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布克斯塔伯(Richard Bookstaber),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财政部、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高级政策顾问,世界知名的金融风险管理经理。
? 知名媒体推荐。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推荐,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菲、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塞希等推荐,《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作序推荐。
? 内容创新。本书抛弃了经济学的标准范式,揭露了传统经济学分析的缺陷,提出了新颖的经济模型,重新定义经济学研究。
从当前情况看,世界经济可能已经从大衰退中恢复过来了,但经济学并没有。作为世界金融风险管理的先锋之一,这本书的作者布克斯塔伯提出:为什么人类社会和世界激烈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及其背后的理论对解决当前的金融危机毫无用处,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经济模型来替代它。目前还没有,至少在我们过去二百多年所使用的经济模型版本中并没有。这本书以“我们无法依靠过去来预测未来的危机”开始,提出了代理人基模型(ABM),把“我们是人类”这一概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阐述市场现实情况时更加强调人性,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将我们假设为“优化的理性机器人”。
这本书提出的开创性的经济范式,有助于防范未来的经济危机,以及妥善地处理当下的危机。这本书力图摆脱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深入研究如何解释处于当今金融体系核心地位的人性复杂性。通过探讨20世纪经济学的历史性失败,作者提供了一个前瞻性的、新颖的、宏观的视角,以及一个更加切合实际的、更加人性的经济分析框架,来帮助防止金融系统再次崩溃。
[美]理查德?布克斯塔伯(Richard Bookstaber)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财政部、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高级政策顾问,世界知名的金融风险管理经理。先后就职于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花旗集团等,负责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如果说华尔街是一个经济发电站,那么布克斯塔伯绝对是其中的操控者之一。
《理论的终结》抛弃了经济学的标准范式,博学,有趣,通俗易懂,肯定会成为经典著作。布克斯塔伯认为金融危机的*好建模方式是按照其在现实中发生的样子,那就是人类在复杂环境中的启发式互动。
达雷尔?达菲(Darrell Duffie),斯坦福大学教授
在雄心勃勃的《理论的终结》中,布克斯塔伯基于代理人基模型勾勒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替代方法,试图来重新定义经济学研究。他揭示了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刻知识,让人对金融有一个切实的了解。作者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这本书发人深省,引人入胜,读起来非常有趣。
拉吉夫?赛希(Rajiv Sethi),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理论的终结》是一本重要的书,写作很简练。
杰森?茨威格(Jason Zweig),《华尔街日报》
《理论的终结》为今天的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经验教训……跟据布克斯塔伯的观点,现在是停止调整那个150年前的古老模型的时候了,那个模型在预测危机方面似乎不是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糟,是时候拥抱全新的模型了。*后,该书也许*有用的是,布克斯塔伯挑战了经济学专业本身,太多的经济专家依然过分相信自己的数学模型正确无误。
拉纳?福罗尔(Rana Faroohar),《金融时报》
《理论的终结》轻松活泼而且博学多才,是对大量探讨经济学谬误及如何消除这些谬误的书籍的有益补充。
彼得?莫里斯(Peter Morris),《金融世界》
任何想了解金融体系运作的人都将从《理论的终结》中获益良多……该书的分析是一流的。
《经济学人》
布克斯塔伯很有资格讨论这个话题——《理论的终结》与金融行业的任何人都有关……所有投资专业人士都将从这本有价值的书中获得有用的见解。
《金融分析师期刊》
布克斯塔伯是一个适用于分析金融市场的代理人基建模实践者。《理论的终结》后半部分对代理人基建模方法的描述是全书*有趣的部分。
《报业辛迪加》,黛安娜?科伊尔(Diane Coyle)
在同类的经济学批评著作中,《理论的终结》不同寻常的是,作者布克斯塔伯提出了一个称为代理人基建模的有趣替代方案。
经济与自由在线图书馆(Econlib),阿诺德?克林(Arnold Kling)
布克斯塔伯在揭示主流经济理论的缺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对那些关心这些问题的人来说,《理论的终结》值得一读。
内幕新闻(Inside Story),约翰?奎金(John Quiggin)
在华尔街度过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布克斯塔伯抨击了经济模型,认为这些经济模型应该被代理人基模型所取代。代理人基模型融合了历史上各国金融危机中易于观察到的羊群行为。
《澳大利亚人报》,亚当?克雷顿(Adam Creighton)
《理论的终结》是对代理人基建模富于启迪甚至令人信服的描述。
《选择》
曾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格里高利?曼昆在十年前曾说:“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很少用于实际经济政策决策,这明显证明其无用。”理查德?布克斯塔伯在《理论的终结》一书中阐明了为什么会这样,并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来改变这种情况。该书表明代理人基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经济危机形成时所显现出来的模式的途径,该途径无疑将有助于减缓金融危机及其影响。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吗?
