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 [Climate Communication and Governance:China's Path]

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 [Climate Communication and Governance:China's Pat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彬彬 著
图书标签:
  • 气候传播
  • 气候治理
  • 中国路径
  • 博弈论
  • 环境传播
  • 环境政策
  • 公共政策
  • 国际合作
  • 可持续发展
  • 中国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49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97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limate Communication and Governance:China's Path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212
字数:1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文将国际关系领域的双层博弈框架引入气候传播研究中,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识别出中国气候传播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三大利益相关者,然后以三大利益相关者为基本单位,对其从2009年到2017年在国际层面气候传播中的角色和策略转变进行分析,进而梳理其在国内层面相应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总结三大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变化特点,并给出针对行策略建议。
全文探讨的是政府、媒体和NGO三大行为体在2009-2017年间从垂直治理到协同治理的转变,这种转变帮助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拿下话语权,这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进程中是*一次也是一次。这种路径是中国特色的,值得复制到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中国参与的其他全球治理议题中。

作者简介

王彬彬,博士,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全球治理模式创新、气候治理与气候传播、利益相关方伙伴关系等,兼任联合国南南气候伙伴关系孵化器项目特别顾问。王彬彬博士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跟进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等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曾全面负责国际发展组织乐施会(Oxfam)在中国的气候变化工作,带领团队在气候政策与融资、气候公正、低碳发展、气候适应、气候贫困等方向做出建设性贡献。其设计并主持的陕西宇家山低碳适应与扶贫试点曾获选2015年“改变先锋——全球低碳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作为中国*一位气候传播方向的博士,王彬彬于2010年联合发起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在气候传播的研究定位、内容、策略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研究,其主持的我国*一次全国范围公众认知调查的研究发现被写入2012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并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长引用。因在领域内的突出贡献,王彬彬博士在巴黎气候谈判结束后曾受邀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厅举办的媒体见面会,向中外媒体介绍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经验。此外,王彬彬博士还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媒体气候故事培训计划的评审和导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先生发起的全球气候领袖培训营首位来自中国的女性导师。

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理论依据/3
    一 从治理到全球气候治理/3
    二 双层博弈理论/8
  第三节 研究方法/10
    一 双层次分析法/10
    二 利益相关者分析/10
    三 追踪分析/13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价值/14
    一 研究框架/14
    二 研究价值/16
第二章 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19
  第一节 气候变化研究综述/19
    一 气候变化的确定性/19
    二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21
    三 预防原则/23
  第二节 气候传播研究综述/26
    一 气候传播的定义/26
    二 气候传播与六大应用传播的关系/28
    三 国际气候传播研究/34
    四 国内气候传播研究/41
第三章 双层博弈:中国气候传播与治理的分析框架/49
  第一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双层博弈动因分析/49
    一 国际问题的国内根源/50
    二 国内问题的国际根源/52
  第二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双层博弈对象分析/53
    一 国际层面的博弈对象/53
    二 国内层面的博弈对象/55
    三 获胜集合在国内层面的适应性修订/56
第四章 利益相关者分析(2009~2015年)/57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57
    一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57
    二 分类方法/58
  第二节 国际层面的利益相关者/59
    一 合法性/60
    二 权力性/61
    三 紧急性/62
    四 相关性/62
  第三节 国内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64
    一 合法性/65
    二 权力性/66
    三 紧急性/67
    四 相关性/67
  第四节 双层次三大利益相关者: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68
第五章 实证研究:三大利益相关者双层次追踪分析(2009~2015年)/70
  第一节 中国政府角色及策略转变的追踪研究/71
    一 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角色与策略/71
    二 追踪研究:中国政府的策略转变/77
    三 国内层面的政府策略转变/82
  第二节 中国媒体角色及策略转变的追踪研究/86
    一 中国媒体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角色及策略/86
    二 追踪研究:媒体的策略转变/89
    三 国内层面的媒体策略转变/91
  第三节 非政府组织角色及策略转变的追踪研究/95
    一 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角色及策略/95
    二 追踪分析:非政府组织的策略转变/99
    三 国内层面的非政府组织策略转变/102
第六章 后巴黎时代的中国气候传播与治理/109
  第一节 中国气候传播与治理面临的挑战/109
    一 话语权需持续构建/109
    二 国际期待与中国行动/111
    三 最大获胜集合尚未形成/112
  第二节 中国气候传播与治理的应对策略/113
    一 从国内到国际:讲述“真实中国”/113
    二 从国际到国内:“压力传导”策略/115
    三 跨层次:“协同治理”策略/117
第七章 全球气候治理“双过渡”新阶段与中国选择/125
  第一节 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双过渡”阶段/126
    一 气候治理顶层设计中的领导力过渡/126
    二 减排模式过渡/130
  第二节 中国在“双过渡”新阶段的机遇和挑战/133
    一 机遇分析/134
    二 挑战分析/137
  第三节 中国气候治理与传播的战略选择/138
    一 中国气候治理的战略选择/138
    二 中国气候传播的策略应对/141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45
  第一节 主要结论/145
    一 理论层面:“双层多维”研究框架构建/145
    二 实践层面:中国路径选择/148
  第二节 展望/149
    一 自上而下:机制复合体的改革之路/149
    二 自下而上:本土气候新动力/151
参考文献/159
中文文献/159
英文文献/173
后 记/185


