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注疏汇校(十三经注疏汇校·全9册)

尚书注疏汇校(十三经注疏汇校·全9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泽逊 编
图书标签:
  • 十三经
  • 注疏
  • 尚书
  • 经学
  • 古代文献
  • 文化典籍
  • 经典
  • 国学
  • 历史
  • 汇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8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037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三经注疏汇校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8
字数:20250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共通校了19个不同版本,吸收了15家前贤校勘成果,其汇校长编,既能反映版本源流,又能反映《尚书注疏》在刊刻过程中文字变化的轨迹,同时也能看到前人校记的递承关系,对我们学习研究或整理使用《尚书注疏》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内容简介

《尚书注疏汇校》共二十卷,由山东大学杜泽逊先生主持编纂。该书所用底本为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本,所用校本共18种,即唐开成石经本、宋刻单疏本、宋刻八行本、李盛铎旧藏宋刻本、宋王朋甫刻本、宋刻纂图互注本、宋魏县尉宅刻本、蒙古平水刻本、魏了翁《尚书要义》、元相台岳氏刻本(清乾隆重刻)、元刻明修十行本、明永乐刻本、明嘉靖李元阳刻本、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乾隆内府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内府钞《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清嘉庆阮元南昌府学刻本,同时吸收了15家前人尤其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出版形式上,《注疏》原文为底本影印,汇校长编则为排印,放在每卷《注疏》原文之后。


作者简介

杜泽逊,生于1963年,山东滕州人,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在版本、目录学领域卓有成就,著有《尚书注疏汇校》《尚书注疏校议》《文献学概要》《四库存目标注》《山东文献集成》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尚书注疏汇校序

尚书注疏汇校凡例

尚书注疏汇校据校各本目録

尚书注疏汇校引用各家校记目録

尚书正义序

注疏卷一

尚书序

汇校卷一

尚书正义序

尚书序

注疏卷二

尧典第一

汇校卷二

尧典第一

注疏卷三

舜典第二

汇校卷三

舜典第二

注疏卷四

大禹谟第三

皋陶谟第四

汇校卷四

大禹谟第三

皋陶谟第四

注疏卷五

益稷第五

汇校卷五

益稷第五

……

注疏卷二十

文侯之命第三十

费誓第三十一

秦誓第三十二

汇校卷二十

文侯之命第三十

费誓第三十一

秦誓第三十二


前言/序言

尚书注疏汇校序

《十三经注疏汇校》二○一二年三月正式启动,项目组决定以《尚书注疏》为试验,开展汇校工作。参加汇校工作的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和在职教师共计四十七人。项目组先后对校了十九个版本:一、唐石经本,二、宋刻单疏本,三、宋刻八行本,四、李盛铎旧藏宋刻经注本,五、宋刻王朋甫本,六、宋刻纂图互注本,七、宋魏县尉宅刻本,八、蒙古平水刻本,九、宋魏了翁《尚书要义》,十、清乾隆仿刻元相台岳氏本,十一、元刊明修十行本,十二、明永乐刻本,十三、明嘉靖李元阳刻本,十四、明万历北监刻本,十五、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十六、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十七、清乾隆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十八、清乾隆钞《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十九、清嘉庆阮元刻本。其中以明万历北监本为底本,其他为校本,每个版本都经过三次对校。又吸收了先贤校勘记十五种:一、清顾炎武《九经误字》,二、日本山井鼎、物观《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三、武英殿刻《尚书注疏》附《考证》,四、清浦镗《十三经注疏正字》,五、清王太岳等《四库全书考证》,六、《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附案语,七、《仿宋相台五经》附《考证》,八、清卢文弨《群书拾补·尚书注疏考正》,九、清阮元主修《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校记甲》),十、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校记乙》),十一、清汪文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十二、清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十三、刘承幹《尚书正义校勘记》,十四、张钧衡《尚书注疏校勘记》,十五、日本仓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等《尚书正义校勘记》。通过对《尚书注疏》的汇校,基本掌握了汇校的方法,为全面开展其他各经的汇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汇校过程中,借工作之便,曾经请崔富章、沈津、刘永翔、刘晓东、徐超、尚永亮、单承彬、李士彪、沙志利、李畅然等专家审阅过部分汇校稿。

