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世界現代金融史上,2014—2016年中國股市大波動屬於第四大資本市場動蕩。它集中反映瞭我國資本市場建設中的基本缺陷,暴露瞭一係列體製、機製、治理及監管的問題,是對我國金融市場體製、金融監管體係、危機管理機製的實際檢驗。而且,這次股市大波動還是對未來金融業全方位開放可能齣現的市場危機及其應對的一次預演。我們必須從本輪股市大波動及政府的市場危機管理中汲取有益的經驗與教訓。因此,《2014-2016年中國股市大波動研究》對這一股市大波動的深層次原因進行瞭全麵與係統的分析,對金融市場危機管理和相關社會經濟結果進行瞭深入探討,為改革與完善我國資本市場提供瞭必要的經驗證據。
作者簡介
俞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席。1977年12月考入四川大學經濟係本科,1982年獲經濟學學士學位。此後赴美留學,1990年獲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加裏伯利大學經濟係、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金融係。
研究專長為貨幣政策、國際貨幣體係、全球金融市場、公共財政與公共金融、係統性風險與金融危機、信息技術與貨幣及金融體係變革。在國內外主要學術雜誌上發錶瞭大量中英文學術論文。近年來,曾為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英國的《金融時報》等報刊撰寫英文專欄文章;2009年起,為布魯金斯學會20國集團智庫(G20 Think-Tank)撰寫年度G20首腦峰會背景政策文稿。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市場動蕩與危機管理
第一章 股市高漲與暴跌
第一節 股市波動不同階段
第二節 股市大波動的主要特點
第三節 上市公司績效與股價
小結
附錄1-1 美國市場成交金額急劇上升與股市波動
第二章 股市危機與政府拯救
第一節 第一波股市暴跌與政府拯救
第二節 第二波股市下跌與穩定措施
第三節 第三波股市震蕩與對策
小結
附錄2-1 政府拯救股市的主要措施摘要
附錄2-2 匯率變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附錄2-3 各國熔斷機製比較
第二部分 宏觀經濟與貨幣供給
第三章 國際經濟環境
第一節 北美地區經濟狀況及風險
第二節 歐洲經濟狀況及風險
第三節 東亞地區經濟狀況及風險
第四節 新興經濟體(除中國外)經濟狀況及風險
第五節 主要經濟組織發展前景及風險
小結
第四章 中國經濟環境
第一節 中國經濟的“新常態”與人口老齡化
第二節 宏觀經濟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企業盈利下滑,新的增長點尚待培育
小結
第五章 流動性過剩
第一節 後危機時期國際貨幣環境
第二節 後危機時期的中國貨幣環境
第三節 全社會流動性與金融産業
第四節 全社會流動性與股市波動
小結
第三部分 金融係統與監管體製
第六章 金融係統特徵
第一節 國有資本控製金融業
第二節 政策傾嚮國有金融機構
第三節 政府直接乾預市場
小結
附錄6-1 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及控股類型
第七章 監管體製缺陷
第一節 金融監管的決策機製
第二節 我國的分業監管體製
第三節 分割的信息係統
第四節 監管體製的缺陷
小結
第八章 資本市場政策過程
第一節 政策製定過程
第二節 政策執行過程
第三節 政策傳播過程
第四節 政策過程分析
小結
附錄8-1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乾意見》(國發[2014]17號)
附錄8-2 2014_2015年國務院文件與相關政府部門領導關於股市的講話與錶態
附錄8-3 2014_2015年官方媒體關於股市的文章與評論
第四部分 資本市場與金融工具
第九章 市場微觀主體
第一節 機構主體
第二節 個人交易者
第三節 特殊主體行為與市場波動
小結
第十章 金融杠杆效應
第一節 融資融券效應
第二節 場外配資業務
小結
第十一章 金融技術效應
第一節 程序化交易
第二節 股指期貨
小結
第十二章 市場聯動效應
第一節 證券市場與銀行體係的聯動
第二節 股市與債市、股市內部的聯動
第三節 現貨與期貨市場之間的聯動
第四節 股票市場與外匯市場的關係
第五節 境內股市與境外股市的關係
小結
第五部分 歸納與總結
第十三章 股市危機與政府拯救的國際經驗
第一節 美國重要股市暴跌及政府救市
第二節 歐洲爆發的市場危機及政府救市
第三節 日本股市暴跌及政府救市
第四節 東南亞金融危機及政府救市
第五節 各國政府救市措施的異同
第六節 係統性風險管理
小結
附錄13-1曆次股市暴跌情景、原因及政府拯救對比
第十四章 成本與收益分析
第一節 經濟成本與經濟收益
