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工程地质

陕北黄土工程地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治军,骆建文,李荣建,李喜安,耿生明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地质
  • 陕北黄土
  • 地质工程
  • 黄土工程
  • 地质灾害
  • 土力学
  • 岩土工程
  • 西北地质
  • 地基处理
  • 工程勘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ISBN:9787116102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53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3
字数:6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陕北黄土工程地质”属于区域工程地质范畴,陕北黄土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区域素以强烈的土壤侵蚀和频发的地质灾害而著称。由于缺乏全面的工程地质资料和系统的黄土力学强度理论,往往会给相关工程的问题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开展大量的野外调查、地质勘察、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陕北黄土工程地质》系统总结了陕北黄土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和区域地质发展史等资料,建立了陕北黄土地区黄土地层标准剖面,探讨了黄土湿陷性、渗透性和崩解性等水理性质,通过拉伸试验、扭剪试验、三轴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能综合考虑结构性黄土抗拉和抗剪特性的联合强度理论,结合黄土载荷试验和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新方法提H{了陕北黄土地基承载力新表,将陕北黄土地区进行了合理的工程地质分区,针对油区重点开采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
  《陕北黄土工程地质》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服务于长庆油区地面工程建设中的勘察和设计,亦可为地方政府在黄土区域的建设规划、勘察和设计中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
  《陕北黄土工程地质》可供工程地质、土木工程、公路铁道、水利工程和防灾与减灾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与科研人员阅读,亦可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地质勘察和岩土工程评价与分析方面的实用工具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
1.1 研究区范围及地理概况
1.2 地形地貌
1.2.1 构造堆积侵蚀地貌
1.2.2 现代构造(变形)地貌
1.2.3 湿陷变形地貌
1.2.4 侵蚀地貌
1.3 气候
1.3.1 气温
1.3.2 季节
1.3.3 霜期和无霜期
1.3.4 日照时间
1.3.5 风
1.3.6 降水
1.3.7 蒸发
1.4 水文
1.4.1 主要河流水系
1.4.2 泥沙
1.4.3 冰情
1.4.4 径流特征
1.4.5 天然湖泊
1.5 地质发展史
1.5.1 地质
1.5.2 地层
1.5.3 构造
1.6 水文地质
1.6.1 地下水类型
1.6.2 地下水补给量
1.6.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2 陕北黄土地层及标准剖面
2.1 第四纪划分
2.4 陕北地区典型剖面对比
2.5 陕北黄土地层的基本特征
2.5.1 基于野外调查的陕北黄土地层典型剖面对比
2.5.2 陕北地区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中黄土层的总体特征
2.5.3 陕北地区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中古土壤的特征
2.5.4 陕北黄土地层厚度特征
2.5.5 陕北黄土地层的粒度特征

3 黄土的水理性质
3.1 黄土湿陷性成因
3.1.1 黄土湿陷性研究的意义
3.1.2 黄土湿陷性成因机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3.1.3 基于微结构理论的黄土湿陷性成因
3.1.4 基于IPP图像处理软件的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定量分析
3.2 黄土渗透性试验
3.2.1 研究方法及试验内容
3.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黄土湿陷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3.3.1 研究意义
3.3.2 试验土样的基本性质
3.3.3 湿陷试验以及渗透试样的制备
3.3.4 湿陷后土体的渗透试验
3.3.5 湿陷对渗透系数影响的微观机理分析
3.4 黄土崩解动力学研究
3.4.1 研究意义
3.4.2 试验内容
3.4.3 结果与讨论
3.5 黄土大试块及原位崩解试验
3.5.1 大试块黄土崩解仪及崩解试验
3.5.2 原位崩解试验
3.5.3 基于大试块和原位崩解试验的黄土崩解机理
3.5.4 黄土崩解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
3.5.5 黄土崩解过程的边界效应
3.6 黄土抗冲性试验
3.6.1 黄土大试块冲刷试验
3.6.2 黄土地层原位冲刷试验

