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SMA功能点分析及应用指南

NESMA功能点分析及应用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SSM institute(SSM研究院)编 著
图书标签:
  • 功能点分析
  • NESMA
  • 软件工程
  • 软件度量
  • 需求分析
  • 项目管理
  • 软件开发
  • 估算
  • 质量保证
  • 软件成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891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197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332000
正文语种:汉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指南是持续改进的NESMA方法中的新版本,阐释与ISO/IEC14143-1:2007保持一致的功能规模度量方法。NESMA功能规模度量方法也被称为功能点分析,功能规模单元也被称为功能点。 此版本是对现在已过时的一个版本(ISO/ IEC24570:2005)进行更新和阐明。

作者简介

作者序

Nesma is very proud to present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esma counting guidelines. In a world where standard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 am very pleased to see that in China people acknowledge this and are willing to study how to measure the functional size of software. Sizing the software in a standardized, objective, repeatable, verifiable and therefore defensible way opens up your world to software metrics! Metrics based on Nesma function points, such as Productivity (hours per FP), Cost efficiency (Cost per FP), Velocity (FP per month) and Project Quality (Defects per 1000 FP) can now be measured over time and compared between teams, department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becomes measurable and the output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teams can be measured objectively. By measuring functional size you can improve all kinds of processes: estimation accuracy can increase up to 60%!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external suppliers can bring you millions of dollars of benefits every year. Measuring functional size is really the basis for any software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program, either in traditional teams and in agile or DevOps teams. Especially if this is combined with the software project data of the International Software Benchmarking Standards Group (ISBSG). Please use these counting guidelines, that contain dozens of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measure the functional size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so that it becomes possible to demonstrate business value to your customers based on facts and data…not on opinions.

Kind regards,

Harold van Heeringen

Board member



目录

目 录

第1部分:Nesma计数指南

功能点分析定义和计数指南

第2部分:应用指南

一、合同度量指标指南

二、管理迷你指南

三、招标书问题迷你指南

四、技术质量迷你指南

五、供应商绩效评估迷你指南

第3部分:行业数据分析报告

一、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报告(SSMBK201706)

二、技术与工具使用:项目影响分析

三、从雷夫“敏捷方法的定量分析”研究中所得的十大成果

四、软件项目成本

五、网络项目有何不同

六、程序包定制化服务

七、政府与非政府软件项目的表现

八、比较外包项目、离岸项目、组织内项目

九、制定项目计划:各角色投入比例

十、影响研发效率的项目属性

十一、利用规模和工作量分析项目工期

十二、软件行业绩效报告

十三、软件缺陷密度分析报告

十四、团队规模和软件规模对项目交付率的影响


前言/序言

能为此书写序,我感到很高兴。Nesma 功能点估算方法已在2005年升为ISO标准,同年正式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引入中国并推广,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值得纪念的历程。Nesma方法借鉴了IFPUG方法中功能点类型的分类,与IFPUG方法兼容,该方法更着重研究如何在项目早期进行估算,该方法提出基于软件逻辑模型的分析规则,站在用户的视角,根据需求文档的详细程度采用不同精度的估算方法。

本书是持续改进的Nesma方法中的最新版本,对已过时的第一个版本(ISO/ IEC24570:2005)进行更新和阐明。基于第一版的功能规模度量和基于此版本的功能规模度量是相同的,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Nesma方法,一方面主要介绍了功能点的标准定义,计数规则等内容,另一方面就如何使用Nesma方法进行功能点计数提供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并给出了计数的实施指南。

为了让从业人员更好的理解和应用Nesma功能方法的相关内容,以及理解功能点分析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案例,本书还选编了国际上基于功能点分析方法进行的延展应用以及基于功能点进行数据分析的案例。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软件造价分会成立后第一时间与Nesma达成了国际合作,组建了国际资料编译组,并组织工作组成员对Nesma相关资料进行了研究并编译。编译组的成员们都是研究功能点方法的资深从业人员,对Nesma方法也有比较多的实践经验,翻译时既考虑了标准原文的释义,也结合了实践经验。

