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地整理了2017年民国文献整理的ZUI XIN进展与成果,同时分专题对2017年研究热点进行介绍,是民国文献研究的重要参考。
本书是继《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5)》《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2016)》后的又一部有关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年度报告,系统民国文献、档案、报刊、教材的整理、出版、研究状况;下编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分门别类,对民国文献的整理规范与保护、医学文献、传记文献、广告文献、经学文献、音乐学文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与研究,旨在总结当前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启发。该书对于指导民国文献的开发保护以及民国史研究都有借鉴意义和学术价值。
刘民钢,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上海市第五届曙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语音学和方言学;蔡迎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建设、藏书评价等与馆藏发展相关的实证研究以及机构库建设研究等。
蔡迎春,副研究馆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执行主编。兼任中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工作站站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用户与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资源建设与组织专业委员会委员。1993年兰州大学图书情报学系获得图书馆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资源建设和绩效评估、资源组织及文献整理等。发表CSSCI论文4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5部。主持或参与完成教育部基金和国家图书馆民保中心项目等,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上师大校级应用文科振兴项目等。
上编 年度报告
第一章 民国文献整理出版综述 3
一、影印出版的基本情况 3
(一)文献类型 8
(二)出版机构 13
二、影印出版文献内容概述 15
(一)政治类 16
(二)社会类 20
(三)文化类 20
(四)教育类 21
(五)经济类 22
(六)文学类 24
(七)艺术类 25
(八)历史类 26
(九)地理类 31
(十)综合类 31
(十一)其他 33
三、民国文献整理出版的特点 34
(一)出版机构 34
(二)出版特色 35
(三)出版数量 36
(四)出版内容 36
(五)出版选题 37
第二章 民国文献学术研究综述 39
一、民国文献研究情况 39
(一)课题立项 39
(二)学术论文 40
二、学术研究综述 43
(一)民国文献馆藏建设与保护研究 44
(二)民国文献数字化研究 47
(三)民国文献影印出版研究 49
(四)其他方面专题研究 51
第三章 民国档案学术研究综述 53
一、民国档案研究情况 54
(一)出版成果 54
(二)学术研究 55
二、民国档案研究综述 60
(一)出版成果 60
(二)学术研究 63
第四章 民国报刊学术研究综述 76
一、民国报刊研究情况 77
(一)出版成果 77
(二)学术研究 78
二、民国报刊研究综述 92
(一)出版成果 93
(二)学术研究 94
第五章 民国教材研究综述 111
一、民国教材研究情况 112
(一)出版成果 112
(二)学术研究 112
二、民国教材研究综述 117
(一)出版成果 117
(二)学术研究 118
下编 专题报告
第一章 民国文献整理规范与保护技术 137
一、民国文献整理思路与编目规范 138
(一)民国文献分级保护 138
(二)民国文献编目规则 143
二、民国文献库房建设现行技术标准与要求 147
(一)范围 147
(二)温湿度要求 147
(三)光照要求 148
(四)空气质量要求 149
(五)有害生物防治 150
(六)装具要求 150
(七)消防和安防要求 151
(八)建筑要求 151
三、民国文献脱酸保护技术进展情况 152
(一)纸质文献脱酸的常规技术方法 153
(二)国内脱酸工艺的研发及应用 153
(三)国外大规模脱酸技术方法及应用 156
四、结语 167
第二章 民国时期地方志文献整理与研究 169
一、民国时期地方志概况 16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民国时期地方志文献的整理 170
(一)影印出版 170
(二)方志目录、提要、字典 174
(三)数据库 179
(四)点校注本 180
三、民国时期地方志文献的研究 181
(一)专著 181
(二)学术论文 181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 195
一、民国时期中医文献概述 195
(一)图书 195
(二)报刊 198
二、民国时期中医文献的整理 200
(一)点校和校注 200
(二)影印出版 202
(三)汇编出版 204
(四)重印或再版 208
(五)数字化 209
三、民国时期中医文献的研究 210
(一)期刊论文 210
(二)学位论文 220
(三)论文集 221
四、归纳总结 222
第四章 民国时期传记文献整理与研究 223
一、民国时期传记文献整理情况 224
(一)目录、索引等 224
(二)资料汇编、摘编 230
二、民国时期传记文献研究综述 233
(一)民国时期传记文献的利用 233
(二)研究概况 237
(三)民国时期传记文献研究举要 241
三、结语 248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广告文献整理与研究 251
一、民国时期广告文献概述 251
(一)学术著作 251
(二)专业期刊 254
(三)刊登广告的主要报刊及月份牌广告 255
二、民国时期广告文献的整理出版 256
(一)广告类书籍的影印 256
(二)月份牌广告的整理 260
