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楚材,吳調侯 編,葛兆光,戴燕 注
圖書標籤:
  • 古文
  • 經典
  • 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文化
  • 曆史
  • 修辭
  • 名著
  • 教材
  • 詩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225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093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6
字數:2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清初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編定的《古文觀止》,是自清代以來通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其影響之大足可與《文選》、《唐詩三百首》相比。選編瞭上啓先秦下迄明朝的二百二十篇膾炙人口的古文精品,分十二捲,以散文為主,兼收駢文經典作品,題材涉及史傳、策論、遊記、書信、筆記等,大體反映瞭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緻輪廓和主要麵貌。

本次排印,由葛兆光、戴燕伉儷以1993年中華書局《名傢精譯古文觀止》為基礎刪改修訂而成,分古文和提要、注釋三個部分,改正瞭1993年版古文中的一些欠妥標點和誤字,對注釋部分作瞭大量增補和修改,僻字一律加注拼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版式設計人性化,古文部分與對應的注釋文字齣現在同一展開麵上,方便閱讀,是現行《古文觀止》各版本中閱讀方便的本子之一。


作者簡介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中國思想史》(兩捲本)、《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劄記》、《中國經典十種》等。
戴燕,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文學史的權力》、《晚唐風韻》、《玄意幽遠:魏晉思想與文化》,譯著:《對中國文化的鄉愁》(閤作)、《異域之眼——興善宏中國古典論集》等。

目錄

捲一 周文

左傳1

鄭伯剋段於鄢2

周鄭交質3

石碏諫寵州籲3

臧僖伯諫觀魚4

鄭莊公戒飭守臣4

臧哀伯諫納郜鼎5

季梁諫追楚師5

曹劌論戰6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7

宮之奇諫假道7

齊桓下拜受胙8

陰飴甥對秦伯8

子魚論戰9

寺人披見文公9

介之推不言祿10

展喜犒師10

燭之武退秦師10

蹇叔哭師11

捲二 周文

鄭子傢告趙宣子12

王孫滿對楚子12

齊國佐不辱命13

楚歸晉知罃13

呂相絕秦14

駒支不屈於晉15

祁奚請免叔嚮16

子産告範宣子輕幣17

晏子不死君難17

季劄觀周樂17

子産壞晉館垣18

子産論尹何為邑19

子産卻楚逆女以兵20

子革對靈王21

子産論政寬猛22

吳許越成22

捲三 周文

國語24

祭公諫徵犬戎24

召公諫厲王止謗24

襄王不許請隧26

 單子知陳必亡26

 展禽論祀爰居28

 裏革斷罟匡君29

 敬薑論勞逸29

 叔嚮賀貧30

 王孫圉論楚寶30

 諸稽郢行成於吳31

 申胥諫許越成32

公羊傳32

 春王正月33

 宋人及楚人平33

 吳子使劄來聘34

榖梁傳35

 鄭伯剋段於鄢35

 虞師晉師滅夏陽35

檀弓36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36

 曾子易簀37

 有子之言似夫子37

 公子重耳對秦客38

 杜蕢揚觶38

 晉獻文子成室38

捲四 秦文

戰國策40

 蘇秦以連橫說秦40

 司馬錯論伐蜀42

 範雎說秦王43

 鄒忌諷齊王納諫44

 顔斶說齊王45

 馮煖客孟嘗君45

 趙威後問齊使47

 莊辛論幸臣47

 觸讋說趙太後48

 魯仲連義不帝秦49

 魯共公擇言51

 唐雎說信陵君52

 唐雎不辱使命52

 樂毅報燕王書53

李斯54

諫逐客書55

楚辭56

蔔居57

 宋玉對楚王問57

捲五 漢文

史記59

 五帝本紀贊60

 項羽本紀贊60

 秦楚之際月錶60

 高祖功臣侯年錶61

 孔子世傢贊62

 外戚世傢序62

 伯夷列傳62

 管晏列傳64

 屈原列傳65

酷吏列傳序68

 遊俠列傳序68

滑稽列傳69

 貨殖列傳序71

 太史公自序72

司馬遷73

 報任少卿書74

捲六 漢文

漢書78

 高帝求賢詔79

 文帝議佐百姓詔79

 景帝令二韆石修職詔79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80

賈誼80

 過秦論上80

 治安策一82

晁錯84

 論貴粟疏84

鄒陽86

 獄中上梁王書87

司馬相如89

 上書諫獵89

李陵90

 答蘇武書90

路溫舒92

 尚德緩刑書92

楊惲94

 報孫會宗書94

後漢書96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96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96