二○一四年三月中旬,经过两年的紧张工作,《尚书注疏汇校》初稿完成。根据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教授的建议,三月二十九日在山东大学举办了“《尚书注疏汇校》专家审稿会”,邀请崔富章、虞万里、汪少华、徐俊、漆永祥、王锷、桥本秀美、叶纯芳、俞国林、王炜、刘心明、何朝晖等专家对其中的《尧典汇校》进行了评审。刘晓东先生主持会议,赵逵夫先生寄来书面意见。专家评审意见整理发表于二○一四年四月十六日《中华读书报》,引起了广泛关注。

审稿会议之后,我对全部《汇校》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终审,对有疑问的字句逐一复核了原本,到二○一五年一月三十日完成了定稿工作,历时十个月。《尚书注疏汇校》的具体办法另撰《凡例》一篇,这里不再详述。在汇校过程中,有许多新的认识,我曾撰写发表了《〈尚书注疏汇校〉札记》(《文史》)、《明永乐本〈尚书注疏〉跋》(《中华文史论丛》)、《论平水本〈尚书注疏〉》(《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十行本〈尚书注疏·君奭〉书后》(《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阮元刻〈尚书注疏校勘记〉“岳本”辨正》(《文献》)等论文札记。这里另举一例:《尚书·盘庚》北监本卷九第八页经文:“乃不畏戎毒于远迩。”伪孔传:“言不欲徙,则是不畏大毒于远近。”疏:“远近,谓徐促。言害至有早晚也。”“徐促”,宋刻单疏本、宋刻八行本、宋魏县尉宅刻本、蒙古平水刻本、明永乐刻本均作“賖促”,阮本作“赊促”。阮元《校记甲》云:“十行本亦作‘赊’。”今检元刊明修十行本(刘盼遂旧藏者),此页版心上刻“正德十二年”,为明修版,作“徐促”。明李元阳刻闽本、明北监本皆从十行修版作“徐促”。明崇祯毛氏汲古阁本改作“赊促”。殿本不从毛,而从监本作“徐促”。按:賖、赊通,南北朝、隋、唐常用之,本义为借贷,引申为缓。赊促,即缓急,即远近。沈约《宋书》引博士司马兴之议云:“人君之大典,今古既异,赊促不同。”“赊促”为魏晋隋唐时期俗语,孔颖达疏偶用俗语,不乏其例。宋元以后这一俗语很少使用,所以许多人不知其义。十行本正德修版改“赊”为“徐”,即是明人不解“赊促”之证。毛本从北监本出,而改“徐”为“赊”,殊为可贵,殆见宋本而据改也。殿本不从毛本,而从北监作“徐促”。浦镗《正字》谓“徐,毛本误賖”,皆不解“赊促”之义。卢文弨《拾补》谓“改‘徐’非”,良是。日本山井鼎《考文》云:“賖字,崇祯本与宋板同,其余注疏本皆作徐。”阮元《校勘记》于“赊促”、“徐促”之是非未下判断。近出点校本《尚书正义》,用宋刻八行本作底本,而改“賖”为“徐”,校记云“徐原误賖”,亦以不误为误也。

从《盘庚》疏文“赊促”到“徐促”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宋元到明初的刻本都没有错误,明正德修版才妄改为“徐促”,李元阳本、北监本、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本都沿用了正德修版的错误,毛本和阮元本都没有错。后人的校勘记,浦镗的主张是错误的,卢文弨的主张是正确的,山井鼎、阮元虽然有校勘记,但没有下判断。可以发现卢文弨《群书拾补》的可贵。阮元《校勘记》直接参考了卢文弨的成果,为什么没有接受卢文弨的意见呢?这恐怕和卢文弨没有举出证据有关(卢氏的证据其实是山井鼎《考文》所指的日本足利八行宋本,但卢氏没有明说)。假如他们见到宋刊单疏本、魏县尉宅本、平水本、明永乐本这些早期的刻本,相信他们很容易判断“赊促”的正确性。校勘之学,贵在多见旧本,从这个例子可以得到印证。

