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文与艺术

航天、人文与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新 著
图书标签:
  • 航天
  • 人文
  • 艺术
  • 科技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设计
  • 未来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97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04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4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既可作为大学

本书是以航天技术、航天活动和航天文化为主线,不仅介绍了航天科学与技术,而且还介绍了科学家、工程师和文学艺术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正是他们经过几千年来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航天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创新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兼顾文理科爱好者,突出科普特色,配有大量的图片资料,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帮助读者了解航天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神秘的人类航天、宇宙探索活动和深奥的飞行知识与艺术。本书是作者在其创建的“航天、人文与艺术”国家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归纳出来的一本科普类教材。本书可作为高中生报考航空航天专业的入门参考读物,也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通识课程教材,还可供广大航天科技爱好者、相关领域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阅读,尤其对于希望未来从事航空航天事业工作的青年学生具有指导作用。本书还适合作为大学毕业生报考航空航天专业研究生复试时的参考资料。本书涉及的航天天文学、群智能航天器和未来憧憬艺术作品适合从事航天总体设计的工程师参考。

作者简介

闻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江苏航空学会星际文明探索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探测制导与控制专业负责人、《全球定位系统》杂志编委、《航空航天科学技术》杂志编委、中国科协航天科普院士专家报告团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全国"北斗杯”东北分赛区秘书处主任、多所中小学航天科普教育高级顾问。

目录

第1 章 绪论/001
1.1 航空与航天的基本概念/001
1.2 航天系统/004
1.3 空间资源/005
1.4 从古代航天员遗迹到神话飞天故事/006
1.5 图解人类航天历史/010

第2 章 航天文化与航天人/024
2.1 航天文化的形成/024
2.2 梦想成为现实/034
2.3 航天早期试图探索的问题/040
2.4 第一批航天员/042
2.5 中国航天精神的形成/054
2.6 创造航天文化的先驱/063

第3 章 飞向月球/081
3.1 水星计划/082
3.2 双子星计划/087
3.3 阿波罗计划/094

第4 章 航天飞机和空间站/103
4.1 美国航天飞机简介/103
4.2 航天飞机/105
4.3 国际空间站/133
4.4 图解航天员在空间站里生活的一天/137

第5 章 飞向金星/143
5.1 大起底:金星探测器/143
5.2 从地球到金星需要多长时间/145
5.3 解密金星/146
5.4 金星与地球的参数对比/149
5.5 探索金星/151
5.6 发现达人/153
5.7 传奇故事/154

第6 章 飞向火星/158
6.1 火星探测器/159
6.2 从地球到火星需要多长时间/160
6.3 火星的基本参数/161
6.4 特别星球/162
6.5 火星四季和地貌特征/165
6.6 发现达人/170
6.7 传奇故事/170

第7 章 飞向木星/173
7.1 飞向木星的勘探利器/173
7.2 从地球到木星需要多长时间/176
7.3 解密木星大气和神奇的木星环/176
7.4 揭秘绚丽多彩的木星云层/180
7.5 木星与地球的参数对比/182
7.6 敢于竞争太阳的中心地位/184
7.7 发现达人/187
7.8 传奇故事/189

第8 章 飞向空间的小天体/192
8.1 观测和访问小天体/192
8.2 飞往小天体需要多长时间/196
8.3 彗星那些事/197
8.4 流星和陨石/201
8.5 小行星那些事/202
8.6 发现达人/206
8.7 传奇故事/207

第9 章 航天器飞行与力学/210
9.1 太空飞行与大气层内飞行的区别/210
9.2 开普勒定律和宇宙速度/210
9.3 轨道基础/212
9.4 椭圆轨道/216
9.5 卫星轨道的数学模型/217

第10 章 航天器轨道和太空机动/221
10.1 空间几何学的限制/221
10.2 一般轨道/226
10.3 卫星仰角与地面覆盖范围的关系/232
10.4 卫星的机动/234
10.5 太空机动技术细节/244

第11 章 空间望远镜/250
11.1 望远镜的故事/250
11.2 哈勃空间望远镜/255
11.3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组成/257
11.4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成就/259
11.5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五次太空维修/266
11.6 韦伯望远镜/273