諸葛亮97

 前齣師錶97

 後齣師錶98

捲七 六朝唐文

李密100

陳情錶100

王羲之101

蘭亭集序102

陶淵明102

歸去來辭103

桃花源記103

五柳先生傳104

孔稚珪104

北山移文104

魏徵106

諫太宗十思疏106

駱賓王107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107

王勃108

滕王閣序108

李白110

與韓荊州書110

春夜宴桃李園序111

李華111

吊古戰場文112

劉禹锡113

陋室銘113

杜牧113

阿房宮賦114

韓愈115

原道118

原毀118

獲麟解120

雜說一120

雜說四120

捲八 唐文

師說121

進學解122

圬者王承福傳123

諱辯124

爭臣論125

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127

後廿九日復上宰相書128

與於襄陽書129

與陳給事書130

應科目時與人書130

送孟東野序131

送李願歸盤榖序132

送董邵南序133

送楊少尹序133

送石處士序134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134

祭十二郎文135

祭鰐魚文137

柳子厚墓誌銘138

捲九 唐宋文

柳宗元140

駁復仇議140

桐葉封弟辨142

箕子碑142

捕蛇者說143

種樹郭橐駝傳144

梓人傳144

愚溪詩序146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147

鈷鉧潭西小丘記148

小石城山記148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149

王禹偁150

待漏院記150

黃岡竹樓記151

李格非152

書洛陽名園記後152

範仲淹153

嚴先生祠堂記153

嶽陽樓記154

司馬光154

諫院題名記155

錢公輔155

義田記155

李覯157

袁州州學記157

歐陽修158

朋黨論158

縱囚論159

釋秘演詩集序160

捲十 宋文

梅聖俞詩集序162

送楊寘序163

五代史伶官傳序163

五代史宦者傳論164

相州晝錦堂記165

豐樂亭記165

醉翁亭記166

鞦聲賦167

祭石曼卿文168

瀧岡阡錶168

蘇洵170

管仲論170

辨奸論172

心術172

張益州畫像記174

蘇軾175

刑賞忠厚之至論176

範增論177

留侯論178

賈誼論179

晁錯論180

捲十一 宋文

上梅直講書182

喜雨亭記183

淩虛颱記183

超然颱記184

放鶴亭記185

石鍾山記186

潮州韓文公廟碑187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禦劄子188

前赤壁賦189

後赤壁賦190

三槐堂銘190

方山子傳191

蘇轍192

六國論193

上樞密韓太尉書193

黃州快哉亭記194

曾鞏195

寄歐陽捨人書196

贈黎安二生序197

王安石198

讀孟嘗君傳198

同學一首彆子固198

遊褒禪山記199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200

捲十二 明文

宋濂201

送天颱陳庭學序201

閱江樓記202

劉基203

司馬季主論蔔203

賣柑者言204

方孝孺205

深慮論205

豫讓論206

王鏊207

親政篇207

王守仁209

尊經閣記209

象祠記211

瘞旅文212

唐順之213

信陵君救趙論214

宗臣215

報劉一丈書 216

歸有光217

吳山圖記217

滄浪亭記218

茅坤218

青霞先生文集序219

王世貞220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220

袁宏道221

徐文長傳222

張溥223

五人墓碑記223


精彩書摘

蘇軾(1037—l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當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潁州等地的行政長官,也當過中書捨人、翰林學士、知製誥等中央文職官員。他在政治上態度比較溫和而在個性上卻很剛直倔強,和守舊、變法的兩派都不太閤得來,因而一生坎坷、屢遇風波,遭過貶,下過獄,最後被貶到海南島,直到元符三年(1100)纔被赦免,次年死在北歸途中。他是宋代最瞭不起的文學傢,不僅在詩、文、詞各方麵都有極高的成就,奠定瞭宋代文學的藝術基調,開拓瞭前所未有的境界,而且他的作品將傳統的積極入世精神、剛直不阿的人格力量和來自佛老莊禪的豁達高曠的心靈境界融為一體,錶現瞭舊時代文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因而受到後世的極大推崇。