我们的《汇校》已经包括了阮元的所有校勘记,经过比较可以发现,阮元《尚书注疏校勘记》所完成的任务大约不足百分之四十。上面的十九个版本,阮元校过的是唐石经、元刊明修十行本、岳本、李元阳本、北监本、汲古阁本等六种,其他大部分版本,尤其是早期的几种宋本,阮元都没有见过。即使他已经校过的版本,也有较多的重要异文漏校。如《缘起》所举《仪礼》脱文五处,仅指出“毛本脱”,实则更早的陈凤梧本、李元阳本、北监本皆脱,而阮元《校勘记》不着一字。读者骤视之,似乎只有毛本脱此五段,其他版本不脱。这对结论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过去学术界已大体弄清了十行本以下注疏本的源流,即元刊明修十行本是明嘉靖李元阳本的底本,李元阳本是万历北监本的底本,崇祯毛氏汲古阁本出于北监本,清乾隆武英殿本亦出于北监本,阮元刻本是元刊明修十行本的重刻本。现在我们通过校勘,认定这些结论是合乎实际的,但又不够精细。李元阳本来自元刊明修十行本,但进行了一定的校勘工作,改正了若干错误。北监本也同样改正了若干李元阳本的错误,作为官版,用字的规范谨严,远超十行本和李元阳本,并且从朱元璋至朱常洛,大部分帝讳都缺笔避讳,在其他明刻本中罕见,讲避讳的专书也未之及。毛本在北监本基础上也进行了校勘,明显的积极表现至少有两点:一是不少改字都与宋魏县尉宅本一致,二是释文部分的校勘显然利用了陆德明《经典释文》原书。殿本所依据的北监本是万历以后的修版,所以《考证》称监本误某,现在看万历北监本并不错。当然殿本文字校勘胜于北监,加上每卷附有《考证》,更是各经注疏刊刻史上的创举。其不能令人苟同之处则是体例的改变,合并注疏,删去起讫语,大失唐宋以来注疏的原貌。库本来自殿本,略有校正,但俗字和减笔的情况明显增加,不可谓善本。阮元本号称“重椠宋本”,当然是来自元刊明修十行本,但相比元刊明修十行本,阮本在文字规范方面有脱胎换骨的进步。元刊明修十行本俗字满纸,减笔少画,似是而非,随处可见,阮本则中规中矩,整齐一新。不过元刊明修十行本的大量讹夺衍倒,阮本一仍其旧,只在校勘记中予以指出,因此,就其正文来说,并不比监本、殿本优越。人们重阮本,更多地在他的校勘记,所谓“读一本如遍读各本”是也。元刊十行本还有一个永乐重刊本,天一阁曾藏一部,误为宋刊,张钧衡得之,请陶子麟影刊,号称影宋刊,缪荃孙代撰《校勘记》附后。经我们校勘,实为元十行本的重刻,而且校勘较差,其可取之处在于部分保留了元刊十行本的旧貌,弥补了元十行本经明代修版大失原貌的遗憾。元代以前的八行本十分显赫,其疏文文字与单疏本相近。魏了翁的《尚书要义》文字接近八行本,只是增加了《经典释文》的内容。魏县尉宅本应是元十行本的前身,而讹误较元十行本为少。至于平水本,没发现关系较近的注疏本,但文字与魏县尉宅本相对较近,而与八行本相对较远,应当源于福建地区的坊本。这些版本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校勘才能体会到,这也是我们汇校的收获之一。

