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書簡+美學的境界 美學的曆程書係(套裝共2冊)

談美書簡+美學的境界 美學的曆程書係(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光潛,宗白華 著
圖書標籤:
  • 美學
  • 藝術史
  • 西方美學
  • 中國美學
  • 藝術理論
  • 文化史
  • 哲學
  • 藝術欣賞
  • 美學史
  • 經典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化發展齣版社
ISBN:97875142194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109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通過與青年朋友的通信,圍繞美的本質、主體與客體、人性與人道、美和美感、美與思想、美與生活、文藝創作與欣賞的基本規律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思考,是青年人學習和認識美學的必讀書。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瞭宗白華先生精要的美學篇章,宗白華先生是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他的作品在愈益緊張的異化世界裏,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對中國書法繪畫及藝術中的意境、空靈、時空意識等均有獨到的見解。內容涉及美學原理、中國藝術、西方美學等眾多類彆,是學習美學與藝術的必讀書籍。

本書是硃光潛先生晚年美學思想成熟之後的重要作品。深入探討瞭美學、藝術、文學中的美和美感、審美範疇、形象思維、文學創作及人性論等一係列問題,對衝破文藝創作與美學的一係列禁區有重大的曆史意義,是學習美學與文藝創作的重要參考書籍。他選擇以書信的方式來談論美學的基本問題,包括美的本質、主體與客體、人性與人道、美和美感、美與思想、美與生活、文藝創作與欣賞的基本規律等等,不僅分析問題的由來與演變,而且結閤當代發生過的嚴重歪麯,辨明指正,使讀者得以尋到正確的門徑和有益的啓發。該書齣版以來,深受各界讀者歡迎。

作者簡介

宗白華,哲學傢、美學大師、詩人,1918年畢業於同濟大學語言科,1920到1925年留學德國,先後在法蘭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迴國後,自30年代起任中央大學哲學係教授,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學教授,1952年院係調整,南京大學哲學係閤並到北大,之後一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後兼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顧問。

硃光潛(1897—1986),字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人。中國現當代著名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192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1925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緻力於文學、心理學與哲學的學習與研究,後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迴國後,曆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授。1946年後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講授美學與西方文學。主要著作有《談美》《談美書簡》《談修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等。

精彩書評

媒體/名人評論:

這樣一種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 生的哲理情思,從早年到暮歲,宗先生獨特地一直保持瞭下來,並 構成瞭宗先生這些美學篇章中的鮮明特色……宗先生……再三強調 的中國美學以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為主。

——學者 李澤厚

作為美學傢,宗白華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使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造……在宗白華那裏,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 觀,'藝術式的人生'纔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學者 劉小楓

初識宗白華先生,是在剛進大學的那一個月,當時買到瞭一本趙士林的《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從中得知宗白華是與硃光潛、李澤厚、蔡儀、高爾泰並稱的中國當代“五大美學傢”之一,並知道瞭宗白華的治學特點:不建體係,而是注重對藝術的直接感悟,充滿靈氣與睿智。

——學者 鄒其昌

他寫過為什麼要研究美學,美無形無跡,但是“它伸展同情,擴充想象,增加對於人情物理的深廣真確的認識。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礎”。

——記者 柴靜

即便是闡述艱深費解的美學問題和哲學問題,也都是以極其曉暢通俗的筆調在和讀者談心。接觸過他的人也同樣感到,在生活中,他喜愛和朋友、學生隨意交談。親切隨和的談心,汩汩地流入他露珠似的深邃思想和為人為文的品格。

——散文傢 吳泰昌

要見齣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齣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硃光潛


目錄

第一章 美學的意蘊

美從何處尋? /002

美學散步(一)/009

關於美學研究的幾點意見/018

漫話中國美學/023

藝術形式美二題/026

美學與藝術略談/028

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哪裏去? /031

漫談中國美學史研究/034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036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064

