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地整理瞭2017年民國文獻整理的ZUI XIN進展與成果,同時分專題對2017年研究熱點進行介紹,是民國文獻研究的重要參考。
本書是繼《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發展報告(2015)》《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發展報告(2016)》後的又一部有關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專著。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年度報告,係統民國文獻、檔案、報刊、教材的整理、齣版、研究狀況;下編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分門彆類,對民國文獻的整理規範與保護、醫學文獻、傳記文獻、廣告文獻、經學文獻、音樂學文獻等方麵進行全方位的梳理與研究,旨在總結當前的研究成果,為研究者提供藉鑒和啓發。該書對於指導民國文獻的開發保護以及民國史研究都有藉鑒意義和學術價值。
劉民鋼,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上海市第五屆曙光學者,主要研究方嚮為實驗語音學和方言學;蔡迎春,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主要研究方嚮為資源建設、藏書評價等與館藏發展相關的實證研究以及機構庫建設研究等。
蔡迎春,副研究館員,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執行主編。兼任中國索引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工作站站長,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用戶與信息服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資源建設與組織專業委員會委員。1993年蘭州大學圖書情報學係獲得圖書館專業學士學位,2001年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獲得情報學碩士學位,2017年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資源建設和績效評估、資源組織及文獻整理等。發錶CSSCI論文40餘篇,主編及參編著作5部。主持或參與完成教育部基金和國傢圖書館民保中心項目等,目前主持在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上師大校級應用文科振興項目等。
上編 年度報告
第一章 民國文獻整理齣版綜述 3
一、影印齣版的基本情況 3
(一)文獻類型 8
(二)齣版機構 13
二、影印齣版文獻內容概述 15
(一)政治類 16
(二)社會類 20
(三)文化類 20
(四)教育類 21
(五)經濟類 22
(六)文學類 24
(七)藝術類 25
(八)曆史類 26
(九)地理類 31
(十)綜閤類 31
(十一)其他 33
三、民國文獻整理齣版的特點 34
(一)齣版機構 34
(二)齣版特色 35
(三)齣版數量 36
(四)齣版內容 36
(五)齣版選題 37
第二章 民國文獻學術研究綜述 39
一、民國文獻研究情況 39
(一)課題立項 39
(二)學術論文 40
二、學術研究綜述 43
(一)民國文獻館藏建設與保護研究 44
(二)民國文獻數字化研究 47
(三)民國文獻影印齣版研究 49
(四)其他方麵專題研究 51
第三章 民國檔案學術研究綜述 53
一、民國檔案研究情況 54
(一)齣版成果 54
(二)學術研究 55
二、民國檔案研究綜述 60
(一)齣版成果 60
(二)學術研究 63
第四章 民國報刊學術研究綜述 76
一、民國報刊研究情況 77
(一)齣版成果 77
(二)學術研究 78
二、民國報刊研究綜述 92
(一)齣版成果 93
(二)學術研究 94
第五章 民國教材研究綜述 111
一、民國教材研究情況 112
(一)齣版成果 112
(二)學術研究 112
二、民國教材研究綜述 117
(一)齣版成果 117
(二)學術研究 118
下編 專題報告
第一章 民國文獻整理規範與保護技術 137
一、民國文獻整理思路與編目規範 138
(一)民國文獻分級保護 138
(二)民國文獻編目規則 143
二、民國文獻庫房建設現行技術標準與要求 147
(一)範圍 147
(二)溫濕度要求 147
(三)光照要求 148
(四)空氣質量要求 149
(五)有害生物防治 150
(六)裝具要求 150
(七)消防和安防要求 151
(八)建築要求 151
三、民國文獻脫酸保護技術進展情況 152
(一)紙質文獻脫酸的常規技術方法 153
(二)國內脫酸工藝的研發及應用 153
(三)國外大規模脫酸技術方法及應用 156
四、結語 167
第二章 民國時期地方誌文獻整理與研究 169
一、民國時期地方誌概況 169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民國時期地方誌文獻的整理 170
(一)影印齣版 170
(二)方誌目錄、提要、字典 174
(三)數據庫 179
(四)點校注本 180
三、民國時期地方誌文獻的研究 181
(一)專著 181
(二)學術論文 181
第三章 民國時期中醫文獻整理與研究 195
一、民國時期中醫文獻概述 195
(一)圖書 195
(二)報刊 198
二、民國時期中醫文獻的整理 200
(一)點校和校注 200
(二)影印齣版 202
(三)匯編齣版 204
(四)重印或再版 208
(五)數字化 209
三、民國時期中醫文獻的研究 210
(一)期刊論文 210
(二)學位論文 220
(三)論文集 221
四、歸納總結 222
第四章 民國時期傳記文獻整理與研究 223
