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

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正峰,张铁山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工程
  • 离合器
  • 机械设计
  • 制造工艺
  • 汽车技术
  • 动力传动
  • 机械工程
  • 汽车维修
  • 汽车零部件
  • 车辆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45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139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汽车技术创新与研发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集体编写的方式,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离合器委员会组织编写,由汽车厂家、离合器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和高校老师共同编写。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汽车离合器概论、离合器与动力传动系统的匹配、汽车离合器设计、汽车离合器零件的技术要求与设计、计算机辅助离合器设计、汽车离合器制造及检验、离合器的试验及可靠性技术、汽车离合器开发过程及质量管理、汽车离合器常见故障原因及改善方法、汽车离合器面片、离合器新技术。
本书内容贴近实际,理论论述与离合器设计与制造实践相结合,既可满足汽车主机厂与离合器供应商技术人员的学习要求,也可供高校汽车专业师生阅读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 言
第1章 汽车离合器概论1
1.1 离合器的发展史3
1.1.1 离合器的起源3
1.1.2 传统单片干式离合器的雏形5
1.1.3 膜片式离合器的诞生7
1.2 汽车离合器的功用12
1.3 汽车离合器的分类和结构12
1.4 汽车离合器操纵系统15
1.5 国内外汽车离合器制造工业概况15
1.5.1 国际著名汽车离合器公司15
1.5.2 国内汽车离合器企业17
第2章 离合器与动力传动系统的匹配18
2.1 离合器与发动机及传动系统的匹配要求18
2.2 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分析理论22
2.2.1 扭转振动系统的激振源22
2.2.2 发动机激励下扭转振动系统模型与分析24
2.2.3 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30
2.2.4 路面激励源时的扭转振动分析32
2.3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匹配设计例子38
2.3.1 扭转振动系统模型建立39
2.3.2 传动系统扭转减振匹配仿真41
2.3.3 仿真模型的选择44
2.3.4 匹配方案的实现44
2.4 传动系统典型NVH问题分析45
2.4.1 概论45
2.4.2 起步颤抖问题48
2.4.3 仿真与试验研究57
第3章 汽车离合器设计62
3.1 总体结构与参数的确定63
3.1.1 从动盘总成数的选择63
3.1.2 压紧弹簧和布置形式的选择65

3.1.3 压盘的驱动方式68
3.1.4 离合器主要参数的选择确定69
3.2 汽车离合器盖总成的设计87
3.2.1 结构方案细化与确定87
3.2.2 主要参数确定88
3.2.3 设计的主要工作总结90
3.3 从动盘总成的设计91
3.3.1 结构方案细化与确定91
3.3.2 主要参数确定92
3.3.3 设计的主要工作总结94
3.4 汽车离合器操纵系统设计95
3.4.1 对离合器操纵系统的要求95
3.4.2 离合器操纵系统形式选择与确定95
3.4.3 设计的主要工作总结96
3.5 设计校核108
第4章 汽车离合器零件的技术要求与设计110
4.1 膜片弹簧110
4.1.1 技术要求112
4.1.2 结构设计确定112
4.1.3 力学模型与数学模型113
4.1.4 设计问题的处理118
4.2 离合器盖129
4.2.1 技术要求129
4.2.2 力学模型129
4.2.3 设计问题的处理130
4.3 压盘130
4.3.1 技术要求130
4.3.2 力学模型131
4.3.3 设计问题的处理131
4.4 传动片134
4.4.1 技术要求134
4.4.2 力学模型135
4.4.3 设计问题的处理136
4.5 支承圈137
4.5.1 技术要求137
4.5.2 力学模型137
4.5.3 设计问题的处理138
4.6 盘毂139
4.6.1 技术要求139
目  录●●●●●

4.6.2 受力分析140
4.6.3 设计问题的处理140
4.7 螺旋弹簧141
4.7.1 技术要求141
4.7.2 力学与数学模型142
4.7.3 设计问题的处理143
4.8 碟形弹簧144
4.8.1 技术要求144
4.8.2 力学模型144
4.8.3 设计问题的处理145
4.9 波形片145
4.9.1 技术要求145
4.9.2 力学模型145
4.9.3 设计问题的处理154
4.10 从动盘与夹持盘155
4.10.1 技术要求155
4.10.2 力学模型155
4.10.3 设计问题的处理155
4.11 铆钉155
第5章 计算机辅助离合器设计157
5.1 汽车离合器性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160
5.1.1 AUTOCAD设计图样与三维模型160
5.1.2 离合器盖总成性能仿真实例160
5.1.3 扭转角扭转力矩仿真实例166
5.2 膜片弹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175
5.2.1 优化设计175
5.2.2 CAE技术178
5.3 压盘的计算机辅助设计180
5.3.1 模型的简介和处理180
5.3.2 材料属性180
5.3.3 载荷的处理和施加181
5.3.4 计算工况182
5.3.5 有限元仿真结果及分析183
5.4 离合器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184
5.4.1 模型的简化处理184
5.4.2 边界条件(约束简化与处理) 185
5.4.3 载荷处理及计算载荷工况选择185
5.4.4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185
5.4.5 采用多体装配模型的分析187
●●●●● 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

5.5 传动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191
5.5.1 模型建立191
5.5.2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193
5.6 波形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193