他的散文,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齣,在平地滔滔汨汨,雖一日韆裏無難,及其與山石麯摺,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文說》),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自然流暢、變化多端、揮灑自如,如行雲流水一樣姿態橫生。下麵所選的十七篇作品中有議論、有抒情敘事、有人物碑傳,從中可以看到,他的議論文字既有孟子、韓愈那種富於變化、邏輯清晰、氣勢逼人的特點,又有宋代特有的氣脈從容紆徐、語言自然流暢的長處;他的抒情敘事散文則融抒情、敘事、說理於一爐,以胸中感受為主,信筆寫來,意脈流動而又搖曳跌宕,一波三摺,顯得飄逸而自然;他的人物碑傳或氣勢雄健,把情感抒發滲入敘事議論之中,或生動風趣,筆墨經濟卻姿態傳神。可惜的是他有一些精采的隨筆小品未能選入,那些獨具風韻的短文讀起來味道雋永,絕不比這些篇幅較長的作品遜色。

放鶴亭記
熙寜十年鞦①,彭城大水②。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③,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閤,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麵,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鞦鼕雪月,韆裏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錶,暮則傃東山而歸④,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⑤,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⑥:“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麵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⑦:‘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⑧’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⑨。周公作《酒誥》⑩,衛武公作《抑》戒(11),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麵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榖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①熙寜十年:1077年。熙寜是宋神宗趙頊的年號。
②彭城:縣治在今江蘇徐州。
③雲龍:山名,在今徐州南。張天驥隱居在此,故稱雲龍山人。
④傃(sù):嚮。
⑤郡守:郡的長官。宋時雖改郡為州或府,但也常用此稱呼知州或知府。
⑥挹(yì):酌酒。
⑦《易》曰:引文見《易經?中孚》。
⑧《詩》曰:引文見《詩經?小雅?鶴鳴》。九皋:深澤。
⑨衛懿公:據《左傳?魯閔公二年》記載,衛懿公喜歡鶴,平時封鶴以各種爵位,讓鶴乘車。後來狄人攻打衛國,衛人因國君好鶴,不願齣戰,衛懿公因此亡國。
⑩《酒誥》:《尚書》中的一篇,傳說是周公所作,用來告戒康叔。
(11)《抑》:《詩經?大雅》中的一篇,相傳是衛武公所作,用來自我警戒的。
劉伶、阮籍:都是西晉“竹林七賢”中人,他們都以縱酒沉醉掩飾自己的政治態度。


前言/序言

本書前言(葛兆光)


有一個雖齣自清代兩個不甚有名的普通文人之手,但卻風靡一時,可與《文選》、《唐詩三百首》的影響相比的古代散文選本,這就是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觀止》。魯迅在《集外集·選本》一文中說:“以《古文觀止》和《文選》並稱,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卻一樣不可輕視。凡選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傢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冊數不多而包羅諸作,固然也是一種原因,但還在近則由選者之名位,遠則憑古人之威靈,讀者想從一個有名的選傢窺見許多有名作傢的作品。”《古文觀止》便是由於能供讀者“窺見許多有名作傢的作品”和“冊數不多而包羅諸作”,受到瞭兩百多年來人們的歡迎。


吳楚材、吳調侯叔侄,是兩個很有學問、但仕途不達的普通讀書人。據《嘉慶山陰縣誌》捲一五記載,吳楚材名乘權,“年十六病瘻,日閱古今書,數年疾愈,而學以此富”。他編有好幾種書,其中有兩部最齣名,一部是《綱鑒易知錄》,另一部就是《古文觀止》。這部《古文觀止》共十二捲,是他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與侄子吳調侯一同選編的。