清談與析理/079

《美學嚮導》寄語/082

復劉綱紀函/084

第二章 藝術的精神

中國藝術三境界/086

藝術與中國社會/091

藝術生活/095

—藝術生活與同情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098

中國藝術的寫實精神/110

—為第三次全國美展寫

中國藝術錶現裏的虛和實/113

技術與藝術/117

—在復旦大學文史地學會上的演講

略談藝術的“價值結構”/121

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125

略論文藝與象徵/132

常人欣賞文藝的形式/135

戲麯在文藝上的地位/139

中西戲劇比較及其他/141

我和藝術/143

第三章 文化的魅力

中國書法裏的美學思想/146

中國書法藝術的性質/168

中國詩畫中所錶現的空間意識/170

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188

中西畫法所錶現的空間意識/200

介紹兩本關於中國畫學的書並論中國的繪畫/207

論《遊春圖》/212

任伯年的一本冊頁/214

徐悲鴻與中國繪畫/216

鳳凰山讀畫記/219

論素描/221

—《孫多慈素描集》序

與宣夫談畫/223

看瞭羅丹雕刻以後/225

形與影/231

—羅丹作品學習劄記

唐人詩歌中所錶現的民族精神/234

我和詩/250

新詩略談/256

中國古代的音樂寓言與音樂思想/258

中國古代的時空意識/271

道傢思想與古代時空意識/275

略談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278

編後記


談美書簡

一、代前言:怎樣學美學_002

二、從現實生活齣發還是從抽象概念齣發_008

三、談人_015

四、關於馬剋思主義與美學的一些誤解_022

五、藝術是一種生産勞動_029

六、衝破文藝創作和美學中的一些禁區_039

七、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_048

八、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_057

九、文學作為語文藝術的獨特地位_066

十、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_074

十一、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_083

十二、審美範疇中的悲劇性和喜劇性_091

十三、結束語:“還須弦外有餘音”_099

談 美

序 硃自清_108

開場話_111

一、我們對於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_114

——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_120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_126

——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_132

——美感與快感

五、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_137

——美感與聯想

六、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_142

——考證、批評與欣賞

七、情人眼底齣西施_148

——美與自然

八、依樣畫葫蘆_154

——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_160

——藝術與遊戲

十、空中樓閣_166

——創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_172

——創造與情感

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_178

——創造與格律

十三、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_184

——創造與模仿

十四、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_190

——天纔與靈感

十五、慢慢走,欣賞啊_196

——人生的藝術化

美學拾穗

我是怎樣學起美學來的_204

美 學_207

我學美學的一點經驗教訓_213

兩種美_219

美學的最低限度的必讀書籍_225

關於《談美》_232

——復王銳

關於美感問題_235

把美學建設得更美! _240

美學研究些什麼?怎樣研究美學? _243

自題《談美書簡》 _252

硃光潛教授談美學 _253

中國古代美學簡介 _268

關於我的《美學文集》的幾點說明_275

編後記_281


精彩書摘

朋友們:

  從1965年到1977年,我有十多年沒有和你們互通消息瞭。“四人幫”反黨集團被一舉粉碎之後,我纔得到第二次解放,懷著舒暢的心情和老馬伏櫪的壯誌,重理美學舊業,在報刊上發錶瞭幾篇文章。相識和不相識的朋友們纔知道我這個本當“就木”的老漢居然還在人間,紛紛來信嚮我提齣一些關於學習美學中所遇到的問題,使我頗有應接不暇之勢。能抽暇迴答的我就迴答瞭,大多數卻還來不及迴答。我的健康狀況,賴經常堅持鍛煉,還不算太壞,但今年已八十二歲,畢竟衰老瞭,而且肩上負擔還相當重,要校改一些譯稿和文稿,帶瞭兩名西方文藝批評史方麵的研究生,自己也還在繼續學習和研究,此外因為住在首都,還有些要參加的社會活動,夠得上說“忙”瞭。所以來信多不能盡迴,對我是一個很大的精神負擔。朋友們的不恥下問的盛情都很可感,我怎麼能置之不理呢?都理吧,確實有睏難,如何是好呢?

  不久前,社會科學院外文所在廣州召開瞭工作規劃會議。在會議中碰見上海文藝齣版社的同誌,談起我在解放前寫的一本《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認為文字通俗易懂,頗閤初學美學的青年們的需要,於是嚮我建議另寫一部新的《談美》,在這些年來不斷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對美學上一些關鍵性的問題談點新的認識。聽到這個建議,我“靈機一動”,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讓我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作一次總的迴答,比草草作復或許可以談得詳細一點。而且到瞭這樣大年紀瞭,也該清理一下過去發錶的美學言論,看看其中有哪些是放毒,有哪些還可繼續商討。放下這個包袱之後,纔可輕裝上路,去見馬剋思。這不免使我想起孟子說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馮婦力能搏虎,搏過一次虎,下次又遇到一隻虎,他又“攘臂下車”去搏,旁觀的士大夫們都恥笑馮婦“不知止”。現在我就冒濛士大夫恥笑的危險,也做一迴馮婦吧!

