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原理与方法》是为大气科学本科生的雷达气象学课程编写的教材。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组成、探测原理、探测方法和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对流云、冰雹云、暴雨、下击暴流、龙卷和台风等不同天气系统中的探测应用。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原理与方法》可作为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数值天气预报、极端天气与气象灾害、资料分析与同化、大气辐射与遥感、大气物理、大气探测等研究方向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天气雷达发展历史
§1.3 天气雷达工作原理
§1.4 天气雷达的结构和组成
§1.5 天气雷达的选址与运行模式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天气雷达探测大气的基础知识
§2.1 散射
§2.2 衰减
§2.3 折射
§2.4 雷达探测中的几个问题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天气雷达气象方程
§3.1 单个粒子的雷达气象方程
§3.2 粒子群的雷达气象方程
§3.3 考虑充塞和衰减的雷达气象方程
§3.4 雷达气象方程的影响因子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多普勒天气雷达
§4.1 多普勒效应
§4.2 多普勒速度探测方法
§4.3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的限制
§4.4 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取样技术
§4.5 距离去折叠技术
§4.6 速度退模糊技术
§4.7 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探测技术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与算法
§5.1 基本产品
§5.2 一些算法简单的导出产品
§5.3 风暴单体识别与跟踪算法及其产品
§5.4 冰雹探测算法及产品
§5.5 降水处理算法及其产品
§5.6 VAD风廓线算法及产品
§5.7 中气旋算法及产品
§5.8 龙卷探测算法及产品
§5.9 组网拼图产品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回波识别技术
§6.1 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分析技术
§6.2 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场分析技术
§6.3 天气雷达回波的分类
§6.4 降水回波
§6.5 天气雷达上典型的风场分析
§6.6 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可靠性检查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天气系统的回波特征
§7.1 天气雷达探测对流云
§7.2 天气雷达探测冰雹云
§7.3 天气雷达探测暴雨
§7.4 天气雷达探测下击暴流
§7.5 天气雷达探测龙卷
§7.6 天气雷达探测台风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雷达气象学是利用天气雷达,进行大气探测和研究雷达波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和天气学等共同研究的一个分支。
基于气象目标物(如云、雾、雨、雪、雹等)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天气雷达能够获得各种天气现象的物理状态及其演变资料,目前其已成为大气科学研究和日常气象业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重要探测工具,特别是在研究降水的形成、分析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警戒风害和冰雹相伴随的灾害性强对流天气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雷达气象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积累和雷达气象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我们为大气科学本科生的雷达气象学课程编写了这本《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原理与方法》教材。
雷达气象学是大气科学各专业的专业课。编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及教学实践,从基础和应用出发,力求该教材简洁实用、浅显易懂、便于自学,为大气科学各专业的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教材共分7章。第1章绪论,分别论述了天气雷达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工作原理。第2-3章,详细介绍了天气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第4-6章,详细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7章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对流云、冰雹云、暴雨,下击暴流、龙卷和台风等不同天气系统中的探测应用。每章都配有习题,以便读者复习和练习。
本教材由张文煜和袁铁执笔编写。限于编者的知识和经验,书中难免有不少缺点和错误,热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曾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指南、手册、教材和专著六十多种,这些著作中许多精辟的论述和图件,都融入了本教材,参考书目中列出了这些著作,在此谨向上述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远航灯塔:现代导航技术前沿与实践 图书简介 《远航灯塔:现代导航技术前沿与实践》是一部深入探讨当代导航技术体系、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航海、航空、空间探测、高精度测绘以及智能交通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和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与时俱进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导航技术基石与演进 本书首先回顾了导航技术的历史脉络,从传统的天文导航、地文导航,逐步过渡到现代的无线电导航系统。重点剖析了经典导航系统,如超远程导航(LORAN-C、Omega)的原理、局限性及其逐步退役的必然性。 一、导航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明确定义了导航、定位、授时(PNT)三者的内在联系。系统性地介绍了按参考系(惯性、卫星、地面基站)和按信息载体(电磁波、惯性元件、光学)划分的导航系统分类法。 二、地球物理基础与坐标转换: 详细阐述了导航系统赖以运行的地球参考框架。包括大地水准面、椭球参考系(WGS84等)的建立,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之间的精确转换方法,以及地球定向参数(如章动、岁差)对高精度定位的影响与修正模型。这部分内容强调了物理模型在保证导航精度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部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深度剖析 本书将大量篇幅聚焦于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涵盖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洲伽利略(Galileo)以及中国北斗(BDS)四大系统,并探讨了区域导航增强系统(如SBAS)。 三、卫星信号的产生与传播: 深入解析了导航电文的结构、卫星星历的意义、导航信号的调制解调技术(如伪随机噪声码)。详细比较了不同系统采用的信号体制(如CDMA与FDMA的区别),以及信号在对流层和电离层中传播时产生的延迟误差模型和校正技术。 四、接收机原理与定位解算: 全面介绍了导航接收机的硬件架构,从射频前端到基带处理。核心内容聚焦于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的获取、数据平滑与滤波。着重讲解了最小二乘法、卡尔曼滤波在定位解算中的应用,并详细推导了单频、双频定位的精度差异及定性分析。 五、抗干扰与增强技术: 鉴于GNSS易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影响,本书专门设立章节讨论增强技术。包括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的地面基站网络构建、实时动态定位(RTK)的工作流程、网络RTK(NRTK)的数据处理链条,以及抗欺骗(Anti-Spoofing)和抗干扰(Anti-Jamming)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硬件实现方法。 第三部分:惯性导航系统(INS)与组合导航 惯性导航作为自主、连续、高动态响应的导航技术,与卫星导航形成关键互补。 六、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 详细阐述了陀螺仪(光纤陀螺、环形激光陀螺)和加速度计(振动式、半导体式)的工作原理、误差源分析(如漂移、标度因数误差)。讲解了导航坐标系与平台对准过程中的误差传递模型。 七、组合导航技术: 组合导航是现代PNT系统的核心。本书系统比较了串联(Series)、并联(Parallel)和混合(Update)三种组合架构的优缺点。重点阐述了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和无迹卡尔曼滤波(UKF)在融合INS和GNSS数据流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状态向量的定义、量测更新的步骤,以及如何有效利用INS的短期高频特性弥补GNSS的瞬时失效。 第四部分:新型导航技术与未来趋势 随着技术的迭代,对定位精度和鲁棒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新的导航补充技术应运而生。 八、无GPS环境下的自主导航: 深入探讨了在卫星信号被遮挡或压制环境下可行的替代方案。包括可见光导航(VSLAM/LiDAR)、磁场导航(地磁异常特征匹配)、天文导航的现代化改进、以及基于地面无线网络(如Wi-Fi、蓝牙、UWB)的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 九、高精度时频基准: 强调授时在现代导航中的关键作用。介绍了原子钟(铷原子钟、铯原子钟)的原理,以及新型光学钟在未来高精度授时标准中的潜力。阐述了同步技术(如PTP、NTP)在保持地面基础设施与卫星系统时间一致性方面的重要性。 十、导航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 探讨了导航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性能评估方法。分析了导航系统失效模式(如GNSS信号丢失、INS漂移过大)对下游应用(如自动驾驶、精准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容错与多源异构系统设计的工程考量。 《远航灯塔:现代导航技术前沿与实践》通过扎实的理论推导、详尽的工程案例分析和对前沿研究方向的系统梳理,旨在成为相关领域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进阶参考读物。它不仅教授“如何做导航计算”,更深入解析“为什么是这种方法”,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且具备前瞻性的现代导航技术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