第12 章 空间碎片/278
12.1 空间碎片的来源/279
12.2 空间碎片的分布/280
12.3 空间碎片的危害/282
12.4 空间碎片的观测/284
12.5 空间碎片的清理/285
12.6 各国空间碎片清理方案实例/292

第13 章 新概念航天器/298
13.1 机器航天员/298
13.2 小卫星及其编队飞行/306
13.3 捕获小行星的航天器/313
13.4 模块化分离卫星/317
13.5 未来NASA 的群卫星系统分析与展望/321
13.6 基于纳卫星组成的天基镜群/325
13.7 未来太空任务设想/328
13.8 气体行星飘浮探测器/330
13.9 一种可以装进衣兜的微小航天器/334
13.10 星际旅行与艺术/340

前言/序言

前言

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开始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并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先后成立航空航天专业;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将“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或“航空航天博览”作为必选课,一些文科高校,如南京财经大学将“航空与航天”作为全校通识课。

本书编写的目的旨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本书内容没有过多地描述航天技术的材料性能、机构设计、维修及仪表等技术细节方面的知识;相反,本书的重点放在航天概念、航天文化、航天活动与航天先驱、探索宇宙、未来世界憧憬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人类航天活动,了解航天先驱们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辉煌的世界航天的历史。本书部分内容也是中国科协面向全国青少年连续举办近10 年之久的“大手拉小手”科普活动讲座材料。

本书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两弹一星”院士和中国航天高层领导们的鼓励;本书成稿过程中,也得到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的同仁、朋友和同学们的支持,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宋梅编审的支持和帮助,再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本书结合作者在中国航天领域工作和大学任教的经历,跟踪美洲中学、高中和大学开设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探索性地组织编写了这本科普类的教材。由于在编写过程中时间紧张,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书中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编著者2018 年2 月于蒲新教师公寓