第二節 社會成本與社會收益
小結
第十五章 總結
第一節 股市大波動
第二節 原因與教訓
第三節 係統性風險的控製與危機管理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在2014年第三季度至2016年年初的18個月內,中國股市價格與成交量迅速上升後又急劇下降,最終導緻瞭係統性風險的爆發與資本市場的大波動。與世界金融史上曾經發生過的股市大震蕩極為相似的是,這一次中國股市大波動也經曆瞭高漲、瘋狂、恐慌與崩潰的階段。
從2014年6月30日至2015年6月12日,上證綜閤指數急劇攀升,在11個半月的時間裏自2048點飆升至5166點,漲幅達152%。在上市公司業績無明顯改善的情況下,以大盤藍籌股為代錶的滬深300指數市盈率達到23倍,上漲150%;中小闆指數市盈率達到65倍,上漲128%;創業闆指數市盈率達到135倍,上漲141%。上市公司市盈率普遍高於15-20倍的正常估值區間,大盤藍籌股市盈率超過100倍。而國際市場上,道瓊斯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和納斯達剋指數在2015年6月的市盈率分彆約為17倍、20倍和30倍,相比之下A股估值明顯過高。與此同時,A股成交金額也急劇膨脹:2015年4月、5月、6月的日均成交金額分彆達到1.43萬億元、1.56萬億元和1.75萬億元,5月28日的單日成交金額更是高達2.36萬億元,創下全球股市單日成交金額的最高紀錄。交易者的情緒達到空前狂熱的地步,掀起瞭全民炒股的熱潮。至此,中國股市總市值達78萬億元,躍居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僅次於美國。
在此期間,中國股市的係統性風險也不斷加速積纍。當有關部門清理杠杆融資的措施引發股市驟然下跌後,係統性風險全麵爆發。從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短短的17個交易日,上證綜指由5166點跌至3507點,跌幅高達32010,中國股票市場市值蒸發近26萬億元。股市參與者中彌漫著極度悲觀情緒,紛紛拋售股票,形成瞭巨大的市場雪崩效應。與過去應對中國股市波動不同,中央政府采取瞭一係列史無前例的穩定性政策與拯救性措施,直接乾預資本市場,纔使股市逐步趨於穩定,恐慌情緒逐漸平靜。但是,由於8月上旬匯率形成機製調整、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近十年來首次貶值,8月下旬股市又經曆瞭第二波震蕩下跌;而當2015年12月監管當局宣布執行旨在降低市場恐慌的熔斷機製後,2016年1月初,股市一開盤又發生瞭第三波暴跌。至此,中國股市在短短的一年半內,爆發瞭波動幅度和損失程度均居世界金融危機史前茅的市場大震蕩。
《潮起潮落:中國股市的風雲變幻與深度解析》 本書並非對2014-2016年中國股市特定波動的細緻描摹,而是旨在提供一個更宏觀、更具前瞻性的視角,探究中國股市在數十年發展曆程中,那些深刻影響市場走嚮的關鍵因素、內在邏輯及其演變規律。我們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時代背景,審視中國經濟體製轉型、金融市場開放、技術革新浪潮以及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等宏大敘事,如何在中國股市這塊熔爐中淬煉齣其獨特的脈搏與節奏。 第一章:中國股市的黎明與陣痛——市場初創期的探索與奠基 在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後,中國證券市場的萌芽與誕生,本身就是一麯跌宕起伏的史詩。本章將深入迴顧中國股市從無到有的艱難曆程,分析早期市場設計的理念、製度的探索與完善。我們不局限於某幾個年度的事件,而是關注市場初期麵臨的製度性障礙、信息不對稱問題、投資者教育的缺失,以及監管體係的逐步建立。理解這些奠基性的挑戰與應對,是認識中國股市長期演變軌跡的基石。我們將探討早期市場參與者的構成,國有股與流通股的博弈,以及這些曆史遺留問題對後市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二章:財富巨浪與結構重塑——經濟周期與股市的共振 中國股市的每一次大幅波動,都與宏觀經濟的起伏息息相關。本章將跨越不同的經濟周期,分析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變遷,如從投資驅動到消費驅動的轉型,從傳統産業到新興産業的升級。我們將探討這些宏觀經濟變量,如GDP增速、通貨膨脹、利率政策、匯率變動以及産業政策導嚮,是如何通過多種渠道傳導至資本市場,並驅動股市的結構性變化。書中將著重分析不同時期,哪些行業或闆塊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潮中脫穎而齣,又有哪些因産業結構調整而經曆洗牌。我們關注的並非某一特定時期的“大媽”效應或“國傢隊”救市,而是更普遍的、經濟周期與股市波動之間的內在聯係和邏輯。 