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媒体(套装上下册) [Contemporary World Media]

当代世界媒体(套装上下册) [Contemporary World Medi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和建,刘笑盈 编
图书标签:
  • 媒体研究
  • 国际传播
  • 全球化
  • 大众传媒
  • 新媒体
  • 媒介文化
  • 传播学
  • 当代社会
  • 媒体发展
  • 信息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202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05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ntemporary World Medi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65
套装数量:2
字数:25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世界媒体(套装上下册)》的编写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项目规模庞大、收入媒体数量多、地区分布全、媒体形态广,超过了以前所有的境外媒体研究项目。在学术乃至业界范围,对世界媒体的研究都是一大重点课题。目前国内对于当代世界主流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西方传媒大国的大型主流媒体上,对于其他国家地区的传媒产业以及媒体机构所知不多,存在资料不系统、信息大多较为陈旧等问题。现有相关研究多为简单检索式的资料汇编,而且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汇编出版的手册资料等。而在这个项目中,共收集了世界五大洲75个国家的437家媒体机构。涵盖了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通讯社和网络媒体在内的多种媒介形态,其中收入的媒体包括欧洲186家、亚太118家、北美75家、拉美19家、非洲39家。在这些媒体中,既有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媒体,也有具有地区影响的一流媒体,还有在所在国影响力较大的媒体,所选媒体的分布也比较平衡。可以说,目前在华设有办事机构的媒体基本上都被收入其中了,其中还包括了少量没有设办事机构的媒体,全书多达251万字,可以说是当代的世界媒体大全。
  其次是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研究比较深入。全书的编写体例分三部分。一是世界媒体概述,包括世界媒体的总体发展概况、世界媒体的地区发展概况、世界媒体的发展趋势和中国与世界媒体的关系。二是各州的媒体发展概况,包括欧洲、亚太、北美、南美和非洲五大洲的媒体发展,做了相对具体的介绍,其中包括媒体形态、传媒体制、地区特点和发展趋势等具体内容。三是具体媒体的研究,按照不同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和新媒体排列,每一个媒体都是按照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趋势、媒体报道特点,以及涉华报道四部分内容进行分类研究,不仅有一般介绍,而且有媒体报道特点分析。这样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的立体角度,认识当代的媒体。尤其是在编写世界媒体的各地区发展状况时,该书用世界媒体地图的表述,可以更清晰地描述媒体的不同情况。
  第三是坚持准确性、资料性和材料的新鲜性。准确性是编写该书的重要要求,基本的事实要求反复核对,内容不出错。该书的资料性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媒体由于研究不多,资料有限,所以本研究团队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动员了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意大利语、朝鲜语等外文语种的专门人员,参考引译了大量外文资料文献,尽可能地为该书的读者提供更多的资料。同时,在资料的运用上,尽可能地利用新的资料,该书的资料数据,多为2015到2016年的新鲜资料,也为读者提供了方便。
  第四是兼顾实用性、学术性和前瞻性,这样可以扩大该书的使用范围和价值。该书的实用性首先体现在包括了几乎所有在华设有媒体机构的媒体,另外还专门设立了媒体的报道特点,尤其是涉华报道的部分,在介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舆情研判以及舆论应对的相关建议,能够有效指导对外传播的实践工作。而学术性不仅体现在全书的结构设计上,同时严格要求使用资料说话,研究参考文献多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经典著作,全书的索引部分达到了2000条以上,而且还要求立论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另外在研究中还比较注意趋势发展,重视对媒体和行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
  当然,由于相关材料和信息源的问题,对于部分媒体的研究还稍显单薄,尤其对于部分尚未实现网络化传播的媒体来说,在一些具体的研究内容上有待进一步深入扎实。传媒行业瞬息万变,这一研究题目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时效性,本研究虽然尽量强调了资料数据的时效,但行业的发展很快,在指导实际工作时仍要将研究文本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全书是研究工作团队合作的产物,在文风和研究的深入程度上也参差不齐。还有就是在媒体的选择上.新媒体的部分还不够多。我们觉得欣慰的是,系统性研究走出了宝贵的一步。
  该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从事国际传播的政府官员们提供帮助,为从事世界一流媒体建设的业界同行们提供启发,为从事世界媒体研究的学界同行们提供参考,同时为所有对世界媒体感兴趣的读者们提供一条入门的路径。

目录

上册
总论
北美洲媒体概况
美国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财富》Fortune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福布斯>Forbes
《高等教育纪事周报》The Chronicle D,Higher Education
《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
