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变革?遭遇大数据时代的传统出版业

坚守与变革?遭遇大数据时代的传统出版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立 介晶 梁楠楠 李大美 陆希宇 著
图书标签:
  • 出版业
  • 大数据
  • 变革
  • 传统出版
  • 数字出版
  • 媒体转型
  • 行业分析
  • 出版战略
  • 创新
  • 中国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8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63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428
字数:4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在国务院的部署与推动下,各行各业都在谋划自己的大数据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大数据逐渐成为行业中提到的多的概念之一,出版业也不例外。
这些年来,从出版介质、出版流程、出版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很多出版社都说自身很小,没有什么大数据。但实际上,每家出版社,甚至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大数据。比如数字出版行业的ERP,在ERP里能产生生产记录、财务记录、管理记录、资源统计等。
在大数据的浪潮下,出版业如何看待大数据,出版业有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是不是可以称得上“大数据”,出版业该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推动出版产业发展等问题,值得引起出版界的关注与探索。同时出版界人需要对大数据的价值逻辑有足够深刻的洞察,而不是只是鼓吹大数据的神奇价值。“大数据”现在变成了一个“框”,几乎什么都往里面装。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让很多决策者们知道了数据的价值。坏处就是,很多忽悠的人都企图在这里面分一杯羹。数据中的价值是存在的,而且还远远未被挖掘出来。该怎样利用好大数据,还需要我们出版业不断的探索。本书将研究出版业有哪些数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产生价值,并探究这些数据又将给出版业带来哪些变革。
具体内容包括:出版业现状及典型数据、大数据的实质及实施流程、数据主要类型、已较为成熟的行业应用案例、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探究及部分案例、转型升级与大数据等。

作者简介

张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专职副组长,中宣部“四个一批”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新闻出版业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编审,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参与数字出版、数字版权、知识服务等方面的规划起草、课题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培训等工作。
主要著作: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数字出版实用编辑教程,中外互联网及手机出版法律制度研究,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数字时代全媒体整合营销,中外音像产业及相关政策研究, 跨媒体出版调查与测试报告等。

