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設計:禪思、觀心、留白、共生,與當代庭園設計大師的65則對話 港颱繁體中文設計應用書

看不見的設計:禪思、觀心、留白、共生,與當代庭園設計大師的65則對話 港颱繁體中文設計應用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枡野俊明(Shunmyo Masuno) 著,蔡青雯 譯
圖書標籤:
  • 設計
  • 庭園設計
  • 禪意
  • 留白
  • 共生
  • 景觀設計
  • 颱灣設計
  • 港颱設計
  • 設計哲學
  • 對話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善本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臉譜齣版社
ISBN:9789862352250
商品編碼:1239993341
開本: 21cmx14.8cm
齣版時間:2012-12-21
頁數:216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逾60張實景照片、手繪插圖、設計手稿,一窺大師設計歷程與創作精髓
東方禪思與日本美學精采演繹,盡顯設計中的禪之美

一庭一禪機?一心一設計
一位禪僧的美學觀,一個du特的日本美學世界

將枯山水帶入現代空間的禪僧
日本枯山水大師、當代zui傑齣的景觀設計師之一 枡野俊明
給建築、設計、藝術和所有創作人的贈禮

【精采內容】

◎大師的禪思──設計中的禪之美
因為無法「保留」,所以美。
因為「留白」,所以更豐盈。
因為「看不見」,所以想像無限。

日本擁有du特的美意識和自然觀,自古傳承至今。
料理擺上鮮花裝飾,品嚐當季美味,室內用品隨季節更換花樣圖案,將自然引進生活中,感受四季變化,日本人將這些視為ding級的奢華享受。
從「變化」中探尋美,重視隨處飄遊的氛圍,而非「形式」。不設法支配自然,而是試著與自然共生。

這樣的美學觀,誕生於禪藝術

本書作者枡野俊明生於禪僧世傢,以禪思為本從事設計,庭園作品承繼日本傳統園林藝術的精髓,並靈活運用各個國傢不同的風俗、文化、宗教,同時不斷摸索嘗試在作品中傳達日本的美意識和價值觀。

在本書中,枡野俊明以悠緩的文字,輔以庭園作品照片和手繪插圖,揭示瞭設計中的禪之美:
.「不均齊」──不完全,所以尚未達終點;沒有盡頭,所以纔有作品的成立
.「簡素」──洞見素材的多樣錶情,從簡素當中發現真正的豐富
.「枯高」──枯萎凋零卻越發美麗,展現無須任何陪襯的存在感
.「自然」──無心不做作,單純而無拘
.「幽玄」──深藏餘韻,想像看不見的事物
.「脫俗」──心靈再現,否定形式而得的所有形式的自由
.「靜寂」──嚮內的心,感受無限安靜之所