《国际纽约时报》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
《国家》The Nation
《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
《哈泼斯》Harper's
《航空与空间技术周刊》Aviation Week&Space; Technology
《赫芬顿邮报》The Huffrington Post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亚洲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今日美国》USA Today
《科学》Science
《科学美国人》Scienti ic American
《克莱顿论坛报》The Clayton Tribune
《拉丁贸易》Latin Trade
《连线》 Wired
《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
《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 News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女装日报》Women's Wear Daily
《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
《侨报: The China Press
《生命科学》Live Science
《时代>周刊Time
《塑料新闻》Plastics News
《托莱多刀锋报》The Blade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新闻周刊} Newsweek
《星条旗报》 Stars and Stripes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制药经理人》 Pharmaceutical Executive
道琼斯金融通讯社Dow Jones Newswires
福克斯广播公司FOX Broadcasting Company
盖蒂图片社Getty Images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
国际公众电台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
国际市场新闻社Market News International
国际数据集团新闻社IDG News Service
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环球邮报网Global Post
旧金山公共广播公司KQED
联系新闻图片社Contact Press Images
麦克拉奇报业集团McClatchy Newspapers
每日野兽网The Daily Beast
美国城市商业日报系American City Business Journals
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
美联环球电视新闻Associated Press Television News
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
明尼苏达公共电台Minnesota Public Radio
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L.P.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
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
雅虎新闻Yahoo News
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
……
欧洲媒体概况
下册
亚太媒体概况
拉丁美洲媒体概况

精彩书摘

  三、报道特点
  (一)实用有效的刊物定位
  经济类刊物必须全面反映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财富》因此确定了实用、有效的刊物定位。在此指导下,《财富》的常设版块有公司指数、主编值班记录、经济要闻、精明管理、投资者、个人理财等,这些版块中所刊登的文章除了介绍世界的经济动态、各行业动向外,还详尽地介绍世界著名企业的成功之道。此外,有关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影响经济发展领域的文章也会出现在《财富》杂志中。值得一提的是,杂志中所刊登的广告也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目前《财富》的广告页数大约占到总页数的四分之一,几乎每一页广告都在画面和色彩上经过精心设计,内容上也力图迎合读者的需求,读者阅读广告不仅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能得到轻松愉悦的休闲享受。
  (二)客观独立的编辑风格
  《财富》杂志的编辑部门和运营部门彼此独立、互不干扰,杂志靠着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逐渐树立起富有公信力的形象。编辑部门的最高领导是总编辑,经营部门的最高领导是总裁;总编辑与总裁平行并列,没有隶属关系。①因此,总编辑不会考虑广告和利润,只考虑如何按他们的原则和理念办出一本读者信任的杂志。总裁则负责市场推广和赚钱,但不能对总编辑施加影响,不能干预报道。《财富》曾有过多次为坚持客观报道而牺牲巨大商业利润的事,甚至还发文批评过自己的总公司——时代华纳。1997年,《财富》发表报道,对当时炙手可热的IBM总裁进行无情抨击,此后一年中,IBM撤掉了在《财富》杂志上500万美元的广告费。总编辑休伊并不为此后悔,表示“记者的观点是不能被收买的”。事实上,就在IBM撤出广告的第二年,杂志的广告收入不降反升,增长了13.6%。②这种独特的管理结构保证了编辑风格的客观独立,确保《财经》杂志能长期恪守职业道德,真实、客观地报道经济类新闻,在读者中树立了极大的权威形象。
  (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情怀
  《财富》杂志虽然被划分为经济类的刊物,但却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情怀,这是《财富》超脱于其他杂志更深层的底蕴所在。这种人文情怀的体现之一就是它所选择的图片的风格,卢斯在办刊之初对《财富》的定义中就有一条“插图极其珍贵”。2002年,《财富》杂志时任摄影总监米切尔·玛格娜莉曾谈到图片在《财富》版面上占有的篇幅,“我们试图让每一页都有一张照片”。而《财富》的摄影报道,除了在量上有所保证,在风格上也极具特点。摄影师们不仅紧扣“经济”这个题眼,更十分注重对于人性的刻画。比如,“9·11事件”发生时,几乎所有的新闻报刊都用了大楼倒塌的照片,而《财富》选用的照片是一个人掩鼻从街上走过,街上杂乱的废纸上的内容都是有关经济的。这个封面在美国的一次评选中获奖。当时,《财富》的摄影编辑们还花了一天时间拍摄人们对“9·11事件”的各种反应,与文字报道步调一致地把重点放在人们回到工作岗位后的种种情形。他们试图描述的是事件对人的生活状态的改变。另外一个可圈可点的例子是,在做财政部长、公司总裁等业内风云人物的个人访谈时,《财富》杂志的摄影编辑常常会让他们离开办公桌到外面,或是回家跟狗、猫、孩子们在一起拍摄。这些充满了浓厚生活情趣的照片,向人们昭示着,无论你身处何要位,都与普通人一样需要幸福而平凡的生活。