5.6.1 几何模型建立与处理194
5.6.2 波形片数值仿真模型的建立195
5.6.3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196
5.7 盘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197
5.7.1 模型简化与有限元模型建立197
5.7.2 仿真结果及分析198
5.8 夹持盘的计算机辅助设计201
5.8.1 模型简化与有限元模型建立201
5.8.2 仿真结果及分析202
5.9 弹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207
5.9.1 模型的建立207
5.9.2 仿真结果及分析207
5.10 拓扑优化与疲劳强度仿真208
5.10.1 波形片的模态分析实例208
5.10.2 离合器盘毂的拓扑优化208
5.10.3 波形片疲劳强度仿真分析209
第6章 汽车离合器制造及检验214
6.1 盖总成及主要零件工艺214
6.2 膜片弹簧215
6.2.1 材料215
6.2.2 冲压工艺216
6.2.3 冲压工艺装备217
6.2.4 热处理工艺218
6.2.5 热处理工艺装备220
6.3 压盘224
6.3.1 材料224
6.3.2 铸造工艺装备225
6.3.3 机械加工工艺226
6.3.4 机械加工工艺装备228
6.4 盖228
6.4.1 材料228
6.4.2 冲压工艺229
6.5 盖总成装配231
6.5.1 装配工艺231
6.5.2 装配工艺装备236
目  录●●●●●

6.6 从动盘总成及主要零件工艺238
6.7 波形片239
6.7.1 材料239
6.7.2 冲压工艺239
6.7.3 热处理工艺240
6.7.4 热处理装备241
6.8 盘毂242
6.8.1 材料242
6.8.2 冲压工艺242
6.8.3 盘热处理工艺243
6.8.4 整体盘毂热处理工艺示例244
6.8.5 盘毂压嵌244
6.8.6 碳氮共渗多用炉245
6.9 夹持盘和从动盘245
6.9.1 材料245
6.9.2 冲压工艺示例246
6.9.3 热处理工艺247
6.10 从动盘总成装配248
6.10.1 装配工艺248
6.10.2 装配工艺装备251
6.11 汽车离合器再制造252
第7章 离合器的试验及可靠性技术255
7.1 离合器总成及零部件台架试验255
7.1.1 盖总成分离指(杆)安装高度及分离指(杆)轴向圆跳动量试验256
7.1.2 盖总成分离特性试验257
7.1.3 盖总成负荷特性试验258
7.1.4 盖总成不平衡量试验258
7.1.5 从动盘总成轴向压缩特性、厚度偏差及平行度试验259
7.1.6 从动盘总成扭转特性试验259
7.1.7 从动盘总成拖曳分离特性试验260
7.1.8 从动盘总成不平衡量试验260
7.1.9 盖总成静态分离耐久性试验261
7.1.10 盖总成动态分离耐久性试验261
7.1.11 盖总成耐高速性能试验262
7.1.12 从动盘总成轴向压缩耐久性试验262
7.1.13 从动盘总成扭转耐久性试验262
7.1.14 从动盘总成耐高速性能试验263
7.1.15 离合器摩擦性能试验263
7.1.16 防黏着试验265
●●●●● 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

7.2 操纵系统试验266
7.2.1 基本操纵性能试验266
7.2.2 输入-输出性能试验267
7.2.3 操纵稳定性试验:系统工作位置保持试验267
7.2.4 调整性能试验267
7.2.5 系统效率试验:负载效率、行程效率268
7.2.6 可靠性试验269
7.2.7 振动试验269
7.2.8 环境试验269
7.2.9 操纵系统的其他性能269
7.2.10 操纵系统组件的有关试验270
7.3 离合器道路试验270
7.3.1 离合器操纵舒适性整车测试方法270
7.3.2 离合器转矩容量整车测试方法270
7.3.3 离合器系统散热能力整车测试方法271
7.3.4 离合器减振性能整车测试方法271
7.4 汽车离合器可靠性技术及评价272
第8章 汽车离合器开发过程及质量管理274
8.1 汽车离合器开发管理技术274
8.1.1 产品开发过程274
8.1.2 质量功能展开QFD 275
8.1.3 工业设计276
8.1.4 稳健设计277
8.1.5 专利和知识产权277
8.1.6 产品开发项目的经济分析277
8.1.7 产品开发项目管理277
8.2 汽车离合器质量管理技术281
8.2.1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281
8.2.2 PDCA循环284
8.2.3 质量改进8D 284
8.2.4 ISO9000:2000八项质量管理原则285
8.2.5 组织绩效分析的过程方法286
8.2.6 五大手册介绍287
8.2.7 质量门290
8.2.8 膜片弹簧离合器的特殊特性291
第9章 汽车离合器常见故障原因及改善方法293
9.1 汽车离合器故障分类、故障树图及解决方法293
9.2 汽车离合器故障推荐诊断流程301
9.3 汽车离合器安装要求304
目  录●●●●●

第10章 汽车离合器面片306
10.1 摩擦学306
10.2 离合器的摩擦特性308
10.3 离合器面片分类309
10.4 离合器面片发展历史310
10.5 离合器面片的性能要求311
10.5.1 离合器面片的要求311
10.5.2 离合器面片的配方设计314
10.5.3 离合器面片的原材料选择317
10.6 离合器面片制造工艺322
10.6.1 制造工艺概述322
10.6.2 常用工艺的特点324
10.7 离合器面片试验325
10.7.1 概述325
10.7.2 离合器面片主要试验326
第11章 离合器新技术332
11.1 自调整离合器332
11.2 双质量飞轮336
11.3 双离合器模块339
11.4 液力变矩器341
11.5 多用离合器总成344
11.6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345
11.7 电子离合器管理系统346
11.8 先进工艺技术347
11.8.1 冲压347
11.8.2 机械加工349
11.8.3 装配线及装备349
11.9 先进管理技术355
附录 国内外汽车离合器企业介绍356
参考文献363

前言/序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离合器委员会成立于1987年,旨在为现有或将来的汽车离合器发展提供支持。离合器委员会认为汽车离合器学科的技术出版物太少,认为很有必要编撰一本基础的汽车离合器设计及制造手册。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离合器委员会理事长孟庆洪和各理事单位的支持下,为了完成该目标,很多涉及离合器行业的专业人士参加了该项目。通过努力,结合南京跃进汽车集团袁念诗和吉林大学邵成老师的前期工作,《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编写完成。
《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共11章,由严正峰完成第1章、第6章、第7章、第11章的统稿工作,张铁山完成第2~5章的统稿工作,吴亚军完成第8章的统稿工作,潘顺英完成第9章的统稿工作,蔡仁华完成第10章的统稿工作。全书编写得益于以下人员的奉献和努力,以下列出了参与编写的人员及所就职的公司名单(以拼音排序)。