对《尚书注疏》的前人校勘成果,在按撰写先后逐条罗列之后,结合我们对众本的校勘,也可以有一些更切实的认识。日本山井鼎、物观《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一百九十九卷三十二册,刊成于享保十六年(清雍正九年),不久传入我国,乾隆修《四库全书》,即与中国学者浙江嘉善浦镗的《十三经注疏正字》一并收入经部。全面校勘《十三经注疏》以山井鼎、浦镗为开辟者。浦镗稍晚于山井鼎,但没有见过山井鼎的《考文》,所以二人算是不约而同。二家的路子有较大差异,山井鼎主要利用日本足利学校收藏的古写本、古活字本、宋刊注疏本进行版本对校,尽可能全面地罗列异文。浦镗没有条件利用早期的刻本,使用的只是明刻闽、监、毛三家及清乾隆殿本,尤以监、毛二本为主,并且监本用的也是修版后印本,所以他的方法主要是“他校法”,即广泛搜集史传旧注,尤其是各经注疏中的引文,进行互校。发掘材料之广,令人钦佩。浦镗还较多利用了“本校法”和“理校法”,即据文义寻绎其是非,结论多为卢文弨、阮元认可。浦镗在版本校勘方面不能与山井鼎比肩,而山井鼎在网罗旁证、寻绎文义、判断是非方面与浦镗不能同日而语,二人各有其长,正可互补。山井鼎《考文》的输入和浦镗《正字》的诞生,正是清代考据学日渐兴盛的时期,二人校勘成果的配合,已可包括后来卢文弨、阮元校经的所有基本方法,而在规模上,则与卢文弨、阮元可以共同构成《十三经注疏》校勘四大家。其他从事《十三经注疏》校勘的学者(如惠栋等),要么成果未尝刊行,要么规模相对较小,终不能与四家相比。卢文弨从事《十三经注疏》校勘,成果正式问世的有《周易》、《尚书》、《仪礼》、《礼记》等。从《尚书》看,他所使用的版本基本上是元刊明修十行本(卢氏称元本)以来的本子,没有多少优越之处,他在版本校勘方面主要采用了山井鼎的成果,而在求旁证和寻绎文义、判断是非方面,大量采用了浦镗的成果。这些承用山井鼎、浦镗的成果,卢氏在《七经孟子考文补遗题辞》、《十三经注疏正字跋》等文中的确说过“两取其长”、“善者兼取之”的话,而在具体行文时,却未能逐一注明,以今观之,仍不能免掠美之嫌。不过卢氏无愧校雠名家,考证判断往往后出转精,其贡献未可低估。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则广泛承用了山井鼎、浦镗、卢文弨的成果,虽在卷前交代了“古本”、“宋板”借用山井鼎《考文》,对于浦镗、卢文弨也频繁称引其名,但未明指之处仍占大半。阮元网罗版本较广,与事学者亦伙,可资借鉴之时人前修成果更非山井鼎、浦镗、卢文弨三家可比,故后来居上,有集其大成之概。后人了解山井鼎、浦镗、卢文弨三家校经成果,大都只是借阮元《校勘记》间接得其一鳞半爪,三家之为阮校所掩,无可避免矣。阮元去卢文弨较近,而校勘方法亦不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阮元的判断与卢氏相左者正复不少,而以今衡之,则互有短长,未必皆后胜于前也。今将山井鼎、浦镗、卢文弨、阮元四家尽数罗列于一处,其因循承袭,增益辨订,轨迹灿然,其余各家固不能望其项背。近人校记,如刘承幹、张钧衡二家,皆缪荃孙代撰,不过就阮元刊本,参其校记,敷衍成文,版本既未广征,考证亦复苟简,宜其佳者无几也。

如上所述,《尚书注疏汇校》既能反映版本源流,又能反映《尚书注疏》在刊刻过程中文字变化的轨迹,同时也能看到前人校记的递承关系,对我们学习研究或整理使用《尚书注疏》都有较好的参考意义。在《尚书注疏汇校》即将付梓之际,我代表《十三经注疏汇校》项目组的同志向关心支持《汇校》工作的专家师友和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鉴于校勘工作的复杂性和我们能力的限制,错误疏漏在所难免,希望读者随时惠予批评指正。