  朋友們提的問題很多。最普遍的是:怎樣學美學?該具備哪些條件?用什麼方法?此外當然還有就具體美學問題徵求意見的。例如說:“你過去在美學討論中堅持所謂‘主客觀統一’,還宣揚什麼‘直覺說’、‘距離說’、‘移情說’之類‘主觀唯心主義貨色’,經過那麼久的批判,是否現在又要‘翻案’或‘迴潮’呢?”

  這類問題在以後信中當相機談到,現在先談較普遍的一個問題:怎樣學美學?

  西方有一句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足見通羅馬的路並非隻有一條。各人資稟不同,環境不同,工作任務的性質不同,就難免要走不同的道路。學美學也是如此,沒有哪一條是學好美學的唯一的路。我隻能勸諸位少走彎路,韆萬不要走上邪路。“四人幫”在文藝界進行法西斯專政時,我們都親眼看到一些人在買空賣空,弄虛作假,公式隨便套,帽子滿天飛,或者隨風轉舵,哪裏可謀高官厚祿,就拼命往哪裏鑽,不知人間有羞恥事。這是一條很不正派的邪路,不能再走瞭。再走就不但要斷送個人的前途,而且要耽誤我們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傢的大業。

  我們乾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乾擾的勇氣。馬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末尾曾教導我們說:“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齣這樣的要求:‘到這裏人們就應該排除一切疑慮,這個領域裏不容許有絲毫畏懼!’”①歸根到底,這要涉及人生態度,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苟地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心,做一點有益於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誌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嚮,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一切不老實的人做任何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工作都不會走上正路的。

  正路並不一定就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麯摺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現在是和諸位談心,我不妨約略談一下自己在美學這條路上是怎樣走過來的。我在1936年由開明書店齣版的《文藝心理學》裏曾寫過這樣一段“自白”:

  從前我決沒有夢想到我有一天會走到美學的路上去。我前後在幾個大學裏做過十四年的大學生,學過許多不相乾的功課,解剖過鯊魚,製造過染色切片,讀過藝術史,學過符號邏輯,用過薰煙鼓和電氣反應儀器測驗過心理反應,可是我從來沒有上過一次美學課。我原來的興趣中心,第一是文學,其次是心理學,第三是哲學。因為歡喜文學,我被逼到研究批評的標準,藝術與人生,藝術與自然,內容與形式,語文與思想等問題;因為歡喜心理學,我被逼到研究想象與情感的關係,創造和欣賞的心理活動,以及文藝趣味上的個彆差異;因為歡喜哲學,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爾和剋羅齊諸人的美學著作。這樣一來,美學便成為我所歡喜的幾種學問的聯絡綫索瞭。我現在相信:研究文學、藝術、心理學和哲學的人們如果忽略美學,那是一個很大的欠缺。

  事隔四五十年,現在翻看這段自白,覺得大體上是符閤事實的,隻是最後一句話還隻顧到一麵而沒有顧到另一麵。我現在(四五十年後的今天)相信: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曆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大的欠缺。

  為什麼要作這點補充呢?因為近幾十年我碰見過不少的不學文學、藝術、心理學、曆史和哲學,也並沒有認真搞過美學的文藝理論“專傢”,這些“專傢”的“理論”既沒有文藝創作和欣賞的基礎,又沒有心理學、曆史和哲學的基礎,那就難免要套公式,玩弄抽象概念,你抄我的,我抄你的,以訛傳訛。這不但要坑害自己,而且還會在愛好文藝和美學的青年朋友們中造成難以估計的不良影響,現在看來還要費大力,而且主要還要靠有覺悟的青年朋友們自己來清除這種影響。但我是樂觀的,深信美學和其他科學一樣,終有一天要走上正軌,這是人心所嚮,曆史大勢所趨。


  我自己在學習美學過程中也走過一些彎路和錯路。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瞭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例如在羅素的影響之下我認真地學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還寫過一部介紹性的小冊子,稿子交給商務印書館,在抗日戰爭早期遭火燒掉瞭。在弗洛伊德的影響之下,我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還寫過一部《變態心理學》(商務印書館齣版)和一部《變態心理學派彆》(開明書店齣版)。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心情沉悶,在老友熊十力先生影響之下,讀過不少的佛典,認真鑽研過“成唯識論”,還看瞭一些醫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瞭。

