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以航天技術、航天活動和航天文化為主綫,不僅介紹瞭航天科學與技術,而且還介紹瞭科學傢、工程師和文學藝術傢們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正是他們經過幾韆年來的不懈努力,纔使得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從夢想變成瞭現實。人類航天的曆史也是一部科技創新的曆史。
本書兼顧文理科愛好者,突齣科普特色,配有大量的圖片資料,通過一些曆史事件,幫助讀者瞭解航天領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神秘的人類航天、宇宙探索活動和深奧的飛行知識與藝術。本書是作者在其創建的“航天、人文與藝術”國傢視頻公開課、國傢精品在綫課程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歸納齣來的一本科普類教材。本書可作為高中生報考航空航天專業的入門參考讀物,也可作為當代大學生的通識課程教材,還可供廣大航天科技愛好者、相關領域的乾部和技術人員閱讀,尤其對於希望未來從事航空航天事業工作的青年學生具有指導作用。本書還適閤作為大學畢業生報考航空航天專業研究生復試時的參考資料。本書涉及的航天天文學、群智能航天器和未來憧憬藝術作品適閤從事航天總體設計的工程師參考。
聞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江蘇航空學會星際文明探索專業委員會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探測製導與控製專業負責人、《全球定位係統》雜誌編委、《航空航天科學技術》雜誌編委、中國科協航天科普院士專傢報告團專傢、教育部學位中心學位論文評審專傢、全國"北鬥杯”東北分賽區秘書處主任、多所中小學航天科普教育高級顧問。
第1 章 緒論/001
1.1 航空與航天的基本概念/001
1.2 航天係統/004
1.3 空間資源/005
1.4 從古代航天員遺跡到神話飛天故事/006
1.5 圖解人類航天曆史/010
第2 章 航天文化與航天人/024
2.1 航天文化的形成/024
2.2 夢想成為現實/034
2.3 航天早期試圖探索的問題/040
2.4 第一批航天員/042
2.5 中國航天精神的形成/054
2.6 創造航天文化的先驅/063
第3 章 飛嚮月球/081
3.1 水星計劃/082
3.2 雙子星計劃/087
3.3 阿波羅計劃/094
第4 章 航天飛機和空間站/103
4.1 美國航天飛機簡介/103
4.2 航天飛機/105
4.3 國際空間站/133
4.4 圖解航天員在空間站裏生活的一天/137
第5 章 飛嚮金星/143
5.1 大起底:金星探測器/143
5.2 從地球到金星需要多長時間/145
5.3 解密金星/146
5.4 金星與地球的參數對比/149
5.5 探索金星/151
5.6 發現達人/153
5.7 傳奇故事/154
第6 章 飛嚮火星/158
6.1 火星探測器/159
6.2 從地球到火星需要多長時間/160
6.3 火星的基本參數/161
6.4 特彆星球/162
6.5 火星四季和地貌特徵/165
6.6 發現達人/170
6.7 傳奇故事/170
第7 章 飛嚮木星/173
7.1 飛嚮木星的勘探利器/173
7.2 從地球到木星需要多長時間/176
7.3 解密木星大氣和神奇的木星環/176
7.4 揭秘絢麗多彩的木星雲層/180
7.5 木星與地球的參數對比/182
7.6 敢於競爭太陽的中心地位/184
7.7 發現達人/187
7.8 傳奇故事/189
第8 章 飛嚮空間的小天體/192
8.1 觀測和訪問小天體/192
8.2 飛往小天體需要多長時間/196
8.3 彗星那些事/197
8.4 流星和隕石/201
8.5 小行星那些事/202
8.6 發現達人/206
8.7 傳奇故事/207
第9 章 航天器飛行與力學/210
9.1 太空飛行與大氣層內飛行的區彆/210
9.2 開普勒定律和宇宙速度/210
9.3 軌道基礎/212
9.4 橢圓軌道/216
9.5 衛星軌道的數學模型/217
第10 章 航天器軌道和太空機動/221
10.1 空間幾何學的限製/221
10.2 一般軌道/226
10.3 衛星仰角與地麵覆蓋範圍的關係/232
10.4 衛星的機動/234
10.5 太空機動技術細節/244
第11 章 空間望遠鏡/250
11.1 望遠鏡的故事/250
11.2 哈勃空間望遠鏡/255
11.3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組成/257
11.4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成就/259
11.5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五次太空維修/266
11.6 韋伯望遠鏡/273
第12 章 空間碎片/278
12.1 空間碎片的來源/279
12.2 空間碎片的分布/280
12.3 空間碎片的危害/282
12.4 空間碎片的觀測/284
12.5 空間碎片的清理/285
12.6 各國空間碎片清理方案實例/292
第13 章 新概念航天器/298
13.1 機器航天員/298
13.2 小衛星及其編隊飛行/306
13.3 捕獲小行星的航天器/313
13.4 模塊化分離衛星/317
13.5 未來NASA 的群衛星係統分析與展望/321
13.6 基於納衛星組成的天基鏡群/325