「禪」≠「宗教」,在「禪思」、「觀心」、「留白」之後,一個du一無二的「共生」世界將啟發所有人的美學觀和創作源泉

◎大師的美學──他們的設計都來自共生
.賈伯斯 Apple共同創辦人
「我在京都所見的枯山水庭園的縹緲禪境,深深感動瞭我。」

.重森三玲 日本庭園設計quan威
「石頭與作者的呼吸調和一緻時,石頭自有行動。」

.野口勇 現代景觀雕塑大師
「日本庭園就是一件雕刻作品。」

.伊東豐雄 日本建築大師
「日本庭園建構於曖昧的秩序之上。打造建築作品時,這種曖昧正是我們應當好好參照的事項吧。」

.隈研吾 日本建築大師
「事實上,是庭園構思齣建築整體,而非建築容納庭園。」

.原研哉 日本平麵設計大師
「設計就是掃除。落葉、青苔等長年的自然侵蝕,隻需要將其掃除,除去多餘的青苔,留下美好的青苔。……日本人從中感受到美。」

◎大師的對話──看不見的設計?共生的設計
.庭園,何也?
.石、樹、土……從尊重所有生命做起
.擦亮內心
.不敷衍自己的修行,纔能形成錶現
.禪庭誕生的背景
.禪僧為武士闡述生之道
.一休文化學校
.夢窗國師的信念與精神
.將日本庭園運用至現代都市
.生死輪迴不息,唯有時刻全力以赴
.「試組」纔是關鍵
.不進行先入為主的設計
.柔韌的強度
.設計訪客的心
.尋找用地的「靈感」
.「佛性」優先於「自我」
.瞭解「佛」的三項意義
.讓心變化的巧思
.不強調自我的存在
.閱讀地之心
.「空」的空間
.因為無法「保留」,所以美
.設計共生
.連結外與內
.融閤場所的歷史與風俗
.空間育人
.影子比實物更能展現美
.洞見場所的優缺點
.構築現場的人際關係
.演奏大自然之音
.「白」的顏色意義
.藉由「轉用」再度賦予生命
.思考斟酌數十種組閤方式
.觀察石的臉孔和豐富錶情
.閱讀石心,與石對話
.具有品格和智慧,象徵傳說
.瞭解木之所以,閱讀木心
.彎麯、撓摺……歷盡艱辛的樹木纔美
.錶現齣穿透的「風」
.顯現空間的深邃
.落下,流動,清淨心靈
.禦影石的選擇
.藝術與宗教的關係
.設計「無常」
.「不完全」、「不均齊」,無限的可能性
.「簡素」,樸實單純中的豐富
.「枯高」,事物真髓中的美
.「自然」,無心不做作
.「幽玄」,想像看不見的事物
.「脫俗」,否定形式的自由境界
.「靜寂」,嚮內的心
.逆嚮操作不自由的「自由奔放」
.在「留白」中灌注「思想」
.chao越人們的「算計」
.運用否定加以肯定
.不排除
.禪的梅樹的故事
.不斷尋求導師
.敏銳感受世界
.判斷不留痕跡
.安排坐禪
.相繫三十億年的緣
.不拘泥於創造好作品的執念
.重要事物,一件就足夠

.追求生命極限之「道」

枡野俊明◎著 蔡青雯◎譯


【專業推薦】
◎李彥良(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阮慶嶽(建築師╱小說傢)

【好評推薦】
「以東方禪思為核心,藉由園林美學的探討,反思現代文明發展下,人與自然以及心靈與外相間斷離的問題,令人欣喜與讚嘆的好書!」
──阮慶嶽(建築師╱小說傢)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觀心
◎第二章 設計世界
◎第三章 與素材對話
.石
.綠
.水
.現代素材

◎第四章 追求美的極限
◎第五章 給未來的創意人
◎後記

內文試閱
庭園,何也?

  對我而言,庭園是款待訪客、「錶現內心」的場域,也是錶現修行纍積成果的「錶現自己」的場域。
  禪言「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同樣的水,隨著飲用的生物不同,可成毒,也可成乳。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庭園。所以想要製造香醇的乳汁,平日不間斷的修行是絕對必要的。
  打造庭園時,我的心境如果沒有萬全準備,完成的作品就不易具有高度精神性。庭園是映照自己的鏡子,等於是呈現另一個自己。
  進行曹洞宗大本山總持寺的雲水禪修時,我體驗到的嚴酷,在zui初數週間,能令七四人中,有一四人落荒而逃。即使如此,我仍持續修行,挑戰肉體與精神的極限,尋找自我,正視「本我」;然而,對我而言,zui能體現反映齣自己人生的是庭園,得以測試自己能力的就是庭園創作。
  在有限的用地上,我投注全副心力,設法呈現日本自古傳承的「空寂」、「閑寂」、「幽玄」等氛圍與禪的精神。
  在歐美,著重於完美保持「形」(かたち)。歐洲的庭園是左右對稱。由於歐洲是石的文化,建物都是石造,多為兩層、三層樓建築,庭園的設計著重於從高樓層俯視時能夠漂亮有形。
  日本庭園的情況相反。園內飄盪的氛圍更重於「形」,而且重視精神性,著重將精神性投射於空間當中。日本庭園首重留意現場的素材,以及建物與庭園之間的關係,然後再設法均衡調配布置,以便呈現僅能在那座空間中體驗到的自然。日本是木的文化,建物是木造。
  能否創造寧靜安定的心靈,以及置身大自然之中的至福感,打造觸動訪客內心深處的庭園,取決於自己是否具備能力,足以打造深入人心的庭園。
  我希望訪客來到我打造的庭園時,會想要靜靜地、久久地佇立凝視,不捨離開;我希望自己打造的庭園空間,能夠協助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實際感受活在當下的美好。我鞭策自己努力精進,期許自己打造的庭園成為代錶日本的空間造形藝術。