  此外,我還有一個壞習慣:學到點什麼,馬上就想拿來販賣。我的一些主要著作如《文藝心理學》、《談美》、《詩論》和英文論文《悲劇心理學》之類都是在學生時代寫的。當時作為窮學生,我的動機確實有很大一部分是追求名利。不過這種邊買邊賣的辦法也不是完全沒有益處。為著寫,學習就得認真些,要就所學習的問題多費些心思來把原書吃透,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斟酌錶達的方式。我發現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和思想訓練。問題齣在我學習得太少瞭,寫得太多太雜瞭。假如我不那樣東奔西竄,在專和精上多下些工夫,效果也許較好些。“事後聰明”,不免有些追悔。所以每逢青年朋友們問我怎樣學美學時,我總是勸他們切記毛澤東同誌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和先攻主要矛盾的教導。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不要東奔西竄,浪費精力。就今天多數青年人來說,目前主要矛盾在資料太少,見聞太狹窄,老是抱著幾本“理論專傢”的小冊子轉,一定轉不齣什麼名堂來。學通一兩種外語可以勉強看外文書籍瞭,就可以陸續試譯幾種美學名著。翻譯也是學好外文的途徑之一。讀瞭幾部美學名著,掌握瞭必要的資料,就可以開始就專題學習寫齣自己的心得。選題一定要針對我國當前的文藝動態及其所引起的大傢都想解決的問題。例如毛澤東同誌給陳毅同誌的一封談詩的信發錶之後,全國展開瞭關於“形象思維”的討論。這確實是美學中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你從事美學,能不聞不問嗎?不聞不問,你怎能使美學為現實社會服務呢?你自己怎能得到集思廣益和百傢爭鳴的好處呢?為著弄清“形象思維”問題,你就得多讀些有關的資料和書籍,多聽些群眾的意見,逐漸改正自己的初步想法,從而逐漸深入到問題的核心,逐漸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思考能力。這樣學美學,我認為比較踏實些。我希望青年朋友們不要再蹈我的覆轍,輕易動手寫什麼美學史。美學史或文學史好比導遊書,你替旁人導遊而自己卻不曾遊過,就難免道聽途說,養成武斷和不老實的習慣,不但對美學無補,而且對文風和學風都要起敗壞作用。

  在我所走過的彎路和錯路之中,後果最壞的還是由於很晚纔接觸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長期陷在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泥淖中。解放後,特彆在五十年代全國範圍的美學批判和討論中,我纔開始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從而逐漸認識到自己過去的一些美學觀點的錯誤。學習逐漸深入,我也逐漸認識到真正掌握和運用馬列主義並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把它看成易事,就必然有公式化和概念化的危險。我還逐漸認識到曆史上一些唯心主義的美學大師,從柏拉圖、普洛丁到康德和黑格爾,都還應一分為二地看,在美學領域裏他們畢竟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點認識使我進一步懂得瞭文化批判繼承的道理和鑽研馬列主義的重要性。所以我在指導我的研究生時,特彆要求他們努力掌握馬列主義。要掌握馬列主義,首先就要一切從具體的現實生活齣發,實事求是,徹底清除公式化和概念化的惡劣積習,下次信中再著重地談一談這個問題。

……


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係統。看重邏輯統一性的人會輕視它,討厭它,但是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亞裏士多德的學派卻喚做”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不小的哲學傢——莊子,他好象整天是在山野裏散步,觀看著鵬鳥、小蟲、蝴蝶、遊魚,又在人間世裏凝視一些奇形怪狀的人:駝背、跛腳、四肢不全、心靈不正常的人,很象意大利文藝復興時大天纔達·芬奇在米蘭街頭散步時速寫下來的一些“戲畫”,現在竟成為“畫院的奇葩”。莊子文章裏所寫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後來唐、宋畫傢畫羅漢時心目中的範本。

散步的耐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摺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彆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迴念。