目录

第一章 传统出版业现有数据状况/1
  第一节 传统出版业数据类型/5
    一 内容数据/6
    二 发行数据/7
    三 印刷复制数据/7
    四 进出口数据/7
    五 版权数据/7
    六 出版物元数据/7
    七 出版业网站数据/7
  第二节 传统出版业数据规模/8
    一 内容数据量的计算方法/8
    二 出版业年度内容数据量——以2016年为例/8
    三 最近十年全国出版业累计出版书刊报内容数据量/11
    四 其他相关数据量/13
  第三节 传统出版业数据利用/21
    一 宏观统计/21
    二 趋势分析/22
    三 选题策划/22
    四 营销发行/22
  补充知识:数据存储单位/24
第二章 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大数据状况/25
  第一节 大数据主要类型/28
    一 用户行为数据/28
    二 用户消费数据/29
    三 用户地理位置数据/29
    四 机器和传感器数据/29
    五 互联网金融数据/29
    六 用户社交等UGC数据/30
  第二节 大数据规模/30
    一 全球数据量/30
    二 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31
    三 中国数据量/32
    四 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33
  第三节 大数据利用/35
    一 趋势预测/36
    二 产品优化/36
    三 领域应用/36
  补充知识:大数据相关概念/44
第三章 传统出版业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数据特征/45
  第一节 传统出版业数据特征/47
    一 内容数据居多/47
    二 以静态数据为主/47
    三 数据结构相对统一/47
    四 数据知识属性高/48
  第二节 互联网大数据特征/48
    一 海量的数据规模/49
    二 快速的数据流转/49
    三 多样的数据类型/49
    四 价值密度低/50
    五 数据真实性/50
  第三节 传统出版业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特征比较/50
    一 数据规模比较/50
    二 数据真实性比较/52
    三 数据类型比较/52
    四 数据时效性比较/52
    五 数据用途比较/52
    六 数据产生方式比较/53
    七 用户信息掌握程度比较/53
  补充知识:大数据发展前景/54
第四章 大数据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55
  第一节 互联网带给传统出版业的深刻影响/57
    一 用户创作内容/57
    二 内容的碎片化/57
    三 传播的去中心化/57
    四 开放性与开源性/58
    五 交互性与社交化/58
    六 阅读习惯及方式发生改变/58
  第二节 大数据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59
    一 出版理念:以读者为核心VS以作者为核心/59
    二 内容分发:个性化推送VS无差别传播/60
    三 产品形态:聚合关联VS内容封装/61
    四 阅读行为:可获取VS难以获取/61
  第三节 大数据对出版业内容生产与营销方式的影响/62
    一 内容推送精准化/62
    二 产品使用社交化/63
    三 用户需求驱动产品迭代/64
    四 知识内容的服务化/64
  补充知识:大数据实施流程/66
第五章 国家积极推动传统出版业进入大数据时代/79
  第一节 国家政策积极推动/81
    一 大数据体系建设成为“十三五”出版业发展的重点/81
    二 数字化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政策助推大数据技术与出版业相融/82
  第二节 财政支撑保障到位/86
    一 文化产业专项资金/87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88
  第三节 项目带动作用显著/90
    一 重点促进出版业融合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升级/91
    二 切实保障新闻出版产业改革政策落实生效/91
    三 新闻出版大数据应用工程/92
  第四节 相关标准及时出台/93
    一 以ISLI/MPR标准为支撑的元数据/93
    二 以CNONIX标准为支撑的“出版发行数据”/95
  补充知识: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96
第六章 出版业及相关新兴业态在大数据时代的应对尝试/97
  第一节 大数据技术应用案例总体分析/99
    一 大数据技术应用案例总览/99
    二 传统出版业应用特点:基于存量资源的大数据应用/102
    三 新兴业态应用特点:基于知识服务的大数据应用/104
  第二节 传统出版业大数据技术应用实践/107
    一 人民出版社:“党员小书包”大数据平台/107
    二 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知识产权大数据与智慧服务系统建设案例/125
    三 人民法院出版社:法信大数据平台案例/143
    四 社科文献出版社:运用大数据思维,从出版“小数据”做起/152
    五 皖新传媒:AI学智慧教育平台/165
  第三节 新兴业态大数据技术应用案例/183
    一 网络文学用户行为分析案例/183
    二 中国知网大数据出版实践案例/193
    三“壹学者”移动学术科研服务平台案例/212
    四 咪咕数媒“咪咕阅读”大数据平台案例/226
    五 知乎——知识服务先行者/245
    六 罗辑思维——用新技术重新生成知识/248
  第四节 与内容产业相关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案例/251
    一 百度信息流——决战AI时代/251
    二 互联网诉讼服务平台大数据实践案例/254
    三 塔防类网页游戏产品分析中的用户数据分析应用/264
    四 学生试题推荐系统中的大数据应用/276
  补充知识:大数据常用工具及算法/284
第七章 大数据时代出版业的发展思考与建议/289
  第一节 政府层面:加强新兴出版监管/291
    一 新兴出版平台监管现状/291
    二 改善新兴出版监管现状的建议/296
  第二节 行业层面:切实转变思路/299
    一 探索转型升级之路,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299
    二 推进“一把手”工程,重视整体战略转型/300
    三 加快跨界融合,延伸出版产业链/301
    四 弱化出版物形态,积极探索知识服务模式/301
    五 引进新型人才,建立市场化薪酬机制/302
    六 鼓励内部竞争,形成优胜劣汰机制/303
    七 鼓励大胆尝试,健全容错机制/303
    八 激发内在动力,引入资本机制/303
  第三节 企业层面:以需求为导向理性应对大数据/304
    一 要理性看待大数据/304二小数据亦有其用武之地/305
    三 出版单位要明确需求,量体裁衣/307
写在后面的话 坚守与变革——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309
参考文献/311
附 录/315
  附录A:相关政策/315
  附录B: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名单/362
  附录C:大数据词典/367
  附录D:新闻报道等相关信息索引/377
  附录E:出版业有“大数据”吗?/384
  附录F:追求变革不失沉着,追求品质不失灵动/397
后 记 学术著作与学术尊严/399