  四、涉华报道
  《财富》杂志作为一本经济类的期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这样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例如早在2002年,《财富》杂志中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提到,“到中国去!中国正在成为饥饿的国际投资者们面前的一道诱人大餐。赤裸上身的中国汉子,笨拙地抱着一身红袄的心爱女人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胜利,展示自己的勇气。这是改革开放之初《红高粱》电影展示给西方公众的中国形象,地摊上和小型便利店廉价的中国鞋帽和服装是最初的小额贸易商带给欧美老百姓的中国印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连续20年超过7%的经济增长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国印象不再是一个艺术化的图腾,而成为最为现实和巨大的商业机会。”①
  除此之外,《财富》杂志所创办的“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和《财富》全球论坛这两大衍生产品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目前电影。2015年7月22日,2015年度“全球企业500强”公布,中国上榜公司的数量继续增长,达到了106家。其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榜上的排名比2014年上升一位,排名超过壳牌石油,成为榜单的亚军。②在排行榜的前10名里,中国公司占3家,美国公司占2家。荷兰、英国、德国、日本、瑞士公司各1家。按利润将所有上榜公司从高到低排列,中国工商银行以447.6亿美元的利润成为榜上利润最高的公司,苹果公司以395.1亿美元的利润,屈居第二。
  《财富》全球论坛目前已举办了12届,其中4届举办地在中国,分别是上海、香港、北京和成都。1999年上海《财富》全球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未来的50年”,主要讨论有关中国的问题。2001年在香港,论坛的主题变为“亚洲新貌”,开始关注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问题。2005年在北京,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把中国和亚洲的经济结合在一起,联系世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高屋建瓴的讨论。2013年,第12届《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的新未来”,论坛聚焦于中国国内经济的演进、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新兴角色。
  ……

前言/序言

  世界离不开媒体,中国也离不开媒体。媒体离不开世界,更是离不开中国。世界、中国、世界媒体、中国媒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国际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治理,全面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有人甚至认为,在经历了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1.0”“英式全球化2.0”“美式全球化3.0”之后,现在正处于全球化部分破碎的“3.5阶段”,而中国将会在推动“全球化4.0”的过程中一步步重回世界之巅。①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生产国,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不过,中国参与全球化也存在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软实力影响中存在反差。2017年底,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公布的《2017年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全球调查报告》中显示,超过八成的国外受访者认为中国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世界性强国行列。在他们看来,中国最突出的国际形象是“复杂的”“自信的”。具体来看,国外受访者对于中国的评价是:经济实力突出,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军事和政治外交实力向前,而文化影响有限。其中,66.4%的人认为中国已具备世界性强国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科技实为”(38.4%)、“军事实力”(31.7%)、“政治及外交影响力”(30.5%),而排在最后的“文化影响力”仅有18%的受访者认同。②当代中国国际形象的树立主要源于“他塑”,而非“自塑”,中国媒体的话语空间遭到挤压,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
  与此同时,中国以更为积极自信的姿态融人世界体系、参与世界事务,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逐渐加强,各国媒体也将目光聚焦到中国,国际媒体的驻华记者人数、驻华新闻机构的数量在快速上升。掌握当代世界主流媒体的背景信息、最新动态、发展趋势,了解其所在国家的媒体政策,熟悉驻华国际媒体的对华态度、报道倾向,有助于我们更加从容地与外国媒体打交道,更加自如地与驻华记者沟通交流,更加正确地把握国际舆论的状况和态势,从而更好地传递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研究所,共同推出了“当代世界主流媒体研究”项目。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受到世界的极大关注,自然成为世界媒体的聚焦中心。统计表明,截至2016年6月,共有来自45个国家272家新闻机构的629名外国记者常驻北京,他们平均每个月从北京发出超过2000多条国际新闻报道(包括文字和音视频报道),主题非常广泛,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也有不少是有关北京市的报道,北京有了解世界媒体的迫切现实需要,更有作为首都的担当。在这个项目的基础上,也才有了这本研究著作的问世。