阿伦?柯曼(Alan Kirman),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研究主管,艾克斯-马赛大学经济学教授
《理论的终结》作者将其对科学、哲学和文学等几个领域的真知灼见融合在一起,并将其应用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学建模等方面,给人印象非常深刻。从这样一个深刻的视角,布克斯塔伯给读者提供了十分详尽的有用信息来了解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着重探讨了小小的涟漪是如何波及整个金融系统的。
布莱克?勒巴朗(Blake LeBaron),布兰迪斯大学教授,经济学家
第一部分 绪 论
第一章 危机和太阳黑子 / 003
现代经济学的诞生 / 008
被太阳黑子蒙蔽:杰文斯对经济危机之源的科学探索 / 011
对太阳黑子的多年追寻 / 013
第二章 人之为人 / 019
经济启示录的四骑士 / 024
为危机建模 / 028
第二部分 四骑士
第三章 社会互动和计算不可化约性 / 033
计算不可化约性何处可寻 / 037
结 论 / 043
第四章 个人和人潮:层展现象 / 045
给层展下定义:可疑之事 / 049
复杂性和层展 / 051
第五章 语境和遍历性 / 053
你听上去像个该死的机器人 / 058
逻辑和语境 / 061
危机和语境 / 064
第六章 人类经验和根本不确定性 / 067
知识限界:我们如何学习自己无法知道的东西 / 070
自我参照系统、反身性、人类困境 / 078
经验的缺乏和根本不确定性 / 080
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 / 083
第七章 启发法:如何像人一样行动 / 087
无所不知的计划者和蟑螂 / 090
启发法和最优化 / 093
性乃粗 / 097
结 论 / 099
尾声:博尔赫斯和记忆 / 100
第三部分 经济学范式:回顾与前瞻
第八章 危机中的经济学 / 107
互动与代表性主体 / 109
计算不可化约性:不存在能预测未来的公式 / 111
层展:不存在人人均可效仿的模式 / 111
非遍历性:历史关联性,抑或每一次都不同 / 112
根本不确定性:未知的可能性 / 114
启发式:没有优化,唯有简单规则 / 115
简洁,貌似有理,却是错误的 / 117
博尔赫斯的特隆 / 122
第九章 代理人基模型 / 125
代理人基模型的组件 / 132
结 论 / 140
第十章 复杂性谱中的代理人 / 145
信息和复杂性 / 148
连通性和复杂性 / 149
非线性和复杂性 / 149
反身性 / 152
知识限界和易错性 / 155
战争和战略复杂性 / 157
复杂性与理论的终结 / 166
第四部分 金融危机的代理人基模型
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的结构:代理人和环境 / 169
环 境 / 172
白夜节的黑暗 / 175
代理及其启发法 / 180
动力学机制 / 184
第十二章 流动性和崩盘 / 191
金融环境 / 193
代理人及其启发法 / 201
动 态 / 204
结局:2008年经济危机和非流动性威胁 / 207
第十三章 从代理人基视角看2008年危机 / 209
级联,蔓延,标记 / 213
代理人 / 215
球开始滚动 / 215
如出一辙 / 218
结局的开始 / 221
第五部分 理论的终结
第十四章 数字还是故事?作为叙事的模型 / 227
如果你想为其建模,你就错了 / 231
实用主义的模型开发者 / 237
敏捷建模 / 239
第十五章 结 语 / 247
记住,朋友,资产所有者都是人 / 251
革 命 / 253
致 谢 / 257
注 释 / 259
参考文献 / 295
序 言
生物学给经济学带来的活力
吴 晨
《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
学术界有这样一句话,“要推翻一个旧理论,需要提出一个新理
论”。《理论的终结》作者理查德?布克斯塔伯干脆另起炉灶,他并
不认为会有更好的理论来解读经济现象,预测金融市场。相反,他
的这本书另辟蹊径,希望能够再现复杂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式,从重
构现实的角度让我们能更深入理解复杂系统的动能。
布 克 斯 塔 伯 的 这 一 尝 试, 可 以 说 汇 聚 了 三 方 面 的 思 考。
一 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对经典经济学的思考,每个人都希望解答
的问题是,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家很少有人能够预测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是学科之间跨界带来的全新思考,一些传统的经济学家开始向生
物学求教分析复杂系统的新方法。三是实务派加入了对经济学理论
的思考。布克斯塔伯本人就是一位金融实务派,曾经在顶尖投行和
对冲基金公司从事风险管理,也曾加入美国证监会,专门研究应该
怎样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
经典经济学学习的榜样是物理和数学,希望能总结出定律,并
设计出一套规则,用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经济学强调的是平衡