“觀止”一詞,齣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劄在魯國觀看周代樂舞,當看到《韶箾》時,便贊嘆道:“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意思是說:我觀看的樂舞到此已好到極點瞭,如果還有其他的樂舞,我不敢請求觀賞瞭。吳楚材、吳調侯把“觀止”用來作書名,意思是說,這裏所選的,就是人們所能看到的最好的、盡善盡美的文章瞭。的確,這部《古文觀止》所選入的從先秦到明代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基本上都是優秀作品,從藝術角度來說,它更是選擇極精。例如先秦部分,有《左傳》的《曹劌論戰》、《宮之奇諫假道》、《燭之武退秦師》,《國語》的《裏革斷罟匡君》、《叔嚮賀貧》,《戰國策》的《馮煖客孟嘗君》、《觸讋說趙太後》、《唐雎不辱使命》,屈原的《蔔居》,宋玉的《對楚王問》;兩漢部分,有《史記》的《屈原列傳》、《太史公自序》,賈誼的《過秦論》,鄒陽的《獄中上梁王書》,諸葛亮的《齣師錶》;魏晉部分,有李密的《陳情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桃花源記》;至於唐宋部分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諸傢散文,更都是韆古傳誦、膾炙人口的佳作。明代部分,它不選復古模擬的李夢陽、何景明,而選瞭王守仁、茅坤、唐順之、歸有光、袁宏道、張溥,眼光也是很敏鋭的。可以說,《古文觀止》基本上顯示齣瞭中國古代散文史的脈絡。


《古文觀止》不僅選擇很精,而且取材也廣。過去的一些古文選本,如《唐文粹》之類,過於偏執,不收駢體文,而《古文觀止》雖以“古文”命名,但它兼收駢文佳作,例如孔稚珪《北山移文》、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王勃《滕王閣序》等,使得選本豐富多彩,真正反映瞭古代散文的全貌。同時,《古文觀止》也打破瞭曆代文章選本不收經、史的舊例,收入瞭不少經、史文章,如《禮記?檀弓》中的《晉獻公殺世子申生》、《曾子易簀》等,《史記》的《伯夷列傳》、《管晏列傳》、《屈原列傳》等,《後漢書?耿弇傳》的《光武帝臨淄勞耿弇》等。這就使得這部選本具有瞭可供人“窺見許多有名作傢的作品”這一優點。


《古文觀止》在編選和體例上還有一些長處。首先,它選入二百二十篇,分量適中。其次,所選入的各傢,比例也大體適當,如宋代十三傢,王禹偁兩篇,李格非一篇,範仲淹兩篇,司馬光一篇,錢公輔一篇,李覯一篇,歐陽修十三篇,蘇洵四篇,蘇軾十七篇,蘇轍三篇,曾鞏兩篇,王安石四篇。重點突齣瞭歐陽修、蘇軾,其次為蘇洵、蘇轍、王安石,這大體是符閤各傢成就高低的。再次,它打破瞭《文選》、《文苑英華》、《唐文粹》、《宋文鑒》、《文章正宗》等選本按體分編、繁雜瑣碎、往往一傢分見數處的舊方式,一律按年代為經,作傢為緯,從古到今按時間順序排列,不僅令人讀來能感到散文的發展變化,而且便於查找。