在这里我希望广大从业人员,通过学习该书的内容,可以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功能点度量方法,同时也能以本书为功能点计数的指南,不断深化和提升功能点分析水平。

郑人杰

清华大学教授


前言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已经迎来更大机遇,“软件定义世界”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软件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融入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软件造价,作为任何一个软件项目预算申报、审查、招投标、项目结算中的核心问题,始终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中已经明确提出,软件市场定价与软件价值不匹配的问题是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依然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为了加速软件成本度量的规范化,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于2011年启动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行业标准的草案编制工作。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SJ/T 11463—2013《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正式发布,目前该标准正在报批国家标准。

《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中规定了从软件规模度量到软件成本度量的技术路线,其中软件规模度量推荐采用国际通行的几种功能点分析方法,而Nesma(荷兰软件度量协会)标准是目前国内外最通用、最实用的功能点分析方法。

Nesma标准继承并发展IFPUG标准提出的功能点分析方法,其中指示功能点法解决了在项目早期模糊需求下使用功能点进行估算的问题,在2005年正式将其标准升为国际标准,随后在美国、巴西、印度、韩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应用。

作为国内最早研究系统与软件度量的行业组织,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于2005年邀请了Nesma专家到中国进行演讲,并将其标准引入中国开始推广。2017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软件造价分会成立,与Nesma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之一就是将最新出版的《Nesma功能点分析及应用指南》(2��3版)重新编译出版,以供国内相关从业者学习使用。另外,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软件造价分会组织行业专家力量,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推广实施的经验总结成文,补充在本书中。

本书共分为如下3个部分:

第1部分:Nesma计数指南。从实用的角度介绍了FPA,详细说明如何执行FPA,描述了FPA的通用原则,以及如何确定ILF、ELF、EI、EO、EQ及其复杂性,同时也给出了Nesma三种估算方法下各功能点类型的权重值。

第2部分:应用指南。这部分主要描述使用功能点分析方法如何进行项目管理,供应商绩效评估,投标管理,技术质量评价等5个应用指南。

第3部分:行业数据分析报告。这里给出了2017年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报告以及一些通过对大量国内外的研发数据分析比对后形成的行业报告供读者参考。

参加本书翻译工作的人员有:郑立、张旭、严亮、彭欣华、王敏、车晓雪、朱玉、戴悦、段笑雨。

参与本书审校工作的人员有:白溥、吴小庆、谢映瑶、高巨超、白杨、陈锐、黄峻、王雪男等。

本书在译写过程中,译写组除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外,还对原作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另外,译写人员结合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在本书增添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以上两点,使得本书既有很强的时代感,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由于译写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目前正在报批国家标准)的技术补充手册,为实施《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同时也将作为软件成本度量师(CCEP)认证的指定教材。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软件造价分会