《失落的星尘》 序言 在人类追逐星辰的漫漫征途中,总有一些未被书写的篇章,一些被遗忘的歌谣,一些在宇宙深处闪烁却无人窥见的微光。我的笔尖,这一次将不再描绘宏伟的火箭腾空,不再探究深邃的宇宙奥秘,也不再审视人类文明在星空下的映射。这一次,我将潜入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角落,去聆听那些关于“我们为何在此”的古老低语,去感受那些在人类文明黎明前便已存在的,超越物质的脉动。 《失落的星尘》并非一本讲述飞船如何穿越时空的书,也不是一本解读古代神话与现代科学之间联系的著作,更非一本剖析艺术作品中宇宙意象的书籍。它是一次深入人类精神根源的探索,一次对那些塑造了我们感知世界、理解生命,乃至孕育出对未知渴望的,那无数细微却强大的力量的追寻。 我将带领读者,穿越古老文明的遗迹,不仅仅是那些伟岸的石碑与坍塌的神庙,更是那些隐藏在语言、传说、祭祀仪式中的,对宇宙起源、生命意义的朴素想象。我们将一同潜入非洲草原上,倾听部落长老口中关于星辰的古老故事,感受那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我们将行走于亚马逊雨林深处,探寻原住民对万物灵性的敬畏,理解他们如何从星空的光点中解读生命的循环;我们将登上安第斯山脉之巅,触摸那些巨石阵的冰冷,感受先民们如何用最纯粹的智慧,与头顶的浩瀚对话。 本书的重点,并非在于考证这些古老信仰的“科学性”或“历史真实性”,而是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关于人类对于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永恒追问。这些追问,可能表现为对神祇的祈祷,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对生命轮回的信念,亦或是对死后世界的模糊憧憬。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早期精神世界的基石,也是后来一切更复杂哲学、宗教、艺术形态的萌芽。 我们将绕开那些显而易见的“航天”概念,而是深入探讨人类最早的“望远镜”——好奇的眼睛,和最早的“导航仪”——直觉与想象。那些关于月亮的传说,关于太阳的崇拜,关于行星运行的神秘解读,并非是对天体物理学的早期尝试,而是人类试图在无垠的黑暗中寻找秩序、寻找意义,试图在孤独的地球上建立与宇宙连接的本能驱动。 “人文”在此书中,并非特指某个时代的文学、哲学或历史事件,而是泛指人类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能够感受、思考、创造的物种,其内在的精神活动与情感世界的全部。我们将审视那些跨越时空的、普遍存在的人类情感:对故乡的依恋,对亲人的思念,对死亡的恐惧,对未知的敬畏,以及那永恒不灭的爱与希望。这些情感,如同星尘般散落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角落,它们不被任何学科所完全定义,却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存在。 我们将会看到,即使是最原始的氏族,也在用他们的方式讲述生命的故事,用歌谣传递家族的记忆,用舞蹈模仿自然的韵律。这些古老的叙事,这些朴素的表达,虽然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艺术”有所不同,但它们同样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传递着生命的温度,是对周遭世界以及内心世界的某种回应。 “艺术”在这里,也将超越画布上的色彩,舞台上的表演,乐谱上的音符。它将是一种更广义的创造冲动,一种将内在感受外化的尝试。我们将关注那些刻画在洞穴石壁上的图腾,那些在部落聚会上吟唱的史诗,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精心制作的器具。这些“艺术”,它们可能承载着祈福的愿望,纪念的意义,或是纯粹的审美追求。它们是人类在物质之外,对美的追求,对意义的创造,对生命短暂而灿烂的证明。 《失落的星尘》试图捕捉的,是那些隐藏在人类文明璀璨光辉之下,却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更古老、更本真的精神脉络。我将通过对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被遗忘的习俗、以及那些关于人类内心宇宙的细致描摹,来展现人类是如何在没有先进科技的辅助下,就已经开始理解、感受并试图与宇宙对话。 本书的每一章,都将是一次深入的潜行,一次细致的剖析。我不会去引用那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发现,也不会去解读名家名作中的宇宙隐喻。取而代之的,是去倾听那些来自时间深处的细微声音,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共鸣,去体会那些最原始的创造火花。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唤醒读者心中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以及对人类自身精神力量的敬畏。我们或许已经掌握了飞向星辰的钥匙,但真正让我们渴望星辰的,是那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古老而永恒的呼唤。 《失落的星尘》,是一次献给那未被看见的宇宙,献给那未被言说的情感,献给那未被定义的创造的,一次真诚的致敬。让我们一同,在人类文明的星河中,寻找那些最微弱,却最闪耀的,失落的星尘。 第一章:黎明前的低语 在人类文明的晨曦尚未破晓之前,当天空只是黑夜与白昼的交替,而非如今被清晰界定的宇宙图景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仰望星空。他们眼中看到的,并非是天文学家口中的星云、星系,也不是物理学家描绘的引力场、电磁波。他们看到的是,是神祇的眼睛,是祖先的灵魂,是生死轮回的轨迹。 本书的第一章,将带我们回到人类的童年时期,那段模糊而神秘的历史。我们将尝试去理解,当人类仅凭肉眼观察世界,凭借本能感知万物时,他们是如何在星辰的闪烁中,寻找秩序,寻找慰藉,寻找存在的意义。 我们不会去讨论那些已知的古代天文学成就,例如巴比伦的星盘,埃及的金字塔与天文对齐,或是玛雅人的精密历法。这些成就固然令人惊叹,但它们往往已经被过多的研究和解读,其背后最原始的精神内核,有时反而会被掩盖。 