一、民國時期傳記文獻整理情況 224
(一)目錄、索引等 224
(二)資料匯編、摘編 230
二、民國時期傳記文獻研究綜述 233
(一)民國時期傳記文獻的利用 233
(二)研究概況 237
(三)民國時期傳記文獻研究舉要 241
三、結語 248
第五章 民國時期廣告文獻整理與研究 251
一、民國時期廣告文獻概述 251
(一)學術著作 251
(二)專業期刊 254
(三)刊登廣告的主要報刊及月份牌廣告 255
二、民國時期廣告文獻的整理齣版 256
(一)廣告類書籍的影印 256
(二)月份牌廣告的整理 260
(三)專業匯編及其他 261
(四)刊登廣告的報刊整理 262
三、民國時期廣告文獻的研究 264
(一)學術著作 264
(二)學術論文 267
三、結語 280
第六章 民國時期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 281
一、民國時期經學文獻概述 281
二、民國時期經學文獻的整理 282
(一)目錄、索引 282
(二)叢書 283
(三)專著 297
三、民國時期經學文獻的研究 298
(一)對民國時期經學的整體研究 298
(二)對民國時期經學的專題研究 299
四、結語 305
第七章 民國時期音樂學文獻整理與研究 309
一、民國時期音樂文獻的齣版情況 309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民國時期音樂文獻的整理 311
(一)影印齣版 311
(二)書目 314
(三)索引 317
(四)史料匯編 318
(五)音樂名傢著作集 319
(六)年鑒 322
(七)曆史音視頻資料 323
(八)數字化和數據庫建設 324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民國時期音樂文獻的研究 325
(一)論文發錶時間分布 326
(二)論文來源分布 326
(三)研究對象分布 326
(四)研究主題分布 327
四、總結歸納 337
(一)文獻整理方麵 337
(二)文獻研究方麵 338
後 記 340
匆匆的光陰,又走過瞭一年。《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發展報告》(以下簡稱《發展報告》)也再次與各位民國文獻研究領域的朋友們見麵瞭。
本年度的《發展報告》繼承瞭以往一貫的編纂格局,即上編是年度報告,下編是專題報告。在今年的《發展報告》的年度報告中,我們特彆關注瞭一些近年來的熱點研究方嚮,比如民國教材的研究。讀者在本報告中可以看到,2016年這一年中與民國教材相關的齣版成果共8部,與民國教材相關的學術論文49篇、學位論文15篇,與民國教材有關的國傢社科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3項、青年項目1項,此外還有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1項。如此高強度地對民國教材進行研究,反映瞭這個領域正受到廣大研究者的重點關注,是整個民國文獻研究領域中的熱點之一。本報告力圖通過對這些文獻的綜述,揭示2016年學界對民國教材研究方麵的重點和方嚮,以期為學界把握這個領域研究的新動嚮提供幫助。
在本年度《發展報告》的專題報告部分,我們把觸角伸嚮瞭一些相對比較冷僻的領域。對以往較少受到關注的門類的民國文獻,如音樂、經學、廣告、傳記、中醫、方誌等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情況進行瞭梳理,希望對研究者有所幫助。我們還特彆關注瞭民國文獻保護技術的發展狀況,這是民國文獻研究中的一個旁支,但卻是最為睏難的一個研究領域,也是迄今為止研究進展最小、一直未能有真正突破的一個領域。我們希望通過對這個領域文獻的梳理,能引發更多的研究者,特彆是理學和工學領域研究者們的興趣和重視。
今天,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獲取文獻的途徑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人們可以從網絡及專業的數據庫中便捷地獲得海量的資料和研究文獻。在這樣一個新時期,圖情領域的工作必然地要發生重大的改變,我們的服務方嚮,也必然要隨之發生重大的改變。我們認為,作為圖書情報領域的工作者、圖書館界的研究人員,在今天研究文獻的數量急劇增長的背景下,工作重點應更多地放在對各類情報文獻的梳理上,為讀者發現更多的文獻來源,同時也為讀者梳理更為清晰的研究脈絡,理齣更為清晰的研究重點、熱點,以期為他們進行學術研究提供有用的幫助。這是新時期圖情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嚮之一,它不僅延續瞭過去圖書情報管理工作的傳統,同時也擴大瞭工作領域和範圍。我們連續編纂民國文獻領域整理研究的《發展報告》,其齣發點和目的也正在於此。
本年度的《發展報告》增加瞭一批新的作者,他們是這個領域的新軍,但也是這個領域的生力軍。我們歡迎有更多的這一領域的研究者,特彆是圖書情報行業的研究者,加入我們的行列,和我們一起關注不同門類民國文獻整理研究的進展,成為《發展報告》的作者,共同為民國文獻的研究做齣貢獻。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抱著一種“任務性閱讀”的心態來對待這份報告的,畢竟“發展報告”這類文體,常常意味著枯燥的數字堆砌和公式化的總結陳詞。但這本書,卻齣乎意料地帶給我一種“偵探小說”般的閱讀快感。作者在構建文獻體係脈絡時,所采用的邏輯架構堪稱精妙,如同鋪設瞭一張巨大的信息網絡,將散落在曆史角落中的碎片——那些晦澀的期刊、未曾刊印的手稿、甚至是私人信劄中的隻言片語——都巧妙地串聯起來。我特彆留意到其中關於某一特定學科在民國初期的引進與本土化過程的論述,其分析的層次感和批判性思維令人印象深刻。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引進瞭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被消化、轉化、並最終內化為中國自身知識體係的一部分”這一復雜過程。這種對知識遷移動態過程的洞察力,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民國文化史的理解邊界。讀完後,感覺自己的知識地圖被重新繪製瞭一遍,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區域,如今都變得清晰而有立體感。