設計訪客的心

  設計庭園時,有三大考量:
  「空間的使用(造訪)狀況是哪種?」
  「誰在使用(造訪)?」
  「使用這座空間的人是以哪種心情造訪?」
  這三大考量是為瞭更透徹瞭解訪客的內心狀態。
  隻要能夠沉靜心情,讓人隻想靜靜地欣賞,進而反觀內心,尋找自我,這樣的空間,即使是座硬邦邦的空間也無妨。例如京都龍安寺,是以石、石、石打造齣靜謐的空間,得以集中精神。這是一種令人不由腰桿挺直、正襟危坐的空間,而不是讓人忘情哼唱的空間。
  所謂石庭,是展現創作者本身;簡言之,石庭是百分之百展現創作者內心的空間。然後,訪客將在這座空間中重新審視什麼是真正的自己。
  對於遠離都會、期待寧靜自然療癒的訪客,或許可以讓空間更溫柔祥和,例如加入綠意,營造置身自然的氛圍,抒解心情。此外,讓空間更為寬闊,更能令心情悠閑溫和。
  重點在於希望讓什麼樣的人,體驗到什麼樣的心情。
  舉個例子,箱根有一間全新開幕的飯店,計畫在中庭打造一座庭園。首先,我預想前來的訪客應該是住在東京和大東京地區的居民。這些人的日常生活總是與時間賽跑,缺少與自然親近相處的時間。因此,他們希望前來呼吸箱根的空氣,感受氛圍,享受解放的感覺。這些就是訪客造訪這座空間時的內心狀況和心情。所以,在庭園中展現都會風格的設計,或是運用現代的材料,其實是換湯不換藥。這座庭園必須滿足人心,令人覺得值得一遊,然後帶著滿心歡喜返迴都市。
  所以,我無不先用心地清楚思考造訪一座空間的訪客心態,推想訪客對那座空間的期待,然後纔會思考如何成功打造空間,營造那樣的氛圍。

設計共生
  無論哪種設計,zui後都會成為自然,彷彿原本即是自然的一分子,鋒芒絕不會蓋過自然。我總是無時或忘必須促進自然與人類的和平共處,使兩者相互對等。這是日本建築,以及日本庭園空間與自然的存在之道。
  現在常言「與自然共生」,「共生」其實是佛教用語,意為「自然與人類地位平等,相互閤作,相互創造互生的環境,並共同守護環境」。
  由此,日本的觀念是自然與人類地位平等,無尊卑之分。因此,庭園與建物在設計上也無主從關係,必須對等打造人類所在之處,以及自然所在之處。庭園象徵著自然。
  日本的這種觀點來自佛教,而歐洲的觀點基本上源自基督教。
  在歐洲,人與自然有階層之別。
  基督教觀點中,zui上位是神,其次是神創造的人類,然後纔是支持人類的自然。因為自然支持著人類,所以人類認為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任意改變自然。這個觀點在根本上與日本大異其趣。
  於是,人類與自然之間,必然產生主從關係。森林可以隨著人類的需求砍伐,改製成人工物品。這些行為當中全無襯托導引齣自然的優點的想法。
  透過歐洲與日本的農業發展方式,即可瞭解兩者的不同。歐洲是大規模農業,大麵積翻土,砌建擋土牆,驅動機器耕齣廣大麥田。因此,歐洲的土木技術十分發達。
  另一方麵,日本的觀念認為,如此對待自然是一種冒犯。所以,盡量保留原始地形,慢慢改造成為稻田或農地。
  為瞭打造與人類共存的農田,因而誕生瞭梯田。
  這種對待自然的根本觀念差異,也影響到日後對都市造成的災害。
  舉例來說,日本的梯田遭逢豪雨時會四處滲水,造成許多地方有部分毀損。可是,那絕非一切俱毀或大規模的損壞,隻需稍事修理就能恢復原狀。
  然而,歐洲遇到豪雨時,保護農地的擋土牆會支撐到zui後,等到再也撐不住瞭,就兵敗如山倒般一一倒塌,造成極大規模的災害。這項道理也適用於建築、都市和庭園。
  以人類的技術或力量來徵服自然,設法令自然臣服的設計,即使能夠感動人心,想必也不長久。
  人類必須與自然和平共處,強行改變自然隻會後患無窮,從這種觀點誕生的日本農業,以及這種精神,承繼到建築和庭園。未來,世界想必會開始追求這種想法。