我将带领读者,深入到那些更古老、更隐秘的文明片段中。例如,在澳大利亚中部,原住民关于“梦时代”(Dreaming)的传说,其中充满了与星空相关的神话。他们并非将星星视为遥远的恒星,而是与世间万物,与祖先的灵魂紧密相连的象征。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神话,讲述着星星是如何被创造,它们如何影响着大地上的生命,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观察星辰来理解季节的更替,指引迁徙的方向。这些故事,没有科学的解释,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蕴含着最纯粹的生命智慧。 我们会去探究,那些刻画在欧洲各地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形象,那些看似杂乱的点状图案,是否也曾承载着先民对星空的某种模糊的联想。例如,法国拉斯科洞穴中的壁画,虽然主题多为狩猎的动物,但其中一些星状的标记,是否预示着一种对天空的朴素认知?或者,仅仅是一种原始的装饰?本书的态度是,我们不去妄下定论,而是去感受那些可能性,去体会先民们在黑暗中,试图用图画连接天地的那份努力。 我们将审视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关于“天空之河”的传说。在中国,古人称之为“银河”;在西方,则被称为“Milky Way”,意为“银色的道路”。这些描述,虽然意境不同,但都指向了对那条横跨夜空的,由无数星光汇聚而成的光带的共同感知。我们将会从古老的诗歌、民间传说中,去挖掘这些“天空之河”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人们对自身渺小与宇宙宏大之间,那份难以言说的联系的情感投射。 在古代中国,星宿崇拜是十分普遍的。但我们在此并非要讨论紫微垣、太微垣的政治象征意义,或是二十八宿的占星学应用。而是想去理解,当人们将星辰赋予人格,赋予神性,当他们相信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命运息息相关时,这背后所体现的是一种怎样的世界观?这是一种对宇宙规律的朴素认识,还是对自身生命轨迹的一种精神寄托? 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被认为与天象相关的仪式和祭祀。例如,一些部落会将特定季节的祭祀活动,与某些星辰的出现或升起联系起来,这并非基于精确的天文计算,而是基于一种代代相传的经验和信念。这种联系,是人类试图将自身的存在,嵌入到宇宙的永恒节奏中的一种尝试,是“借天意”以求平安、丰收的朴素愿望。 这一章,将为全书奠定一个基调:我们所追寻的,并非是科学的知识,而是人类在面对浩瀚宇宙时,所产生的最原始的、最纯粹的精神活动。这些活动,或许微不足道,或许不被历史记录,但它们如同那失落的星尘,构成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底层逻辑,是后来一切更复杂的情感、思想、艺术形态的源头。我们将以一种怀旧而敬畏的心态,去触碰那些黎明前的低语,去倾听那尚未被人类语言完全捕捉的,宇宙与生命之间的最古老的对话。 第二章:地上的回响 当人类开始在地面上建立家园,创造文明,那些源自星空的敬畏与想象,便开始在地表上投下它们独特的“回响”。这些回响,并非是科学的复制,也不是艺术的模仿,而是人类将对宇宙的感受,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转化为对自身存在方式的理解。 在这一章,我们将把目光从遥远的星空,移回到人类的聚居地,去观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流淌着宇宙精神的痕迹。我们会发现,即使是最朴素的生活方式,也蕴含着与天地宇宙的深刻连接。 我们将考察那些古老的建筑,并非关注其宏伟的规模或精湛的工艺,而是关注它们与自然,与天空的微妙关系。例如,许多古代文明的房屋,其朝向、布局,甚至是屋顶的样式,都可能与当地的气候、季节变化,甚至是某些特定的天象有关。这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风水”,而是一种更本能的,与宇宙节律同步的生活方式。例如,一些游牧民族的帐篷,其形状可能模仿着山峦,而其摆放则遵循着太阳的轨迹。 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与生、死、轮回相关的习俗。许多古老民族相信,人的生命并非在死亡后就此终结,而是回归自然,或是进入另一个世界,而这个过程,往往与宇宙的循环息息相关。例如,一些部落的葬礼仪式,会选择在特定的月相下进行,或是在特定的星辰升起时举行。这些仪式,并非是对科学的理解,而是对生命在宇宙大循环中的位置的一种精神认同,是对死亡的超脱,是对生命不息的信念。 我们会审视那些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故事和传说。这些作品,往往不涉及复杂的哲学理论,也没有深刻的文学技巧,但它们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最真挚的情感,以及对生命最朴素的理解。例如,许多关于太阳、月亮、星星的民歌,它们可能描绘着爱情的甜蜜,生活的艰辛,或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但歌词中总会不自觉地融入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依赖。那些关于季节更替的童谣,看似只是简单的儿歌,却暗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感知和尊重。 我们将考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物件。例如,许多民族会用天然的材料,制作具有象征意义的护身符、图腾,或是装饰品。这些物件,可能与星辰、日月、季节,或是特定的神灵相关联。例如,一个用贝壳制成的吊坠,可能被认为能带来海洋的庇佑,而一个用羽毛编织的饰物,则可能与天空的力量相关。这些物件,是人们将抽象的精神世界,转化为可见可触的物质载体的努力,是“物我合一”的朴素体现。 本书将特别关注那些与“时间”相关的感知。在现代社会,时间被精确地划分,被量化为秒、分、时。但在许多古老文明中,时间的感知是更模糊、更具弹性的。他们可能依靠太阳的升落、月亮的盈亏、潮汐的涨落,甚至是植物的生长周期来感知时间的流逝。