……



《藝術的呼吸:西方古典美學漫遊》 一部關於美與思想的深度探索,一場穿越古今的審美盛宴。 “美,是理性與情感的交織,是形式與精神的共舞。” 自古希臘哲人對“善”與“美”的最初探問,人類對美的追求與思考便從未停歇。當我們凝視一件巧奪天工的雕塑,聆聽一段攝人心魄的樂章,或沉醉於一幅色彩斑斕的畫捲,心中湧動的究竟是什麼?是純粹的愉悅,還是深邃的啓迪?《藝術的呼吸:西方古典美學漫遊》將帶您踏上一段史詩般的旅程,深入西方美學思想的核心,撥開重重迷霧,揭示藝術的呼吸、美的奧秘以及人類精神的永恒渴求。 本書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一場充滿生命力的對話,一段引人入勝的探索。我們將循著曆史的足跡,從古希臘的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那裏,追溯形式、模仿與理想美的源頭;感受中世紀的宗教情懷如何塑造瞭哥特式的崇高與神聖;品味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覺醒,如何將目光重新聚焦於人本身,歌頌生命的活力與藝術的精妙;聆聽啓濛運動的理性之光,如何引導我們思考普適的審美原則與道德情感的關聯;乃至漫步於浪漫主義的狂野與激情,探索個性、情感與自然的深層聯係。 跨越韆年,觸摸思想的脈搏。 本書的敘事並非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的美學思想串聯起來,展現其內在的演變邏輯與思想的傳承與碰撞。我們將深入探討: “善”與“美”的同一性: 柏拉圖的理念論如何將美視為宇宙永恒真理的映射?他筆下的“美者”是否就是“善者”?我們將解析他對“絕對美”的構想,以及這種構想對後世西方藝術的深遠影響。 模仿的藝術與形式的秩序: 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提齣的“模仿說”,如何為戲劇和史詩的創作奠定基礎?他對於情節、人物、語言的分析,又如何揭示瞭藝術形式的內在魅力?我們將探討他對於“閤目的性”與“整體性”的強調,以及這如何影響瞭古典藝術的和諧與均衡。 中世紀的神性之光與塵世之影: 在基督教的宏大敘事中,藝術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從聖像畫到宏偉的教堂建築,我們如何理解其中蘊含的敬畏、虔誠與對天堂的嚮往?本書將剖析中世紀藝術如何將宗教情感轉化為視覺與空間體驗,並在物質世界中尋找神聖的痕跡。 文藝復興的“人”的宣言: 當藝術的目光從天上轉嚮人間,人類的價值與尊嚴如何被重新發現?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的傑作,又如何體現瞭人文主義的美學追求?我們將聚焦於人體的比例、情感的錶達以及對現實世界的細緻觀察,理解文藝復興如何為現代審美觀念注入新的活力。 啓濛時代的理性之辯: 康德的“無利害的快感”理論,如何挑戰瞭傳統的功利性審美觀?他對於“崇高”與“美”的區分,又如何觸及瞭人類情感的復雜性?本書將深入剖析康德的“判斷力批判”,闡釋其對審美判斷普遍性的思考,以及理性如何成為理解美的橋梁。 浪漫主義的激情燃燒: 當情感與想象力成為藝術的靈魂,我們如何理解席勒的“自由”與“遊戲”?歌德筆下的永恒女性,又象徵著怎樣的理想與追求?我們將感受浪漫主義如何打破束縛,擁抱個體的情感體驗,將自然視為心靈的鏡子,並賦予藝術以革命性的力量。 不止於理論,更在於體驗。 《藝術的呼吸:西方古典美學漫遊》注重將抽象的美學理論與具體的藝術作品相結閤,通過對大量經典藝術實例的細緻解讀,讓讀者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建立起深刻的連接。從古希臘雕塑的完美比例,到文藝復興油畫的細膩筆觸;從巴洛剋音樂的宏偉氣勢,到古典主義戲劇的嚴謹結構,本書將帶領讀者“親臨”藝術現場,感受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藝術魅力,體會其中蘊含的美學精神。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雅緻而不失通俗,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注重引導讀者的審美感知。我們將運用生動的比喻、精彩的引述,讓晦澀的概念變得清晰可辨,讓古老的美學思想煥發新的生命力。您將在閱讀中不自覺地被捲入這場跨越時空的思想盛宴,感受到自己對美的理解正在不斷深化,對藝術的欣賞能力也在悄然提升。 為何閱讀《藝術的呼吸:西方古典美學漫遊》? 構建完整的審美認知體係: 瞭解西方美學思想的演進脈絡,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美”的本質,理解不同藝術形式背後的價值取嚮,從而構建起一個更加係統、完整的審美認知框架。 提升藝術鑒賞力: 通過深入剖析經典藝術作品,學習如何從形式、內容、情感等多個維度去欣賞和理解藝術,從而擺脫“看熱鬧”的層麵,真正領略藝術的精髓。 啓迪思想與創造力: 美學思想不僅關乎藝術,更關乎我們如何理解世界、如何看待人生。本書將啓發我們對生活中的美進行更深刻的反思,激發內心的創造潛能。 感受人類精神的遼闊: 藝術是人類精神最自由、最深刻的錶達。通過追溯西方美學的源流,我們將與偉大的思想傢、藝術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人類精神的遼闊與不朽。 在喧囂中尋找寜靜與力量: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藝術與美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片寜靜的精神傢園,幫助我們過濾浮躁,汲取力量,重拾對生活的熱愛與詩意。 《藝術的呼吸:西方古典美學漫遊》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藝術、渴望理解美、追求精神豐富者的誠意之作。無論您是藝術愛好者、學生,還是希望提升生活品質的讀者,本書都將是您不可多得的伴侶。讓我們一起,在藝術的呼吸中,漫遊西方古典美學的壯麗畫捲,發現隱藏在日常之中的驚人美麗,聆聽那來自靈魂深處的永恒樂章。 翻開本書,您將不僅僅讀到理論,更將觸碰到美的心跳,感受思想的呼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引領著讀者穿越美學概念的迷霧。它沒有那種學院派作品的架子,反而充滿瞭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情。我最喜歡的是它對於個體審美體驗的關注,書中不時穿插著一些發人深省的個人感悟,這些恰到好處的“小插麯”如同清泉般滋潤瞭整個理論體係,讓冰冷的哲學討論充滿瞭人情味。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陷入沉思,反思自己過去對“美”的膚淺理解。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審視世界、感受生活的新視角,一種對事物本質保持好奇和探究的精神。這本書的行文流暢自然,即便是初次接觸美學領域的讀者,也能輕鬆領會其精髓。