蔡仁华   浙江科技学院陈祥上海萨克斯动力总成部件系统有限公司郭杰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高新民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济南汽车检测中心侯勇东风汽车离合器有限公司黄遵国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蒋涛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潘顺英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吴铃海浙江铁流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吴亚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严正峰合肥工业大学袁念诗南京跃进汽车集团(退休)张铁山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刘猛、程伟平、江强强完成了本书大量文字工作。
很荣幸邀请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高翔教授对本书进行审定,对其辛勤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很荣幸能认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离合器委员会下列相关专家●●●●● 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Ⅳ 成员,他们为了本书的内容审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曹建   重庆长安离合器制造有限公司李盖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阮宏全湖北三环离合器有限公司司洪来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技术开发分公司谭家富爱思帝(重庆)驱动系统有限公司王善南宁波宏协离合器有限公司许佳成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张明旭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张勇浙江奇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周建明荣城黄海离合器有限公司相关企业为本书编写提供了相关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诚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2016.10
《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是一部深入探讨汽车传动系统中关键部件——离合器——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汽车工程师、技术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 全书围绕离合器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设计要素、制造工艺、性能分析及故障排除等多个维度展开,力求详尽而精准地解析这一复杂机械装置。 第一部分:离合器基础理论与工作原理 本部分将从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宏观视角出发,阐述离合器在整个传动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详细介绍离合器的基本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干式离合器、湿式离合器、单片式、双片式及多片式离合器,并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工作机理和适用范围。 离合器的基本功能: 详细解释离合器如何实现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的动力连接与分离,以及其在换挡、起步和制动等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摩擦片工作原理: 深入剖析离合器片(摩擦片)的工作机制,包括摩擦材料的选择、摩擦特性、磨损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接触压力来实现平稳的动力传递。 压盘与分离轴承: 详细阐述压盘(离合器盖)和分离轴承(推力轴承)在离合器分离和结合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与运动传递。 飞轮与输入轴: 分析飞轮在平稳动力输出中的作用,以及离合器如何与变速箱输入轴实现可靠连接。 液压操作机构与拉线式操作机构: 详细介绍两种主流的离合器操作方式,包括其结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各自的应用场景。 第二部分:离合器关键部件的设计与计算 本部分将聚焦于离合器各个核心部件的设计要点和理论计算方法,为工程师提供量化的设计依据。 摩擦片设计: 探讨摩擦片材料的性能要求(如摩擦系数、耐磨性、耐高温性)、结构设计(如花键、隔振结构)以及寿命预测。 压盘设计: 分析压盘的应力分布、变形控制以及弹簧(膜片簧)的设计。重点介绍膜片簧的工作特性、选型原则和疲劳寿命计算。 弹簧(膜片簧)设计与计算: 详细讲解膜片簧的结构参数、力学特性曲线的绘制与分析,以及如何根据扭矩需求进行优化设计。 飞轮设计: 涉及飞轮的质量、转动惯量、安装接口等方面的设计考虑。 分离轴承设计: 关注分离轴承的结构、材料选择、润滑及寿命设计。 操作机构设计: 包括液压管路布局、主缸与分缸的匹配,以及拉线式操作机构的长度、张力等参数的优化。 扭矩传递能力计算: 提供离合器总成传递扭矩的理论计算公式和方法,考虑最大传递扭矩、起步冲击载荷等因素。 热平衡分析: 探讨离合器在频繁接合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来控制温度,防止过热失效。 第三部分:离合器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深入介绍离合器主要零部件的制造过程,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质量控制标准。 摩擦片制造工艺: 详细介绍摩擦材料的配方、成型工艺(如模压、烧结)、加工精度要求以及表面处理。 压盘制造工艺: 阐述压盘的冲压、铸造或锻造工艺,以及后续的精加工、热处理和表面防腐处理。 膜片簧制造工艺: 介绍膜片簧的材料选择、精密冲压、热处理(淬火、回火)以及必要的表面处理。 