缕梅科Hamamel idaceae
27.虎皮楠科Daphniphyl laceae
28.杜仲科Eucommiaceae
29.榆科Ulmaceae
30.大麻科Cannabaceae
31.桑科Moraceae
32.荨麻科Urticaceae
33.胡桃科Juglandaceae
34.杨梅科Myricaceae
35.壳斗科Fagaceae
36.桦木科Betulaceae
III.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37.商陆科Phytolaccaceae
38.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39.番杏科Aizoaceae
40.仙人掌科Cactaceae
41.藜科Chenopodiaceae
42.苋科Amaranthaceae
43.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
44.落葵科Basel laceae
45.粟米草科Mol luginaceae
46.石竹科Caryophyl laceae
47.蓼科Polygonaceae
48.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
IV.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
49.芍药科Paeoniaceae
50.山茶科Theaceae
51.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
52.沟繁缕科Elatinaceae
53.藤黄科Clusiaceae
54.杜英科E l aeocarpaceae
55.椴树科Tiliaceae
56.梧桐科Stercul iaceae
57.木棉科Bombacaceae
58.锦葵科Malvaceae
59.猪笼草科Nepenthaceae
60.茅膏菜科Droseraceae
61.刺篱木科Flacourtiaceae
62.半日花科Cistaceae
63.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
64.堇菜科Violaceae
65.柽柳科Tamaricaceae
66.西番莲科Passifloraceae
67.番木瓜科Caricaceae
68.葫芦科Cucurbitaceae
69.秋海棠科Begoniaceae
70.杨柳科Salicaceae
71.白花菜科Cleomaceae
72.十字花科Brassicaceae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彩色照片