4 陕北黄土强度变形特性与增湿本构建模研究
4.1 黄土力学性质及研究现状
4.1.1 黄土的力学特性
4.1.2 非饱和结构性黄土边坡稳定性研究背景
……

5 陕北黄土地基承载力研究
6 陕北黄土工程地质分区
7 陕北部分油区工程地质

前言/序言

  陕北黄土工程地质属于区域工程地质范畴。区域工程地质对资源开发、土地使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生态环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科学地、合理地做好工程规划与工程建设,首先要全面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掌握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把建筑物特点与场地地质条件充分结合,通盘考虑,整体布局,科学规划。
  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西与甘肃省、东与山西省毗邻,南与渭南市、咸阳市相连接,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该区主要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级市,共辖25个县区,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45%。由于该区地处黄土高原的北部,属于不同典型地理单元的过渡区域,因此分布着十分复杂的地貌类型,除长城沿线分布的风沙地貌和部分山地地貌外,大部分地区分布着种类齐全的黄土地貌。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世界独一无二的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及著名的洛川黄土标准剖面即位于此区域。长期以来,该区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黄土力学与工程特性不可多得的理想天然试验场,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这里进行过许多开拓性工作,曾在黄土的成因、黄土地貌的形成演化、黄土地层层序学、黄土力学与工程特性等方面获得过许多奠基性的成果,为世界黄土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陕北黄土高原也因此在世界黄土研究领域久负盛名。
  长庆油田长期进行地面工程建设的实践表明,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无不受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制约,工程建设的方式、规模和类型依赖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工程地质资料的翔实与否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成本,只有正确认识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内在规律,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并妥善保护地质环境,达到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协调,同时也能够保证各类工程发挥其最大效益,因此陕北黄土工程地质评价是长庆油田陕北工区开展各类地面工程建设的必要前提。
  长庆油田陕北工区多数位于黄土地貌之上,在长期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类型工程问题,如黄土地基湿陷变形问题、黄土边坡灾害问题和黄土潜蚀问题等,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和系统的黄土力学强度理论,往往会给这些工程问题的处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长期困扰着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乃至运营。这些工程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对该区黄土工程地质特征缺乏研究和黄土力学强度缺乏全面系统的掌握所造成的。因此,通过深入研究该区黄土力学特性,全面把握陕北地区黄土力学性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黄土工程地质分区和综合评价,并使其及时有效地服务于长庆油田陕北工区的各类建设,是长庆油田陕北工区各项工程实践面临的、亟待完成的科技任务。
  鉴于此,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7月正式启动了“长庆油田陕北区黄土工程特性应用研究”科研项目,由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黄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密切合作,历时3年,圆满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研究项目首先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工程地质勘察、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系统总结了陕北黄土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区域地质发展史等资料;系统归纳总结了第四纪各地层的具体界限及其客观证据,建立了陕北黄土地区黄土地层标准剖面,为陕北黄土分布区的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各种试验手段对黄土湿陷性、渗透性和崩解性等水理性质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拉伸试验、扭剪试验、三轴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能综合考虑结构性黄土抗拉和抗剪强度的联合强度公式,并通过工程应用验证了其合理性,此外,将联合强度引入非线性邓肯一张模型中,建立了一种黄土非线性增湿本构模型;基于黄土地基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通过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新方法计算得到的地基承载力值与规范中承载力表的承载力值进行比较,提出了陕北黄土地基承载力新表;通过研究确立了陕北黄土区的工程地质分区原则,最终将陕北地区分为5个工程地质区14个亚区;针对长庆油田陕北工区重点开采区,进行了系统的工程地质分析和评价,全面揭示了油田重点开采区的工程地质特征。课题研究充分重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力图使研究成果直接、有效地服务于长庆油田陕北区各类地面工程建设及地方的经济发展。
  本书是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升华,研究成果将服务于长庆油田陕北工区地面工程建设中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实践。