此外,編選者還對這些散文作瞭評注。其中,名物典製文字的注釋部分比較疏略,而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和對藝術性的總評部分卻比較精彩。吳楚材、吳調侯都是學過八股文的,吳楚材“尤工舉業”,對於八股文的“起承轉閤”那一套比較熟悉,《古文觀止》各篇中間散見的對文章結構的分析評語,就藉用瞭那一套方式,不過,二吳雖然藉用瞭八股文的結構分析方法,卻沒有死搬硬套,而是在對文章進行瞭細心的分析揣摩之後,纔靈活地運用那些術語(如“宕一句,起下”、“點題”、“貫下段”、“承上三句”、“總結”等等),所以,評來很有道理。而每篇之後的對文章藝術性的評語,也很有意思。這些評語總是具體而微,容易啓發人的聯想。他們有時是從文章的句法和用字入手進行分析,如韓愈《送孟東野序》末評語:“句法變換,凡二十九樣,如龍之變化,屈伸於天,更不能逐鱗逐爪觀之。”歐陽修《醉翁亭記》末評語:“通篇共用二十九個也字,逐層脫卸,逐步頓跌,句句是記山水,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傢之創調也。”有時,他們又從文章的寫法結構上入手進行分析,如賈誼《過秦論》末評語:“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隻是末‘仁義不施’一句便斷盡,從前竟不說齣,層次敲擊,筆筆放鬆,正筆筆鞭緊,波瀾層摺,恣態橫生,使讀者有一唱三嘆之緻。”蘇軾《喜雨亭記》末評語:“隻就喜雨亭三字,分寫、閤寫、倒寫、順寫、虛寫、實寫,即小見大,以無化有,意思愈齣而不窮,筆態輕舉而蕩漾。”他們既很重視文章須有真情,如韓愈《祭十二郎文》末評語:“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也很懂得作者的身世思想與作品的內容風格的聯係,如《史記?屈原列傳》末評語:“史公作屈原傳,其文便似《離騷》,婉雅淒愴,使人讀之,不禁歔欷欲絕。要之窮愁著書,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宜其憂思唱嘆,低迴不置雲。”總之,這些評語大都比較貼切、精彩。


在《古文觀止》問世前後,曾有過不少同類型的選本,如林雲銘的《古文析義》、餘誠的《古文釋義》等都風行過一時,但後來卻漸漸不傳瞭,隻有這部《古文觀止》曆久不衰,至今仍深受歡迎,這與它具有上述幾方麵優點是分不開的。


《古文觀止》也有一些缺陷,其中一個很主要的方麵是它在截取原文時往往有刪削字句、移並他文、擅自改易、脫落文句的現象。例如捲二《祁奚請免叔嚮》的“欒盈齣奔楚,宣子殺羊舌虎,囚叔嚮”一句,刪《左傳》原文二十三字;捲四《範雎說秦王》的“範雎至,秦王庭迎範雎,敬執賓主之禮,範雎辭讓”一句,刪《戰國策》原文四十六字;捲一二《賣柑者言》“玉質而金色”句下,刪劉基原文二十四字,這是擅自刪削的例子。又例如捲四《顔斶說齊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之後,刪去一大段;“宣王曰”下刪去二句;“顔斶辭去曰”下又刪去一節;末尾“斶知足矣”上又加上瞭一個“君子曰”,這是擅加改易的例子。又例如捲一二《瘞旅文》“道傍之塚纍纍兮”之上,脫“無以無侶悲兮”六字;捲七《五柳先生傳》“黔婁有言”句中,脫去“之妻”二字,這都是字句脫落的例子。當然,本書中有些文字的刪削改易,手法是很高明的,幾乎不留痕跡,其中有的似乎也有必要,但更多的是自齣胸臆的妄改,破壞瞭原文麵貌。比如上麵提到的《範雎說秦王》,經過這一刪削,“敬執賓主之禮”似乎秦王已執此禮,其實原文中隻不過是秦王口中的一句客氣話;又如《顔斶說齊王》中刪去瞭一大段之後,好像顔斶一說話,齊宣王便從善如流瞭,其實還經過瞭一大段唇槍舌劍的爭辯,這一刪,原來的緊張、麯摺一下子就沒有瞭;再如《五柳先生傳》“黔婁”之下少瞭“之妻”二字,下麵兩句話就成瞭黔婁的自我吹噓瞭。這不能不說是《古文觀止》的缺陷。另一方麵,在編選上,它不選先秦諸子散文,卻選入瞭《李陵與蘇武書》、《辨奸論》等僞作,又南宋和元的散文一篇也沒有,這也是比較嚴重的問題。此外,二吳的評注也有一些不盡令人滿意的地方,如對蘇軾《石鍾山記》的評語,就較為淺陋,拘泥於文章所記事實本身,而未能探索作者的深意。這些,都是《古文觀止》的不足之處。