(三)专业汇编及其他 261
(四)刊登广告的报刊整理 262
三、民国时期广告文献的研究 264
(一)学术著作 264
(二)学术论文 267
三、结语 280
第六章 民国时期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281
一、民国时期经学文献概述 281
二、民国时期经学文献的整理 282
(一)目录、索引 282
(二)丛书 283
(三)专著 297
三、民国时期经学文献的研究 298
(一)对民国时期经学的整体研究 298
(二)对民国时期经学的专题研究 299
四、结语 305
第七章 民国时期音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309
一、民国时期音乐文献的出版情况 30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民国时期音乐文献的整理 311
(一)影印出版 311
(二)书目 314
(三)索引 317
(四)史料汇编 318
(五)音乐名家著作集 319
(六)年鉴 322
(七)历史音视频资料 323
(八)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 32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民国时期音乐文献的研究 325
(一)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326
(二)论文来源分布 326
(三)研究对象分布 326
(四)研究主题分布 327
四、总结归纳 337
(一)文献整理方面 337
(二)文献研究方面 338
后 记 340
匆匆的光阴,又走过了一年。《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也再次与各位民国文献研究领域的朋友们见面了。
本年度的《发展报告》继承了以往一贯的编纂格局,即上编是年度报告,下编是专题报告。在今年的《发展报告》的年度报告中,我们特别关注了一些近年来的热点研究方向,比如民国教材的研究。读者在本报告中可以看到,2016年这一年中与民国教材相关的出版成果共8部,与民国教材相关的学术论文49篇、学位论文15篇,与民国教材有关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青年项目1项,此外还有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如此高强度地对民国教材进行研究,反映了这个领域正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点关注,是整个民国文献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本报告力图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综述,揭示2016年学界对民国教材研究方面的重点和方向,以期为学界把握这个领域研究的新动向提供帮助。
在本年度《发展报告》的专题报告部分,我们把触角伸向了一些相对比较冷僻的领域。对以往较少受到关注的门类的民国文献,如音乐、经学、广告、传记、中医、方志等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希望对研究者有所帮助。我们还特别关注了民国文献保护技术的发展状况,这是民国文献研究中的一个旁支,但却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迄今为止研究进展最小、一直未能有真正突破的一个领域。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个领域文献的梳理,能引发更多的研究者,特别是理学和工学领域研究者们的兴趣和重视。
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文献的途径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可以从网络及专业的数据库中便捷地获得海量的资料和研究文献。在这样一个新时期,图情领域的工作必然地要发生重大的改变,我们的服务方向,也必然要随之发生重大的改变。我们认为,作为图书情报领域的工作者、图书馆界的研究人员,在今天研究文献的数量急剧增长的背景下,工作重点应更多地放在对各类情报文献的梳理上,为读者发现更多的文献来源,同时也为读者梳理更为清晰的研究脉络,理出更为清晰的研究重点、热点,以期为他们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有用的帮助。这是新时期图情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不仅延续了过去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传统,同时也扩大了工作领域和范围。我们连续编纂民国文献领域整理研究的《发展报告》,其出发点和目的也正在于此。
本年度的《发展报告》增加了一批新的作者,他们是这个领域的新军,但也是这个领域的生力军。我们欢迎有更多的这一领域的研究者,特别是图书情报行业的研究者,加入我们的行列,和我们一起关注不同门类民国文献整理研究的进展,成为《发展报告》的作者,共同为民国文献的研究做出贡献。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田野考察。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的腔调,而是将焦点聚焦在了那些“基础性”的工作上——如何整理、如何编目、如何建立起一套可靠的检索系统。这种对“幕后工作”的细致描摹,对于长期关注“宏大成果”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新鲜的冲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整理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创新方法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朴素的敬业精神。例如,面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文献的著录规范差异,作者团队是如何运用智慧和耐心去建立统一标准的细节,读来令人动容。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光鲜亮丽的学术成果,都离不开无数次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劳动。