  全书共分七章,前言由王治军、李荣建撰写,第一章由王治军、李喜安撰写;第二章由李喜安、王治军撰写;第三章由骆建文、李喜安撰写;第四章由李荣建、耿生明撰写;第五章由骆建文、李荣建撰写;第六章由王治军、骆建文、李喜安撰写;第七章由耿生明、李喜安撰写。另外,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杜志伟、潘俊义、朱桥川、赵胜杰,西安理工大学的刘军定、陈阳、李振菲、谈永光、刘振山、王帅帅、洪勃、王力、李林翠、郭泽泽等同志参与了项目研究及部分编写工作。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了许多前人研究成果,得到了研究单位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有力协助,使得项目能够顺利圆满完成预定目标,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丝绸之路沿线古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与保护研究》的图书简介。 --- 《丝绸之路沿线古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与保护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集考古发掘报告、年代学研究、文化交流史探讨与现代遗产保护技术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它聚焦于二十一世纪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沿线国家合作深化所取得的重大考古突破,特别是对那些长期被学术界忽视或仅有初步勘探的丝绸之路核心枢纽地带的古代城市遗址的深度挖掘与科学解读。 全书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线,系统梳理了自史前时代到中世纪晚期,丝绸之路上主要贸易节点城市(包括绿洲绿洲城市、高山通道要塞及河西走廊东段重要聚落)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了这些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从最初的绿洲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点,到跨文化技术与艺术交流的桥梁,再到不同帝国兴衰的见证者。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不仅呈现了详尽的考古发掘图纸、出土遗物分类与断代分析,更引入了近年来尖端技术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成果,如遥感技术(LiDAR)、地球物理勘探(GPR)在地下遗迹无损探测方面的应用,以及加速器质谱测年法(AMS)对有机样本的精确测年结果。 第一部分:遗址的重构与空间秩序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沿线古城聚落形态的变迁。通过对甘肃、新疆、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多处重要遗址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地理环境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例如,在极度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城市供水系统(坎儿井系统)的精妙设计如何决定了城市的生存半径与防御布局;而在相对湿润的河西走廊,军事屯垦制度下形成的“军城”与“民城”的叠合关系。 核心章节涵盖: 1. 绿洲城市的防御工事与水利结构分析: 对夯土城墙的结构力学分析,以及水渠网络对社会组织的影响。 2. 中亚粟特商贸网络中的“驿站城市”: 探讨昭武九姓的定居点特征,以及其在长途贸易中的中转功能。 3. 佛教艺术的西传路径与城市景观: 通过对佛寺遗址的考古学观察,还原城市中宗教建筑的空间分布与功能演变。 第二部分:物质文化与交流的“时间切片”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对出土文物的年代学归类与文化溯源。研究团队通过对陶瓷器、金属器、纺织品残片以及钱币窖藏的系统整理,精确勾勒出文化传播的“时间切片”。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陶器谱系的变迁: 追踪东汉至唐代,中原制瓷技术向西传播的轨迹,以及西域本土制陶业吸收外来风格的实例研究。特别关注了带有波斯萨珊王朝风格的玻璃器和当地制作的仿制品。 文字与书写媒介: 详述了佉卢文、粟特文、古藏文等多种文字材料的发现地、载体(木牍、纸张、丝帛)及内容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行政与商业活动的面貌。 技术转移的实证: 选取了金属冶炼技术、玻璃制造工艺(如中亚流行的“彩条纹玻璃”)在不同遗址间的分布差异,论证了技术工匠的流动性。 第三部分:遗产保护的挑战与未来路径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对这些脆弱遗产的现代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探讨。鉴于许多丝绸之路遗址位于地质活动频繁或气候条件极端的地区,传统保护方法面临巨大挑战。 本章汇集了跨学科的解决方案: 1. 环境侵蚀模拟与应对: 利用气候模型预测风沙、盐渍化对土遗址的长期影响,并测试了新型的物理加固材料(如纳米材料、生物胶结物)的应用效果。 2. 数字化建档与虚拟重建: 系统介绍了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对重点遗址进行的精确三维建模工作,展示了如何构建高精度的数字档案库,以应对不可避免的自然损毁。 3. 社区参与式保护模式: 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遗址的考古发掘、旅游开发与当地社区(尤其是牧民、农耕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本书不仅是考古学家的案头工具书,也是历史地理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和遗产保护规划师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为理解古代欧亚大陆文明的交融互动提供了最新的、多维度的视角。 --- (全书预计字数:约 150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高陡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与加固技术》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重新认识。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极强的地域针对性和案例的真实性。作者显然是一位常年与山体打交道的专家,他的文字中带着一股子风尘仆仆的气息。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崩塌模式——如旋转滑动、楔形破坏以及牵引式破坏——的分类和识别,逻辑性极强,结合了大量的现场照片和三维扫描数据,使得识别过程变得直观易懂。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预应力锚索”应用的章节,作者没有将锚固技术视为一个固定的公式套用,而是强调了锚固的“动态响应”——即锚索张力如何随着边坡位移和岩体应力场变化而调整。这种动态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边坡支护的理解。全书的叙述节奏是紧凑而有力的,不拖泥带水,直击工程难题的核心。对于那些需要在复杂山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敬畏自然的职业态度,它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评估风险,并在与山体共存的过程中,找到最安全、最经济的平衡点。