彎麯、撓摺……歷盡艱辛的樹木纔美

  樹木分為人工栽培與自然生長兩種。
  和尋找石頭一樣,我也會上山找尋樹木。不過,山裡樹木的樹根並非隨時可移植,所以無法立刻使用。
  有些農地種植瞭許多從山上搬運下山的樹木。這些樹木不是從樹苗開始種植,而是在山上尋得耐人尋味的樹木,慢慢搬運下山,種植在農地上,纔能夠移植。我主要都是從這些樹木當中進行挑選。
  雖然我也會選擇人工栽培的樹木,但自然生長的樹木,美感畢竟全然不同。
  人工栽培的樹木,為瞭能夠儘快換得現金,施灑大量肥料,隻希望長得快,長得粗,長得高。重點是,這樣的樹木根本營養過剩,而且生長過於平順。
  這樣的樹,顯得乏味無趣。
  然而,自然生長的山林樹木,必須避開周圍的林木,從縫隙間探尋吸收陽光,艱辛地自力生存。雖然成長緩慢,但藉由這份辛勞纔能成大器。
  刻苦成長的樹木姿態,俊美壯麗。
  所以,我盡可能使用自然生長的樹木。不過,這種樹木的風格特殊,在庭園中不容易配置。樹木會選擇使用之人。技巧不純熟的人掌控不易,不過隻要透徹瞭解樹木的特殊習性,就能夠安置在庭園中zui適當的地點。
  例如次頁的紅葉楓樹,就是自然生長的樹木。由於生長在崖邊,這棵樹橫嚮伸展,若以人工栽培的觀點,根本就是直接打入冷宮。可是,這棵樹在池塘水麵上悠悠伸齣,凸顯瞭其zui da的特徵。

落下,流動,清淨心靈
  庭園積水倒映景色,為空間增添清爽宜人的空氣感。而水還能拓展瞭空間的開闊感。
  水由上而下順勢流動的「聲音」,能夠清淨人的心情。
  水直落而下的方式,有傾流嚮下的「一洩韆裏式」,或是迂迴順勢的「導流式」,或是分支細流的「涓涓絲流」等,形形色色。不同的水流方式,深深影響景色的氛圍。
  水會「流動」。就像自然一樣,庭園中有湍流,也或有潺溪。水流方式與寬幅、流動速度、水量有相對關係,所以我在設計時會仔細計算思考。當然,周圍的水岸及水淵的設置方式也隨之不同。
  水流湍急之處,衝激石頭,流嚮改變。如果是泥土的話,就會被水削蝕而流失。若是似有若無的涓涓細流,可以採用土堆堤防。
  我會根據這些效果,仔細計算,進行設計。
  舉例來說,德國柏林的「融水苑」水流設計,是象徵德國的歷史。在那部歷史中,既有遭遇諸多磨難試煉的停滯時期,也有令人瞠目結舌、驚異不已的突飛猛進時期。我將這部過往的歷史,以水流的型態來象徵化。
  我希望藉由流水聲和庭園,淨化訪客的心靈,所以沿著庭園路徑設計瀑布和水流。
  此外,在瀑布前方,我設置瞭供遊園訪客聆聽水聲、歇腳休憩的地方,還能同時一覽開闊的庭園景色。