前言/序言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东濒黄海,西依安徽,北接山东,南邻沪、浙、皖,地处中国地势的第三阶梯和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气候过渡区。境内以平原为主,兼有低山丘陵、大江大湖,水系密布、运网纵横,更有海岸、滩涂,地理生态类型多样,不仅孕育有众多野生植物,其中不乏华东特有、起源古老的植物种类,更有众多重要的资源植物和经济植物。在全国省份中,江苏省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其植物种类的组成及其分布格局自有特点。
  有关江苏植物的专文记载,早在1914年的《博物学杂志》中吴家煦就发表了“江苏植物志略”,迄今已有百年。然而,有关区内植物种类及分布的书籍应始于祁天锡(N.GistGee)和钱崇澍的《江苏植物名录》(1922)。其后虽有一些江苏局部地区的植物调查报告以及种类报道和研究专论,但有代表性的植物志书当数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1959)以及后来的《江苏植物志》(上册,1977;下册,1982)。其中后者是当时唯一一套全面介绍省内植物的志书,一经面世,深受欢迎,很快售罄,后虽然不断有读者索求,然-直未予再版或修订。此后,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另补充出版了《江苏维管植物检索表》(1986)。在此之后,再无此类的书籍面世。
  随着《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国高等植物》等的相继出版,以及对省内植物的深入调查和研究,陆续发现了一些江苏新分布的属或种以及种类分布区的变化。特别是近20年来,一方面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经济生产活动频繁,对植物资源需求大幅增加,外来植物大量引进;另一方面因全球气候明显变化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近年来省内城镇化进程迅猛、水岸整治加速、交通网络高速发展等对原生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使得江苏境内的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发生了显著改变。因此,上述书籍已不能完全反映现在江苏植物的真实状况。有鉴于此,在所内有关专家和原《江苏植物志》作者的提议和鼓励下,2006年开始酝酿重新编写新版《江苏植物志》,同时加快进行补点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和资料收集。经过前后两年的努力,在时任所领导的关心下,申请获得江苏省财政厅专项经费资助,并得到本所以重点项目的形式予以的支持,同时邀请了所内和省内高校有关专家,在原《江苏植物志》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本套旨在全面反映江苏现有植物的志书。
  本书的面世非常感谢吴征镒院士、王文采院士、洪德元院士和贺善安研究员对出版申请的鼎力推荐和欣然作序,同时要感谢强胜教授给予的出版推荐。在本书的立项、编写和出版过程中,不仅得到金陵科技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而且还得到本所和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支持。除本所标本馆外,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标本馆在标本查阅过程中都给予了帮助,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还为本书提供了江苏地势图,书中有少量植物线描图的绘制参考了有关植物志。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卷付梓之际,特别要感谢全体参编人员的精诚合作和不懈努力,还要感谢本所领导的大力支持,陈守良研究员的精心指导,邓懋彬研究员对标本鉴定的全力配合,袁昌齐研究员、佘孟兰研究员和姚淦研究员的热情鼓励,标本馆和植物分类项目组同仁以及研究生参与的野外调查及标本采集与整理,还要感谢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傅梅、孙荣洁和赵清为本书的编辑和装帧设计付出的辛苦。
  由于调查积累和研究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遗漏和错误,恳请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华东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石 《华东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编纂者按: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华东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上海、江西等省市)在植物分类学、系统发育学、生物地理学、生态学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与重要发现。本卷内容聚焦于该区域内特有、稀有及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植物群落的最新研究动态,特别是针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物种鉴定与种群遗传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华东地区植物区系的演化与格局 1.1 华东地区植物区系的源流与形成机制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华东地区植物区系的演化历史,追溯其主要组成类群的起源地和迁徙路径。重点讨论了新生代以来,特别是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对该区域植被格局的重塑作用。通过古植物学证据与现代分子数据对比,阐明了青藏高原隆升、海陆变迁等大型地质事件如何塑造了现今复杂的植物地理分区。研究强调了不同地理单元(如大别山脉、皖南丘陵、浙闽海岸带)在物种分化和特有性形成中的关键角色。 1.2 关键植被类型的生物地理学分析 本章详细分析了华东地区几类标志性植被类型——如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交错带、高山草甸及红壤林地——的地理分布规律。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等工具,对特定指示性植物的潜在分布范围进行了预测和验证,揭示了气候、土壤和人为干扰在决定物种当前分布中的相对重要性。特别关注了南北过渡带上物种竞争与共存的生态学机制。 第二部分:重点植物类群的系统分类与修订 2.1 被子植物新属种的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发育重建 本研究集结了过去十年间在华东地区发现和描述的十余个植物新属和近百个新种。工作基于对采集标本的精细形态测量、解剖学分析以及核糖体和叶绿体DNA标记的系统发育重建。特别关注了鸢尾科(Iridaceae)、兰科(Orchidaceae)、唇形科(Lamiaceae)和菊科(Asteraceae)中具有复杂分类历史的类群。详细描述了新物种的鉴别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地理分布范围,并结合野外观察数据修正了部分旧有分类单元的界限。 2.2 植物分类的数字化与信息平台建设 探讨了利用高分辨率图像采集、三维扫描技术对模式标本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利用的最新进展。介绍了一套面向华东地区的植物志数据整合平台,该平台不仅收录了形态特征、分子数据,还整合了物候期、生境照片以及物种分布的GIS数据,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集成化的查询和分析环境。 第三部分: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学基础 3.1 稀有濒危(RE)植物的种群动态与保护遗传学 针对华东地区特有的国家级保护植物,如某些崖柏属(Cupressus)的残存种群或高山特有兰科植物,进行了详细的种群结构分析。研究采用了多位点微卫星标记(SS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据,评估了现存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有效种群规模(Ne)以及基因流的状况。结果为制定精准的就地保护(In-situ Conservation)策略,如建立保护小区或进行人工辅助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3.2 人为干扰对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评估 本章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受到采伐、集约农业或城市化影响的林地进行长期监测,量化了人类活动对优势种更替、生物多样性指数(如香农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影响。研究揭示了破碎化生境中植物群落的恢复潜力与生态阈值,并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的土地利用管理建议。 第四部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资源利用潜力 4.1 华东特有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活性筛选 重点报道了从几种尚未被充分研究的华东特有植物(如某些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五环三萜类、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利用高分辨质谱(HRMS)和核磁共振(NMR)技术对新化合物结构进行了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筛选结果,如抗炎、抗氧化或细胞毒性测试,为这些植物的潜在新药开发指明了方向。 4.2 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几种具有高经济价值但野外资源日益枯竭的植物(如某些食用菌的伴生植物或特种用材树种),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其种子萌发条件、幼苗培育技术及优化栽培方案。目标是建立可持续的植物原料供应体系,减轻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结语:展望华东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未来方向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空白与未来的挑战,包括对深层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宿主植物间相互作用的探索,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尺度植被动态监测的整合,以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物种适应性演化的长期追踪。我们期望本书能成为植物学、生态学及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江苏植物志(第2卷)》所代表的“地方志”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在一个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还能有人愿意投入数十年光阴,去细致入微地记录和固定一个地理区域内的植物“身份证”,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最高的敬意。这不仅仅是科学记录,更是一种文化抢救。江苏,作为中国最早进行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的省份之一,其自然生态系统在过去一个世纪遭受的冲击是巨大的。因此,这部志书很可能不仅记录了现存物种,其中还暗含着对那些可能已经濒危或在特定地段已经消失的植物的“幽灵记录”。我设想,在某些关键物种的描述后面,也许会有关于其分布区急剧缩小的简短批注,这便成为了一个无声的生态警报。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纵深感。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过去和现在的参照点,使我们能够量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那些复杂的拉丁文学名和冗长的形态描述背后,是无数次野外考察、无数个清晨露水打湿衣衫的坚持。它不是供人消遣的读物,它是科学家们留给后代的、关于这片土地生命力的最忠实叙事。