秘书长 王伟



《功能点分析:从原理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功能点分析(Function Point Analysis, FPA)方法论的著作,旨在为软件项目管理、需求工程、软件度量以及质量保证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具备前瞻性的指导。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功能点分析的起源、发展、核心概念、度量方法、应用场景及最新趋势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功能点分析知识体系。 第一章 导论:为何关注功能点分析? 本章首先回顾软件开发行业在项目估算、成本控制和质量保证方面长期面临的挑战,如估算不准确、需求蔓延、项目延期、成本超支等。在此背景下,引入功能点分析作为一种科学、客观的软件规模度量方法。详细阐述了功能点分析的出现及其解决传统估算难题的关键优势,例如基于用户需求的视角、摆脱技术实现细节的干扰、提供跨项目和跨技术的度量标准等。通过对比传统的基于代码行(LOC)的度量方法,突出功能点分析在客观性、一致性和可比性上的优越性。最后,简要介绍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各章节将要涵盖的内容,为读者指明学习路径。 第二章 功能点分析的核心理论与模型 本章深入剖析功能点分析的理论基石。首先,详细阐释“功能点”这一核心度量单位的定义:它代表的是软件为用户提供的功能性业务需求,而非代码的多少。接着,逐一介绍功能点分析模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内部逻辑文件(Internal Logical Files, ILFs):详尽解释ILFs的定义,即一个应用程序在其内部维护的数据实体,例如数据库表。阐述如何识别和计算ILFs的数量,重点讲解区分不同ILFs的标准,以及如何处理复杂的数据结构。 外部接口文件(External Interface Files, EIFs):定义EIFs为应用程序需要读取但不在其内部维护的数据实体,例如需要从其他系统导入或由用户输入的外部数据。阐述EIFs的识别方法,以及其与ILFs的区别。 输入(Inputs):解释输入是指从系统外部接收的、用于处理数据或控制系统的功能。详细介绍如何识别和区分不同的输入类型,例如事务性输入和控制性输入。 输出(Outputs):定义输出为系统向外部提供的、由应用程序处理的数据。详细讲解输出的识别原则,并区分数据输出和事务性输出。 外部查询(External Queries, EQs):阐述EQs是指从系统外部发起的、不涉及数据修改的请求,例如查询某个信息。讲解EQs的识别要点,以及如何将其与输入区分开来。 此外,本章还将详细介绍功能点分析中的“复杂度评估”,包括如何根据数据元素的数量、参照关系的数量等因素,将ILFs和EIFs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三个等级。同样,也对Inputs、Outputs和EQs的复杂度评估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供了具体的判断标准和示例。 第三章 功能点计算的详细流程与方法 本章是本书的实操核心。它将功能点分析的计算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的步骤,并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 需求识别与分解:强调功能点分析的起点是对业务需求的准确理解。讲解如何从业务流程、用户故事、用例等需求文档中提取潜在的功能点元素。指导读者如何进行需求分解,将宏观需求拆解为可度量的功能实体。 ILFs和EIFs的识别与计数:提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识别系统中的ILFs和EIFs。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演示如何判断一个数据实体是ILF还是EIF,以及如何处理包含关联关系的复杂数据模型。 Inputs、Outputs和EQs的识别与计数:详细指导读者如何从业务流程中识别输入、输出和外部查询。讲解处理数据、响应事件、提供信息等不同场景下的识别要点。 复杂度评估:提供清晰的指导方针和判断依据,帮助读者对每一个识别出的功能点元素进行复杂度评估。结合图表和示例,详细讲解如何根据数据元素数量、参照关系、事务处理要求等因素,判断ILFs、EIFs、Inputs、Outputs和EQs的简单、中等、复杂等级。 通用技术特性(Genera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GSCs):引入GSCs的概念,解释它们是用于调整原始功能点数量的非功能性参数,反映了软件的整体复杂度和技术环境。详细列举并解释所有14个GSCs,例如数据通信、分布式功能、性能需求、配置管理、易用性、可重用性、部署简便性、操作简便性、可维护性、可安装性、用户界面、数据处理要求等。讲解如何对每个GSC进行评分(从0到5),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评分计算调整因子(Value Adjustment Factor, VAF)。 功能点总数的计算:清晰地展示了原始功能点(Unadjusted Function Points, UFP)的计算公式,即对所有ILFs、EIFs、Inputs、Outputs和EQs的加权求和。然后,详细说明如何应用GSCs计算出的VAF来得出最终的功能点总数(Adjusted Function Points, AFP)。 第四章 功能点分析的应用领域与实践 本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示功能点分析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广泛应用。 项目估算:详细阐述如何利用功能点分析进行项目规模的估算,从而为项目进度、资源和成本估算提供坚实的基础。提供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如需求阶段、设计阶段)的功能点估算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历史数据进行更精确的估算。 项目规划与控制:说明功能点分析如何支持项目经理进行有效的项目规划,例如工作量分解、进度安排、资源分配等。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何利用功能点指标来监控项目进展、识别风险,并采取纠正措施。 生产力衡量与趋势分析:讲解如何通过功能点分析来衡量软件开发团队的生产力,例如单位时间内的功能点交付量(例如,每人月多少功能点)。通过对历史项目的功能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开发过程中的瓶颈和改进机会,从而优化开发流程。 质量保证与风险管理:阐述功能点分析与软件质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如何通过功能点密度(每功能点的缺陷数量)来评估软件的质量水平。如何利用功能点信息来识别潜在的风险点,例如需求不明确、技术复杂度高等。 合同谈判与软件采购:说明功能点分析如何作为一种客观的基准,用于软件合同的制定和谈判。