图表目录
图1-1 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12
图2-1 2000~2011年发表于The Academic Search Premier和Scopus数据库的气候传播英文
    文献统计(Wibeck,2014:387-411)/37
图2-2 2007~2014年收录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的气候传播
    中文文献统计/42
图6-1 利益相关者动态反馈关系分析(2015年)/118
图7-1 新阶段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战略布局设计/140
图8-1 “双层多维”全景研究框架示意(以2009~2015年为例)/147
图8-2 全球气候治理结构图/150
图8-3 中美两国公众对各自领导人支持/退出《巴黎协定》的支持度测试/152
图8-4 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进校园的支持度测试/154
图8-5 “政府—慈善—企业”三方合作PPP 2.0模式示意/156
图8-6 气候传播与治理的理想模式/158
图8-7 全球气候治理“对流层”/158
表1-1 本书涉及的主要缔约方会议汇总/5
表2-1 六类气候传播相关的应用传播方向的对比分析/33
表2-2 中国与欧美国家气候传播研究状况对比/48
表4-1 中国气候传播与治理在国际谈判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64
表4-2 国内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68
表4-3 双层次三大利益相关者分析/69
表5-1 三家在双层次跟进中国气候治理进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基本信息/96
表7-1 关键行为体气候领导力认知趋势(2008~2011年)/127
表7-2 《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关键事件/128
表7-3 《巴黎协定》与《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机制对比/133