前言/序言

序言 大力推动传统出版业数字化数据化转型

适逢大数据轰轰烈烈席卷全球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张立团队推出了《坚守与变革?遭遇大数据时代的传统出版业》一书。他们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研究功底,为行业提供了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令人欣喜。张立希望我为此书写一个序言,主题是出版业与大数据的关系。我也就借题发挥谈点想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当下社会矛盾的必由之路。社会矛盾的转换意味着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愈发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倾斜。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核心环节,而出版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担负传承文明、记录历史、传播真理、普及科学、资政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主战场和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大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大数据正在改变各国综合国力,重塑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在技术研发、数据共享、安全保护等方面进行前瞻性布局。由此可知,大数据也将改变整个出版业。当前,出版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各出版单位应在这一大背景下,按照中央的部署,围绕总局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抓住知识数据化新机遇,抢占数字出版新高地,谋划未来新发展。
一要落实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出版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标志着大数据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核心任务。我国出版业应做到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
《数字洪流中的航船:传统出版业的生存法则与未来图景》 信息爆炸,技术革新,社会变迁……这些宏大的时代图景,无一不深刻地塑造着我们所知的世界。而在这股滚滚向前的浪潮中,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行业——传统出版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它不再是昔日信息传播的唯一王者,却也并未走向消亡的末路。相反,它在数字洪流的冲刷下,被迫审视自我,也在孕育着重生的可能。 本书并非探讨特定某本书籍,而是旨在深入剖析整个传统出版业,在席卷而来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内在张力以及可能的发展路径。我们并非要描绘一个已经完成的叙事,而是试图捕捉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动态的变革过程。 第一章:黎明前的阴影——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出版业的初步冲击 大数据,这个曾经略显晦涩的词汇,如今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一直以来依赖着内容生产、印刷发行、渠道分销的传统出版业而言,大数据带来的冲击是多维度、颠覆性的。 内容生产的挑战: 传统出版业的核心是内容。但大数据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极大地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自媒体、社交平台、各类APP,海量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传统出版机构如何在这种“内容泛滥”的环境中,保持其内容的独特性、深度和权威性?原创的稀缺性何在?选题的敏感性如何把握?这些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行渠道的重塑: 过去,实体书店、报刊亭是出版物触达读者的主要途径。然而,电商平台的崛起,尤其是线上阅读的普及,使得传统发行渠道的优势被极大削弱。读者获取信息的习惯正在从“走到书店”转变为“手指一点”,这不仅改变了购买行为,也对物流、库存管理等传统出版业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读者需求的变迁: 大数据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它能够精准描绘出读者的兴趣、偏好、购买力甚至阅读习惯。这使得个性化、碎片化、即时性的信息需求成为主流。传统出版业过去那种“一本满足所有读者”的模式,在日益精分的市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如何理解并回应这些细分而又多变的读者需求,是出版业能否留住读者的关键。 盈利模式的困境: 传统出版业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图书销售。而数字内容的大量免费供给,以及盗版侵权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图书销售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同时,广告收入也面临着来自互联网平台的激烈竞争。如何探索多元化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成为出版业能否在数字时代生存下去的生命线。 第二章:暗流涌动——传统出版业的内在张力与反思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传统出版业并非被动挨打。在其内部,也早已开始涌动着深刻的反思和变革的尝试。然而,这些尝试也伴随着内在的张力。 版权与盗版的博弈: 这是出版业最核心的议题之一。大数据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盗版问题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但也可能为版权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出版机构在打击盗版、维护自身权益方面,面临着技术、法律、成本等多重挑战。 内容价值的再定义: 在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出版物的内容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是信息的准确性?思想的深度?文化的传承?还是情感的共鸣?出版人需要重新审视并清晰界定自身内容的独特价值,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读者。 人才的困境与转型: 传统出版业对内容编辑、策划、装帧设计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依旧,但数字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懂技术、懂市场、懂运营、懂互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这些人才,是出版业实现转型的关键。 机构的惯性与效率: 传统出版机构往往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体制惯性。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改革的决策和执行可能面临内部阻力,效率低下。如何打破体制壁垒,提高决策和运营效率,是其适应时代变化的重要课题。 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出版业不仅仅是商业活动,更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启迪民智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不牺牲社会效益,甚至通过新的模式放大社会效益,是出版人需要深思的问题。 第三章:破局之路——传统出版业的生存策略与创新实践 尽管挑战重重,但传统出版业并非没有出路。许多有远见的出版机构,已经在积极探索转型之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拥抱数字化,但不放弃纸质: 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出版机构需要积极探索数字出版的新形式,如电子书、有声书、付费专栏、线上课程等,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纸质书籍的独特魅力。精美的纸质图书,依然拥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未来的出版业,很可能是纸质与数字并存、互补的格局。 聚焦细分市场,深耕内容: 在内容泛滥的时代,与其追求大众市场,不如聚焦于特定的细分领域,深耕某一类读者群体的需求。通过提供专业、深度、高品质的内容,建立品牌影响力和读者忠诚度。例如,专注于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出版,或是某一兴趣爱好群体的社群出版。 构建内容生态,拓展服务边界: 出版业不应仅仅停留在“卖书”的阶段。可以围绕核心内容,构建更广泛的内容生态。例如,围绕某本书的IP,开发同名影视剧、游戏、文创产品;组织相关的线下活动、读书会、讲座;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与咨询服务。将读者从单纯的购买者,转化为参与者和共建者。 运用大数据,优化运营与营销: 大数据不仅是挑战,更是工具。出版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读者行为,优化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定价策略、营销推广和发行渠道。例如,通过用户画像,精准推送图书信息;通过销量数据,预测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库存;通过社交媒体数据,把握热点话题,进行内容营销。 跨界合作,整合资源: 传统出版业可以积极寻求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拓展线上发行渠道;与技术公司合作,探索新的数字出版技术;与文化机构合作,挖掘和传播优质内容;甚至与教育机构、旅游行业等合作,开发融合性产品和服务。 注重用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用户体验至关重要。从图书的选品、编辑、装帧,到购买流程、物流配送,再到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为读者提供愉悦的阅读体验。 第四章:未来的回响——传统出版业的远景与新使命 大数据时代下的传统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涅槃。未来的出版业,或许将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搬运工,而是知识的组织者、文化的传承者、思想的启迪者。 知识的导航者与解读者: 在海量信息中,人们需要更专业的引导,帮助他们筛选、理解、消化信息。出版业凭借其长久以来积累的内容生产和梳理能力,可以承担起“知识导航者”的角色,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可信赖的知识产品。 文化的深度挖掘者与创新者: 传统出版业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数字时代,它更应承担起深度挖掘、创新呈现的使命,让优秀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并与世界文化进行对话。 思想的孵化器与传播站: 深刻的思想、前沿的观点,需要一个平台来孵化和传播。出版业可以利用其专业性和影响力,为有价值的思想提供发声的机会,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社群的连接者与构建者: 阅读往往伴随着共鸣和交流。出版业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的读者社群,促进读者之间的互动,增强阅读的参与感和社群归属感。 总而言之,传统出版业在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浪潮时,并非是选择被动接受或消亡,而是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却也充满希望的变革之路。这条路需要智慧、勇气、创新和坚持。它要求出版人放下固有的包袱,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以更敏锐的触角洞察市场,以更深刻的理解回归内容本身,从而在数字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驶向更广阔的未来。这不仅是行业的生存之道,更是其作为文化传播重要力量的责任担当。