这种对时间的感知,是将人类自身,置于自然和宇宙的宏大时间尺度之中,是一种“顺时而动”的生活哲学。 我们将去探寻那些关于“土地”与“天空”之间关系的朴素认知。许多农耕文明相信,土地的丰饶与天空的恩赐息息相关。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这些祈求,往往与对日月星辰的祭拜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对自然界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是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愿望。 在这一章,我们不会去分析任何具体的哲学体系或宗教教义。我们的焦点,是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细节中,那些不经意间的举动,那些朴素的信仰,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在早期文明阶段,对于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对于生命意义,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最直观、最深刻的理解。这些“地上的回响”,虽然微弱,却如同种子一般,孕育了后来一切复杂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创造。它们是人类在没有宏大理论指导下,凭借直觉和经验,与宇宙建立的,最真挚的连接。 第三章:灵魂的低语与创意的火花 当人类的内心世界开始涌动,当情感的潮水开始在意识的海洋中激荡,当对美的感知与对意义的追寻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时,那些源自星空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连接,便在人类的灵魂深处,激发出最初的“创意的火花”。 这一章,将深入探索人类的内在世界,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份内在的体验,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即便这些表达,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艺术”概念有所不同。我们将关注那些,人类试图去触碰、去理解、去创造,那些超越物质层面,关乎情感、意义、以及生命本质的“灵魂的低语”。 我们将审视那些古老的“叙事”。这些叙事,可能并非是逻辑严谨的小说或戏剧,而是口头流传的史诗、神话、传说。例如,那些关于英雄的诞生、神祇的降临、或是人类起源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类试图理解自身来历,解释世界规律,以及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努力。它们中蕴含着对勇气、爱、牺牲、忠诚等普世情感的歌颂,是对生命困境与希望的永恒探索。 我们将关注那些“声音的创造”。在缺乏现代乐器的情况下,人类是如何用歌声、鼓点、甚至是大自然的声音,来表达情感,来传递信息,来与神灵沟通?例如,那些原始部落的祭祀歌谣,它们可能模仿着风的呼啸,雨的滴答,或是动物的鸣叫,但它们最核心的,是对内心激荡情感的宣泄,是对宇宙力量的呼应。那些简单的旋律,那些重复的节奏,往往蕴含着最原始的音乐力量,是对生命活力的赞美,是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我们将探究那些“形象的创造”。在没有画布和颜料的年代,人类是如何用石头、骨头、泥土,甚至是自己的身体,来创造视觉形象?例如,那些刻画在洞穴墙壁上的壁画,那些雕刻在祭祀用品上的图案,那些用身体彩绘出的符号。这些形象,它们并非是对现实的完全复制,而是对内心感受的扭曲、夸张、或是象征化的表达。它们可能描绘着神灵的威严,动物的力量,或是人类的情感状态。这些图像,是人类试图将无形的情感和理念,转化为可见可触的形态的尝试。 我们将审视那些“身体的表达”。在许多古代文化中,舞蹈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重要的仪式,一种沟通方式,一种情感的释放。例如,那些模仿动物行为的舞蹈,那些表达丰收喜悦的舞蹈,那些描绘战争场面的舞蹈。这些舞蹈,是人类用身体来与天地对话,来宣泄情感,来传递文化信息的一种直观方式。它们是生命力的张扬,是对生存状态的体验,是对内心世界的直接展现。 本书将特别关注那些“意义的追寻”。当人类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为何在此”,“我死后将去往何方”这些终极问题时,他们的内心便会涌现出对意义的渴望。而这种对意义的追寻,往往会催生出各种形式的精神活动,这些活动,虽然不一定被称之为“艺术”,但它们同样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例如,那些关于人生哲理的谚语、那些关于道德伦理的戒律、那些关于生命轮回的观念。它们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是对生命价值的探索,是灵魂深处最真挚的低语。 我们将看到,在许多被我们今天视为“原始”的文化中,并没有明确的“艺术家”与“普通人”的界限。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是歌者、舞者、讲述者。这种普遍的参与性,恰恰说明了,创造力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人类作为一种生命形式,最普遍的生存状态。 《失落的星尘》的这一章,旨在揭示,那些看似与“航天”、“人文”、“艺术”这些现代概念毫不相关的,古老而质朴的创造活动,它们同样蕴含着人类对宇宙的感知,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以及对情感的表达。它们是人类在物质世界之外,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精神世界的最初尝试。这些“灵魂的低语与创意的火花”,如同那失落的星尘,虽然微弱,却构成了人类文明最深层的基石,是我们理解自身,理解生命,理解我们为何如此渴望探索未知,追寻更广阔世界的,最根本的源泉。 