  “当代世界主流媒体研究”项目自2014年开始启动,组织了一个数十人的研究工作团队,通过媒体选择、文献整理、案例分析、走访调查、研讨论证、文章撰写、修改打磨、专家论证等步骤,经历了两年多艰苦的研究过程,才得以最终完成,这本书可以说既饱含研究者的辛勤汗水,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项目组先后组织召开了项目论证会和成果鉴定会,得到了中宣部新闻局、外交部新闻司、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新闻局、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中国记协国际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战略研究中心、新华社、中新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等与会相关领导、业内专家、学者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
  概而言之,本书的编写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项目规模庞大、收入媒体数量多、地区分布全、媒体形态广,超过了以前所有的境外媒体研究项目。在学术乃至业界范围,对世界媒体的研究都是一大重点课题。目前国内对于当代世界主流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西方传媒大国的大型主流媒体上,对于其他国家地区的传媒产业以及媒体机构所知不多,存在资料不系统、信息大多较为陈旧等问题。现有相关研究多为简单检索式的资料汇编,而且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汇编出版的手册资料等。而在这个项目中,共收集了世界五大洲75个国家的437家媒体机构。涵盖了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通讯社和网络媒体在内的多种媒介形态,其中收入的媒体包括欧洲186家、亚太118家、北美75家、拉美19家、非洲39家。在这些媒体中,既有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媒体,也有具有地区影响的一流媒体,还有在所在国影响力较大的媒体,所选媒体的分布也比较平衡。可以说,目前在华设有办事机构的媒体基本上都被收入其中了,其中还包括了少量没有设办事机构的媒体,全书多达251万字,可以说是当代的世界媒体大全。
  其次是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研究比较深入。全书的编写体例分三部分。一是世界媒体概述,包括世界媒体的总体发展概况、世界媒体的地区发展概况、世界媒体的发展趋势和中国与世界媒体的关系。二是各州的媒体发展概况,包括欧洲、亚太、北美、南美和非洲五大洲的媒体发展,做了相对具体的介绍,其中包括媒体形态、传媒体制、地区特点和发展趋势等具体内容。三是具体媒体的研究,按照不同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和新媒体排列,每一个媒体都是按照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趋势、媒体报道特点,以及涉华报道四部分内容进行分类研究,不仅有一般介绍,而且有媒体报道特点分析。这样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的立体角度,认识当代的媒体。尤其是在编写世界媒体的各地区发展状况时,本书用世界媒体地图的表述,可以更清晰地描述媒体的不同情况。
  第三是坚持准确性、资料性和材料的新鲜性。准确性是编写本书的重要要求,基本的事实要求反复核对,内容不出错。本书的资料性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媒体由于研究不多,资料有限,所以本研究团队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动员了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意大利语、朝鲜语等外文语种的专门人员,参考引译了大量外文资料文献,尽可能地为本书的读者提供更多的资料。同时,在资料的运用上,尽可能地利用最新的资料,本书的资料数据,多为2015到2016年的新鲜资料,也为读者提供了方便。
  第四是兼顾实用性、学术性和前瞻性,这样可以扩大本书的使用范围和价值。本书的实用性首先体现在包括了几乎所有在华设有媒体机构的媒体,另外还专门设立了媒体的报道特点,尤其是涉华报道的部分,在介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舆情研判以及舆论应对的相关建议,能够有效指导对外传播的实践工作。而学术性不仅体现在全书的结构设计上,同时严格要求使用资料说话,研究参考文献多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经典著作,全书的索引部分达到了2000条以上,而且还要求立论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另外在研究中还比较注意趋势发展,重视对媒体和行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
  当然,由于相关材料和信息源的问题,对于部分媒体的研究还稍显单薄,尤其对于部分尚未实现网络化传播的媒体来说,在一些具体的研究内容上有待进一步深入扎实。传媒行业瞬息万变,这一研究题目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时效性,本研究虽然尽量强调了资料数据的时效,但行业的发展很快,在指导实际工作时仍要将研究文本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全书是研究工作团队合作的产物,在文风和研究的深入程度上也参差不齐。还有就是在媒体的选择上.新媒体的部分还不够多。我们觉得欣慰的是,系统性研究走出了宝贵的一步。
  本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从事国际传播的政府官员们提供帮助,为从事世界一流媒体建设的业界同行们提供启发,为从事世界媒体研究的学界同行们提供参考,同时为所有对世界媒体感兴趣的读者们提供一条入门的路径。我们希望本书能为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助力,但是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还是需要读者们自己评价了。