設計「無常」
  鳥兒的啼聲,分分秒秒不同。
  啼鳴的瞬間時刻,能夠提振人心,感動人心。
  那麼,這個瞬間為什麼如此重要呢?
  因為,下一時刻的鳥啼,已非同一地、同一瞬間、同一鳥兒、同一啼聲瞭。
  日本茶道所闡述的一期一會,一生隻一次相遇,意味著即使在相同場所,邀請相同賓客,獻上相同的款待,相同的時間也早已流逝不復返瞭。
  所以,沒有恆常,隻有流逝,消失。
  這就是「無常」。
  日本的觀念認為「不會駐留」纔是美。事物變化纔是美。所以,設計「無常」是很重要的。
  在庭園中,正是運用植物來錶現創造這種無常觀。日本是幸福的國傢,擁有四季分明的季節變化。而植物非常適閤錶現這種時間的變化。
  植物鼕日枯萎,然後發芽,繼而逐漸長齣嫩葉,再漸漸厚實。到瞭酷夏,葉色轉濃;入鞦之後,渲染上鞦色。觀察這些變化,能夠瞭解自己生活在這些變化之中。
  繽紛絢爛盛開的櫻花,隻能夠維持一星期。可是,為瞭在一個星期內全力綻放,其他三百六十多天,約五十個星期的時間,都在準備著。正因為有這段漫長的準備期間,纔有花朵盛開的一星期。感受這樣的變化,從心領悟「無常」,是我進行設計時注意的重點。

「幽玄」,想像看不見的事物
  「幽玄」就是「深藏內部的餘韻」。
  這是潛藏著提供無限想像的含蓄,或說想像看不見的事物。
  在能劇的舞颱上,就像能劇大傢世阿彌所言,看到能樂錶演者在遙望遠方時,想像他究竟望著多麼遙遠的他方,或是正在遙望哪種景色,這也是幽玄。
  庭園結構當中,位居正中央的瀑布上,紅葉細枝垂懸而下,隻能隱約看到葉片後方的部分。
  不展示全部,就是幽玄。
  換言之,留下提供想像的部分。
  這是一種「不全部展現,隱身於後的典雅」。
  一切盡現,所見部分就是全部。可是,一部分無法看見,留下提供想像的部分,這就與水墨畫一樣,考驗觀者的能力。
  除瞭想要一窺究竟的好奇心之外,還會讓人開始想像。這就是幽玄企圖創造的美。
  因為是想像,各人感受不同。重點在於無限拓展的想像。
  庭園創造的重點在於看不見的部分,而非能夠立刻看見的部分,旨在提供觀者於自己內心中描繪創造。

作者資料
枡野俊明(Shunmyo Masuno)
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住持
庭園設計師(日本造園設計代錶)
多摩美術大學環境設計係教授

1953年齣生於神奈川縣橫濱市的禪僧世傢。玉川大學農學部農學科畢業後,前往大本山總持寺修行。後承繼父業,任1560年創立古刹建功寺第十八代住持。

潛心研究枯山水,以創作為修行,在庭園作品中傳達禪宗美學和日本的自然觀。1982年創立「日本造園設計」,持續創作禪庭不輟,經常獲邀前往國內外各地的大學和美術館演講。以庭園設計師身分,獲頒日本藝術選獎文部大臣新人獎,並曾獲得加拿大造園傢協會「全國優勝大獎」、「日本造園學會獎」等。另曾獲頒日本外務大臣錶彰、加拿大政府「傑齣服務獎章」(Meritorious Service Medal)、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功勛十字勛章」(Verdienstkreuz am Bande)。

2006年《新聞週刊》(Newsweek)日本版選為「世界尊崇的100位日本人」之一。

⊙主要庭園代錶作品
日本:
京都府公館日本庭園(1988)、加拿大駐日本使館(1991)、新潟縣立近代美術館(1993)、今治國際飯店庭園「瀑鬆庭」(1996)、東京麴町會館「青山綠水之庭」(1998)、東京宿鳳山高圓寺參道(2001)、東急藍塔飯店日本庭園「閑坐庭」(2001)、防府市齋場庭園 「悠久苑」(2003)、小樽銀鱗莊中庭「聽雪壺」(2007)、越前市禦誕生寺庭園(2009)、東京港區S宅庭園(2010)等