状态,强调的是优化,引入数学模型,求得最优解。经济学也把市
场中的个体想象成按照最优原则理性行事的理性人。
2008 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经典经济学的软肋。主流的经济学家
在金融危机面前失语,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问题是 :有没有其他的理
论或者模型能够预测金融危机的发生。
生物学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布克斯塔伯和许多研究者一样,
认为经济学家应该从生物学和进化论中寻求理论新突破。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竞争、变异、繁殖、适应的过程,与物理或
者数学最大的不同是,生物的进化并不遵循严格的定律或者法则,
但是进化动态的过程能够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和结构的精巧。
生物学的视角会挑战许多传统经济学的认知,求最优解就是一
个例子。这是物理学和数学被引入经济学之后带来的思维方式——
在给定一定的外部条件之后,你可以计算出最优的选择。比如,给
定了供给和需求,就能算出供给平衡的价格。
生物学的视角与物理学和数学最大的不同,就是静态求解和动
态适应的不同。物理学和数学之所以总是可以求得最优解,是因为
它们建构在一系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之上,给出条件就能求得
最优解。生物学的不同之处是它永远处于动态之中。生物与环境一
直在互动之中,找到最优解不是生物的目标,存活是它们的首要目
标。进化论中强调的是“适者生存”,并不是“最优者生存”。因为
过去环境中的最优解,一旦遇到新的情况,同样可能不适应,同样
可能被淘汰。生物必须在适应当前环境和应对未来变化这两个选择中,
做出某种妥协。当环境变化剧烈的时候,有更多灵活度的生物
反而能存活下来。恐龙之所以会灭绝,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进化论是一种观察和理解复杂系统的切入点。进化论强调
了个体的行为和环境的变化。生物通过变异去适应环境,在这个过
程中也会改变环境。当人类出现之后,他们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更
快更深远。生物进化的“竞争、变异、繁殖、适应”的过程,在人
类社会中变成了一方面人类对环境的“观察、判断、决策、反馈”
的循环,另一方面是人类施加于环境的“创新、试错、复制、反馈”
的循环。
经济与金融市场和生态圈相似。在微观层面,每个市场的参与
者都会在两个循环过程之中汲取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经验法则,
改变行为,而他们的行为又会给外部的环境造成影响。在宏观层面,
生态圈催生出许多复杂的系统。比如,人脑中有 800 多亿个神经元,
每个神经元细胞都很简单,只是跟它周边的神经元发生关联,但是
亿万个神经元相互作用,它们所形成的整体便能够催生认知,构建
思想,这是研究者对每一个神经元再仔细观察也无法达到的。
这种无法从个体的行为推导出整体的结果,在自然界和人群中
都很常见。无数工蚁简单的行为,让蚁群好似一个鲜活复杂的生命
体。无数小鱼的简单游动,让整个鱼群变得好似整齐划一的复杂整体。
百万人的朝觐人群,突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金
融市场何尝不是如此?每个市场参与者牟利的选择,在特定时期会
演化成市场巨大的动荡。布克斯塔伯在书中用“层展现象”来描述
从市场中个体行为无法预判市场整体的表现。
因此,生态圈的视角给了我们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与金融市场
的一个全新框架。
布克斯塔伯在书中根据这个框架提出了基于代理的分析模型
(ABM),希望应用于对复杂系统的理解实践。在这个模型中,参与
者,也就是代理,与市场环境不断地互动,不同的参与者遵循自身
的经验法则,并在互动过程中强化或者修正自己的经验法则。整个
模型很像军队参谋部进行的军棋推演,所不同的是,每一步的推演
并不需要依赖掷色子。
ABM 更贴近经济现象,原因有两点。
第一,在经济学研究中,很难去做严格意义的科学实验。比如,
随机将市场参与者分成两组,然后给予不同的市场条件,研究他们
的市场行为会有什么差别,并探究背后的原因。人生并没有重新来
过的机会,就好像古代哲人所说:“你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
第二,ABM 并不预设任何假设,比如理性人的假设。这一模型
希望能够捕捉到更为真实的互动 :市场参与者不同的行为决策对市
场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市场环境的变化又会对市场参与者的认
知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市场参与者在这样的互动中能够汲取什么样
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又会让他们如何修正自己的经验法则,从而在
未来的市场博弈过程中使用。
这种分析框架很像天气预报。所不同的是,天气预报如果预测
了恶劣天气,会给你足够的时间去躲避灾难,却不可能消灭灾难。
