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自1992年以来,迄今为止陆续成立了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等四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我国第三次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中,修改内容*多、争议*大的是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内容。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从理论到实践,都应该到了一个快速健康发展时期,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并不能令人满意。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毕竟是舶来品,如何借鉴国际社会发展了将近200年历史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著作权和相关权的集体管理》一书,无论从作者阵容,还是从全书的体例设计和写作内容来看,都具有*威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是非常难得的一本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比较研究的译作,全面介绍了国外主要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模式和运作机理。目前正值我国第三次著作权法修改的关键时期,该书的出版将对我国著作权法修改中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作权和相关权的集体管理》一书,从理论到实践,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介绍。从覆盖地域看,既涵盖了法、德、美、英、日和北欧等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发展较完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也有亚洲和拉美国家的情况介绍;从实际操作看,涉及不同区域和国别,在每一章都详细介绍了各自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基本理念,以及不同类型的制度设计、操作经验和实际面临的问题。
具体来说,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构成了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对几乎在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的著作权集体管理问题进行横向论述。第一章概述了集体管理的基本模式,简要回顾了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历史,讨论了其现在的作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二章讨论了数字时代集体管理的作用;第三章试图论述集体管理和人权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章则讨论了跨国许可问题和多区域许可的作用。从第五章开始,进入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即以地理分布为基础进行分区域、分国别论述,具体介绍各区域和国家的集体管理组织模式及运营状况。
该书作者既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官员,也有发达国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具体执业者,还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国际联合会的官员,因此本书具有较高的*威性和难得的参考价值。
丹尼尔?热尔韦,范德堡大学法学院教授,北美和欧洲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国际知识产权法资深专家。曾担任过律师,并先后在世贸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版权结算中心等组织工作。他深入参与了WTO、WIPO、CISAC、IFRRO等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项目研究和政策制定活动,并撰写和主编了多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专著。
译者简介:
马继超,现任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理事、副总干事,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熟悉国内外音乐著作权及集体管理理论和实务。198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数学系,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首届知识产权双学士班,获理学和法学学士学位。曾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工作多年,任法律与许可部主任。
郑向荣,现就职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任语言司中文翻译科翻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法学硕士,意大利都灵大学知识产权法硕士。曾长期任职于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先后在国际业务处和社会服务处工作,具有丰富的版权工作经验。
张松,现就职于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方向专职律师。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硕士。曾长期任职于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先后担任法律许可部副主任和主任一职,熟悉国内外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及实践。
我一直对版权领域的一些“幕后故事”很感兴趣,而“集体管理”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组织性和系统性。这本书是否会揭示一些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在实际运作中的细节?比如,它们是如何收取许可费的?这些费用又是如何分配给权利人的?有没有可能在分配过程中出现一些争议,而本书又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争议的方案?我还想到,现在很多线上平台都在争夺内容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这种竞争中扮演什么角色?它们是帮助权利人争取更多利益,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如果这本书能够探讨这些比较接地气的问题,并且提供一些实际的经验或案例,那我一定会非常喜欢。
评分读过一些关于版权的零散文章,但总觉得碎片化,对于“集体管理”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它和传统的版权交易模式有什么根本区别?这本书会不会详细解释这一点?我猜想,集体管理可能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授权流程和利益分配机制,比如,一个音乐作品的版权,被多家集体管理组织分别管理,用户要如何获得授权?这个过程是否公开透明?而且,我一直很好奇,像一些大型的国际版权交易,或者跨国界的音乐播放平台,它们是如何通过集体管理来处理全球范围内的版权问题的?这本书是否有这方面的案例分析,或者对相关国际公约的解读?如果能有条理地梳理清楚这些问题,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毕竟,现在内容产业发展迅猛,版权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平衡是关键,而集体管理显然是实现这一平衡的重要手段。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标题《著作权和相关权的集体管理》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相关权”这个概念。除了作者享有著作权,相关的表演者、录音制作者、广播组织等是否也属于集体管理的对象?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相关权”的特性,以及它们在集体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比如,一位歌手演唱的歌曲,他的表演权是否需要通过集体管理来获得报酬?或者一部电影的录音制作者,他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介绍一些不同国家或地区在集体管理相关权方面的法律制度和实践经验,这对于理解全球版权体系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会很有帮助。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比较性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版权和相关权保护的整体图景。
评分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我时常思考自己的作品如何才能获得更有效的保护和更广泛的传播。这本书《著作权和相关权的集体管理》听起来似乎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思路。我特别想了解,集体管理模式对于像我这样的独立创作者来说,是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它是否能帮助我处理那些我一个人难以应对的授权和维权问题?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加入集体管理组织,以及在加入后如何更好地利用其平台来推广自己作品的建议?同时,我也好奇,在著作权和相关权的集体管理中,是否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或者挑战,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预警和应对策略,帮助创作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著作权和相关权的集体管理(威科法律译丛)》,光听名字就感觉挺硬核的。我一直对知识产权这个领域蛮好奇的,尤其是当作品进入市场流通后,版权方、使用方之间的权益是如何保障和协调的。这本书既然涉及“集体管理”,我想它应该会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比如,会不会讲到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集体管理组织是如何运作的,在处理盗版、侵权纠纷时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我特别想知道,在数字化时代,这种集体管理模式是否面临新的挑战,又有哪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音乐、影视、软件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它们的集体管理方式会不会有很大差异?这本书的译丛背景也让我有所期待,威科的法律译丛通常都比较严谨,内容应该不会太浅显,希望能学到一些扎实的知识,理解版权集体管理背后的逻辑和法律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