飞轮制造工艺: 讨论飞轮的铸造或锻造,以及关键加工面的精度要求,如安装面、摩擦面等。 装配工艺: 详细介绍离合器总成的装配流程、关键装配参数(如预压量、间隙)以及自动化装配技术。 质量检测与检验: 介绍离合器各个零部件和总成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检测项目,如尺寸检测、硬度测试、力学性能试验、动平衡试验以及成品出厂检验。 表面处理与防腐: 讲解离合器部件的表面处理技术,如电镀、磷化、涂层等,以提高耐磨性、耐腐蚀性。 第四部分:离合器性能分析与试验方法 本部分将介绍如何对离合器的性能进行评估和验证,以及常用的试验方法。 关键性能指标: 定义并解释离合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如起步平顺性、换挡响应性、分离彻底性、接合可靠性、噪音与振动等。 性能试验方法: 详细介绍离合器的各项性能试验,包括: 静态试验: 如分离力测量、接合力矩测量。 动态试验: 如磨合试验、寿命试验、高速运转试验、热衰退试验。 环境适应性试验: 如高温、低温、潮湿环境下的性能测试。 试验设备与仪器: 介绍用于离合器性能测试的各种专用试验台架、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分析与解读: 指导读者如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离合器的实际性能,并与设计目标进行对比。 第五部分:离合器故障诊断与维修 本部分将聚焦于离合器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诊断和维修方法。 常见故障现象: 详细列举离合器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典型故障,如打滑、异响、分离不彻底、踏板沉重或过轻、抖动等。 故障原因分析: 深入分析导致这些故障的根本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磨损与老化: 摩擦片磨损、压盘弹簧失效、分离轴承磨损。 调整不当: 操作机构拉线或油液压力调整不准确。 液压系统故障: 主缸、分缸漏油,管路堵塞。 安装问题: 飞轮平面变形,曲轴或变速箱输入轴不正。 异物侵入: 油污、灰尘等进入离合器工作区域。 诊断方法: 提供系统化的故障诊断流程,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听、看、触、试等方法初步判断故障类型。 维修与保养: 详细介绍离合器常见故障的维修步骤和技术要点,以及日常保养和预防性维护的建议。 更换件选择: 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车辆型号和故障情况选择合适的离合器总成或零部件。 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严谨、专业,并辅以大量的图表、公式和案例分析,旨在帮助读者在理论上扎实掌握离合器的设计制造原理,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地进行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和故障处理。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还是初入汽车工程领域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发,为提升汽车传动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购买《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本书,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我的一个长期兴趣点:汽车的动力总成以及其核心部件。我一直认为,离合器是连接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灵魂伴侣”,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车辆的起步平顺性、换挡的连贯性以及驾驶的整体感受。《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深入探索这一关键技术的可能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离合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从最基础的摩擦原理,到复杂的力学分析,都能有清晰且易于理解的介绍。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对比不同类型的离合器,例如,单片式干式离合器、多片式湿式离合器,以及一些在高性能车辆中应用的特殊设计。它们在结构、工作介质、散热方式、以及性能表现上分别有何差异?又为何会适用于不同的车型?在“设计”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关于材料选择的深度讨论。例如,摩擦片的材料成分是如何影响其摩擦系数、耐磨性和耐高温性的?压盘的设计又为何需要考虑其刚性和变形特性?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先进的设计方法,如有限元分析(FEA)在离合器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仿真来优化其性能?在“制造”方面,我则希望看到关于现代精密制造技术的介绍。例如,如何通过数控加工、精密压制、热处理等工艺,来生产出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离合器零部件?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现代化的质量控制体系,例如,如何通过无损检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离合器常见故障的分析,例如,打滑、异响、分离不彻底等,以及这些故障是如何在设计和制造阶段被预防和解决的?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来展示离合器在不同车型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其设计和制造的演变历程?总而言之,我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对汽车离合器系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设计理念到制造工艺,都能有扎实的知识储备。

评分