评分

翻开这本新近拜读的《地质力学导论》,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的叙事风格如同老中医把脉,稳健而又不失精准。整本书的脉络清晰得如同早晨被露水洗刷过的山峦,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毫不拖沓。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应力与应变”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简直是化繁为简的典范。我原本以为这块内容会是枯燥的数学公式堆砌,但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大量工程实例,比如隧道开挖时的岩体响应,桥梁基础的沉降分析,使得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他没有满足于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力学原理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呼吸”和“作用”。读到关于结构面力学的那一章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岩石力学实验室,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节理角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决定性影响,那种知识的渗透感,让人忍不住放下笔,陷入深思。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像是一本技艺精湛的工匠手册,指导着我们如何去“倾听”岩石的语言,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驯服大地的力量。对于任何想在岩土工程领域有所建树的同仁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良友,它的深度与广度,足以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

最近研读的《场地地震响应与地基液化评估》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核心魅力在于对不确定性的精确量化。在地震工程这个充满变数的领域,如何将随机的地震波与场地的复杂条件结合起来,是最大的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在介绍“场地效应”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等效剪切波速概念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深部基岩对近地表土层地震响应的频域影响,这一点对于城市高层建筑的设计至关重要。更具启发性的是,书中对“液化潜力评估”的论述。作者详细对比了基于应力控制(如SPT/CPT数据)和基于应变控制的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并给出了在不同工程类别下推荐的判别指标。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体现了作者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全书的文风是冷静且数据驱动的,每一结论都似乎建立在一组坚实的试验数据和严密的概率模型之上,给人以极强的信任感。它成功地将地震工程的理论前沿与工程实践中的风险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是帮助我们准确预测和防御地下灾害的利器。

评分

不得不提一下我最近翻阅的这本《水利工程中的渗流控制技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把研究的焦点完全聚焦在了“水”与“土”的无声博弈上。不同于侧重于宏大结构设计的书籍,它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了那些常常被忽视,但却关乎工程成败的关键细节——渗透水流。书中关于“管涌”现象的描述,细致入微到了每一个颗粒的迁移过程,作者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将地下水流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破坏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它对“粘土防渗墙”设计参数敏感性的分析。通过一系列参数敏感性研究,作者清晰地指出了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墙体深度、厚度以及接缝处理对防渗效率的影响曲线,这些直观的图表,比任何冗长的文字都更具指导意义。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偏向于“问题导向”的,每提出一个渗流问题,都会紧接着给出多种可行的工程对策,并对每种对策的适用性、经济性进行深入的比较。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让你在面对复杂水工结构渗漏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最可靠的解决路径。

评分

拿到《现代结构工程中的非线性分析》这本书时,我原本抱持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非线性”这个词汇在我的认知里,常常与晦涩难懂划等号。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巨著,反而像是一位耐心十足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复杂的计算世界。作者在阐述有限元方法(FEM)时,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矩阵方程,而是从最基础的能量平衡原理入手,用图形化的方式解释了单元的插值函数是如何构建的。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书中对弹塑性本构模型的讨论。他通过对比不同屈服准则(如Von Mises和Tresca)在模拟钢结构屈曲过程中的差异,生动地展示了模型选择对计算结果的巨大影响。这种对比分析,远比单纯罗列公式来得更有说服力。读完关于时间相关效应和蠕变的那几节,我才真正理解了长期荷载下结构行为的微妙变化。全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严谨的,但又不失一种知识的激情,仿佛作者自己也在与你一同探索这些复杂问题的解,而不是冷冰冰地告知答案。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让人在敬佩作者功底的同时,也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