《当代世界媒体(套装上下册)》内容概述 引言:新媒介时代的黎明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彻底重塑了我们获取、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方式。传统媒体的边界日渐模糊,新的媒介形式层出不穷,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当代世界媒体”图景。本书《当代世界媒体(套装上下册)》正是旨在系统地梳理和解析这一波澜壮阔的媒介变革,从历史的纵深和全球的视野出发,深入剖析当代媒体发展的关键特征、内在逻辑、社会影响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各种媒体技术或平台,而是力求呈现一个结构化、理论化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当代媒体生态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社会互动、政治参与乃至全球格局。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有什么”,更是“为什么”和“如何”,探究不同媒介形式背后的运作机制、权力关系以及意识形态。 上册:媒体变革的逻辑与力量 第一部分:媒介演进的宏观视角 第一章: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媒介技术的历史性飞跃 本章将回顾人类媒介发展史上几个关键的转折点,从印刷术的革命到广播电视的兴起,再到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到来。我们将探讨每一次技术革新如何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更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组织方式、权力结构的变迁以及人类的认知模式。重点将放在数字革命的独特性,它带来的去中心化、互动性、以及信息生产门槛的降低,为当代媒体格局奠定了基础。我们会审视“媒介即信息”的理论如何在数字时代被重新解读和实践。 第二章:全球化与媒介:跨越国界的信号流动 全球化浪潮与媒体发展密不可分。本章将分析全球化进程如何驱动了跨国媒体集团的扩张、国际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以及信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我们将探讨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在媒介资源、技术获取和信息生产能力上的不平等,以及“文化帝国主义”和“媒介帝国主义”等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适用性。同时,也会关注新兴国家媒体的崛起及其对全球媒介格局的挑战。 第三章: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合:不平等的媒介参与 尽管数字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连接性,但数字鸿沟依然是当代媒体格局中的重要现实。本章将深入分析数字鸿沟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成因,包括经济、地理、教育、年龄和社会性别等因素。我们还将探讨数字融合的趋势,即不同媒介形式的界限日益模糊,内容在不同平台和设备之间流动,以及这种融合对用户体验、媒体产业结构和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 第二部分:当代媒体的核心特征与驱动力 第四章:平台化与算法驱动:信息分发的“隐形之手” 互联网平台,如社交媒体、搜索引擎、视频分享网站等,已成为信息分发的核心枢纽。本章将剖析平台经济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算法来策划、组织和推荐信息。我们将探讨算法的运作原理、潜在的偏见、以及它们对用户注意力、信息消费习惯和社会舆论形成的巨大影响。还会讨论平台作为“守门人”的角色,以及它们在内容审查、信息过滤和数据隐私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五章:参与式文化与UGC:用户创造内容的崛起 数字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催生了前所未有的用户参与和内容生产(UGC)。本章将深入探讨参与式文化的兴起,用户如何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我们将分析博客、社交媒体帖子、短视频、直播等UGC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传统媒体权威性、新闻生产模式和文化表达方式的挑战。同时,也会审视UGC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虚假信息的传播以及用户创作的伦理问题。 第六章:数据化与个性化:理解与操纵的边界 数据已成为当代媒体运营的关键资源。本章将分析媒体如何通过收集、分析用户数据来理解其行为、偏好和需求,进而提供个性化内容和广告。我们将探讨数据驱动的营销、精准推送以及“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它们对用户视野、认知独立性和社会共识的影响。还会讨论数据隐私的保护、数据滥用的风险以及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法律与伦理争议。 第七章:商业模式的重塑:从广告到订阅与多元化 数字技术的冲击迫使媒体行业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本章将分析传统广告模式在数字时代的困境,以及各种新兴商业模式的出现,如付费订阅、众筹、内容付费、直播带货、以及“免费增值”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模式如何影响媒体的内容生产、编辑决策和独立性,以及它们对新闻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下册:媒体的社会实践与未来展望 第三部分:媒体的社会影响与政治维度 第八章:新闻业的转型与挑战:真实性、信任与民主的基石 新闻业在数字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将深入探讨传统新闻机构的困境,包括盈利压力、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与妥协、以及“假新闻”和“后真相”时代的信任危机。