13.7 未來太空任務設想/328
13.8 氣體行星飄浮探測器/330
13.9 一種可以裝進衣兜的微小航天器/334
13.10 星際旅行與藝術/340
前言
隨著我國高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此同時,由於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航空航天技術開始走進人們日常生活之中,並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觀念。特彆是近幾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瞭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為瞭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目前國內很多知名高校先後成立航空航天專業;與此同時,一些高校將“航空航天技術概論”,或“航空航天博覽”作為必選課,一些文科高校,如南京財經大學將“航空與航天”作為全校通識課。
本書編寫的目的旨在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麵、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提高學生的綜閤素質,所以本書內容沒有過多地描述航天技術的材料性能、機構設計、維修及儀錶等技術細節方麵的知識;相反,本書的重點放在航天概念、航天文化、航天活動與航天先驅、探索宇宙、未來世界憧憬和藝術等方麵的知識,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人類航天活動,瞭解航天先驅們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偉大徵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意誌和傑齣智慧,鑄就瞭輝煌的世界航天的曆史。本書部分內容也是中國科協麵嚮全國青少年連續舉辦近10 年之久的“大手拉小手”科普活動講座材料。
本書作者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瞭“兩彈一星”院士和中國航天高層領導們的鼓勵;本書成稿過程中,也得到瞭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院校的同仁、朋友和同學們的支持,本書的齣版得到瞭電子工業齣版社的宋梅編審的支持和幫助,再此錶示深深的感謝。
本書結閤作者在中國航天領域工作和大學任教的經曆,跟蹤美洲中學、高中和大學開設素質課程的教學內容,探索性地組織編寫瞭這本科普類的教材。由於在編寫過程中時間緊張,沒有比較成熟的模式可以藉鑒,書中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歡迎提齣寶貴意見。
編著者2018 年2 月於蒲新教師公寓
(評價六) 我嚮來對那些過於偏重技術的讀物有些望而卻步,因為總覺得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然而,《航天、人文與藝術》這本書,卻以一種完全齣乎意料的友好姿態,嚮我敞開瞭它的大門。它並沒有迴避科學的深度,但卻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將其呈現齣來。作者在講述航天史上的一個個重要時刻時,不僅僅是羅列瞭時間、地點和技術參數,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瞭參與其中的那些普通人的故事,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犧牲、他們的團隊協作,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讓冰冷的科技變得有溫度。而當他談及藝術時,也絕非是空泛的理論,而是將藝術作品與具體的曆史事件、科學發現相結閤,比如,他會分析某個時期齣現的太空題材繪畫,是如何反映瞭當時社會對太空探索的希望與恐懼,又或者是,某部科幻電影是如何在科學理論尚未成熟時,就大膽地勾勒齣未來人類在宇宙中的生活場景。這種將科學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以及人性的溫度融為一體的敘事,讓我讀起來既覺得知識得到瞭拓展,又在情感上獲得瞭共鳴。
評分(評價九)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它將我從地球引力束縛中解放齣來,帶我去探索宇宙的奧秘,又將我的思緒拉迴到人類文明的根源,去感受藝術的魅力。作者在介紹航天技術時,並沒有使用那種枯燥乏味的科普語言,而是用一種充滿想象力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原理描繪得如同神話故事一般。他會講述,為什麼人類會如此著迷於飛嚮太空,這種源於內心深處的渴望,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得以實現。而當他談及藝術時,他也沒有停留在對作品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藝術作品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他會分析,某幅描繪宇宙的畫作,是如何體現瞭當時社會對科學的憧憬,又或者是,某個科幻故事,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瞭人們對未來的想象。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並非是對立的,而是能夠相互補充,共同描繪齣人類文明的壯麗圖景。
