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列宁论新经济政策(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
原价:49.00元
作者: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因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010130514
字数:256000
页码:3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编者引言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节选)(1921年3月)
2俄共(布)中央政治工作报告(节选)(3月8日)
5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月15日)
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共产党党团会议上关于租让问题的报告(1921年4月11日)
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1921年4月21日)
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1921年5月28日)
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10月14日)
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 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21年10月17日)
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 (1921年10月29日)
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1921年11月5日)
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1921年12月30日—1922年1月4日)
关于司法人民委员部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任务 给德·伊·库尔斯基的信(1922年2月20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22年3月27日)
答《曼彻斯特卫报》记者阿·兰塞姆问(1922年11月)
俄国革命的五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 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22年11月13曰)
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的讲话(1922年11月20日)
论合作社(1923年1月4日和6日)
注释
人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并不大,但信息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战略性后退”的反复强调。它并非简单的政策回顾,而更像是一篇关于弹性与韧性的政治哲学探讨。作者似乎在反复向自己和追随者论证:真正的革命者不应是僵硬的教条主义者,而应是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灵活调整航向的舵手。书中关于如何识别“什么时候该收手,什么时候该前进”的模糊边界的探讨,极具启发性。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决策的框架:不是以最终的结果来评判过程的对错,而是看决策者在当时信息条件下的判断是否最大化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动态的历史观,对我理解任何长周期的社会工程都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思维上的豁然开朗,但这豁然开朗并非来源于对某个现成答案的获取,而是对问题复杂性的重新认知。书中的文字虽然朴实,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紧迫感和责任感,非常具有感染力。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国家与私营部门关系界定的部分,作者是如何试图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绝对领导下,为小生产者和个体经营者划定一个既能发挥其活力、又不至于颠覆现有政治基础的灰色地带。这种在意识形态高压下寻求“务实”空间的描述,对于理解任何激进变革时所必然经历的内部张力,都提供了绝佳的范本。它不是一味赞美或批判,而是客观地呈现了一种历史的“不得不为之”,那种在左右为难中做出的最优解,带着一种悲壮的美感。
评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初次捧读时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是上个世纪的文献,似乎与我们当下纷繁复杂的经济现实有些遥远。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被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力所深深吸引。它并非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直击,对僵化教条的冷静反思。作者在阐述宏大理论框架的同时,总能穿插着非常具体的政策细节和实际操作中的权衡取舍。那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拉扯、寻求平衡的努力,至今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其沉甸甸的分量。尤其是对于市场机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必要性论证,那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远超出了我过去对那个时代思想的刻板印象。它提醒我们,任何理论的实践,都必须植根于脚下坚实的土壤,任何宏伟蓝图的构建,都离不开对现实矛盾的精准把握。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历史的“手术记录”,记录了一次在极端困境下,如何小心翼翼地引入“新”的元素来挽救整体的艰难决策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是极其凝练且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它不像当代经济学著作那样追求模型的严谨和语言的去情绪化,反而充满了激昂的论辩色彩和对“敌人”的警惕。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不科学”的表达方式,反而凸显了政策推行时的巨大阻力和内部阻挠。我注意到,作者在解释为何需要暂时后退时,所使用的类比和反问,都极富煽动性和说服力。这让我思考,在信息不透明、思想高度统一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论证,说服根深蒂固的信徒接受看似“背离原则”的临时性让步。这种对“说服的艺术”在重大政策转向中的作用的展现,是我阅读中最大的意外收获。
评分作为一个不完全了解那个特定历史背景的普通读者,我一开始对其中的术语和背景事件感到些许隔阂。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相当巧妙,它没有陷入过多的理论术语的泥淖,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经济数据的变化,将抽象的指导方针具体化了。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视角,走进了那个物资匮乏、民生凋敝的年代,真切体会到“不发展经济,一切都无从谈起”的残酷逻辑。书中对粮食收购、贸易自由化等具体措施的讨论,让我意识到经济政策的制定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数学题,它深深地嵌入了政治结构、社会心理乃至国际环境的复杂网络之中。这种将理论与微观实践紧密结合的写法,使得即便是后世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如何在危机中求生存”的深刻教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