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随笔与专业文献互相印证,深入浅出解读考古成果与医药之源;
古代中西文明成果对照,揭示上史前先民的健康密码。
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教授、社会学家邓伟志教授、科学史学者江晓原教授、《文汇报·笔会》周毅主编联袂推荐。
《人类遗址中的基因发掘——医食同源与医学起源》以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址寻访、研究的成果结集,以医学社会史的视角对古代文明遗址所蕴含的先民生活信息和社会状况进行考察、阐释的成果荟萃。并由古及今,反思农业和饮食结构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
《人类遗址中的基因发掘——医食同源与医学起源》以其实地寻访写出的“西出虹桥”系列文字,以及其在我国古代饮食技艺研究上的学术成果为基础与核心,揭示遗址和文物背后蕴藏的科学史信息,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场景。
方益昉,旅美学者,医学博士、科学史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外籍客座教授。拥有上海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完整学术履历,研究领域聚焦社会医学、科学政治学、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史和科学文化等。出版著作包括:《杂藏静思——古玩收藏中的科学与人文》(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科学中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当代生命科学中的政治纠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等。在《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负责“中国古代饮食技术与食材要素”“中国古代制酒与民俗”两章的撰写。以中英文发表学术论文与大众文本共约200万字。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意蕴深厚,令人兴致盎然、拍案叫绝的书。我甚至难以准确定位,这是一部什么书呢?是医史,是科普,是文学,也许都是,可谓医、史、哲、文融于一炉!
于是,我们得提到益昉先生书著的写法,是散文随笔,像古典的章回小说,包括题头。有悬念,惹遐想;点破题,得释然,既能引人入胜,又使人掩卷深思。 ——郎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教授、作家)
作者是学医背景出身,又对我国古代饮食技艺、食材等领域素有研究,书中在论及医药问题时,可以熟练运用古代医书和现代医学理论加以佐证。
——邓伟志(上海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社会学家)
作者从烹饪方式、耕作方式、蔬菜瓜果、原始医药等角度,揭示上海史前社会中先民的健康密码。而此中所暗含的中西文化交流信息,也是以前所较少涉及的。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方益昉《西出虹桥》系列短文,让人不止于字面的阅读,还蕴含着让人起而行、寻而思的乐趣,渐渐扩大与丰富了对虹桥与上海这一方土地的时空联想。
——周毅(《文汇报·笔会》主编)
一、错过青龙有白鹤
延伸阅读:市容繁华看番食
二、西出虹桥十里许
延伸阅读:繁衍本能最健康
三、祭坛秋深福泉山
延伸阅读:通天免酒祭神忙——《夏小正》思想年代新探
四、砭石『刺』病功夫外
延伸阅读:古罗马的甘蓝信仰
五、刀斧为王出福泉
延伸阅读:足下的生涯
六、古方新酿枫泾黄
延伸阅读:“二步发酵”——中国式酿酒的技术含量
七、东土白菜西土蓝
延伸阅读:食不厌精中的自我保健潜意识
八、人退马桥亦前卫
延伸阅读:解决饱腹与生存困境的海内外资源交流
九、稻乡刘夏农事忙
延伸阅读: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争议的科学政治学分析
十、黄泥二把火一团
延伸阅读:食材原料与烹饪技艺对健康的协同促进
十一、不识从前挖井人
延伸阅读:肠胃温饱、营养消化和不拉肚子的内治——最原始且成功的传统医学目标
十二、“佘”顶冠草遗余韵
延伸阅读:茶叶——作为战略武器的历史机遇
十三、吾亦良渚后裔人
延伸阅读:与现代医学路径擦肩而过的先秦解剖文明
后 记
序言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意蕴深厚,令人兴致盎然、拍案叫绝的书。
我甚至难以准确定位,这是一部什么书呢?是医史,是科普,是文学,也许都是,可谓医、史、哲、文融于一炉!初读甫毕,感觉可能只是尝一脔而未必知其鼎味,需要慢慢细读琢磨。
作者选择医食同源这一话题,虽为民众及医者所乐道,但多限于舌尖滋味、营养偏颇。所谓“饮食文化”,可能不独于此,而索本求源,旁征博引,则更有雅兴,令人回味。作者连我们餐桌上常见的土豆、玉米、番薯都考证一番,“原来如此,我们总算吃的明白!”
本书当然有医学科普性质,其认真细腻、据理陈情的态度难能可贵。浮躁浮夸、哗众取宠已是当下社会诸多领域,包括科普宣传都被指染的通病。医疗实践讲循证,公众教育亦应如此。作者是医学人文学者,其医学、人文之整合驾轻就熟,天衣无缝。这使我想起自己在青年时代就喜欢的法国科普作家儒尔纳,我国的科普大师高士其、散文大家秦牧,还有那些科学大家优美深刻的科学散文,如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法、优选法,茅以升的桥话,更有著名诗人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此外,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他的每一个病例、每一个故事,都像是惊悚的小说,我们甚至不能确定它是文学抑或医学。
于是,我们得提到益昉先生书著的写法,是散文随笔,像古典的章回小说,包括题头。有悬念,惹遐想;点破题,得释然,既能引人入胜,又使人掩卷深思。
作者是在《文汇报?笔会》副刊陆续发文,集辑成书的,这是一个“三轻松”的形式:作者可以每周写两篇短文,顺畅自由,解脱文债之压;编辑不必担心“断顿”,减轻组稿约稿之苦;读者看起来轻松,免去连篇累牍阅读之烦。各篇内容虽有联系,又各自命题,亦无“且等下回分解”之念。我的几本书都是在报刊专栏发表后集结成册的,否则,一个医生哪有整块时间正襟危坐写书呢?