结语:星辰的远方与心灵的故乡 在《失落的星尘》的旅程即将结束之际,我希望读者已经感受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并非始于火箭与望远镜,而是源于内心深处,那份古老而永恒的好奇与渴望。我们所追寻的,不只是星辰的远方,更是心灵的故乡。 本书并非要否认科学的伟大,也非贬低现代艺术的价值。恰恰相反,正是那些隐藏在人类文明黎明前的“失落的星尘”,那些原始的感知、质朴的情感、以及最纯粹的创造冲动,才构成了我们对浩瀚宇宙永不熄灭的向往,也孕育了我们对生命意义不懈的追问。 那些古老的传说,那些部落的歌谣,那些洞穴中的壁画,它们是人类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年代,用最直接、最本真的方式,与宇宙进行的对话。它们是人类对自身渺小与宏大的关系的早期体悟,是对生命在宇宙大循环中位置的初步理解,是对情感体验最原始的表达。 当我们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物理定律支配下的天体运行,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存在,一种神秘的召唤。这种召唤,或许就来自那些“失落的星尘”,来自我们祖先在仰望星空时,心中泛起的,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憧憬。 “航天”,是我们试图以物质的方式,去触碰那遥远的星辰;“人文”,是我们试图以理性与情感,去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而“艺术”,则是我们试图用创造,去表达这份理解与渴望。这三者,看似独立,实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它们最深层的根源,则在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失落的星尘”。 希望《失落的星尘》能够带领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去感受那些隐藏在现代科技与艺术繁荣之下,更古老、更本真的精神驱动。去认识到,驱动人类不断向前探索的,并非仅仅是物质的需求,更是那份源自灵魂深处,对意义、对连接、对超越的永恒渴望。 星辰的远方,永远是人类探索的疆界;而心灵的故乡,则是我们永恒的归宿。愿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何以为人,何以为存在。愿这份对“失落的星尘”的追寻,能为您带来新的启示,新的感悟,以及对生命更深沉的热爱。 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航天器设计、宇宙物理学原理、人类学理论、艺术史分析、或哲学流派的详细论述。它旨在触及的是,那些更原始、更普遍、更深刻的人类精神体验,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对宇宙的最初感知,与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我们最纯粹的创造冲动,相互交织,融为一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九)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它将我从地球引力束缚中解放出来,带我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又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人类文明的根源,去感受艺术的魅力。作者在介绍航天技术时,并没有使用那种枯燥乏味的科普语言,而是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原理描绘得如同神话故事一般。他会讲述,为什么人类会如此着迷于飞向太空,这种源于内心深处的渴望,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得以实现。而当他谈及艺术时,他也没有停留在对作品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艺术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他会分析,某幅描绘宇宙的画作,是如何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科学的憧憬,又或者是,某个科幻故事,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并非是对立的,而是能够相互补充,共同描绘出人类文明的壮丽图景。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打破了我对“航天”与“艺术”之间壁垒的固有认知。我从未想过,一个关于火箭发射、卫星运行的故事,能够如此细腻地触及人类的情感深处,又能在描述一幅抽象画时,巧妙地联系到宇宙的深邃。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科学的奇迹,比如描述“旅行者号”探测器穿越太阳系边界时的孤独与壮丽,仿佛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科学仪器,更是人类对宇宙最深沉的期盼。同时,他又能在解析一首太空主题的音乐时,将其与天体物理学的某些概念联系起来,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和谐与宇宙的规律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共鸣。他对于艺术的解读,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审美,而是深入到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印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的创造力是如何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又向内探索自己的心灵,并将这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评分