我们将分析网络新闻的特点、调查性报道的衰落与重塑、以及公民记者和自媒体对新闻业的影响。还会审视新闻业在维护民主、监督权力方面的作用及其面临的阻碍。 第九章:社交媒体与公共领域:连接、极化与动员 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代公共讨论和政治动员的重要平台。本章将分析社交媒体如何促进公民参与、信息流动和群体连接,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观点极化、网络暴力和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将探讨社交媒体在社会运动、政治选举和舆论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平台方在管理言论、平衡自由与责任方面的困境。 第十章:政治传播的新范式:数字竞选、宣传与操纵 政治传播在数字时代发生了深刻变革。本章将分析数字技术如何被应用于政治竞选、宣传和舆论操纵。我们将探讨社交媒体广告、大数据分析、机器人账户、假新闻传播等策略,以及它们对民主选举和政治稳定的影响。还会关注政府和政党如何利用新兴媒体进行信息控制和意识形态宣传。 第十一章:文化生产与身份认同:多元表达与符号战争 当代媒体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文化生产和身份构建的重要场域。本章将分析数字平台如何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表达、亚文化社群的形成以及身份认同的多元化。同时,也会探讨主流媒体和数字平台在塑造文化叙事、传播价值观和引发“符号战争”中的作用。我们将关注不同社群如何通过媒体来表达自我、维护权益和争取话语权。 第四部分:新兴趋势、伦理困境与未来 第十二章:人工智能与媒体的未来:机遇、威胁与治理 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媒体的各个环节,从内容生成、算法推荐到数据分析、假新闻检测。本章将探讨AI在媒体领域的应用前景,包括AI写作、AI新闻生成、个性化推荐的极致化等,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创新。同时,也会深入分析AI对新闻业就业、新闻生产质量、信息真实性以及伦理道德的潜在威胁,并探讨AI时代媒体治理的必要性。 第十三章:深度伪造(Deepfake)与信息辨别:真相的模糊地带 深度伪造技术的出现,使得制造逼真的虚假音视频成为可能,对信息真实性构成了严峻挑战。本章将解析深度伪造技术的原理、传播途径及其潜在危害,包括政治操纵、名誉损害、信任危机等。我们将探讨如何提升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以及技术、法律和社会层面应对深度伪造的策略。 第十四章:媒体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在信息洪流中 navigat 面对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媒体素养已成为公民必备的核心能力。本章将强调培养批判性思维、信息辨别能力、伦理判断能力以及负责任的媒介参与行为的重要性。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教育、培训和自我学习来提升个体的媒体素养,以及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关键。 第十五章:展望未来:媒体的演变与社会责任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当代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我们将探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可能对媒体形态和用户体验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同时,也会再次强调媒体在民主社会中的核心角色,以及媒体机构、技术平台、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共同肩负的社会责任,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公正、可持续和负责任的媒体生态系统,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信息和思想支撑。 结语:理解当下,塑造未来 《当代世界媒体(套装上下册)》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理解当代媒体生态的框架。通过对媒体演进的梳理、核心特征的剖析、社会影响的审视以及未来趋势的展望,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媒体时代,认识到媒体的力量,并以更具批判性和建设性的视角参与到媒体的发展与治理之中,最终为塑造一个更加健康、民主和包容的信息化社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套书的排版和注释体系,简直是为“钻研者”量身定做的。上下册的篇幅加起来,足以让人感到敬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品如何被“去地域化”并转化为全球商品流时所引用的案例。那种跨越半个世纪,从里约热内卢的肥皂剧到东京的动画产业,那种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微妙辩证分析,显示出作者极强的跨文化研究功底。不同于那些只停留在表面批评的评论,这本书深入到了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深层结构。但同时,我也必须指出,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阅读门槛高到令人望而却步。它没有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读者,而是直接将复杂的理论模型抛出来,要求读者自行消化吸收。有时我感觉,作者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对福柯、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有了一定的基础了解,导致我在某些章节需要花费双倍的时间去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的。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带着问题”去读,并且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滋味的硬核作品。