《古文觀止》的版本可分兩個係統。康熙三十三年(1694),吳楚材、吳調侯編成此書之後,便寄一部給當時正“統帥雲中(今山西大同)”的長輩吳興祚,吳興祚大為贊賞,便作一序,稱贊《古文觀止》“簡而賅,評注詳而不繁,其審音辨字,無不精切而確當”,並令刻闆印行。但吳興祚的原刻本是在什麼地方刻的尚不清楚,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係統的最早刻本,是榖邑(今山東平陰)文會堂本。此本特彆注明瞭“大司馬吳留村(即興祚)先生鑒定”,但因為吳興祚刻印前沒有與二吳通氣,所以沒有二吳的序和凡例,隻有吳興祚序。後來,乾隆五十四年(1789)映雪堂本就是用這個本子為底本刻印的,映雪堂本校勘很精,流傳也很廣,今天我們最常見的中華書局1959年、1978年排印本以及這個注本,就是根據映雪堂本排印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二吳在浙江刻印此書,也沒有與吳興祚通氣,所以在這次刻印的所謂文富堂本中雖注上瞭“吳留村先生鑒定”字樣,卻沒有吳興祚序,而有二吳序和凡例,文富堂本的評注與前麵文會堂係統的本子略有不同,大概二吳又進行過一些修改,顯得更妥帖一些。但這個本子流傳不廣,大概隻有紹興墨潤堂重刻本。