评分

这份评价旨在分享我对一本尚未阅读的植物志的好奇与期待,完全基于书名和其潜在的学术价值进行臆想与推测,不涉及任何实际阅读体验。 翻开这本厚重的《江苏植物志(第2卷)》,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金陵城外,那片被水汽氤氲着的广袤土地上,无数生命形态正在悄然上演着它们亘古不变的律动。作为一名热衷于本土生态的业余爱好者,我对“江苏”这两个字所承载的生物多样性感到无比敬畏。想象一下,长江三角洲湿润的气候孕育了多少特有的物种?这第二卷的侧重点想必是如何划分的,是按照科属的系统顺序推进,还是聚焦于某一特定生境,比如山地植被、河岸带或盐碱化区域的先锋物种?我猜想,编纂者必然投入了难以计量的精力去采集、鉴定和记录那些精妙的形态特征,从叶片的脉络走向,到花器的复杂结构,再到果实的传播机制。能够系统梳理出一个省域的植物“家谱”,绝非易事,它需要的不只是严谨的科学训练,更是一种近乎于朝圣般的耐心与执着。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一些地方特有种(Endemics)的详尽描述,这些物种往往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活化石,它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反映了区域气候变迁的历史。这部志书的出版,无疑是为研究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档之作”,其专业性毋庸置疑,它将成为无数植物学家、生态学家乃至林业工作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其价值远超于普通科普读物。

评分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江苏植物志(第2卷)》的出现,无疑是在补强中国植物区系编研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缺环。一部区域植物志的完成,往往意味着一个地区基础生物学研究的成熟标志。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代学者心血的结晶,需要不断地进行修订和更迭,以吸收分子生物学和系统分类学的新成果。我推测,在这一卷中,编纂者可能已经开始整合最新的DNA条形码数据,对一些形态上难以区分的“复合种”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划分。这使得这部志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前沿科学的体现者。阅读它(或者说,参考它),就好比与一个由无数植物分类学家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每当我在野外遇到一个形态特征模糊的植物个体时,我都会期望能翻到这部志书中的对应页面,找到那个简洁而权威的鉴定线索。它提供的确定性,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中,是无比宝贵的定海神针。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整个生态科学界提供了一个清晰、统一、可验证的植物命名和分类框架,确保了所有后续研究和保护工作都建立在共同的语言基础之上。

评分

如果我是一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工程师,或者一名需要进行区域性物种迁移模型建立的生态学家,那么《江苏植物志(第2卷)》将是我的“圣经”。我关注的重点将是如何利用书中的数据来指导实际工作。比如,对于一个计划中的湿地恢复项目,书中对目标区域内特定优势种的生态位、土壤偏好和水分需求的记载,将直接决定我的种植方案是否科学有效。我需要仔细研究其中关于地理分布的记录,确认某些稀有种群是否仍然存在于拟建区域附近,从而采取保护性措施。这部志书必然包含大量的地理坐标信息和准确的生境描述,这是任何基于卫星影像或粗略调查所无法替代的“地面实况”。我尤其关注那些描述植物生活史的细节,比如它们的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这些时间参数对于制定科学的野外监测计划至关重要。这部书的精确性要求使用者必须极其细心,任何一个数据点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对一个生态系统判断的偏差。它像是一部精密的手术刀,要求使用者也必须具备与其匹配的专业素养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评分

这部《江苏植物志(第2卷)》的封面设计,即便我尚未亲见,也能断定它散发着一种古典而沉稳的学术气息。它必然不是那种试图用鲜艳插图吸引眼球的商业出版物,而是面向专业读者的严谨工具书。我揣测,其内部的编排逻辑必然遵循严格的林奈分类系统,这要求阅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植物学基础,才能真正驾驭其中的术语和描述。我很好奇,这第二卷收录了哪些科的植物?是那些更为复杂的双子叶植物家族,还是专注于特定的草本或木本群落?通常,植物志的描述语言是高度凝练和精确的,每一个形容词背后都蕴含着物种识别的关键信息。比如描述一个花序的形态,是总状花序、聚伞花序,还是头状花序?这些细微的差异,对于区分近缘种至关重要。如果此卷包含了大量的形态学插图(即使是黑白的线条图),那将是极其珍贵的,因为文字描述往往难以完全替代视觉信息。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更像是一座知识的迷宫,需要带着地图和指南针才能安全穿越。但正是这份门槛,保证了信息的纯度和可靠性。它代表着一个地区植物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地方生物资源的“宪法”一般的存在,其重量和分量,是无法用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观赏植物图鉴”来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