二○一五年二月二日滕州杜泽逊记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校经处



《尚书》:华夏文明的滥觞之声 《尚书》,这部被誉为“书经”的古籍,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更是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重要载体。它以近乎史诗般的笔触,记录了自伏羲时代至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华夏早期历史画卷。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对后世中国政治、哲学、伦理、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无远弗届的影响,堪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座巍峨丰碑。 一、 历史的回响:从神话到王朝的更迭 《尚书》的篇章,如同历史的洪钟,回响着古老的声音。从黄帝、尧、舜的“禅让”传说,体现了理想中的君臣之道与政治智慧,到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历程,记录了王朝更迭的规律与教训。《虞书》中的《尧典》和《舜典》,以庄重典雅的语言,描绘了尧舜两代君王励精图治、以身作则的伟大形象,展现了“天下为公”的理想政治蓝图。这些篇章不仅是历史记载,更是古代中国人对理想社会与贤明君主的深刻寄望。 进入三代时期,《商书》与《周书》则更为详实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历史。《商书》中的《汤誓》、《盘庚》等篇,展现了商汤灭夏的壮烈,以及盘庚迁殷、革除弊政的魄力,揭示了王朝兴衰与统治者德行的密切关系。而《周书》更是《尚书》的精华所在,其中《牧誓》、《洪范》、《无逸》、《多方》、《召诰》、《洛诰》等篇章,记录了周公旦辅佐周武王、周成王,建立并巩固周朝统治的历史。尤其是《洪范》,提出了“五行”、“九畴”等哲学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整体思维的基础,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无逸》则阐述了“民之所忧,我则忧之”的民本思想,强调了君主应勤政爱民,戒除奢靡,否则将导致国家灭亡。这些政治训诫,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 政治的智慧:德政、民本与法治的萌芽 《尚书》所呈现的,绝不仅仅是枯燥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其中,“德政”思想贯穿始终。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朴素民本观念,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政治哲学,都强调了统治者必须以德治国,才能获得天命和民心。《尚书》中的君臣对话、诏令、誓词,无不体现了统治者对“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重视。 同时,《尚书》也展现了早期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君臣之间的政治博弈,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对外战争的谋略与决策,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盘庚》中盘庚两次迁都的艰难决策,体现了改革的勇气与魄力;《多方》中周公“明德慎罚”,远征商朝残余势力,展现了政治家的决断与策略。 更为重要的是,《尚书》中也显露出早期法治的萌芽。《吕刑》一篇,更是明确提出了“明刑弼教”、“庶戮力于王事”的理念,强调了法律的公平与公正,以及对犯罪行为的惩处,旨在维护社会秩序,教化民众。《尚书》中的这些政治理念,为后世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历代王朝的统治方略。 三、 哲学的思辨:天命、德行与宇宙观 《尚书》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文献。它更是一部蕴含着早期哲学思想的宝库。《尚书》中对“天命”的论述,虽然带有宗教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和命运的思考。然而,《尚书》也强调“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将天命的转移与统治者的德行紧密联系起来,这便是“德”在政治与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洪范》作为《尚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更是将哲学思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洪范》提出的“五行”(水、火、木、金、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物质构成学说,它试图用一种系统性的框架来解释世界的构成与运行,体现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相互关系的初步认识。而“九畴”(五行、四时、八政、五行、三德、稽疑、明罚、惠征、向用)更是对国家治理的系统性规划,将宇宙观与政治实践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雏形。 《尚书》中的“三德”(智、仁、勇)也体现了对人格修养的重视,而“稽疑”、“明罚”、“惠征”、“向用”则强调了决策的审慎、执法的公正、恩泽的普施以及功绩的赏报,这些都构成了一个理想君主应具备的品质和施政的原则。 四、 文学的瑰宝:古朴的语言与宏大的叙事 《尚书》的语言风格,古朴雄浑,庄重典雅,极具艺术感染力。其叙事方式,或为君臣对话,或为诏令,或为誓言,或为历史陈述,多种形式并存,却能将复杂的内容条理分明地呈现出来。例如,《召诰》中周公旦与召公的对话,充满了政治智慧与人生哲理;《蔡仲之命》中对蔡仲的训诫,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尚书》的宏大叙事,将个体人物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结合,塑造了众多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如励精图治的尧舜,雄才大略的汤,深谋远虑的周公。他们的言行事迹,通过《尚书》的记录,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尚书》的篇章结构,或以人物为中心,或以事件为线索,或以政治思想为主题,展现了早期中国文献编纂的智慧。其篇名也多简洁明了,如《盘庚》、《牧誓》、《洪范》等,直接点明篇章内容。 五、 传承与影响:历史的基石与文化的源泉 《尚书》自问世以来,便是中国古代官方史书的典范,对后世史书的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史官在记录历史时,都将《尚书》的叙事方式、政治理念视为圭臬。 在哲学领域,《尚书》的“五行”、“德政”、“民本”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 在政治思想上,《尚书》的“德治”、“法治”、“民本”等观念,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核心,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文学方面,《尚书》的古朴语言和宏大叙事,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奠基作用。 可以说,《尚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史料,更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政治思想、哲学观念不可或缺的源泉。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穿越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日常的学习研究离不开对经典古籍的解读。最近老师推荐了《尚书》,让我开始深入研读。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套《尚书注疏汇校》。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被它庞大的篇幅和“汇校”的名头所吸引,但当我拿到手后,它的学术价值立刻显现出来。这套书的编纂非常严谨,不仅仅是简单的汇集,更是经过了细致的校勘,将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误字一一辨析,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这对于我们做学问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很多时候,一个细微的字词差异,就可能影响到整句话甚至整段的理解,而这套书恰恰弥补了这一重要的学术需求。我特别喜欢它详尽的注释和疏证部分,能够帮助我理解一些古奥的词汇和晦涩的义理,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效率和研究深度。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引用这套书的校勘成果,无疑会增加文章的严谨性和说服力。

