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世界现代金融史上,2014—2016年中国股市大波动属于第四大资本市场动荡。它集中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中的基本缺陷,暴露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治理及监管的问题,是对我国金融市场体制、金融监管体系、危机管理机制的实际检验。而且,这次股市大波动还是对未来金融业全方位开放可能出现的市场危机及其应对的一次预演。我们必须从本轮股市大波动及政府的市场危机管理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教训。因此,《2014-2016年中国股市大波动研究》对这一股市大波动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全面与系统的分析,对金融市场危机管理和相关社会经济结果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改革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提供了必要的经验证据。
作者简介
俞乔,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1977年12月考入四川大学经济系本科,1982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此后赴美留学,1990年获密西根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加里伯利大学经济系、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
研究专长为货币政策、国际货币体系、全球金融市场、公共财政与公共金融、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危机、信息技术与货币及金融体系变革。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中英文学术论文。近年来,曾为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英国的《金融时报》等报刊撰写英文专栏文章;2009年起,为布鲁金斯学会20国集团智库(G20 Think-Tank)撰写年度G20首脑峰会背景政策文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市场动荡与危机管理
第一章 股市高涨与暴跌
第一节 股市波动不同阶段
第二节 股市大波动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上市公司绩效与股价
小结
附录1-1 美国市场成交金额急剧上升与股市波动
第二章 股市危机与政府拯救
第一节 第一波股市暴跌与政府拯救
第二节 第二波股市下跌与稳定措施
第三节 第三波股市震荡与对策
小结
附录2-1 政府拯救股市的主要措施摘要
附录2-2 汇率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附录2-3 各国熔断机制比较
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与货币供给
第三章 国际经济环境
第一节 北美地区经济状况及风险
第二节 欧洲经济状况及风险
第三节 东亚地区经济状况及风险
第四节 新兴经济体(除中国外)经济状况及风险
第五节 主要经济组织发展前景及风险
小结
第四章 中国经济环境
第一节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与人口老龄化
第二节 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企业盈利下滑,新的增长点尚待培育
小结
第五章 流动性过剩
第一节 后危机时期国际货币环境
第二节 后危机时期的中国货币环境
第三节 全社会流动性与金融产业
第四节 全社会流动性与股市波动
小结
第三部分 金融系统与监管体制
第六章 金融系统特征
第一节 国有资本控制金融业
第二节 政策倾向国有金融机构
第三节 政府直接干预市场
小结
附录6-1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及控股类型
第七章 监管体制缺陷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决策机制
第二节 我国的分业监管体制
第三节 分割的信息系统
第四节 监管体制的缺陷
小结
第八章 资本市场政策过程
第一节 政策制定过程
第二节 政策执行过程
第三节 政策传播过程
第四节 政策过程分析
小结
附录8-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号)
附录8-2 2014_2015年国务院文件与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关于股市的讲话与表态
附录8-3 2014_2015年官方媒体关于股市的文章与评论
第四部分 资本市场与金融工具
第九章 市场微观主体
第一节 机构主体
第二节 个人交易者
第三节 特殊主体行为与市场波动
小结
第十章 金融杠杆效应
第一节 融资融券效应
第二节 场外配资业务
小结
第十一章 金融技术效应
第一节 程序化交易
第二节 股指期货
小结
第十二章 市场联动效应
第一节 证券市场与银行体系的联动
第二节 股市与债市、股市内部的联动
第三节 现货与期货市场之间的联动
第四节 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关系
第五节 境内股市与境外股市的关系
小结
第五部分 归纳与总结
第十三章 股市危机与政府拯救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重要股市暴跌及政府救市
第二节 欧洲爆发的市场危机及政府救市
第三节 日本股市暴跌及政府救市
第四节 东南亚金融危机及政府救市
第五节 各国政府救市措施的异同
第六节 系统性风险管理
小结
附录13-1历次股市暴跌情景、原因及政府拯救对比
第十四章 成本与收益分析
第一节 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
第二节 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
小结
第十五章 总结
第一节 股市大波动
第二节 原因与教训
第三节 系统性风险的控制与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在2014年第三季度至2016年年初的18个月内,中国股市价格与成交量迅速上升后又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与资本市场的大波动。与世界金融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股市大震荡极为相似的是,这一次中国股市大波动也经历了高涨、疯狂、恐慌与崩溃的阶段。
从2014年6月30日至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合指数急剧攀升,在11个半月的时间里自2048点飙升至5166点,涨幅达152%。在上市公司业绩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以大盘蓝筹股为代表的沪深300指数市盈率达到23倍,上涨150%;中小板指数市盈率达到65倍,上涨128%;创业板指数市盈率达到135倍,上涨141%。上市公司市盈率普遍高于15-20倍的正常估值区间,大盘蓝筹股市盈率超过100倍。而国际市场上,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在2015年6月的市盈率分别约为17倍、20倍和30倍,相比之下A股估值明显过高。与此同时,A股成交金额也急剧膨胀:2015年4月、5月、6月的日均成交金额分别达到1.43万亿元、1.56万亿元和1.75万亿元,5月28日的单日成交金额更是高达2.36万亿元,创下全球股市单日成交金额的最高纪录。交易者的情绪达到空前狂热的地步,掀起了全民炒股的热潮。至此,中国股市总市值达7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仅次于美国。