用户评价

评分

总体来看,这本书像是一面棱镜,将数字化时代的出版业折射出了复杂而多维的光谱。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一端是几百年沉淀下来的匠心精神,另一端是瞬息万变的算法驱动的流量逻辑。我特别喜欢它处理矛盾关系的方式,不急于做价值判断,而是将它们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取舍。书中对于供应链重构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尽,从印刷到物流的数字化优化,展现了传统行业在不改变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如何进行精益化的管理提升。对于任何一位身处内容产业,或者仅仅是热爱书籍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下、布局未来的绝佳视角。它让人明白,变革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适应性进化”。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老派文人的雅致,但内核却是极其现代和务实的。它没有过多使用那些时髦的互联网术语来堆砌门面,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去解构那些冰冷的商业数据。我尤其喜欢它对“慢阅读”价值的坚持。在信息碎片化成为常态的今天,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论证长文本阅读如何塑造深度思维和批判性能力。这种论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对人类认知规律的深刻理解。读到这里,我甚至感觉自己像是被拉回到了安静的图书馆里,与作者一起进行了一场关于知识本质的辩论。这种体验非常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行业观察报告,更像是一部关于“阅读伦理”的宣言,提醒着我们,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不能牺牲知识的厚度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眼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抽象的文字排版,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信息洪流中的挣扎与探索。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翻开扉页后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聊天,娓娓道来行业变迁的脉络。特别是书中对于“内容为王”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挑战和重塑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记得其中一段分析了传统编辑的“守门人”角色如何被算法和用户兴趣标签所稀释和取代,那种微妙的权力转移,那种集体无意识的价值判断的倾斜,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后不禁会反思,我们过去奉若圭臬的“品味”标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究竟还剩下多少生命力。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激发了我对未来阅读体验的无限遐想,感觉作者对行业的洞察力是极其敏锐且具有前瞻性的。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技术焦虑”的冷静剖析。市面上太多关于数字化的论调都带着一种亢奋或者绝望的极端色彩,仿佛技术是洪水猛兽,要不就是万能救世主。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中肯,它没有回避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冲击,却着重强调了人类在媒介变革中的能动性。书里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实体书店在互联网时代的“第二生命”——从单纯的商品陈列空间,转变为社区交流和文化体验的中心。这种从“物”到“场”的转变逻辑,解释得极为透彻。我仿佛能闻到咖啡的香气,感受到那种知识共享的温度,这与冷冰冰的电商界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坚守”不是抱着旧有的模式不放,而是在理解新环境的基础上,重新定义我们为读者提供的核心价值,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在书中展现得尤为突出,让我对行业的未来多了一份踏实的乐观。

评分

如果要说有什么让我觉得略有不足的,那就是书中对新兴内容形式——比如有声书和短视频内容——的商业模式探讨略显保守。虽然作者非常强调传统出版物的不可替代性,但对于这些新兴领域的潜力挖掘,似乎着墨不多,或者说,给出的分析角度偏向于它们对传统形态的“侵蚀”而非“融合”。例如,它没有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即时传播力,反哺提升严肃图书的关注度和销量,只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警惕的竞争者。这或许反映了作者群体的一种集体心理,即对变化的一种本能的抵触。不过,瑕不掩瑜,正是这种略显“固执”的视角,反而让书中那些关于内容质量和版权保护的论述显得更加掷地有声,因为它们是从一个坚守者的高度发出的呼吁,带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