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如果你想成為新一代的電影導演,那麼你一定不能錯過這本書。
2.這本書將深入淺齣的從人的感官齣發,結閤導演的深厚經驗,帶你進行全方位的學習。
3.展示瞭一條清晰的道路,告訴你如何將構想中的電影呈現齣來,他的描述淺顯易懂,但不失深刻的見解。
內容簡介
市麵上有很多書告訴你該如何像一個導演那樣思考,而本書將從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構想這六個方麵幫助你理解導演應具有的能力。作者西濛尼·巴勒戴薩吉(Simone Bartesaghi)把自己對導演這項視覺敘事藝術工作的認識通過豐富的見解和特殊的方法展現瞭齣來,將影片分析與富有創意的習題結閤起來,幫助讀者們獲得導演應具備的能力,即準確傳達信息且有效交流的能力。
新入行的導演不僅會從本書中得到激勵和動力,更能增強自己的導演技能。而對於任何想要做導演的人而言,這本書都是值得一讀的。
作者簡介
作為導演,西濛尼·巴勒戴薩吉(Simone Bartesaghi)擁有經濟學背景,他在世界上古老的大學(意大利比薩大學)獲得瞭自己的MBA學位,並從事過十年的管理谘詢工作。但這都是過去的事情瞭。2004年,西濛尼決定去實現童年的夢想:成為一名電影人。
雖然起步有點晚(那時西濛尼32歲),西濛尼憑藉電影短片《篤信者(Believer)》獲得瞭獲得瞭特彆的奬勵——富有國際盛譽的米蘭國際電影節奬學金(Mil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cholarship),即在洛杉磯電影學校(Los Angeles Film School)學習一年電影製作課程的全額脫産奬學金。
2004年,10月15日,當西濛尼和妻子在洛杉磯降落的時候,他們本來的計劃是利用這個絕妙的機會,在接下來的12個月裏好好體驗一下美國的生活。
事實上,語言環境的挑戰和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給他們帶來瞭巨大的壓力。好在與此同時,西濛尼漸漸得到瞭電影界同行和老師的認可,不過這也意味著這對夫妻需要麵臨更嚴肅的抉擇。完全重新開始另一種生活的難度可想而知,但夫妻二人還是帶著決心和毅力,攜手努力,充滿激情的開始瞭新的人生與職業道路。
之後的十年,他們收獲很多。如今,西濛尼再也不是那個做夢都想拍電影的人瞭,他已經是一位職業電影人,作為編劇和導演,他也開始獲得多個國際電影節的嘉奬。
在西濛尼的日常工作中,他將經濟學背景和創作本能的融閤起來。作為導演,他經營著自己的製片公司,SIBA MEDIA LLC,開發新的電影項目。作為聖莫妮卡大學的客座教授,他為攻讀學位的大學生以及社區教育都開設瞭相應的電影課程。
目錄
1. 視覺
用畫麵敘事 1
1.1 長方形的銀幕 2
1.2 一個畫麵,一個故事 3
1.3 練習 9
2. 觸覺
電影美術設計 11
2.1 環境反應信息 12
2.2 外部世界是我們自身的影子 13
2.3 外部世界作為自我錶達的一種形式 13
2.4 可觸及的真實空間 21
2.5 練習 22
3. 聽覺
聲音與音樂 24
3.1 聲音敏感度 25
3.2 音樂 26
4. 嗅覺
指導演員錶演 36
4.1 謊言的氣味(糟糕的錶演) 37
4.2 指導錶演者 40
4.3 營造調度的真實感 41
5. 味覺
影視風格探索 47
5.1 探索與發現 48
5.2 故事的品味 49
5.3 視覺品味 52
5.4 終極品味:結局 54
6. 構想
導演的靈感 61
6.1 構想不是魔法而是重腦力勞動 62
6.2 問齣“為什麼”:一切答案的起點 62
7. “彆試,做,或者不做。”
如何學以緻用 65
7.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6
7.2 導演的準備工作 74
7.3 場景清單 85
7.4 如何與他人溝通你的“感覺” 87
7.5 後期製作筆記:剪輯、音效和音樂 89
7.6 拍攝流程 92
8. 個案研究:
《死亡詩社》 94
8.1 第 一段 95
8.2 第二段 97
8.3 第三段 102
9. 結論 106
9.1 如何看電影 107
9.2 一見鍾情:開場的重要性 109
附錄A 參考影片 112
附錄B 參考書籍 114
作者簡介 116
《光影秘境:探索電影敘事與視覺語言的深度之旅》 導言:凝視深淵,重塑感知 電影,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形式之一,不僅是娛樂的載體,更是洞察人性、解構現實、構建全新世界的復雜媒介。它依靠光影的魔術、聲音的張力、以及敘事節奏的精妙編排,在觀眾的腦海中搭建起一個可供沉浸的、多維度的感官劇場。然而,要真正駕馭這種力量,僅僅掌握技術層麵的操作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電影語言,深植於對人類心理、文化背景、曆史脈絡乃至物理世界運作規律的深刻理解之中。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那些構成電影藝術核心的、超越錶層技巧的底層邏輯與隱秘法則。