帮助采购方更清晰地理解软件的交付内容和规模,避免因估算不准确而产生的纠纷。 第五章 高级主题与未来发展 本章将深入探讨功能点分析的一些高级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功能点分析工具:介绍市面上流行的功能点分析自动化工具,分析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强调自动化工具在提高效率、保证一致性方面的作用。 功能点分析与敏捷开发:探讨功能点分析在敏捷开发环境下的应用。如何将功能点分析的思想融入敏捷方法论,例如在迭代规划中估算用户故事的功能点,以及如何衡量敏捷团队的交付能力。 与其他软件度量方法的集成:讨论功能点分析如何与其他软件度量方法(如代码行、用例点、COCOMO模型等)进行结合,形成更全面的度量体系。分析不同度量方法之间的互补性。 面向对象功能点(Object-Oriented Function Points, OOFP):介绍面向对象功能点分析的概念,以及其相对于传统功能点分析的优势,特别是在面向对象项目中的应用。 标准与认证:介绍国际功能点分析用户组织(International Function Point Users Group, IFPUG)等相关标准化组织及其制定的标准。阐述功能点分析认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获得相关认证。 功能点分析的局限性与挑战:客观分析功能点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需求的不稳定性、团队的熟练度、工具的限制等。提供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和建议。 结论:赋能高效软件工程的基石 本书最后对功能点分析的价值进行了总结。重申其作为一种科学、客观、可量化的软件规模度量方法,对于提升软件项目的成功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团队生产力、控制项目成本和提升软件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读者积极学习和应用功能点分析,将其作为构建高效、可预测、高质量软件工程体系的坚实基石。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既有严谨的理论阐述,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操作指南。 体系完整:涵盖了功能点分析从概念、方法到应用的各个环节。 视角全面:从项目管理、需求工程、质量保证等多个角度阐释功能点分析的应用价值。 语言通俗易懂:力求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阐释复杂的概念,降低学习门槛。 与时俱进:关注功能点分析在敏捷开发和自动化工具等新趋势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软件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需求工程师、软件度量师、质量保证工程师、测试工程师以及对软件工程度量和管理感兴趣的读者阅读。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熟练掌握功能点分析的方法,并将其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升软件项目的管理水平和交付质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功能点分析(FPA)在不同行业应用场景的探讨非常感兴趣。我注意到,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IT行业,而是尝试将FPA的理念和方法论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金融、医疗、制造等。书中列举了多个跨行业的案例,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行业的业务特点和软件系统构成,来调整和应用FPA。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我所在的团队经常需要与不同行业的客户打交道,了解FPA在各个领域的适应性和调整策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客户沟通,并提供更贴合实际需求的估算和分析。例如,在医疗领域,书中会讨论如何识别和度量与患者数据管理、电子病历系统相关的功能点,而在金融领域,则会关注与交易处理、风险控制相关的复杂功能。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让我看到了FPA的普适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书中对这些行业案例的分析非常深入,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而是会深入到具体的业务流程和技术实现层面,分析FPA在其中的具体应用细节和遇到的挑战。这使得我对FPA的应用有了更宏观和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在阅读《NESMA功能点分析及应用指南》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讲解功能点分析(FPA)的“调整因子”(Value Adjustment Factor,VAF)部分,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并且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解释和应用指导。我一直觉得VAF是FPA中相对比较抽象和主观的部分,如何准确地评估这14个通用功能性要求(General System Characteristics,GSCs)的权重,并将其转化为最终的VAF,一直是让我感到困惑的地方。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作者详细解释了每一个GSC的含义,以及在不同业务场景下,这些GSC对系统整体价值的影响程度。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评估这些GSC,并提供了大量的范例,展示了如何结合实际的项目情况,为每一个GSC赋予一个合适的权重。这让原本模糊的评估过程变得更加清晰和可操作。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信息性”和“效率”等GSC的讨论,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阐述了这些因素在不同类型的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量化其对系统价值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VAF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最终功能点数量的合理性,而准确的VAF评估,需要深入理解业务需求和系统设计。