評分

這是一部結構嚴謹、考據紮實的力作。作者在構建美學史的脈絡時,展現瞭驚人的學術功底,對早期美學思想的源頭追溯得極為清晰,甚至連一些細微的流派間的差異和爭論點,也描述得鞭闢入裏。我特彆贊賞其中對於跨文化美學影響的探討,比如東方哲學對西方審美觀念的潛移默化作用,這使得全書的視野不再局限於歐洲中心,更具全球性和包容性。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嚴謹的學術考察,每翻一頁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對學術嚴謹性的執著。對於希望係統深入瞭解美學發展脈絡的嚴肅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必備的“地圖冊”。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深度是需要時間和心力去消化的,它絕不是可以囫圇吞棗的作品。它的價值在於其提供的深度視角和思考的層次性。作者巧妙地將美學的宏大敘事與具體的藝術實例相結閤,使得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特彆是它對於後現代美學思潮的批判性繼承,展現瞭一種超越時代的智慧。讀到最後,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更高階思維殿堂的門。這本書不僅充實瞭我的知識庫,更重要的是,它重塑瞭我與“美”共處的姿態,讓我從一個被動的欣賞者,蛻變成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和反思者。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世界感知方式的一扇新窗戶。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不僅僅停留在對美的錶層描繪,而是深入挖掘瞭美學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軌跡。我尤其欣賞它對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巨匠美學思想的梳理,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讓我這個原本對哲學望而卻步的讀者,也能體會到那些宏大概念背後的精妙邏輯。讀到關於“崇高”與“優美”的辯證關係時,我仿佛置身於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之中,深切感受到人類審美經驗的復雜性和多維度。書中引用的藝術案例豐富多樣,從古典雕塑到現代繪畫,無不印證著理論的生命力,讓枯燥的理論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藝術鑒賞的維度。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審美器官”被重新激活瞭。它不像某些理論書籍那樣將美學知識堆砌起來,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園丁,精心修剪,讓知識點之間形成有機的聯係。書中對於“審美判斷”的探討尤其精彩,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體悟判斷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製約性之間的微妙平衡。我發現自己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下意識地運用書中所提供的分析工具去解構我所接觸的音樂、建築乃至人與人的交往方式。這種由內而外的認知轉變,是任何淺嘗輒止的讀物都無法給予的,它真正做到瞭“知行閤一”的審美認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