前言/序言

序  一
杜祥琬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也是一个非传统的安全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历了约两百年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认识逐步地提高和进步,总的趋势是:现代气候变化科学的形成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证,再逐步地成熟和加深的过程,人们的认识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但是,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差别仍然存在,也还有一些质疑,甚至认为它是阴谋和陷阱。这也说明了气候变化传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气候变化科学需要更好地和更广地传播,需要多费口舌,不仅对公众,也包括对决策者,甚至一些有影响的大人物。而传播的目的在于:首先,是进一步提升对人类共同面对的气候问题的观念,观念和认识的变化是行动的前提,要认识到气候变化的科学性并凝聚共识;其次,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它事关人类的共同利益,影响着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最后,是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引导人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引导全人类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
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需要全人类的共同行动,需要各国、各民族共同来做,合作共赢是做好这件事的基本指导思想,呼吁全球共享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全球命运共同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是大趋势和大方向,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本身的需求。
中国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改善自身环境质量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很强的协同性,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高度一致;另一方面,中国其实是后来者,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理应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对全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中国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不是谁要我做,而是我自己要做”。这就明确了一个非常积极务实的态度。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高举“气候正义”“合作共赢”的大旗,与各国携手引领......
气候传播与治理:中国路径 一部深刻剖析气候议题在中国语境下传播规律与治理模式的力作 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有效地传播气候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可持续的治理体系,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重要的经济体,其气候传播与治理的实践历程、模式演变及经验教训,不仅对自身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宝贵的借鉴。本书《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正是这样一部深刻剖析中国气候议题传播规律、治理机制及其内在逻辑的权威著作。 本书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框架,将“双层博弈”这一概念引入气候传播与治理的研究领域,为理解中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复杂互动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所谓“双层博弈”,指的是在气候传播与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博弈层面:微观层面,即个体、组织、媒体等主体之间围绕信息传播、认知形成、利益表达展开的互动;宏观层面,即国家、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多元主体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国际合作等层面的博弈。本书认为,正是这两个层面的博弈交织与互动,塑造了中国气候传播与治理的独特轨迹。 气候传播:认知、参与与动员的动态过程 在气候传播层面,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中国特殊社会文化背景下,气候信息的传播渠道、内容生产、受众接受以及议题设置等一系列关键环节。 信息源的多元与演变: 从早期的官方媒体主导,到如今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源日益多元化。本书分析了不同信息源的特点、可信度以及它们在中国公众气候认知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官方媒体如何引导政策导向,非政府组织如何成为社会倡导的先锋,科研机构如何提供科学依据,而互联网则如何成为信息传播的“双刃剑”,既能迅速动员公众,也可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 内容的建构与解读: 气候变化本身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学科的科学议题,其传播内容在中国语境下经历了显著的演变。本书考察了从强调灾害风险到聚焦经济机遇,再到如今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叙事转变。它分析了不同群体如何解读和使用气候信息,以及这些解读如何受到文化价值观、政治诉求和经济利益的影响。例如,在部分地区,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可能被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所掩盖,而在另一些地区,绿色生活方式则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受众的认知与行为: 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和关注度,是气候行动能否获得广泛支持的基础。本书细致研究了中国不同社会群体(如城市居民、农民、学生、企业家等)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差异、接受程度以及参与气候行动的意愿。它探讨了教育、媒体曝光、亲身经历(如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如何影响公众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环保行为。 媒体的角色与影响: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气候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分析了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即媒体如何通过选择报道内容、突出特定议题来影响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和认知优先级。它还探讨了媒体在塑造公众情绪、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作用,以及在信息过载时代,如何提升气候信息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气候治理:政策、利益与协调的博弈场 在气候治理层面,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复杂的政策制定过程、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协调机制。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宏伟目标和政策措施,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到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绿色金融等具体政策的实施。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政策的出台背景、制定过程以及在执行中面临的挑战。它揭示了政策制定并非简单的自上而下过程,而是涉及多部门、多层级、多方利益的复杂协商和博弈。 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 在气候治理的实践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尤为突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地方政府、社会组织、普通民众等,在气候政策的影响下,其利益诉求和应对策略各有不同。本书分析了能源巨头如何应对能源转型,地方政府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以及公民社会如何在推动气候行动中发挥作用。例如,在推进煤炭减量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就业压力、企业转型成本以及居民取暖需求,都构成了复杂的博弈因素。 双层博弈的内在联系: 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揭示了微观层面的气候传播与宏观层面的气候治理之间的深刻联系。公众气候认知和参与度的提升,能够为气候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社会基础和合法性;反之,有效的气候治理政策和清晰的政策信号,又能反过来影响和引导气候信息的传播方向,塑造公众的认知与行为。例如,媒体对一项新的减排政策的广泛报道和积极解读,能够提升公众对该政策的认知和支持度,从而缓解政策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阻力。 跨层级的协调与协同: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层级分明的国家,有效的气候治理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本书考察了不同层级政府在气候治理中的权力分配、责任划分以及协调机制。它分析了中央政府如何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进落实,以及市场机制如何在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中发挥作用。同时,它也探讨了在一些涉及跨区域、跨部门的气候议题上,协调的难度与挑战。 中国路径的独特性与世界意义 本书通过“双层博弈”的视角,深刻揭示了中国气候传播与治理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 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与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 在宏观治理层面,中国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以强大的执行力推动气候目标的实现。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生态与社会动员的潜力: 在微观传播层面,互联网的普及为气候议题的传播和公众参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 发展性与减排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在推动气候行动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这种“发展中减排”的模式,使其治理实践更具复杂性。 东方文化与全球气候叙事的融合: 中国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候议题的传播和治理方式。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理解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深刻洞见,更对全球气候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共同挑战面前,不同国家和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的国情、文化和发展阶段,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气候传播与治理路径。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曲折的,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是一部集理论创新、实证研究和宏观视野于一体的学术力作。它以严谨的逻辑、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气候传播与治理的生动画卷,并引领我们思考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全球格局中,构建更加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气候未来。本书不仅是气候传播、环境治理、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也为所有关心中国发展与全球气候命运的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知识密度处理得非常精妙,它没有陷入常见的学术著作那种生硬的、纯粹的理论堆砌,反而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观察点,将复杂的治理结构与日常的传播现象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论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峻的、抽丝剥茧式的专业素养。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感到自己对“沟通”这个行为的理解被彻底拓宽了,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权力运作、利益协调乃至文化建构的核心场域。作者对于如何识别信息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体制层级中被“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这种细致程度足以让专业人士感到振奋。同时,它也为非专业读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入口,去理解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媒体事件背后,其实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与多方博弈的痕迹。这本书提供的“滤镜”,让读者得以清晰地审视现实的复杂性,而不是满足于简单的标签化解读。