海外: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渡戶紀念庭園改修(1993)、加拿大國立文明博物館日本庭園(1995)、挪威卑爾根大學新校捨庭園「靜寂之庭」(2003)、柏林日本庭園「融水苑」(2003)、香港辦公大樓「一號九龍」(One Kowloon)庭園「三心庭」(2007)、新加坡「蘭馨園居」(Nassim Park Residences)(2010)等

⊙主要著作
《日本庭園的心得──從基本知識到計畫、管理、改修》(日本庭園の心得─基礎知識から計畫?管理?改修まで,英文版《Inside Japanese Gardens》,財團法人 花與綠博覽會紀念協會╱每日新聞社發售)
《禪庭──枡野俊明的世界》(禪の庭─枡野俊明の世界,每日新聞社)
《夢窗疏石──精通日本庭園的禪僧》(夢窓疎石─日本庭園を極めた禪僧,日本放送齣版協會)
《禪,簡單生活的法則》(禪、シンプル生活のすすめ,三笠書房)
《禪庭Ⅱ──枡野俊明作品集2004-2009》(禪の庭II 枡野俊明作品集 2004-2009,每日新聞社)
《維持原貌 放鬆心情的禪語》(そのままで 心を楽にする禪の言葉,朝日新聞齣版)
《禪 簡單發想術》(禪 シンプル発想術,廣濟堂齣版)
《禪教我們的事,美好人生的基本法則》(禪が教えてくれる 美しい人をつくる「所作」の基本,幻鼕舎)

枡野俊明+日本造園設計 www.kenkohji.jp/s/

基本資料
作者:枡野俊明(Shunmyo Masuno)
譯者:蔡青雯
齣版社:臉譜
齣版日期:2012-12-21
ISBN:9789862352250
規格:平裝 / 單色 / 216頁 / 21cm×14.8cm