評分從整體結構上看,這份報告展現齣瞭令人贊嘆的宏觀視野和嚴密的邏輯遞進。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文獻成果,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問題域:即“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我們現有的文獻基礎如何影響瞭後續研究的走嚮?”作者在章節之間設置的過渡和呼應,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自覺性,使得整部作品渾然一體,沒有絲毫散亂之感。我特彆欣賞其對“研究不足”部分的坦誠分析,這種不迴避問題、直麵局限的態度,比一味歌頌成績更有說服力。它像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清晰地指齣瞭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內,學術界在這一領域需要攻剋的難點和值得深挖的潛力點。這本書對於專業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路綫圖;而對於初入該領域的新人而言,它則像一座燈塔,指明瞭探索的方嚮和應有的學術規範。這種前瞻性與迴顧性完美結閤的特質,使得它具有持久的參考價值。
評分我得承認,起初我對這類專業性極強的“報告”是心存畏懼的,擔心其中充斥著過多的專業術語和晦澀的理論模型。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齣乎意料地具有一種獨特的“文學性”。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嚴肅的學術發現,用一種兼具畫麵感和節奏感的語言錶達齣來。在論述某一時期文獻齣版業的興衰時,那種描述報館的燈火通明、編輯的夜以繼日的景象,仿佛就呈現在眼前,使得抽象的“産業發展”具象化為一個充滿張力的時代側影。這種敘事技巧的運用,有效地避免瞭報告文學容易陷入的乾巴巴的弊病,使得即便是對文獻學不甚精通的讀者,也能被其講述的故事所吸引。它成功地將“學術梳理”提升到瞭一種“文化記錄”的高度,讓我看到瞭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文人們是如何以筆墨為武器,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遺産,這無疑是其最成功之處。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說實話,初看之下並沒有給我留下太多驚喜,那種傳統的學術書籍裝幀,顯得有些古闆和嚴肅。然而,一旦翻開內頁,文字的魅力便開始緩緩釋放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史料時的那種細緻入微,仿佛一位考古學傢在小心翼翼地拂去塵土,試圖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觸摸到那些泛黃的紙張散發齣的特有氣味,每一個引注都像是通往某個被遺忘角落的密道,引領著我的思緒穿越迴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那些鮮活的敘述和嚴謹的考證交織在一起,讓人在嘆服於作者學識之廣博的同時,也為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群體的命運唏噓不已。它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像是一部濃縮瞭時代精神的史詩,引導著我們去深思,在那個動蕩的歲月中,究竟是何種力量支撐著文化薪火的傳遞與賡續。我建議所有對近代史抱有濃厚興趣的人,都應該把它請進自己的書架,因為它提供的視角和深度,遠超一般通俗讀物所能企及。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田野考察。它並沒有采用那種宏大敘事的腔調,而是將焦點聚焦在瞭那些“基礎性”的工作上——如何整理、如何編目、如何建立起一套可靠的檢索係統。這種對“幕後工作”的細緻描摹,對於長期關注“宏大成果”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種新鮮的衝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整理工作中的具體睏難和創新方法時所流露齣的那種樸素的敬業精神。例如,麵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文獻的著錄規範差異,作者團隊是如何運用智慧和耐心去建立統一標準的細節,讀來令人動容。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光鮮亮麗的學術成果,都離不開無數次枯燥卻至關重要的基礎性勞動。全書的敘述風格平實、剋製,卻在剋製之中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如同平靜湖麵下湧動的暗流,不動聲色地推動著我們對學術史的認識嚮前發展。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審視學術史“工匠精神”的一扇窗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