说到医学、医生,诚然是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但“每个人都有文学的一面”(雨果语),医学和文学源缘深远、密不可分。一个医生应该善于讲故事、讲好故事、好好讲故事。医生要把自己定位于一个读者:不仅是医学的读者,还是文学的读者、哲学的读者、人性的读者、生活的读者……医生还要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写作者:书写是一种必备能力,是一种自身对话,是一种自我感验的仪式……益昉先生在这里还展现了海派文化,却又穿越时空、人文交汇,就像虹桥交通枢纽,四通八达,方便快捷。
郎景和
坦白说,当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我并没有立刻联想到“医食同源”和“医学起源”这两个概念能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基因发掘”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会偏向于纯粹的科学解读。然而,一旦翻开,我便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兼故事讲述者,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到那些尘封已久的遗址之中。书中的考古发现并非简单罗列,而是被用来支撑一个更宏大的论点: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从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出发,就与我们所摄取的食物以及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代食物疗法的章节所打动。作者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考古证据的比对,生动地描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将日常食物与治愈疾病联系起来。比如,在某个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某个古代民族如何利用发酵食品来改善消化,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来发现某些植物的药用价值。这种将饮食、环境与早期医学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医食同源”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养生口号,而是一种根植于人类早期生存智慧的哲学。而“医学起源”也因此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从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与自然互动中自然演化而来的过程。
评分我之前对“医学起源”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古代埃及、希腊或者中国传统的医学典籍上,总觉得那是专业人士研究的范畴。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在那些看似原始的人类遗址中,隐藏着关于我们健康故事的更早、更根本的线索。《人类遗址中的基因发掘——医食同源与医学起源》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考古学、遗传学与早期医学实践巧妙地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医食同源”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讲食物的营养,而是深入挖掘古人在食物选择、烹饪方式背后隐藏的健康考量。书中引用了大量来自不同遗址的考古证据,比如古代陶罐中残留的食物痕迹、古代墓葬中的陪葬品,甚至是古代人类化石上的病变痕迹,来推断古人的饮食结构、疾病状况以及他们应对疾病的早期尝试。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某个史前时期人类如何通过驯化动植物来改善营养状况,以及这种改变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甚至促进了某些早期医学知识的萌芽。作者的叙述非常详实,但又不会显得枯燥,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考古现场的细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严谨的科学推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见证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
评分我最近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了这本书,它的标题《人类遗址中的基因发掘——医食同源与医学起源》虽然有些学术范儿,但内容却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医学起源”这个话题时的角度,他没有仅仅局限于西方医学的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人类历史,特别是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遗址中的考古证据。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在讲述,通过对古代人类骨骼、牙齿甚至粪便化石的基因分析,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古人的饮食习惯、疾病谱系,以及他们是如何尝试应对这些健康挑战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个早期农业文明的案例,作者通过分析遗址中出土的谷物和动物骨骼,结合当时的陶器和工具,描绘了他们如何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饮食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健康状况,甚至可能催生了某些新的疾病。更令人兴奋的是,作者还探讨了基因技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对疾病的认知,例如,通过对古代病原体DNA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当时存在的传染病,以及古人可能发展出的相应的“预防”或“治疗”手段。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将冷冰冰的基因数据转化为鲜活的历史故事,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智慧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人类遗址中的基因发掘——医食同源与医学起源》在我看来,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承诺了一个跨越时间和学科界限的探索。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偏向于枯燥的基因分析报告,但实际阅读后,我发现自己错了。作者以一种极具画面感的方式,将考古学上的发现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没有止步于简单地描述遗址中发现了什么,而是深入剖析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人类早期健康和医学发展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医食同源”的解读。作者通过分析古代人类的饮食残骸、骨骼成分,以及在遗址中发现的草药植物,来阐释古人如何将天然食物与治疗疾病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对古代陶器中残留物质的基因分析,推断出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利用发酵食物来改善消化和增强免疫力的技巧。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探讨了基因发掘如何帮助我们追溯某些遗传疾病在人类历史上的演变,以及古人是如何在缺乏现代医学知识的情况下,凭借经验和观察来应对这些健康挑战的。这种将基因科技的尖端成果与古人类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不仅让我对“医学起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漫长而精彩的历史画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那种古朴的色调和精美的插画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是抱着看看作者怎么把“医食同源”和“医学起源”这两个宏大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期待购入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巧妙地将考古发现、人类学研究与古代医学文献相结合,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书中的一些关于早期人类如何利用植物和动物来治疗疾病的描述,让我对我们祖先的智慧感到无比震撼。例如,某个章节详细介绍了在某个史前遗址中发现的草药残渣,通过碳十四测年和DNA分析,竟然能推断出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复杂的草药配方,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甚至是外伤。这远超出了我原先对那个时期的认知。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科学研究中的不确定性,而是坦诚地呈现了证据的局限性和推测的过程,这让整本书的学术探讨显得更加严谨和可信。比如,对于某些古代治疗方法的具体操作细节,作者会引用多方文献,并指出不同学派的观点差异,引导读者自行思考。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医食同源”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食物的营养价值,更是古人对自然界资源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朴素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