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方面,主要从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功能、形成、演化、运行以及治理等方面展开阐述;在实践方面,主要从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型国家的关系、评价以及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典型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包含企业、产业、区域、国家四个层次: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从微观视角来界定的生态系统,是企业通过战略资源整合和组织架构重塑来推进整个系统演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从中观视角来界定创新生态系统,前者强调产业边界,围绕不同的产业链条形成不同的金融链、服务链、创新链,通过价值链提升促进系统演化,而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空间集成,强调地理边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是从宏观视角来界定创新生态系统的,是一个跨产业、跨组织、跨地域的系统,是站在国家角度去衡量创新生态系统的绩效。在四种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产业、区域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产业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从不同中观角度研究创新生态系统,都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是其他三种生态系统的高度集成。
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聚类和政策体系的运行集合,由四大类基本要件构成,即创新主体、创新方式、创新条件和创新环境。在知识经济和创新全球化趋势加剧的条件下,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正在由关注创新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转向关注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低生态位创新生态系统转向高生态位创新生态系统,由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转向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由实体创新生态系统转向虚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将是创新研究今后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作者简介
张贵,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北省软科学基地、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河北省新型智库培育单位“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经济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兼工业发展专委会副主任、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以及其他数个学会的副会长或常务理事、理事。
在《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了《创新驱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链视角》(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不确定性分析框架》(2007年)等10余部学术著作;主持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4项,主持和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30多项;获得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集体)。
主要研究方向:自主创新、创新生态、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的切入点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节 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观点
第三节 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出与构成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出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与构成
第四节 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功能与发展方向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创新生态系统的重点及发展方向
第二章 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第一节 创新动力转换与范式选择
一、创新的源动力
二、创新模式及转换
三、动力转换理论探讨
第二节 创新生态系统的出现与创新源种群链网
一、创新范式的演化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出现
三、创新生态系统的源种群链网
第三节 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二、自组织机制
三、演进机制
四、营养供给机制
五、驱动机制
第三章 企业竞争优势转型与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第一节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动因
二、工业经济时代的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演进
三、新经济时代的竞争态势与竞争优势转型
第二节 基于创新视角的竞争优势转型与创新生态系统
一、基于创新视角的竞争优势分析
二、基于创新视角竞争优势的新内涵与新特征
三、基于竞争优势转型的创新生态系统
第三节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与路径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前提与演化动力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
三、创新生态系统的超循环演化路径
第四章 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与共享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共享
三、创新生态系统开放与共享的关系模型
第二节 创新生态系统的竞合与共生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竞合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
三、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竞合与共生机理分析
四、创新生态系统竞合共生关系模型的构建
……
第五章 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
第六章 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型国家
第七章 创新生态系统评价
第八章 国外创新生态系统的典型案例