评分

在我阅读《NESMA功能点分析及应用指南》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功能点分析(FPA)与软件质量之间的关联。书中并非将FPA仅仅视为一个规模度量的工具,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间接影响甚至提升软件的质量。我理解到,一个准确的功能点分析,能够帮助团队更清晰地理解项目的范围和需求,从而减少因需求不明确或范围蔓延而导致的质量问题。书中甚至会讨论如何利用FPA来识别潜在的复杂模块或高风险功能,以便在开发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从而 proactively(主动地)降低缺陷率。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复杂度因子”的讲解,以及它如何影响最终的功能点数量,并进而影响到开发团队的工作量和需要投入的质量保证活动。作者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对复杂度因子的合理调整,来更准确地反映软件的内在质量风险。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开发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我们不仅要关注“做了多少”,更要思考“做得有多复杂”以及“质量上需要多大的保障”。这本书让我认识到,FPA的价值远不止于量化,它在指导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评分

我一直对功能点分析(FPA)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中的具体应用环节非常关注,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相当详尽的论述。书中将FPA的运用贯穿于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到维护的各个阶段,并详细阐述了FPA在每个阶段可以发挥的作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FPA在需求管理中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清晰、准确的功能点分析是确保需求定义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基石,它能够帮助项目团队在早期就识别需求中的模糊之处和潜在的冲突。在设计阶段,FPA可以辅助进行模块划分和接口设计,并为后续的成本和进度估算提供依据。而在编码和测试阶段,FPA则可以作为衡量开发进度和质量评估的参考指标。书中甚至讨论了FPA在软件维护阶段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分析新增、修改和删除的功能点,来评估维护工作量和成本。这种贯穿整个SDLC的应用思路,让我对FPA的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启动前的估算工具,更是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重要度量和管理手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FPA在实际项目管理中的“全能性”。