布克斯塔伯提出的 ABM,不仅希望能对未来经济与金融市场做出预
测,还希望通过剖析市场参与者各种不同行为选择背后的原因,以
及他们与市场互动产生的短期效应,来改变市场的走势,甚至化解
大危机。
不过现在去判断布克斯塔伯的这种“上帝视角”能否很好地预
测未来,以及化解风险,还为时过早。
在对过去很多金融危机的分析中,流动性突然缺失经常是造成
危机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在适当时机注入流动性,市场就可能避免
崩溃的风险。布克斯塔伯提出的解决方案很简单 :求助于大资金。
他认为,只要通过 ABM 推演得出市场的波动是因为流动性的抽紧,
就能够说服像主权基金这样拥有庞大资金的机构在适当时机入市接
盘,因为一旦它们提供了足够的流动性,市场反弹带来的收益就具
有足够大的吸引力。
不过,寄希望于主权基金扮演未来金融危机的白衣骑士,有点
儿过于理想化。一方面,在一个投资关联度越来越高的市场里,这
些资金是否能超然地选择入市的时机,本身就是一个问号,我们有
什么理由确信它们在危急关头并没有被感染?另一方面,如果它们
拥有“上帝视角”,那么它们选择的“最佳的入场时期”也许并不是
市场所期望的那个时点。
无论如何,布克斯塔伯开创了一个分析经济现象与金融市场的
全新视角,同时也试图去打造一个贴近实操层面的推演工具。这两
点都非常值得研究者和实务派关注。
初次见到《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失败的……》这本书的书名,我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个标题本身就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它抛出了“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和“失败的”这样几个极具冲击力的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既有认知体系的挑战。我当下联想到的是,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经济学模型,在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市场动荡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甚至在某些时候,成为了阻碍我们理解真相的“理论枷锁”。“金融危机”是所有人都曾经历过或目睹过的痛,而“失败的”则暗示了背后某种深刻的失误。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是指哪些理论的“终结”?是那些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市场有效性等基础上的经典模型,还是某些特定时期流行的经济政策?以及,是什么样的“失败”导致了理论的终结?是预测上的失准?是应对上的乏力?还是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颠覆性的视角,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审视那些被忽视的市场信号,去理解金融体系深层运行的逻辑,并最终找到一种能够真正指导我们理解和应对未来挑战的“新理论”的雏形。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极具冲击力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是一种冷静而疏离的灰蓝色调,配合着醒目的白字书名,给人一种理性分析却又带着一丝不祥预感的强烈印象。书名《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失败的……》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让我开始猜测作者究竟要论证什么“理论”的终结,以及这些“失败”究竟指向了何方。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学界主流理论的局限性,还是某些具体政策在实践中的无力?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闪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近期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困境,这些事件是否正是作者所言“理论的终结”的具象化表现?我对作者将“金融危机”与“理论的终结”并置的做法非常感兴趣,这暗示着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因果关系,或者说,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暴露了现有经济理论失效的铁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经济运行的规律,打破那些固有的思维定势,甚至挑战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圣经”般的存在。