(评价八)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能够打通不同学科的边界的。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航天科普读物,也不是一本单纯的艺术鉴赏指南,而是将这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和谐方式连接在了一起。作者在讲述航天探索的历程时,并没有忽略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无论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还是默默奉献的工程师,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坚持,都构成了航天史中最动人的篇章。而这些篇章,又在艺术家的眼中,变成了灵感的源泉,他会分析,为什么某些太空摄影作品能够如此直观地传递出宇宙的神秘感,或者,为什么某些音乐能够唤起人们对星辰大海的无限向往。这本书让我看到,科学的进步和艺术的繁荣,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前进的动力。我尤其喜欢他关于“人类的浪漫主义情怀”如何驱动航天探索的论述,这种将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解读,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评价三) 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标题《航天、人文与艺术》一开始并没有完全抓住我。我更倾向于那些直接、明了的分类,比如纯粹的科学普及读物,或是专注于艺术史的专著。然而,我发现我错了。这本书以一种我从未预料到的方式,将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进行了精妙的融合。作者在讲述航天历程时,并没有止步于技术层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项重大航天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艺术表达。他会提到,在某个航天任务的关键时刻,宇航员们如何依靠团队的默契和坚韧,克服重重困难,这种超越机器本身的“人”的力量,便是最动人的故事。同时,他也花大量篇幅探讨了,每一次成功的太空探索,是如何激发了艺术家们的灵感,催生出无数震撼人心的画作、音乐、文学作品,甚至建筑设计。他甚至会分析,某位画家笔下的星云,是如何在科学观测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更加主观的色彩和情感,去描绘出我们内心的宇宙。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航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让对艺术的欣赏,多了一层对人类探索精神的理解。