第九章 国内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伴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孕育和发生,创新范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当今的创新已不再局限于技术创新、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而是强调构建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紧密相关的“创新生态系统”。这种新的创新范式以企业生态种群为主体形成群体之间的创新关联,使创新的内涵和构建过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刻认识创新生态系统对于提升区域、产业以及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学术界与实业界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解还不完整,更多的是停留在“创新网络”或者“创新系统”等初级阶段。因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梳理、深化、挖掘和整合相关理论,形成系统的“创新生态学”,为国家、区域、产业以及企业等不同层面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方面,主要从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功能、形成、演化、运行以及治理等方面展开阐述;在实践方面,主要从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型国家的关系、评价以及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典型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书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包含企业、产业、区域、国家四个层次: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从微观视角来界定的生态系统,是企业通过战略资源整合和组织架构重塑来推进整个系统演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从中观视角来界定创新生态系统,前者强调产业边界,围绕不同的产业链条形成不同的金融链、服务链、创新链,通过价值链提升促进系统演化,而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空间集成,强调地理边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是从宏观视角来界定创新生态系统的,是一个跨产业、跨组织、跨地域的系统,是站在国家角度去衡量创新生态系统的绩效。在四种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产业、区域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产业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从不同中观角度研究创新生态系统,都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是其他三种生态系统的高度集成。
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聚类和政策体系的运行集合,由四大类基本要件构成,即创新主体、创新方式、创新条件和创新环境。在知识经济和创新全球化趋势加剧的条件下,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正在由关注创新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转向关注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低生态位创新生态系统转向高生态位创新生态系统,由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转向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由实体创新生态系统转向虚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将是创新研究今后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好的,以下是一部全新的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完全无关。 --- 图书名称:数字人文的疆域:算法、文本与文化重构 图书简介 一部深入探索数字时代文化研究新范式的权威之作。 在信息爆炸与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我们审视文本、理解历史、乃至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数字人文的疆域:算法、文本与文化重构》并非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是一次宏大而精微的哲学与方法论探讨,旨在系统性地梳理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 DH)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石、核心实践以及它对传统人文学科带来的根本性挑战与机遇。 本书的写作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分为理论溯源、方法论构建、核心应用案例与未来展望四大板块,层层递进,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数字人文复杂性的完整地图。 第一部分:理论溯源与学科奠基 本部分追溯了数字人文的知识谱系,探究其如何从早期的计算语言学和信息检索,一步步演化为今日跨学科对话的中心。我们首先审视了关键的理论支柱,包括布朗(Brown)的“文本挖掘”概念、莫雷蒂(Moretti)的“远读”(Distant Reading)哲学,以及福科(Foucault)的“知识考古学”在数据化语境下的重塑。 计算的转向: 探讨了从“对文本的关注”到“对文本集合的关注”的认知转变,重点分析了“量化”思维如何与人文学科对深度解释的传统需求进行张力平衡。 本体论的挑战: 剖析了当文本被分解为数据点、关系被编码为网络时,我们对“意义”、“作者性”和“历史真实性”的理解随之产生的哲学动摇。书中细致讨论了“数据即观点”(Data is Opinion)的论断,强调了数据选择、清洗和可视化过程中的权力结构。 第二部分:方法论的构建与实践的张力 数字人文的核心在于“实践”,即如何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方法。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最主流的几种数字方法论,并着重于批判性地评估其局限性。 文本挖掘与主题建模(Topic Modeling): 详细介绍了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等算法的内在机制,并以十八世纪的政治小册子合集为例,展示如何通过识别潜在主题来重构思想史的版图。同时,书中不回避算法的“黑箱”问题,探讨了如何通过解释性模型(Explainable AI, XAI)的思路来提升主题模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空间叙事: 探讨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在重构城市变迁、贸易路线和文化迁徙中的应用。重点案例是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社会网络图谱,展示空间数据如何揭示传统线性叙事中被忽视的权力中心与边缘区域。 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 书中将此方法论提升至社会理论层面,而非仅仅是可视化工具。通过分析特定历史时期作家的通信网络、报纸引用关系,我们得以重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社会结构”,揭示了知识精英的形成机制。 第三部分:跨学科应用与文化重构的案例研究 本书的亮点在于其丰富的、经过严格验证的跨学科案例研究,展示了数字人文如何激活“休眠”的文化遗产并催生新的研究问题。 文学档案的动态重构: 以一套大规模的十九世纪英美小说语料库为例,展示如何使用词频变化分析(Stylometry)来追踪风格的演变,并挑战了传统上对“文学黄金时代”的界定。 艺术史的量化视角: 研究了如何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数万幅油画进行风格特征提取,探究巴洛克艺术中“光影”模式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差异,从而为艺术史的风格划分提供了经验性的支持。 历史学中的“数据缺口”: 批判性地分析了在处理大规模非结构化历史档案(如手稿、口述史)时,数据转换过程本身如何引入偏见。书中提出了一套针对“数据稀疏性”问题的混合研究框架,平衡了量化分析的广度与定性解释的深度。 第四部分:未来的疆域:伦理、教育与人机共存 数字人文的未来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伦理责任的深化。本书最后一部分着眼于该领域面临的紧迫挑战。 算法伦理与偏见再生产: 深入探讨了训练数据固有的历史偏见(如性别、种族歧视)如何在算法模型中被固化和放大,并提出“反思性建模”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与跨界教育: 探讨了如何设计有效的人文与计算课程体系,培养既懂理论又具编码能力的“双语研究者”。 “后数字”时代的文化责任: 总结了数字人文对人类学、哲学思考的贡献,并预测了下一代计算工具将如何进一步模糊“研究者”与“工具”的界限,最终回归到人文学科的根本使命——提升人类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化理解力。 《数字人文的疆域:算法、文本与文化重构》 是写给所有对知识生产的未来感兴趣的学者、研究生以及技术爱好者的一部必读书。它不仅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关于我们如何“知道”和“理解”世界的深刻哲学诘问。 --- 目标读者群: 文学研究者、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信息科学专业人员、文化研究领域的高级本科生及研究生。 预计篇幅: 450页,包含丰富的图表、算法流程图与案例数据可视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