全书的叙述风格平实、克制,却在克制之中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如同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不动声色地推动着我们对学术史的认识向前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学术史“工匠精神”的一扇窗户。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任务性阅读”的心态来对待这份报告的,毕竟“发展报告”这类文体,常常意味着枯燥的数字堆砌和公式化的总结陈词。但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带给我一种“侦探小说”般的阅读快感。作者在构建文献体系脉络时,所采用的逻辑架构堪称精妙,如同铺设了一张巨大的信息网络,将散落在历史角落中的碎片——那些晦涩的期刊、未曾刊印的手稿、甚至是私人信札中的只言片语——都巧妙地串联起来。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某一特定学科在民国初期的引进与本土化过程的论述,其分析的层次感和批判性思维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引进了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被消化、转化、并最终内化为中国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一复杂过程。这种对知识迁移动态过程的洞察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民国文化史的理解边界。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区域,如今都变得清晰而有立体感。
评分我得承认,起初我对这类专业性极强的“报告”是心存畏惧的,担心其中充斥着过多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模型。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学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严肃的学术发现,用一种兼具画面感和节奏感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论述某一时期文献出版业的兴衰时,那种描述报馆的灯火通明、编辑的夜以继日的景象,仿佛就呈现在眼前,使得抽象的“产业发展”具象化为一个充满张力的时代侧影。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有效地避免了报告文学容易陷入的干巴巴的弊病,使得即便是对文献学不甚精通的读者,也能被其讲述的故事所吸引。它成功地将“学术梳理”提升到了一种“文化记录”的高度,让我看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文人们是如何以笔墨为武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这无疑是其最成功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初看之下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惊喜,那种传统的学术书籍装帧,显得有些古板和严肃。然而,一旦翻开内页,文字的魅力便开始缓缓释放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史料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仿佛一位考古学家在小心翼翼地拂去尘土,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泛黄的纸张散发出的特有气味,每一个引注都像是通往某个被遗忘角落的密道,引领着我的思绪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那些鲜活的叙述和严谨的考证交织在一起,让人在叹服于作者学识之广博的同时,也为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唏嘘不已。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部浓缩了时代精神的史诗,引导着我们去深思,在那个动荡的岁月中,究竟是何种力量支撑着文化薪火的传递与赓续。我建议所有对近代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人,都应该把它请进自己的书架,因为它提供的视角和深度,远超一般通俗读物所能企及。
评分从整体结构上看,这份报告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宏观视野和严密的逻辑递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文献成果,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问题域:即“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我们现有的文献基础如何影响了后续研究的走向?”作者在章节之间设置的过渡和呼应,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自觉性,使得整部作品浑然一体,没有丝毫散乱之感。我特别欣赏其对“研究不足”部分的坦诚分析,这种不回避问题、直面局限的态度,比一味歌颂成绩更有说服力。它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清晰地指出了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需要攻克的难点和值得深挖的潜力点。这本书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路线图;而对于初入该领域的新人而言,它则像一座灯塔,指明了探索的方向和应有的学术规范。这种前瞻性与回顾性完美结合的特质,使得它具有持久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