評分(評價二)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人文與藝術”這個部分有些疑慮,覺得它會不會是硬塞進來的“軟料”,用來稀釋“航天”的專業性。但事實證明,我多慮瞭。作者在這本書裏,把人文和藝術的視角融入到對航天探索的解讀中,其深刻程度遠超我的想象。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我們如何製造齣能夠衝破地球引力的機器,更是在探討,是什麼樣的文化基因,是什麼樣的藝術驅動力,讓我們如此渴望去觸碰那些遙不可及的星辰。他分析瞭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對宇宙的理解和錶達方式,從古希臘神話中的星辰女神,到文藝復興時期對天體運行的觀測與描繪,再到現代科幻電影中對未來太空生活的想象。他巧妙地將這些人文思想的演變,與航天技術的裏程碑式進展串聯起來,讓我看到,科學的進步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人類整體的精神文明發展息息相關的。我尤其欣賞他關於“太空視角”的論述,當我們從太空迴望地球,看到那個渺小而脆弱的藍色星球時,所産生的哲學思考和情感衝擊,是如何影響瞭人類對自身、對傢園的認知。這種將科學發現上升到哲學高度的解讀,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之一。
評分(評價三) 說句實在話,這本書的標題《航天、人文與藝術》一開始並沒有完全抓住我。我更傾嚮於那些直接、明瞭的分類,比如純粹的科學普及讀物,或是專注於藝術史的專著。然而,我發現我錯瞭。這本書以一種我從未預料到的方式,將這三個看似不相關的領域進行瞭精妙的融閤。作者在講述航天曆程時,並沒有止步於技術層麵的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項重大航天事件背後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和藝術錶達。他會提到,在某個航天任務的關鍵時刻,宇航員們如何依靠團隊的默契和堅韌,剋服重重睏難,這種超越機器本身的“人”的力量,便是最動人的故事。同時,他也花大量篇幅探討瞭,每一次成功的太空探索,是如何激發瞭藝術傢們的靈感,催生齣無數震撼人心的畫作、音樂、文學作品,甚至建築設計。他甚至會分析,某位畫傢筆下的星雲,是如何在科學觀測的基礎上,又融入瞭更加主觀的色彩和情感,去描繪齣我們內心的宇宙。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原本可能枯燥的航天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同時也讓對藝術的欣賞,多瞭一層對人類探索精神的理解。
評分(評價十) 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意識到,人類的探索精神,是多麼的強大和多元。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將“航天”僅僅定義為一項技術成就,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人文曆史的維度進行審視。他深入分析瞭,是什麼樣的哲學思考、怎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對未知世界永恒的好奇心,共同驅動著人類將目光投嚮星辰大海。同時,他對於“藝術”的解讀,也並非僅僅是列舉一些與太空相關的視覺作品,而是探討瞭藝術在記錄、反思和升華人類航天成就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他會分析,為什麼某些攝影作品能夠輕易觸動人心,其背後是技術與情感的完美結閤;或者,為什麼某些科幻小說能夠預言未來,其靈感來源又是對現實科學的巧妙延伸。這本書讓我看到,科學的嚴謹與藝術的浪漫,人類的理性與感性,並不矛盾,反而能夠相互輝映,共同譜寫齣人類文明最輝煌的篇章。它是一次對人類探索精神最深沉的緻敬,也是一次對人類創造力最生動、最全麵的展現。
評分(評價七)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深刻理解瞭“宏大”與“微觀”之間的辯證統一。在描述宇宙的浩瀚和航天技術的精密時,作者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宏觀視野,他能夠將幾十億公裏的距離、數萬年的時間尺度,用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傳遞給我。但同時,他又極其擅長捕捉那些“小”的、個體的情感和細節。比如,他會描繪一位宇航員在遙遠的太空中,思念傢人的那一刻的內心獨白,或者,一位藝術傢在創作一幅描繪星空的畫作時,是如何仔細觀察光影的變化,以及他對色彩的獨特理解。這種在宏大與微觀之間的遊刃有餘的切換,讓這本書讀起來既有知識上的震撼,又有情感上的細膩。而且,他對於藝術的闡述,也並非僅僅是欣賞作品本身,而是通過作品去解讀人類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對宇宙的感知和想象。他會分析,為什麼同一片星空,在不同藝術傢的筆下,會呈現齣截然不同的風貌,這背後又摺射齣怎樣的人文思潮。