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媒介即身体的延伸”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特别是在探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早期思辨部分。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对未来技术的浪漫想象,而是极其审慎地分析了,当人类的感知器官被新的媒介界面重新“编码”后,我们的社会互动模式将发生何种根本性的转变。它提出的关于“注意力稀缺”如何转化为一种新的社会阶级划分的观点,让我不寒而栗。这种将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融为一炉的综合视野,是国内同类著作中少见的。我读完后,感觉自己看待新闻推送、短视频广告的眼神都变了——不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下意识地去分析这些信息背后的能量流动和权力分配。唯一的不足,或许是由于其体量和理论的深度,使得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或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在通勤路上消磨时间的消遣读物。它要求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准备纸笔做大量的笔记和思维导图,才能真正跟上作者那绵密且逻辑严密的论证链条。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在期待一些更具“爆点”的内容,比如揭秘社交媒体巨头的幕后交易,或者对某个网络热点事件的辛辣点评。但这本书完完全全不是那种读物。它更像是一部极其严谨的、像钟表匠打磨零件一样的学术著作。第一册的后半部分,专门深入剖析了“后现代”语境下,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是如何被媒体技术不断模糊化的,引用了大量晦涩的哲学文本进行论证。坦白讲,有些段落我读得云里雾里,感觉自己像个蹩脚的翻译,努力想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学术概念。但这正是我后来体会到它价值的地方——它提供了一种“慢阅读”的可能。在这个信息不断加速的时代,这本书像一个坚固的锚点,让你不得不慢下来,去审视那些被高速信息流带过的大前提。它没有直接给你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当我们的感知本身都建立在媒体构建的符号之上时,我们还能称之为“独立思考”吗?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觉“我全懂了”的书,而是一本让你读完后,对这个世界产生更深层次“怀疑”和“警惕”的书,这种怀疑精神,也许才是它最宝贵的遗产。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光是封面设计那种冷峻的蓝灰色调,就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学术气息。我得承认,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媒体研究者,最初翻开它,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当下社会脉搏的好奇心。一开始读进去确实有点吃力,那些关于信息流、权力结构、符号学阐释的理论术语,像迷雾一样笼罩着我。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网络上的解释,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尤其是在探讨西方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建构那一部分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人读得后背发凉,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背后竟然藏着如此精密的运作机制。不过,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门槛,你会发现这套书的宏大视野令人震撼。它不是在罗列各个国家的媒体现象,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全球性的、动态的分析框架,去理解信息如何在不同文化和政治体系中被制造、传播和消费。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大多聚焦于欧美日等发达地区,但那种对结构性问题的洞察力,对于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媒介环境,仍然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这本书更像是一堂高阶的、有些枯燥但极其深刻的理论课,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去思考媒体“如何成为可能”以及“它正在做什么”。

评分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迭代式”的。第一次通读,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宏观的叙事,比如跨国资本对内容生产的控制,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公共广播系统进行渗透。读得很顺畅,感觉像是在听一位资深教授进行概览性介绍。但真正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是第二次阅读,这次我开始关注那些细微的脚注和交叉引用的部分。作者在提到某些特定的媒介技术——比如早期电视机的物理形态对观众行为的影响——时,那种对技术物质性(materiality of technology)的强调,让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媒体现象是技术内生的,而不是单纯的文化选择。这种深入到技术哲学层面的探讨,远超我最初对“媒体研究”的想象。它迫使我反思,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各种APP和界面,它们的设计哲学本身就在为我们“编程”,告诉我们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我们“现在有什么”,而在于它提供了足够坚实的理论工具,去拆解未来任何一种新型媒介的内在逻辑。它不是一本流行读物,更像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