评分

这套《尚书注疏汇校》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一些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我最看重的是它在校勘上的严谨性。我曾阅读过其他版本的《尚书》,有时会遇到一些文字上的疑难,查阅了其他资料,也未必能找到确切的答案。而这套书通过汇集、比对多个重要的注疏本,并进行细致的校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更为可靠的文本。《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首,其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思想内涵。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能经过前人的反复斟酌和考证。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这些研究成果系统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看到文本是如何一步步被解读和传承的。我特别喜欢书中附带的一些考证和辨析,它不仅解释了字词的意义,还深入探讨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这让我对《尚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意蕴。

评分

我购买这套《尚书注疏汇校》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想对自己有限的国学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提升。我并非专业的古文研究者,但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经典是能够跨越时空的,即便隔着千年的时光,依然能给予我们启迪。《尚书》作为最早的史书之一,其中记录的治国方略、道德规范,即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套书的出版,让我觉得学习《尚书》的门槛大大降低了。它的排版清晰,注释详尽,即便是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古代文献,也能在疏证部分找到相应的解释和出处。我尝试着按照自己的节奏来阅读,每天花一点时间,先是粗略地浏览一遍原文,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注释,再去看疏证。这种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也逐渐培养了我对古文阅读的耐心和兴趣。这套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让我能够一点点地理解和吸收《尚书》的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梦想能有一套能系统了解《尚书》的读物。《尚书》在我心目中,一直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经典,虽然知道其重要性,但面对市面上各种版本,常常不知从何下手,总觉得门槛很高。直到我发现了这套《尚书注疏汇校》。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学术,但它的编排设计却非常体贴。我尤其欣赏它将原文、注文、疏证清晰地分开,并且都有独立的页码和索引,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即便我不是专业学者,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径。我尝试着从头开始阅读,先看原文,再对照注释,遇到不懂的地方,再去看疏证部分的解释。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我逐渐领略到《尚书》的魅力,也让我对古代的政治制度、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套书不仅仅是纸张和墨水,它承载的是千年的智慧,是我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扇重要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古色古香的封面设计,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尚书》这部古籍,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历代学者对其研究的成果也是汗牛充栋。市面上关于《尚书》的版本和注释众多,但要找到一本既有权威性,又能兼顾排版的,实在不易。这次看到《尚书注疏汇校》,光是“汇校”二字就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它可能集结了历代多个重要注疏本的精华,通过校勘的方式呈现最接近原文的版本。这对深入研究《尚书》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翻开第一页,那繁体的竖排文字,印刷清晰,字号大小适中,读起来非常舒适,一点也不费眼。更不用说这套书足足有九册,可见其内容之丰富,注释之详尽。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感受先贤的思想光辉,也想借此机会,梳理和理解《尚书》在古代政治、哲学、历史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评分

近年来尚书研究的一大成果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近年来尚书研究的一大成果

评分

经典好书,不用多说!值得收藏!

评分

经典好书,不用多说!值得收藏!

评分

近年来尚书研究的一大成果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经典好书,不用多说!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