《無形之境:從哲學思辨到空間構築的設計語彙》 一本深度探索設計本質、跨越學科邊界的思想寶典。 在這本近乎百科全書式的設計專著中,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與深厚的學術積澱,帶領讀者走進一個超越物質錶象、直抵設計核心的精神疆域。本書並非僅聚焦於某一時期的風格流派,亦非僅限於單一的技術範疇,而是將設計視為一種深刻的人類文明活動,一種在物質與精神之間建立聯繫的橋樑。全書結構嚴謹,邏輯層層遞進,由宏觀的哲學基石,深入至微觀的材料語彙,最終指嚮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未來圖景。 全書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如同一次精心佈局的空間漫步,引人入勝: --- 第一部:設計的形上學:從本源追溯創造的邏輯 本部分著重於奠定設計思維的哲學基礎。作者拋棄瞭當代設計界對“功能至上”或“形式追逐”的片麵解讀,轉而探討設計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形上學意涵。 原型與變形: 深入剖析結構主義與現象學在設計中的應用。探討為何某些形式具有跨越文化和時間的普世吸引力,以及設計師如何通過對基本原型的解構與重組,創造齣具有時代意義的新語彙。 時間性與瞬間: 討論設計物如何承載與記錄時間的流逝。從建築結構的老化到用戶使用留下的痕跡,設計不再是靜態的終點,而是動態的過程。內容涵蓋對「未完成」美學的思考,強調設計的開放性和延續性。 媒介的物質性與虛無: 探討不同設計媒介(如光、聲音、空氣、數碼介麵)的固有屬性如何影響信息傳達的效力。特別關注那些難以被傳統五感直接捕捉的“無形元素”,及其在空間體驗中扮演的決定性角色。 --- 第二部:物質的內在語音:材料科學與工藝的詩學 本章節將讀者從抽象的思辨拉迴具體的實踐場域,但視角依然是詩意與哲學性的。此處探討的材料,不隻是用來建造的積木,而是具備敘事性的載體。 礦物學的敘事: 深入分析天然材料如石頭、木材、黏土的生成歷史及其對應的文化符號。探討如何通過極簡的加工,讓材料“發聲”,展現其內在的紋理與結構邏輯。 人工閤成的倫理邊界: 審視塑料、複閤材料、奈米科技等現代材料的齣現,對傳統工藝的衝擊與重塑。探討設計師在選擇高度可塑性材料時,應承擔的環境與美學責任。 接閤與斷裂: 專門探討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係”。詳細分析不同接縫、榫卯、焊接、粘閤技術背後的文化傾嚮和結構哲學。是追求天衣無縫的統一,還是凸顯連接處的張力與對話,從中揭示設計者的價值觀。 --- 第三部:感官的編碼與解碼:人機交互的深度心理學 麵對日益數字化的世界,本部分將設計的範疇延伸至信息、交互和認知科學領域,探討如何設計齣既高效又富有情感共鳴的體驗係統。 認知負荷與直覺路徑: 依據格式塔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最新成果,分析用戶如何快速處理複雜的界麵信息。提齣一套優化信息層級結構的原則,強調“可預測性”與“驚喜感”之間的微妙平衡。 觸覺的復興: 在屏幕主導的時代,本書強烈呼籲對觸覺和物理反饋的再重視。分析從機械按鈕到力反饋係統的設計演變,探討如何利用材質的粗糙度、重量和溫度來強化數字信息的感知深度。 情緒計算與設計的同理心: 探討未來設計如何納入情感識別技術。重點討論設計師如何有意識地編程“溫暖”、“可靠”或“挑戰性”等情感屬性,並警惕情感操縱的潛在風險。 --- 第四部:場域的建構與介入:從尺度到氣氛的營造 此部分專注於空間設計和環境敘事,關注設計元素如何協同作用,共同編織齣具有特定氛圍的“場域”。 光的幾何學與溫度: 拋棄單純的照明技術討論,轉而探討光線作為雕塑媒介的作用。分析自然光如何隨日照角度變化,賦予空間不同的生命週期感,以及人工照明如何在非自然環境中模擬這種生命力。 聲音景觀的調控: 探討如何設計建築和室內環境來管理聲音的反射、吸收與傳播。分析寂靜(Silence)作為一種稀缺設計資源的價值,以及背景噪音如何被策略性地用來定義空間的功能。 流線與身體的政治學: 嚴謹分析人體移動路徑(Circulation)的設計,不僅是效率問題,更是權力、隱私與公共性界定的體現。如何通過空間的麯摺、收緊與開放,引導或限製個體的行為與視線。 --- 第五部:共生體係的未來:循環設計與持久的責任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提升至全球尺度,探討設計在應對氣候危機和資源極限下的新角色與新承諾。 從線性到閉環的係統思維: 詳細闡述循環經濟原則在設計實踐中的落地策略,包括產品即服務(PaaS)模式的設計考量、模組化設計的極限,以及如何從源頭消除“廢棄物”的概念。 地方性知識的再激活: 倡導設計必須紮根於特定的地理、氣候和文化脈絡。探討如何將傳統的、本土化的應對策略(如地域性材料的選用與傳統維護技術)融入現代可持續設計範式中。 設計的非預期後果: 一個批判性的結尾,要求設計師對其作品的長遠影響進行審慎評估。討論設計方案在數十年後可能產生的社會、生態和審美層麵的蝴蝶效應,從而建立一種更具謙遜和長遠眼光的設計倫理。 --- 閱讀對象: 本書適閤所有對設計有著超越錶層興趣的專業人士、高級研究人員、藝術學院學生,以及渴望理解當代設計背後深層邏輯的知識探索者。它是一本提供深度思考工具、而非快速解答方案的參考書。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設計不應該是張揚的,而是一種滲透於日常、潤物細無聲的存在。這本書的標題「看不見的設計」瞬間就引起瞭我的共鳴。我對「禪思」和「觀心」這部分特別感興趣,因為我一直認為,庭園的設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感,更是一種心靈的修煉和對環境的深度感知。書中提到的「留白」更是我一直追求的設計原則,在雜亂的現代社會中,留白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力量,能讓空間更有層次感和呼吸感。而「共生」的概念,也觸及瞭我對於環境倫理和永續發展的思考,如何在設計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是我非常關心的。65則對話,代錶著65個不同的視角和經驗,我期待能從這些大師的智慧中,找到更多關於如何讓庭園成為一個能夠療癒身心、啟發靈感的地方。這本書的「設計應用」屬性,也讓我相信它不僅僅是理論探討,更包含著實用的技巧和啟發,能夠引導我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實際的設計。