《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个书名,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汽车机械核心技术探索的大门。我一直认为,在庞杂的汽车部件中,离合器是连接发动机“心脏”与变速箱“神经”的关键,它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车辆的驾驶体验和动力传输效率。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这一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精妙工程智慧的部件。《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个主题,让我对书中可能涵盖的知识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讲解离合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从最基本的摩擦力传递,到复杂的力学计算,都能有清晰、透彻的阐述。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区分和解析不同类型的离合器?例如,传统的手动挡汽车所使用的单片式干式离合器,其结构和工作方式是怎样的?而现代一些高性能车辆或者双离合变速箱中使用的多片式湿式离合器,又有哪些独特的设计和优势?它们在材料选择、工作介质、散热性能等方面有何不同?在“设计”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离合器的设计考量。例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动机扭矩和车辆用途来选择和设计离合器的尺寸、摩擦材料和弹簧力度?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先进的设计工具和仿真技术,如CAD/CAE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段来优化离合器的性能和耐久性?在“制造”方面,我则希望看到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流程。例如,离合器关键零部件(如摩擦片、压盘、飞轮)的精密加工技术,如何通过数控机床、热处理等工艺来保证零件的精度和强度?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自动化生产线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例如,如何通过动平衡测试、疲劳测试等来确保离合器的可靠性?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离合器常见故障的分析,以及这些故障是如何在设计和制造阶段被规避的?例如,离合器打滑、抖动、异响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来展示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离合器的设计和制造特色?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全面掌握汽车离合器的设计原理、制造工艺以及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对汽车工程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是出于对汽车工程领域细分技术的好奇,特别是《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个主题,它触及到了我一直以来对动力传输系统的疑问。《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个书名,让我充满了对车辆核心部件运作方式的探究欲望。我一直认为,离合器虽然不像发动机那样耀眼,但却是实现平稳驾驶和高效动力输出的基石。我渴望了解,工程师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精密的机械设计,实现如此关键的动力传递与切断功能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离合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比如摩擦片与压盘之间的啮合和分离过程,以及分离轴承的作用?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解释不同类型的离合器(如单片式、多片式、湿式、干式)的设计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和局限性?例如,为什么一些高性能跑车会采用多片湿式离合器,而大多数家用车则选择单片干式离合器?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机械结构图,并配以精确的尺寸标注和材料说明,这样我才能更直观地理解其内部构造。在“设计”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涵盖关于材料科学的应用,比如摩擦材料的成分选择、耐磨性、导热性等参数是如何被工程师们权衡和优化的。同时,关于压盘的弹簧设计,如何保证在不同工况下都有合适的接合力,这其中是否涉及复杂的计算和仿真?在“制造”方面,我对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充满兴趣。书中是否会介绍离合器关键零部件(如摩擦片、压盘)的精密加工技术,例如数控车床、磨床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热处理工艺来提高零件的耐用性和抗疲劳性?我更想了解,现代化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如何保证每一批离合器产品都达到设计标准,避免早期失效的?例如,是否会提及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探伤或磁粉探伤?此外,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离合器在实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打滑、异响、抖动等,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案?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研究,来展示设计师和制造者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从根本上理解离合器的运作机制,掌握其设计的精髓和制造的工艺,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汽车的工程技术。

评分