《古文觀止》:穿越時空的智慧之窗 《古文觀止》,一本穿越韆年的典籍,它如同一扇智慧之窗,靜靜地開啓,邀請我們步入中華古代文章的璀璨殿堂。這並非一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讀本,而是一部凝聚瞭數韆年文化精粹的寶藏,承載著先哲的思考、文人的風骨,以及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它所收錄的文章,或慷慨激昂,或委婉細膩,或理性思辨,或浪漫抒情,無不展現齣漢語文字的無窮魅力,以及古人在思想、道德、政治、藝術等方麵的深刻洞見。 翻開《古文觀止》,如同踏上瞭一條跨越時空的探索之旅。在這裏,我們遇見瞭孔子、孟子、莊子等先賢,聆聽他們關於人生真諦、治國方略、道德修養的諄諄教誨。他們的言辭,字字珠璣,蘊含著洞察人性的智慧,為我們提供瞭理解世界、認識自我的深刻啓示。例如,《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簡單的話語,卻道齣瞭學習的快樂與意義,激勵著無數後人不斷求知。《孟子》中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則以其振聾發聵的論斷,凸顯瞭人民的根本地位,體現瞭儒傢“仁政”思想的核心價值。而《莊子》那汪洋恣肆、不受羈絆的篇章,則帶領我們進入一個自由馳騁的想象世界,感悟“齊物論”的超然境界,領略道傢“逍遙遊”的曠達情懷。 《古文觀止》不僅是思想的寶庫,更是文學的殿堂。在這裏,我們可以欣賞到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百傢的辯駁雄文,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的華美典雅,唐宋八大傢的風骨與氣度,以及明清時期散文的精巧與細膩。每一篇文章都是匠心獨運的藝術品,它們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修辭手法上都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境地,為我們提供瞭學習古文寫作的絕佳範本。 我們會遇到司馬遷那如椽巨筆下的曆史波瀾。《史記》中的人物,無論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還是默默無聞的黎民百姓,都被他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躍然紙上。他以史為鏡,映照古今,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真相,感受人性的復雜與偉大。我們會品讀到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豪邁,以及“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感慨,體會亂世梟雄的胸懷與無奈。我們會沉醉於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詩意,感受他淡泊名利、歸隱田園的超然物外。 《古文觀止》中的文章,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露,是智慧的閃光,是曆史的迴響。它們或描繪壯麗的山河,或敘述感人的故事,或抒發深沉的情感,或探討人生的哲理。它們以其獨特的語言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跨越時空的阻隔,與今天的我們産生強烈的共鳴。 閱讀《古文觀止》,不僅僅是為瞭學習古文,更是為瞭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古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它們承載著我們的曆史記憶,塑造著我們的民族品格,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通過閱讀這些經典,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深邃與博大,汲取其中的養分,滋養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 這是一本可以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體會,新的感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對同一篇文章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年少時,我們或許驚嘆於其語言的華美;長大後,我們或許更能體會其思想的深刻;年老時,我們或許更能領悟其人生的智慧。它如同一杯陳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越品越醇厚。 《古文觀止》的價值,遠不止於文學欣賞。它更是我們學習曆史、理解文化、提升修養的重要途徑。它教會我們如何思考,如何錶達,如何為人處世。它讓我們認識到,真正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蘊藏在這些古老的文字之中,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體悟。 這本書所收錄的文章,其主題之廣泛,內容之豐富,幾乎涵蓋瞭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政治製度的演變,到社會風俗的變遷;從哲學思想的探討,到文學藝術的成就;從個人品德的修養,到人際關係的處世之道,無不涉及。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和理解古代中國社會的窗口,讓我們得以從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曆史,去認識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 在《古文觀止》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士大夫階層的思想與風采,也能窺見一些普通人的生活片段。那些關於曆史事件的記述,往往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生活狀態。例如,一些關於戰爭、災荒的文章,讓我們得以直觀地感受到曆史的殘酷與無情,以及人們在苦難中的堅韌與頑強。而另一些描寫田園風光、文人雅集的作品,則展現瞭古代社會中寜靜祥和的一麵,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古文觀止》的選文,也體現瞭一種“觀止”的理念,即選擇那些能夠代錶當時文章最高水平、最具代錶性的作品。這使得它不僅是一本學習古文的入門讀物,更是一部精煉而權威的文言文選本。它所收錄的文章,無論是從思想的深度,還是從藝術的成就來看,都堪稱古文中的典範。 對於文學愛好者來說,《古文觀止》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它提供瞭豐富的語言素材和錶達方式,能夠極大地拓展我們的詞匯量,提升我們的語言駕馭能力。同時,它也引導我們去欣賞漢語文字的優美與精妙,培養我們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那些精妙的比喻、貼切的形容、富有哲理的議論,都能夠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激發我們的創作靈感。 對於緻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讀者,《古文觀止》更是不可或缺的讀物。它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現代與古代,將那些珍貴的文化遺産呈現在我們麵前。通過對這些古文的深入學習和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和價值,並在現代社會中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總而言之,《古文觀止》不僅僅是一本古文選集,它更是一部充滿智慧、情感與藝術魅力的百科全書,是一扇通往中華古代精神世界的大門。它值得我們用心去閱讀,用情去體會,用一生去感悟。每一次翻開,都是一次與先哲的對話,一次與曆史的交流,一次與自我的對話。它將帶領我們超越時代的局限,領略古人的風采,汲取韆年的智慧,最終成就一個更加豐盈而有深度的自我。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讀完的這本收錄瞭諸多經典篇目的集子,給我的感覺是,它像是老友間的促膝長談,親切而又充滿智慧。我原本以為閱讀這些古文需要大量的前置知識儲備,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始翻閱,結果完全齣乎意料。作者(或者說編者)對篇目的編排頗有匠心,從易到難,循序漸進,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瞭對早期語法的適應。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收錄瞭一些在其他選本中不太常見的篇章,這些“遺珠”往往更加生動活潑,充滿瞭生活氣息。我記得有一篇描寫鄉野風光的散文,用詞之精妙,簡直將那一幅田園畫捲活生生地搬到瞭我的眼前:晨曦中薄霧繚繞的竹林,潺潺溪水邊嬉戲的孩童,以及老農在田壟間揮汗如雨的場景,畫麵感極強。它沒有過度地拔高主題,隻是樸素地記錄瞭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勞作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讀起來讓人心曠神怡,倍感平靜。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讓你覺得,那些遙遠的古人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們也會為生活中的小確幸而喜悅。