在此期间,中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也不断加速积累。当有关部门清理杠杆融资的措施引发股市骤然下跌后,系统性风险全面爆发。从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短短的17个交易日,上证综指由5166点跌至3507点,跌幅高达32010,中国股票市场市值蒸发近26万亿元。股市参与者中弥漫着极度悲观情绪,纷纷抛售股票,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雪崩效应。与过去应对中国股市波动不同,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稳定性政策与拯救性措施,直接干预资本市场,才使股市逐步趋于稳定,恐慌情绪逐渐平静。但是,由于8月上旬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近十年来首次贬值,8月下旬股市又经历了第二波震荡下跌;而当2015年12月监管当局宣布执行旨在降低市场恐慌的熔断机制后,2016年1月初,股市一开盘又发生了第三波暴跌。至此,中国股市在短短的一年半内,爆发了波动幅度和损失程度均居世界金融危机史前茅的市场大震荡。
《潮起潮落:中国股市的风云变幻与深度解析》 本书并非对2014-2016年中国股市特定波动的细致描摹,而是旨在提供一个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探究中国股市在数十年发展历程中,那些深刻影响市场走向的关键因素、内在逻辑及其演变规律。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审视中国经济体制转型、金融市场开放、技术革新浪潮以及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等宏大叙事,如何在中国股市这块熔炉中淬炼出其独特的脉搏与节奏。 第一章:中国股市的黎明与阵痛——市场初创期的探索与奠基 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与诞生,本身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史诗。本章将深入回顾中国股市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分析早期市场设计的理念、制度的探索与完善。我们不局限于某几个年度的事件,而是关注市场初期面临的制度性障碍、信息不对称问题、投资者教育的缺失,以及监管体系的逐步建立。理解这些奠基性的挑战与应对,是认识中国股市长期演变轨迹的基石。我们将探讨早期市场参与者的构成,国有股与流通股的博弈,以及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对后市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财富巨浪与结构重塑——经济周期与股市的共振 中国股市的每一次大幅波动,都与宏观经济的起伏息息相关。本章将跨越不同的经济周期,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迁,如从投资驱动到消费驱动的转型,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的升级。我们将探讨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如GDP增速、通货膨胀、利率政策、汇率变动以及产业政策导向,是如何通过多种渠道传导至资本市场,并驱动股市的结构性变化。书中将着重分析不同时期,哪些行业或板块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脱颖而出,又有哪些因产业结构调整而经历洗牌。我们关注的并非某一特定时期的“大妈”效应或“国家队”救市,而是更普遍的、经济周期与股市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 第三章:金融开放的浪潮与风险的博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股市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股市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本章将审视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进程,从QFII、RQFII到沪港通、深港通,再到A股纳入MSCI等国际指数。我们将分析这些开放举措如何引入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国际市场波动对中国股市的传导效应。书中将探讨外资的投资逻辑、行为模式以及它们在中国股市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还将深入分析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地缘政治风险等外部因素,如何通过金融市场渠道影响中国股市的稳定性与估值水平。 第四章:科技革命的引擎与资本的力量——创新驱动下的市场演进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的格局,也为中国股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章将聚焦科技创新在中国股市中的体现,分析科技类企业的发展壮大,新经济模式的涌现,以及它们如何重塑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我们将探讨科创板的设立、创业板的改革等资本市场制度创新,是如何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并推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书中将分析资本如何驱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又如何反哺资本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在科技浪潮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不同技术路径对相关行业和股市的影响。 第五章:投资者心理与市场情绪的迷局——行为金融学的视角 股市的波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本章将跳出纯粹的经济数据分析,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剖析投资者心理在中国股市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羊群效应、过度自信、锚定效应、前景理论等心理偏差,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从而放大市场的波动。书中将分析不同群体投资者(散户、机构)的行为特征,以及他们在特定市场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集体行为。我们还将探讨信息传播、媒体舆论、市场情绪等非理性因素,如何在中国股市的短期波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理解这些心理层面的机制,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股市的短期动向。 第六章:监管的智慧与市场的平衡——制度建设与风险防范 健康的资本市场离不开有效的监管。本章将审视中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演变,分析不同时期监管政策的调整与优化,以及它们对市场行为的影响。我们将探讨监管在维护市场公平、保护投资者权益、防范系统性风险等方面的作用。书中将关注监管如何平衡市场活力与风险控制,如何适应金融创新和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将探讨例如去杠杆、打击内幕交易、加强信息披露等监管举措,如何对市场结构和投资者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本章不预设特定时期监管的成败,而是以历史的视角,考察监管智慧的积累与市场平衡的探索。 结语:周期、韧性与未来——中国股市的长远观察 《潮起潮落》并非一本关于特定年份“发生了什么”的书,而是关于“为何会这样”的追问。我们相信,理解中国股市的过去,需要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经济、金融和社会变迁的框架中。中国股市的每一次潮起潮落,都是其自身发展规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工具,理解中国股市的内在逻辑,洞察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关注的是中国股市在长期发展中所展现出的韧性、适应性与自我修复能力,以及它在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将继续扮演怎样的关键角色。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感受中国股市永不停歇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