我之所以对《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完全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汽车动力传输系统的好奇心,尤其是离合器这个连接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心脏”部件。《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个书名,精准地概括了我想要深入了解的核心内容,让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我期望书中能够详尽地阐述离合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从最基础的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到压盘、摩擦片、分离轴承等各个组件如何协同工作,都能有深入浅出的讲解。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离合器?例如,单片式干式离合器、多片式湿式离合器,以及可能存在的双质量飞轮等辅助设计,它们在结构、工作方式、以及性能表现上分别有什么特点?又为何会在不同的车型上得到应用?我非常期待在“设计”方面的内容,希望能了解工程师们是如何根据车辆的具体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材料、计算关键参数,并进行结构优化的。例如,摩擦材料的选择对离合器的寿命和性能有着怎样的影响?压盘的弹簧设计又如何决定了换挡的平顺性?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现代化的设计工具和方法,如CAD/CAE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预测和优化离合器的性能?在“制造”方面,我则对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充满好奇。例如,离合器关键零部件(如飞轮、压盘、摩擦片)的加工过程是怎样的?是否会涉及精密铸造、数控加工、热处理等先进技术?书中是否会介绍现代化的质量控制体系,例如,如何通过动平衡测试、硬度检测等手段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离合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在设计和制造层面得到解决的。例如,离合器打滑、异响、过热等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来展示离合器设计和制造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总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汽车离合器这一复杂而迷人的部件,从设计理念到制造工艺,都能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牢牢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汽车的机械结构,尤其是那些决定驾驶体验的关键部件,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离合器无疑是其中最能体现工程师智慧的杰作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离合器工作的奥秘。首先,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解析离合器的基本原理,从静止到运动,从动力传递到动力切断,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被清晰地解释。是否会涉及不同类型离合器的介绍?比如,单片干式离合器、多片湿式离合器,它们在结构、材料和性能上分别有何独到之处?又为何适用于不同的车型和工况?我尤其对“设计”部分充满期待,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离合器的关键参数是如何确定的,例如,如何计算所需的接合力、摩擦面积、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摩擦材料以平衡性能和耐久性。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如双质量飞轮的作用,或者电子控制离合器(如DCT中的应用)的工作原理?而“制造”方面,我则希望看到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流程。从原材料的选择、精密加工(如CNC加工)、热处理(如淬火、回火),到最终的装配和质量检测,每一步是否都能有清晰的图示和详实的文字描述?我希望能了解到,如何通过高精度的制造来确保离合器零件的配合精度、耐久性和可靠性。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常见的离合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例如,尺寸检测、硬度测试、动平衡测试等?另外,我对离合器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例如打滑、异响、抖动等,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在设计和制造层面是如何规避这些问题的。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工程案例,展示不同时期、不同车型的离合器设计和制造演变过程?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汽车离合器技术的一本权威指南,让我对这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部件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出于我对汽车机械动力学原理的持续探索,特别是离合器作为动力传输链中的关键环节,其复杂性和重要性一直吸引着我。《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个书名,精准地指向了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领域。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离合器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动力传递,更关乎车辆的起步平顺性、换挡的连贯性、以及在复杂路况下的动力响应。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离合器的工作原理,从最基础的静止状态到动力传递、动力分离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有清晰的图示和详尽的文字说明。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离合器系统进行深度剖析,例如,单片式、多片式、湿式、干式,以及在一些高性能车辆上应用的赛车离合器。我非常想知道,在设计这些不同类型的离合器时,工程师们会考虑哪些关键因素?例如,摩擦材料的选择(是否会介绍不同材料的摩擦特性和耐久性?)