評分

這套書的重量感,不僅僅在於它紙張的厚實,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文化重量。我特彆喜歡它在選材上的廣度和深度。它沒有將重點僅僅放在那些耳熟能詳的“聖賢之言”上,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一些曆史人物的言論、外交辭令以及一些風趣幽默的諷刺小品。這種多樣性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篇會是激昂的誓詞,還是辛辣的諷刺。比如,有幾篇關於古代官場生態的記載,那犀利的批判力度,絲毫不遜色於現代的諷刺小說,簡直是入木三分,讓人拍案叫絕。閱讀這些內容時,我不僅是在欣賞文字之美,更是在進行一場曆史和人性的深度考察。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古人會在那樣的社會結構下産生那樣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它提供瞭一個極其豐富、多維度的觀察窗口,讓我得以窺見古代社會的復雜麵貌。這種全景式的展現,使得整本書的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遠超一般的文學欣賞範疇,簡直是瞭解中國古代社會風貌的絕佳讀本。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的裝幀吸引瞭。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帶著一種古樸的墨香,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我本來是對古代文學有點敬而遠之的,覺得那些字詞太過晦澀,讀起來費勁。但這本書的排版非常講究,注釋和原文的間距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找到重點。我尤其欣賞它在選篇上的眼光,每一篇文言文都像一塊精心打磨的玉石,光彩奪目。比如其中一篇關於士人抱負的短文,寥寥數語,卻將那種‘雖韆萬人吾往矣’的堅定氣概描繪得淋灕盡緻,讀罷令人熱血沸騰,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真切感受到瞭古人高潔的誌嚮和對傢國的深沉情感。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部濃縮瞭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的教科書,它用最精煉的語言,承載瞭最厚重的文化內涵。每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力量,感覺自己的心境都跟著沉澱瞭下來,不再為眼前的瑣事所擾。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想領略古典文學之美的朋友們,相信你們也會被它深邃的魅力所摺服。

評分

我通常對大部頭的典籍抱持著一種敬畏而又畏懼的態度,總覺得需要耗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纔能啃下來。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流暢和舒適的。這種流暢感主要來源於它對篇幅的精當控製,幾乎每一篇都控製在一個可以一口氣讀完的長度,避免瞭閱讀疲勞。更重要的是,它選取的段落,無一不是精華中的精華,每一句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沒有任何一句是冗餘的“廢話”。當你讀到某些對仗工整、聲韻和諧的段落時,那種文字在舌尖上跳躍的感覺,簡直是一種聽覺和智力的雙重享受。我發現自己開始不自覺地模仿其中的句式來組織自己的日常思考,雖然最終效果可能大打摺扣,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巨大且積極的。它像是一個高標準的標尺,默默地提升著我對自己文字錶達的要求。對於任何希望提升自己中文錶達能力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內功心法”。它教會你的不是固定的套路,而是如何讓你的文字變得更有力量、更有韻味。

評分

坦白講,我是一個對文學鑒賞能力不太自信的人,總覺得古文的世界太過高深莫測。但這次的閱讀體驗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提供的解讀視角是極其現代和貼近人心的。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步步引導你進入文本的肌理之中。例如,在解析那些著名的辯論性文章時,它不會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先讓你體會作者的論證邏輯和情緒鋪墊,然後再指齣其高明之處,這種引導式的學習方法,極大地激發瞭我主動思考的欲望。我開始嘗試自己去推測作者的情感走嚮和言外之意,這種“捕風捉影”的閱讀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樂趣。更不用說,通過對這些篇章的深入鑽研,我發現古代的修辭手法簡直鬼斧神工,那些比喻、對仗、排比,如果放到現代文學中,絕對是大師級的技藝。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經典之所以能流傳韆古,絕非浪得虛名,而是蘊含著跨越時空的審美力量。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