评分

(评价十)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人类的探索精神,是多么的强大和多元。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将“航天”仅仅定义为一项技术成就,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人文历史的维度进行审视。他深入分析了,是什么样的哲学思考、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未知世界永恒的好奇心,共同驱动着人类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同时,他对于“艺术”的解读,也并非仅仅是列举一些与太空相关的视觉作品,而是探讨了艺术在记录、反思和升华人类航天成就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会分析,为什么某些摄影作品能够轻易触动人心,其背后是技术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或者,为什么某些科幻小说能够预言未来,其灵感来源又是对现实科学的巧妙延伸。这本书让我看到,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浪漫,人类的理性与感性,并不矛盾,反而能够相互辉映,共同谱写出人类文明最辉煌的篇章。它是一次对人类探索精神最深沉的致敬,也是一次对人类创造力最生动、最全面的展现。

评分

(评价六) 我向来对那些过于偏重技术的读物有些望而却步,因为总觉得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航天、人文与艺术》这本书,却以一种完全出乎意料的友好姿态,向我敞开了它的大门。它并没有回避科学的深度,但却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作者在讲述航天史上的一个个重要时刻时,不仅仅是罗列了时间、地点和技术参数,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参与其中的那些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团队协作,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冰冷的科技变得有温度。而当他谈及艺术时,也绝非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将艺术作品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科学发现相结合,比如,他会分析某个时期出现的太空题材绘画,是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太空探索的希望与恐惧,又或者是,某部科幻电影是如何在科学理论尚未成熟时,就大胆地勾勒出未来人类在宇宙中的生活场景。这种将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以及人性的温度融为一体的叙事,让我读起来既觉得知识得到了拓展,又在情感上获得了共鸣。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啊,让我简直是惊呆了!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或者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集,毕竟“航天”这两个字就带着一股硬核科技的冰冷感。但翻开它,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它不像我想象中那样充斥着复杂的公式和图表,反而是以一种非常温和、甚至可以说是充满诗意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浩瀚的宇宙。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把那些高深的航天知识,比如火箭的推进原理、卫星的轨道计算、探测器的深空之旅,都描绘得像一幅幅壮丽的画卷。我尤其喜欢他描述土星光环那一章节,他没有直接科普光环的构成,而是用一种近乎神话的叙述,讲述了人类仰望星空,对这些神秘光环的无数遐想,以及现代科技如何一点点揭开它神秘面纱的过程。这种叙事手法,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浪漫完美结合,让人在惊叹于人类智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宇宙本身带来的震撼和敬畏。而且,他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上与航天相关的艺术作品,从古代的星图到现代的太空歌剧,这些艺术的碎片,就像一颗颗闪烁的星辰,点缀在文字的星河中,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它不只是关于飞向太空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永恒的探索精神,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艺术来理解和表达这份探索的。

评分

(评价七)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深刻理解了“宏大”与“微观”之间的辩证统一。在描述宇宙的浩瀚和航天技术的精密时,作者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宏观视野,他能够将几十亿公里的距离、数万年的时间尺度,用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传递给我。但同时,他又极其擅长捕捉那些“小”的、个体的情感和细节。比如,他会描绘一位宇航员在遥远的太空中,思念家人的那一刻的内心独白,或者,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一幅描绘星空的画作时,是如何仔细观察光影的变化,以及他对色彩的独特理解。这种在宏大与微观之间的游刃有余的切换,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上的震撼,又有情感上的细腻。而且,他对于艺术的阐述,也并非仅仅是欣赏作品本身,而是通过作品去解读人类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宇宙的感知和想象。他会分析,为什么同一片星空,在不同艺术家的笔下,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文思潮。

评分

(评价二)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人文与艺术”这个部分有些疑虑,觉得它会不会是硬塞进来的“软料”,用来稀释“航天”的专业性。但事实证明,我多虑了。作者在这本书里,把人文和艺术的视角融入到对航天探索的解读中,其深刻程度远超我的想象。他不仅仅是在讲述我们如何制造出能够冲破地球引力的机器,更是在探讨,是什么样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样的艺术驱动力,让我们如此渴望去触碰那些遥不可及的星辰。他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从古希腊神话中的星辰女神,到文艺复兴时期对天体运行的观测与描绘,再到现代科幻电影中对未来太空生活的想象。他巧妙地将这些人文思想的演变,与航天技术的里程碑式进展串联起来,让我看到,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类整体的精神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的。我尤其欣赏他关于“太空视角”的论述,当我们从太空回望地球,看到那个渺小而脆弱的蓝色星球时,所产生的哲学思考和情感冲击,是如何影响了人类对自身、对家园的认知。这种将科学发现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解读,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

(评价四)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类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真的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把航天技术的发展,描绘成一个纯粹的冷冰冰的工程项目,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人文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他深入剖析了,是什么样的哲学思考、怎样的社会需求,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永恒好奇,驱动着人类不断向着太空迈进。同时,他对于艺术的阐述,也并非仅仅是列举一些与太空相关的作品,而是探讨了艺术在记录、反思和升华人类航天成就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会分析,为什么某些摄影作品能够轻易触动人心,其背后是技术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或者,为什么某些科幻小说能够预言未来,其灵感来源又是对现实科学的巧妙延伸。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关于宇宙的宏大叙事,不仅仅存在于科学家的报告中,也流淌在诗人的笔下,回响在作曲家的乐章里。它是一次对人类好奇心最深沉的致敬,也是一次对人类创造力最绚烂的赞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