、压盘的结构设计(如何优化压力分布以实现平稳接合?)、分离机构的类型(如膜片弹簧离合器和拉式离合器,它们在性能和制造成本上有什么区别?)。我对“制造”部分也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离合器关键零部件(如飞轮、压盘、摩擦片、分离轴承等)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材料的精炼、精密加工技术、热处理工艺(如淬火、回火)对提高零件硬度和耐磨性的作用,以及最终的装配和质量检验过程。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现代化的制造设备,比如CNC加工中心、自动化检测线等,这些技术如何保证离合器产品的精度和一致性?此外,我还想知道,在实际的车辆使用过程中,离合器可能会遇到的常见故障有哪些?以及这些故障是如何在设计和制造阶段被预防和克服的?例如,打滑、异响、分离不彻底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可能是什么?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帮助我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离合器这一汽车核心部件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以及性能优化之道,从而获得对汽车机械原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本书,完全是被其精准而专业的书名所吸引。在我看来,离合器是汽车动力系统中最具“灵魂”的部件之一,它承载着发动机的澎湃动力,又在驾驶员的掌控下实现平顺的动力输出。我一直对它背后的工程智慧充满好奇。《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个名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工程师们在图纸上挥洒汗水,在生产线上精益求精的画面。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离合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从最简单的摩擦片与压盘的接触,到复杂的膜片弹簧的受力分析,每一个细节都能得到清晰的阐释。我迫切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区分和介绍不同类型的离合器?例如,对于手动变速箱,单片干式离合器是如何实现动力传递和切断的?而对于自动变速箱,液力变矩器(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离合器,但功能类似)和湿式多片离合器又有何不同之处,它们各自的设计理念和性能优势是什么?在“设计”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诸如摩擦材料的选择、压盘的结构设计、分离机构的优化等关键问题。例如,不同摩擦材料的成分如何影响离合器的耐磨性、耐高温性和摩擦系数?压盘的肋片设计是否会影响其散热性能?分离轴承的类型和安装方式又会对换挡平顺性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制造”方面,我则希望看到现代化、高精度的生产工艺流程。例如,如何通过精密铸造、数控加工、热处理等技术,来制造出高质量的离合器零部件?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自动化生产线和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比如光学测量仪、动平衡机等,这些设备如何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离合器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工程师们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例如,如何解决离合器在高温下的性能衰减问题?如何保证离合器在长期使用后依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际案例,来展示离合器设计和制造的演进过程,以及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总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离合器这一复杂而迷人的汽车部件,从而对汽车工程技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是源于我对汽车工程领域深层技术的好奇心,而《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个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对这一核心部件的探索热情。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理解其最基础、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掌握全局的钥匙,离合器无疑就是连接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枢纽,它扮演着传递和切断动力的关键角色,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乎车辆的驾驶感受、燃油经济性乃至安全性。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离合器的工作原理,从最基础的摩擦片、压盘、分离轴承等核心组件的功能入手,逐步揭示其精妙的机械联动机制。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包含不同类型离合器的对比分析,例如,传统的单片干式离合器和现代普遍使用的多片湿式离合器,它们在结构设计、传动效率、散热性能和维护成本上分别有何优劣?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前沿的设计理念,比如电子控制离合器、液力变矩器在某些车型上的应用(尽管严格来说液力变矩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离合器,但其功能上有重叠),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智能化控制来提升驾驶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我对“设计”部分尤其感兴趣,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进行离合器的强度计算、寿命预测、以及如何根据不同车型(如乘用车、商用车、跑车)的需求来选择和优化离合器参数?例如,对于需要频繁换挡的赛车,离合器设计上会有哪些特殊考量?而对于注重舒适性的家用车,又会偏向于哪些设计?