评分

读完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迫切地想要推荐给那些长期从事国际关系、传播学乃至社会治理领域工作的朋友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地缘政治叙事的工具箱。它深刻地揭示了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今天,如何通过对“传播”这一媒介的精准控制或意外泄露,来实现复杂的“治理”目标。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或简单的操作指南,相反,它提出了一系列更深刻的疑问,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对“有效沟通”和“权力结构”的基本假设。全书的论证逻辑缜密而富有弹性,仿佛是在一个极其精密的机械内部观察齿轮是如何咬合、如何产生驱动力的。它不是一本“读完即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反复咀嚼、边做笔记边对照现实进行印证的案头之作,其长远的学术影响力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评分

这部作品的出现,仿佛为我们揭开了一幅复杂而宏大的时代画卷,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具体实践的梳理,更像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来理解当前全球性挑战下,不同力量层级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的。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它强迫你跳出传统地缘政治或纯粹环境科学的二元对立视角,去关注那些隐匿在表象之下的权力动态和信息流转机制。作者显然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去构建一个能够容纳多重变量的分析模型,这使得文本在理论深度上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度。对于任何一个关注未来趋势、试图穿透当前碎片化信息迷雾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的具体案例,更在于其方法论上的启发性。它似乎在暗示,要真正理解任何重大的全球议题,我们必须学会同时在微观的个体传播细节和宏观的国际博弈结构中进行切换和解码,这无疑是对现有研究范式的有力挑战和拓展,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忍不住要对其中提出的概念进行反复的推敲和印证。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笔触虽然保持着学术的严谨性,但在某些关键章节,作者流露出一种深刻的关怀与冷静的批判精神。它不像许多同类研究那样,将议题处理得仿佛是教科书上的标准化流程,而是充满了对现实世界中“人”的能动性的尊重。那种对信息流如何微妙地影响群体认知,进而反作用于顶层决策的描绘,极富张力。每次读到作者对某个微妙的语境变化进行精准定位时,我都感觉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这正是高水平研究的标志。这本书的论述过程充满了张力,因为它必须在描述既有体制的强大惯性与探讨未来变革的可能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挑战,却也因此收获巨大,它让你不仅“知道”了某事如何发生,更“理解”了为何会以这种特定方式发生,这才是区分优秀著作与平庸之作的关键所在。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本书对于“路径依赖”和“结构性制约”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它并非仅仅罗列了某个体系在应对挑战时所采取的具体步骤,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步骤是如何被历史的惯性、制度的刚性以及既有的信息生态所共同锁定的。这是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历史观,它提醒我们,任何看似果断的决策,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系列难以挣脱的“锁链”。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模型套用到我日常观察到的其他社会现象中去,发现这种双层博弈的视角具有惊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体现了这种双层性:一方面是宏大叙事的铺陈,另一方面是精准案例的解剖,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坚实的知识闭环。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宿命论,而是指向了在既有结构内寻找微小但关键的转折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行动者的巨大鼓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