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经济的复杂性,以及在不确定性面前,理论究竟还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失败的……》,光是看书名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我immediately被吸引了,因为“理论的终结”这个说法本身就非常有力量,它不仅仅是对某个学科的否定,更像是一种时代性的宣言。结合“金融危机”和“失败的”,我立刻想到的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全球经济发展中,我们经历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危机,而这些危机往往暴露了现有理论的不足,甚至说,理论在应对这些危机时显得“失败”。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指哪些理论走向了终结?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还是更广泛的金融理论?“失败的”后面到底是什么?是监管的失败?是预测的失败?还是思想的失败?我猜测作者可能在批判那些过度依赖数学模型、忽视人性复杂性和突发事件影响的经济学流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为宏大和深刻的视角,去审视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局限性,并探讨在理论失效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应对那些难以预测的金融风暴。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可能会挑战我过去对经济运行的一些固有认知,引导我去思考更深层次的经济规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失败的……》(The End of Theory: Financial Crises, the Failure of ...)。我立刻联想到过去几年我们所经历的那些令人不安的经济动荡。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挑衅性,似乎在预示着某种根本性的崩塌,某种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知识体系的瓦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是指哪些“理论”走向了终结?是凯恩斯主义?是新古典主义?还是更加广泛的经济学模型?金融危机,这几个字更是触及了许多人的痛处,它不仅仅是数字的波动,更是无数家庭、企业,乃至国家命运的转折点。作者是如何剖析这些危机的根源?是从宏观的政策失误,还是微观的市场缺陷?“失败的……”这个未尽的短语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猜想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对某些经济学家、某些机构,甚至是某些国家领导人判断力的尖锐批判。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观点的深刻见解,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混乱无序的市场现象背后,是否真的存在着某种不可预测的、无法被现有理论解释的“终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那些陈旧的经济理论,露出它们不堪的真相,也为我们未来如何应对类似的危机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失败的……》,如同一个振聋发聩的警钟,立刻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经历了数次令人心惊肉跳的金融风暴之后,我时常感到现有的经济学解释似乎难以完全令人信服,它们有时显得过于抽象,有时又显得过于滞后。“理论的终结”这个词语,在我看来,并非是指经济学本身走向消亡,而是暗示着那些曾经指导我们理解世界、制定政策的宏大理论,已经无法有效地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现实。特别是“金融危机”与“失败的……”的组合,直接点出了问题的关键——理论在预测和规避危机方面的无力。我很好奇作者将要揭示的是哪些具体的“失败”?是某些经济学家的预测失误?是政府监管的失效?还是市场机制本身的内在缺陷?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可能并非仅仅是学术的探讨,而是对现实世界中经济运行逻辑的深刻反思,甚至是一种对现状的批判。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更具实践意义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金融危机的本质,并找到超越现有理论局限性的出路。
评分正需要呢
评分已收到。还没看。
评分已收到。还没看。
评分已收到。还没看。
评分好书
评分已收到。还没看。
评分正需要呢
评分已收到。还没看。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