制造方面,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离合器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热处理技术、表面处理工艺,以及如何通过高精度的制造来保证零件的配合精度和耐久性。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现代化的制造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此外,对于离合器的可靠性和性能测试,书中是否会有相关的介绍,例如磨合期、耐久性测试、高温测试等?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一专业领域知识的空白,让我对汽车的“心脏”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我购入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独特的书名《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立刻勾起了我对汽车核心部件的求知欲。我一直认为,离合器是汽车“心脏”与“骨骼”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它的平稳运作直接决定了驾驶的舒适度和动力传输的效率。《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这个主题,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汽车工程秘密的大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离合器的基本原理,从最基础的摩擦力传递,到复杂的力学分析,都能有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离合器的构造和工作方式?比如,手动挡汽车常用的单片式离合器,其摩擦片、压盘、膜片弹簧等组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而对于一些高端车型,可能采用的多片式湿式离合器,其设计思路和性能优势又在哪里?我对“设计”部分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动机扭矩、传动比以及车辆用途来计算离合器的尺寸、材料和性能参数?我希望能看到关于摩擦材料选择的讨论,例如,不同材料的摩擦系数、耐高温性和耐磨性如何影响离合器的性能和寿命。同时,我也希望了解关于压盘和飞轮的设计考量,如何确保接合的平顺性和动力传输的稳定性。在“制造”方面,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离合器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工艺。例如,摩擦片的制造过程,是否会涉及特殊的压制和热处理技术?压盘的加工精度是如何保证的?以及分离轴承的润滑和密封技术。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自动化流水线,以及这些技术如何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离合器的失效模式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制造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例如,离合器打滑、过热、磨损过快等,这些常见的故障是如何产生的?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来帮助我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离合器的设计哲学和制造工艺,为我打开汽车工程领域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从最初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那精密的线条所吸引,到翻开扉页后,我立刻被它营造出的专业而又不失严谨的学术氛围所折服。我一直对汽车的机械结构怀有浓厚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看似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部件,离合器便是其中之一。我总觉得,汽车的动力传输如同人体的血液循环,而离合器就像是那个控制血流开关的阀门,它的平顺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驾驶者的体验。这本书的书名《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阐述不同类型的离合器(例如干式离合器、湿式离合器,甚至更先进的双离合器系统)在结构原理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设计考量和适用场景。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辅以大量的工程图纸、实物剖面图,甚至是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示意图,这样能够帮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机械原理。同时,我也对书中提及的“设计”和“制造”这两个词语充满了遐想。设计方面,我希望看到关于材料选择、力学分析、摩擦系数优化、传动比计算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制造方面,我则期待了解到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例如精密铸造、数控加工、热处理以及质量控制等环节是如何保证离合器的精度和可靠性的。这本书会不会包含对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离合器案例分析?如果是的话,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能够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我对书中可能会提及的性能测试方法和标准也充满了好奇,例如耐久性测试、磨损测试、温度稳定性测试等等,这些都是评估一个离合器优劣的关键指标。总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勾勒出了一个集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图文并茂于一体的知识宝库的轮廓,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满足我对于离合器这个复杂而迷人部件的求知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