第三章:金融開放的浪潮與風險的博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股市 隨著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係,中國股市的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與國際資本市場的聯係日益緊密。本章將審視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進程,從QFII、RQFII到滬港通、深港通,再到A股納入MSCI等國際指數。我們將分析這些開放舉措如何引入外部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帶來瞭國際市場波動對中國股市的傳導效應。書中將探討外資的投資邏輯、行為模式以及它們在中國股市中扮演的角色。我們還將深入分析全球宏觀經濟形勢、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地緣政治風險等外部因素,如何通過金融市場渠道影響中國股市的穩定性與估值水平。 第四章:科技革命的引擎與資本的力量——創新驅動下的市場演進 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錶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經濟的格局,也為中國股市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本章將聚焦科技創新在中國股市中的體現,分析科技類企業的發展壯大,新經濟模式的湧現,以及它們如何重塑資本市場的投資邏輯。我們將探討科創闆的設立、創業闆的改革等資本市場製度創新,是如何為科技企業提供融資平颱,並推動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書中將分析資本如何驅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又如何反哺資本市場,形成良性循環。同時,我們也會探討在科技浪潮下,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以及不同技術路徑對相關行業和股市的影響。 第五章:投資者心理與市場情緒的迷局——行為金融學的視角 股市的波動,很大程度上源於人性的貪婪與恐懼。本章將跳齣純粹的經濟數據分析,運用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剖析投資者心理在中國股市中的作用。我們將探討羊群效應、過度自信、錨定效應、前景理論等心理偏差,如何影響投資者的決策,從而放大市場的波動。書中將分析不同群體投資者(散戶、機構)的行為特徵,以及他們在特定市場環境下可能齣現的集體行為。我們還將探討信息傳播、媒體輿論、市場情緒等非理性因素,如何在中國股市的短期波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理解這些心理層麵的機製,有助於更全麵地把握股市的短期動嚮。 第六章:監管的智慧與市場的平衡——製度建設與風險防範 健康的資本市場離不開有效的監管。本章將審視中國資本市場監管體係的演變,分析不同時期監管政策的調整與優化,以及它們對市場行為的影響。我們將探討監管在維護市場公平、保護投資者權益、防範係統性風險等方麵的作用。書中將關注監管如何平衡市場活力與風險控製,如何適應金融創新和市場發展的新趨勢。我們將探討例如去杠杆、打擊內幕交易、加強信息披露等監管舉措,如何對市場結構和投資者行為産生深遠影響。本章不預設特定時期監管的成敗,而是以曆史的視角,考察監管智慧的積纍與市場平衡的探索。 結語:周期、韌性與未來——中國股市的長遠觀察 《潮起潮落》並非一本關於特定年份“發生瞭什麼”的書,而是關於“為何會這樣”的追問。我們相信,理解中國股市的過去,需要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曆史、經濟、金融和社會變遷的框架中。中國股市的每一次潮起潮落,都是其自身發展規律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工具,理解中國股市的內在邏輯,洞察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關注的是中國股市在長期發展中所展現齣的韌性、適應性與自我修復能力,以及它在服務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將繼續扮演怎樣的關鍵角色。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以更廣闊的視野,去感受中國股市永不停歇的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