評分

一直以來,我都對那些能夠在喧囂塵世中找到一片寧靜的設計充滿嚮往。這本書的書名「看不見的設計」正是如此。它暗示著一種超越錶麵、深入內心的美學追求。我尤其對「禪思」與「觀心」的部分感到好奇,我深信庭園設計不僅僅是技藝,更是一種心境的投射,是一種與環境對話的過程。書中提及的「留白」,更是我一直以來在生活中所欣賞的藝術,它意味著一種極緻的簡約和對空間的深刻理解,讓一切都恰到好處,不顯多餘。而「共生」的概念,則觸及到我對當代設計最重要的關注點之一:如何讓我們的居住空間與周遭的自然環境建立起一種互相滋養、和諧共存的關係。65則對話,這代錶著豐富的觀點和多元的實踐,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如何將這些深刻的哲學思想,轉化為能夠真正觸動人心、改善生活的庭園設計。這本書的「設計應用」方嚮,也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實際的啟發和指導。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居住空間中融入更多禪意,讓生活變得更有質感。我對於「留白」這個概念特別著迷,總覺得現代人的生活空間總是填得太滿,反而失去瞭呼吸的空間。這本書的書名就精準地抓住瞭我的痛點,而且「禪思、觀心」這些關鍵詞也深深吸引瞭我,讓我好奇設計大師們是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在庭園設計之中。我對「共生」的概念也很感興趣,尤其是在城市環境中,如何讓居住空間與自然和諧共存,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看到有65則對話,我預期能從中獲得非常豐富的靈感和實際的案例。身為一個對設計應用有興趣的讀者,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如何將這些理念應用到我自己的小陽颱或是居傢佈置上,讓我的生活空間不隻是好看,更能帶來心靈上的平靜與連結。總之,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瞭期待,迫不及待想翻開閱讀,尋找屬於自己的「看不見的設計」。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簡直是擊中瞭我的心坎裡!「看不見的設計」這幾個字,讓我不禁思考,什麼纔是真正有力量的設計?我對「禪思」和「觀心」兩個詞特別感興趣,總覺得現代人太過忙碌,需要停下來,去感受、去體會。庭園設計,如果能結閤這些,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留白」的觀念,更是我一直以來都很推崇的,總覺得空間的豐富性,有時候恰恰在於它的「空」。書中的「共生」概念,也讓我聯想到我們與自然界應該有的關係,如何在設計中體現這種和諧,是我一直想瞭解的。65則對話,這意味著我將有機會聽到來自不同背景、不同視角的大師們的真知灼見,這對於我來說,絕對是一場思想的洗禮。身為一個對「設計應用」很感興趣的讀者,我非常期待能從中學習到,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成能夠提升生活品質、帶來心靈慰藉的實際庭園設計,讓我的生活空間更加有深度、有溫度。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太吸引人瞭!「看不見的設計」這幾個字,立刻讓我聯想到那些看似簡單,卻能帶來巨大影響力的事物。我對「禪思」和「觀心」非常著迷,因為我常常覺得,現今社會太過喧囂,人們都忘瞭靜下心來,感受周遭的環境和自己的內心。庭園設計,在我看來,就是一個絕佳的練習場。書中提到的「留白」,更是直擊我心,我總覺得,過多的裝飾反而會模糊掉真正重要的東西。學會留白,纔能讓事物的本質更加凸顯。而「共生」的概念,也讓我想到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依存,一個好的庭園,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體現,而不是單方麵的佔有。65則對話,這意味著我可以從不同的大師身上學習到各種獨到的見解和實踐經驗,這對我來說將會是一場知識的盛宴。身為一個對設計應用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些大師是如何將這些看似虛無縹緲的哲學理念,轉化為實際可行的庭園設計,並能為我的生活帶來實際的改變。

評分

好評~

評分

很一般很一般很一般很一般

評分

庭園

評分

很一般很一般很一般很一般

評分

好評~

評分

庭園

評分

好評~

評分

好評~

評分

很一般很一般很一般很一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