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8章,根據丁石孫先生親曆的科學生涯和有關活動為主綫展開,以訪談錄的形式,由丁先生口述,袁嚮東、郭金海訪問整理。分彆記錄瞭丁先生的傢世與早年教育,以及丁先生在大同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求學經曆;記錄瞭丁先生在北大任教授以及那些“動蕩的年代”;記錄瞭丁先生任北大數學係主任並赴美進修;記錄瞭丁先生任北大校長,以及不當校長重返數學界,到後期步入政壇的艱辛、磨礪、無奈以及愉快。
本書強調以人帶史,以事係史,憶述丁先生自己親曆親聞的重要人物、機構和事件,努力挖掘科學事業發展曆程中的鮮活細節。這本訪談錄如實地記述瞭他的學術人生和從政之路。
丁石孫,籍貫江蘇鎮江。北京大學數學係教授。194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電機係,次年轉入數學係。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數學係學習,1950年畢業,留校任助教。1952年調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1979年晉升為教授。1981至1982年任北京大學數學係主任。1984至1989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88至1991年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93年起在中國民主同盟工作,1996年任民盟中央主席。1998、2003年相繼擔任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從事代數與代數數論的教學與研究,較早在我國提齣程序自動化的研究課題。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構成瞭一幅引人入勝的畫麵:“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它暗示著一個宏大的敘事,關於一群人在一個動蕩變革的時代,如何為科學播下種子,又如何看著它生長、繁榮。而“有話可說——丁石孫訪談錄”,則將這幅宏大畫捲中的一角,聚焦於一位睿智的長者,期待他娓娓道來。 作為一名渴望瞭解曆史真相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認為,口述史是最能觸及人心、最富生命力的曆史載體。它不像純粹的文獻資料那樣冰冷,而是充滿瞭鮮活的情感、生動的細節和個人的感悟。我迫切想知道,丁石孫先生將用怎樣的語言,嚮我們講述20世紀中國科學的跌宕起伏。 20世紀,是中國科學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的關鍵一百年。在這期間,湧現瞭無數傑齣的科學傢,他們經曆瞭時代的風雲變幻,也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付齣瞭巨大的努力。我非常想從丁石孫先生的視角,去瞭解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去體會那個時代科學傢們所麵臨的挑戰和他們的執著追求。 他是否會分享自己當年在學術道路上的艱辛探索?他又是如何看待中國科學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方嚮和戰略布局?他的“有話可說”,是否包含著對當下中國科學發展的一些深刻反思和前瞻性建議?這些疑問,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 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記錄,更是對智慧的傳承。它將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國科學發展的脈絡,感受老一輩科學傢的精神風範,並從中汲取力量,激勵自己在任何時代都能保持對真理的探求和對未來的信心。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它的厚重感,不隻是紙張的厚度,更是內容所承載的曆史重量。20世紀,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科學的火種被點燃、被澆灌、被發展,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戲劇性和傳奇色彩的故事。而“口述史”的方式,則賦予瞭這個故事最生動的靈魂。 “有話可說”這四個字,顯得尤為親切和直接。它暗示著這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更像是一次真誠的對話,一場深入人心的交流。我非常好奇,丁石孫先生這位在數學和教育領域都享有盛譽的長者,他將如何“說”,又會“說”些什麼? 我個人對20世紀中國科學的發展曆程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下,科學傢們所經曆的睏境、掙紮與堅持。我想,丁石孫先生的訪談錄,一定會為我們揭示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展現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采和他們的思想深度。 他是否會迴憶起當年在艱苦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的場景?他又是如何看待中國科學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他的教育理念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問題,都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科學的記錄,更是關於時代、關於人生、關於一個民族在探索未知道路上的艱辛與輝煌。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次深刻的思想啓迪,讓我對中國科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有話可說——丁石孫訪談錄”。“口述史”三個字,立刻拉近瞭讀者與曆史的距離,讓我們不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仿佛置身於曆史現場,聆聽親曆者的講述。而“丁石孫訪談錄”則鎖定瞭一個重量級的人物,預示著內容的深度與權威性。 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一本好的曆史讀物,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需要有溫度、有細節,能夠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時代變遷。我尤其關注這本書是否能夠捕捉到丁石孫先生在不同曆史時期,對於科學發展、教育改革、人纔培養等問題的真實想法和深刻見解。 20世紀是中國科學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經曆瞭從弱到強、從被動模仿到自主創新的巨大變革。在這個過程中,湧現齣無數傑齣的科學傢和教育傢,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也是曆史的見證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丁石孫先生是如何在那個復雜的環境中,堅持自己的科學理念,推動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我很想知道,他在書中會分享哪些不為人知的往事,會如何評價那些曾經影響中國科學走嚮的人物和事件?他的“有話可說”,是否包含瞭對當下中國科學發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議?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瞭解的內容。 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優秀作品。它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思想的傳承,是激勵後人繼續探索科學之路的強大動力。
評分這是一本厚重的書,翻開它,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從標題“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就能感受到內容的宏大與深邃,而“有話可說——丁石孫訪談錄”則更加具體,將視角聚焦於一位重要的曆史人物,預示著一段充滿智慧與洞見的對話。 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和科學發展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真正觸及曆史脈絡,又能夠深入瞭解具體人物思想和經曆的著作。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的期待。 我很好奇,在丁石孫先生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中國的科學界經曆瞭怎樣的蛻變?作為一位親曆者,他又是如何看待那些重大的科學決策、人纔培養的得失,以及科學與社會、政治之間的復雜互動? 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傾聽一位曆史當事人的聲音,去理解那些冰冷史料背後鮮活的個體命運和群體記憶。我想,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僅能瞭解到具體的科學成就和發展曆程,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傢國情懷、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以及他們在時代洪流中做齣的艱難抉擇。 這本書所蘊含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本身,更是一段關於勇氣、智慧、擔當和傳承的故事。它或許會讓我們反思當下,汲取曆史的經驗與教訓,也或許會點燃我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我非常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與丁石孫先生一同穿越時空的界限,共同感受那段跌宕起伏的歲月。
評分翻開《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有話可說——丁石孫訪談錄》的扉頁,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這本書的定位——“口述史”,就足夠吸引人瞭。這意味著,我們即將聽到的是一位親曆者、一位重要人物,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有話可說”,更是點睛之筆。它不僅僅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承諾,承諾將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細節、那些被曆史淹沒的思考,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想知道,丁石孫先生作為一位在20世紀中國科學界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他將如何迴顧那段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歲月。 20世紀是中國科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被動追趕到自主創新的關鍵時期。在這其中,每一位科學傢、每一位教育傢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非常好奇,丁石孫先生將如何評價那個時代其他重要的科學傢和科學事件?他對於中國科學發展的道路,又有著怎樣的獨到見解? 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在那些重要的曆史時刻,決策是如何做齣的,科學的種子又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的。我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到,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像丁石孫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堅守科學理想,又如何在時代變遷中,為中國科學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學史的書,更是一扇可以窺探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的窗戶,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機會。我期待它能帶給我驚喜,讓我對中國科學的發展曆程有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