评分

这本书在关于功能点分析(FPA)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的讨论,让我对FPA的起源和未来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了解到,FPA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演进,吸收了不同时期软件工程的理念和方法。书中对FPA的早期版本、国际功能点分析用户组织(IFPUG)的贡献,以及后续的一些改进和变种,都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这让我看到了FPA作为一个成熟度量方法,是如何不断适应技术发展和行业变化而进步的。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对FPA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作者结合了当前软件开发领域的一些热点,例如敏捷开发、DevOps、云原生等,分析了FPA在这些新环境下的挑战和机遇。例如,在敏捷开发环境中,如何进行迭代式的功能点估算,以及如何将FPA与用户故事点相结合等问题,书中都给予了初步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FPA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软件开发模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FPA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对它的持续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也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书名清晰醒目,整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打开书页,纸张的质量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可视化图示,它们将一些复杂的FPA计算过程和分析框架,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例如,在解释如何计算未调整功能点时,书中提供了一系列清晰的流程图,一步步地展示了如何从业务需求转化为功能点,再到最后的数值计算。这些图表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作为理解核心内容的有力辅助。同时,书中对于专业术语的标注和解释也非常到位,对于一些可能不熟悉FPA的读者,也能通过书中的释义快速理解。章节之间的过渡也比较自然,逻辑性强,使得阅读过程不会感到突兀。我注意到,作者在某些章节会主动提及之前讲解过的概念,并将其与当前内容联系起来,这种反复强调和关联性的讲解,有助于读者巩固已学知识,并加深对整体体系的理解。即使是对于那些对功能点分析略有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书中发现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洞察。总的来说,从物理书籍的质量到其内在内容的组织呈现,这本书都体现了作者的用心和专业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NESMA功能点分析及应用指南》,我拿到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期间我翻阅了不少章节,也尝试着去理解其中阐述的一些方法论。就我目前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颇为扎实,尤其是在功能点分析(Function Point Analysis,FPA)这个核心概念的讲解上,作者似乎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去剖析其本质和操作细节。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FPA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场景,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书中对每一个功能点的定义、度量方法以及如何将其映射到具体的业务需求,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解释。我注意到,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时,会引用一些具体的案例,这些案例的设计非常贴合实际项目开发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使得原本有些抽象的FPA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例如,在讲解“外部输入”和“外部输出”时,作者通过一个典型的电商平台订单处理流程,层层剥茧地展示了如何识别和度量这些功能点,甚至细致到数据库的交互、用户界面的元素等。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掌握FPA的精髓。此外,书中还探讨了FPA在不同类型的项目中的适用性,包括传统软件开发、敏捷开发,甚至是现代化的微服务架构。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项目类型多种多样,了解FPA的普适性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调整方法,对于提升我们的分析能力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对于“NESMA”这个特定功能点分析方法论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这一方法论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对功能点分析(FPA)有一些基础的了解,但对NESMA的具体规则和应用细节并不熟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NESMA在传统FPA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细致的优化和调整,使其在某些场景下能够提供更精准的度量。作者在书中详细解释了NESMA的独特之处,例如它在某些功能点的定义上与通用FPA的差异,以及其在识别和计数方面的特定流程。我注意到,书中对NESMA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讲解都相当细致,并辅以大量图示和例子,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NESMA的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掌握其核心要义。特别是在解释如何识别和度量“内部逻辑文件”和“外部接口文件”时,作者通过大量的现实场景,例如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数据湖的构建等,清晰地展示了NESMA在这方面的应用。这让我意识到,不同的FPA方法论,在细节上可能存在差异,而选择适合自己项目场景的方法论,并掌握其精髓,是实现准确度量的关键。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和应用NESMA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入门和进阶指南。

评分

这本书在对功能点分析(FPA)的理论阐释之后,其对于实践层面的探讨也相当深入,尤其是在成本估算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应用,让我看到了FPA的实际价值。书中不仅仅是教授如何计算功能点,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将这些功能点数量转化为项目成本、时间以及资源需求的估算。我发现,作者在讲解成本估算模型时,会结合多种行业内常用的估算方法,并分析FPA在其中的作用和优势。这对于项目经理或者希望提升项目估算准确性的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知识。书中甚至会涉及到一些案例分析,模拟不同规模和复杂度的项目,展示如何运用FPA进行初步的成本和进度预测。这让我意识到,FPA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度量工具,它更是项目管理决策的有力支撑。例如,在评估一个新项目的可行性时,通过FPA能够快速地得到一个初步的规模估算,从而为项目启动前的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书中对这些估算结果的解释和分析也十分细致,不会仅仅给出一个数字,而是会解释数字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存在的偏差。这一点对于我理解FPA的局限性以及如何规避潜在的风险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我看到了FPA在实际项目管理中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

评分

这本书在关于功能点分析(FPA)的“度量规则”这一核心章节,给我的感觉是既严谨又实用。我了解到,一个准确的功能点度量,离不开清晰、一致的度量规则。作者在书中对FPA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外部输入、外部输出、外部接口文件、内部逻辑文件和查询,都提供了非常明确的度量规则和计数方法。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解这些规则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文字描述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将抽象的规则具象化。例如,在讲解如何区分“外部输入”和“外部输出”时,书中提供了一系列清晰的决策树和流程图,指导读者根据数据流向和用户交互,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对于避免在实际度量过程中出现混淆和误判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度量场景,例如复杂的数据转换、异常处理等,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处理建议。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规则手册,更是一个能够帮助读者解决实际度量难题的参考指南。我感觉,如果能够严格按照书中的度量规则来执行,功能点分析的准确性将大大提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