我們聚焦於敘事結構背後的哲學思辨,視覺呈現中的符號學意義,以及聲音設計中對潛意識的調動。這不是一本教授如何打光或剪輯的工具書,而是一本關於“如何觀看”和“如何思考”電影的深度指南。 第一部:敘事之骨——結構、意義與時間錯位 敘事是電影的骨架,支撐起所有情緒與主題的重量。然而,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絕非簡單的綫性排列。 一、原型與共鳴:結構背後的心理地圖 我們首先解構經典的敘事模型,探究其跨越文化、曆經韆年的生命力。從神話學中的英雄之旅到結構主義對衝突解決的分解,我們將分析這些模式如何精準地觸及人類共通的集體潛意識。重點探討“缺席”與“渴望”如何成為驅動情節的核心引擎。敘事中的“空白”地帶,往往比明確填充的內容更具震撼力,它們是留給觀眾想象力的權力場域。 二、時間的主宰:節奏、張力與非綫性敘事 電影的時間是流動的、可塑的,它服從於情感的需要而非物理的定律。本章深入分析“場麵調度”如何將時間具象化。我們將考察閃迴(Flashback)與閃前(Flashforward)的心理學效應,討論如何通過剪輯的密度來控製觀眾的心跳頻率。更進一步,我們將審視那些挑戰傳統因果律的非綫性結構,如循環敘事或多重時間綫並置,探討它們如何揭示主題的復雜性與宿命感。 三、對白與潛颱詞:言語之外的交流 優秀的對白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它們是角色內心衝突的具象化。本書將分析戲劇性對白的構建原則:如何利用矛盾的對白(角色說一套,內心想一套)製造張力;如何通過“停頓”和“重復”來強調潛颱詞的重要性。我們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的運用差異,以及如何通過方言、術語來快速建立世界觀的真實感。 第二部:視覺的煉金術——光影、構圖與空間構建 電影的本質是視覺的藝術。但視覺語言的深度,在於它如何轉化為思想的載體。 一、光綫的哲學:明暗對比中的道德光譜 光綫是電影的靈魂。我們不探討技術參數,而是關注光綫的“意圖”。從倫勃朗光到逆光的使用,分析特定光影處理如何影響觀眾對角色道德定位的判斷。高對比度的明暗對比(Chiaroscuro)如何象徵著內在的掙紮與二元對立;而均勻柔和的光綫又如何暗示秩序或虛假的安全感。我們將追溯光影運用在德國錶現主義和黑色電影中的經典範例。 二、構圖的語法:引導目光與空間心理學 攝影機的取景框是導演的眼睛。構圖不再是簡單的“好看”,而是權力和關係的錶現。本章深入研究“三分法”的打破與重構,分析景彆選擇(特寫、全景)對情感距離的操縱。我們將探討畫麵中負空間(Negative Space)的巨大能量——那些被刻意留白的空間,如何預示著危險、孤獨或未知的可能性。空間設計中的對稱與失衡,直接映射著敘事中穩定與混亂的交替。 三、色彩的詩篇:情緒的化學反應 色彩是情緒最直接的觸發器。本書將探討色彩心理學在電影中的應用,分析飽和度、色溫和色相如何共同構建特定的情感基調。我們研究如何通過“色彩分離”(Color Palette Isolation)來突齣關鍵角色或主題;以及色彩在不同文化中蘊含的差異化象徵意義。例如,藍色在某些文化中代錶寜靜,在另一些文化中則可能象徵著病態或冷漠。 第三部:聽覺的維度——聲音設計與沉浸式體驗 長期以來,聲音常被視為輔助視覺的配角,但實際上,聲音是構建真實感和調動觀眾情緒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工具。 一、三位一體的聲音矩陣:對白、音樂與環境音 電影中的聲音可以被解構為三個核心層麵:對白(Dialogue)、音樂(Music)和環境音/音效(Sound Effects)。我們將分析這三者如何相互作用。特彆是環境音,它不僅創造瞭“存在感”,更在潛意識層麵傳遞著信息。例如,遠處的噪音何時被放大,何時被抑製,都直接決定瞭觀眾對當前場景安全感的感知。 二、音樂的隱秘敘事:動機與情感的放大器 電影配樂不僅僅是背景烘托,它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敘事語言。我們將研究“音樂動機”(Leitmotif)在角色和主題迴歸時的應用,分析音樂如何提前預示劇情轉摺,或在關鍵時刻刻意“缺席”以製造令人不安的空白。我們將探索非傳統音樂(如噪音、電子閤成)如何打破既有框架,為特定類型片注入前衛的血液。 三、空間聲學與沉浸:聲音的物理性 聲音具有物理屬性,它占據空間。本章關注空間聲學的構建,即如何通過混音技術(如杜比全景聲背後的原理)讓觀眾感受到聲音的來源、距離和反射。一個簡單的腳步聲,通過處理其混響和衰減,可以清晰地告訴觀眾,角色是在空曠的大廳中行走,還是在狹窄的走廊中移動,從而極大地增強瞭場景的真實感和壓迫感。 結語:超越技藝,抵達洞見 《光影秘境》希望將讀者的目光從錶麵的“如何做”提升到深層的“為何如此”。電影藝術的真正力量,在於其將抽象的哲學、復雜的人性、流動的曆史,通過光影和聲音的精準編排,轉化為可被感知的具體經驗。掌握這些深層邏輯,不僅能提升鑒賞能力,更能為創作者提供一條通往真正原創性錶達的路徑——一條需要不斷探索、反思和重塑自我的永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