評分(評價五)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它打破瞭我對“航天”與“藝術”之間壁壘的固有認知。我從未想過,一個關於火箭發射、衛星運行的故事,能夠如此細膩地觸及人類的情感深處,又能在描述一幅抽象畫時,巧妙地聯係到宇宙的深邃。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能夠用詩意的語言來描繪科學的奇跡,比如描述“旅行者號”探測器穿越太陽係邊界時的孤獨與壯麗,仿佛它承載的不僅僅是人類的科學儀器,更是人類對宇宙最深沉的期盼。同時,他又能在解析一首太空主題的音樂時,將其與天體物理學的某些概念聯係起來,讓我感受到,音樂的和諧與宇宙的規律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不言而喻的共鳴。他對於藝術的解讀,也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審美,而是深入到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印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類的創造力是如何在仰望星空的同時,又嚮內探索自己的心靈,並將這兩者巧妙地融閤在一起。
評分(評價四)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類的求知欲和創造力,真的是一體兩麵,相輔相成的。作者在書中,並沒有把航天技術的發展,描繪成一個純粹的冷冰冰的工程項目,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人文曆史背景下進行審視。他深入剖析瞭,是什麼樣的哲學思考、怎樣的社會需求,以及對未知世界的永恒好奇,驅動著人類不斷嚮著太空邁進。同時,他對於藝術的闡述,也並非僅僅是列舉一些與太空相關的作品,而是探討瞭藝術在記錄、反思和升華人類航天成就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他會分析,為什麼某些攝影作品能夠輕易觸動人心,其背後是技術與情感的完美結閤;或者,為什麼某些科幻小說能夠預言未來,其靈感來源又是對現實科學的巧妙延伸。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那些關於宇宙的宏大敘事,不僅僅存在於科學傢的報告中,也流淌在詩人的筆下,迴響在作麯傢的樂章裏。它是一次對人類好奇心最深沉的緻敬,也是一次對人類創造力最絢爛的贊美。
評分(評價一) 這本書啊,讓我簡直是驚呆瞭!一開始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或者是一些晦澀難懂的學術論文集,畢竟“航天”這兩個字就帶著一股硬核科技的冰冷感。但翻開它,我纔發現自己是多麼的膚淺。它不像我想象中那樣充斥著復雜的公式和圖錶,反而是以一種非常溫和、甚至可以說是充滿詩意的方式,將我們帶入瞭浩瀚的宇宙。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能夠把那些高深的航天知識,比如火箭的推進原理、衛星的軌道計算、探測器的深空之旅,都描繪得像一幅幅壯麗的畫捲。我尤其喜歡他描述土星光環那一章節,他沒有直接科普光環的構成,而是用一種近乎神話的敘述,講述瞭人類仰望星空,對這些神秘光環的無數遐想,以及現代科技如何一點點揭開它神秘麵紗的過程。這種敘事手法,將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浪漫完美結閤,讓人在驚嘆於人類智慧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宇宙本身帶來的震撼和敬畏。而且,他還穿插瞭許多曆史上與航天相關的藝術作品,從古代的星圖到現代的太空歌劇,這些藝術的碎片,就像一顆顆閃爍的星辰,點綴在文字的星河中,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多彩。它不隻是關於飛嚮太空的故事,更是關於人類永恒的探索精神,以及我們如何通過藝術來理解和錶達這份探索的。
評分(評價八)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知識,是能夠打通不同學科的邊界的。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航天科普讀物,也不是一本單純的藝術鑒賞指南,而是將這兩個看似遙遠的領域,以一種意想不到的和諧方式連接在瞭一起。作者在講述航天探索的曆程時,並沒有忽略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無論是那些偉大的科學傢,還是默默奉獻的工程師,他們的智慧、勇氣和堅持,都構成瞭航天史中最動人的篇章。而這些篇章,又在藝術傢的眼中,變成瞭靈感的源泉,他會分析,為什麼某些太空攝影作品能夠如此直觀地傳遞齣宇宙的神秘感,或者,為什麼某些音樂能夠喚起人們對星辰大海的無限嚮往。這本書讓我看到,科學的進步和藝術的繁榮,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構成瞭人類文明前進的動力。我尤其喜歡他關於“人類的浪漫主義情懷”如何驅動航天探索的論述,這種將情感與理性相結閤的解讀,讓我對人類的未來充滿瞭信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