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著的《人伦的解体》的写作缘于作者对近代以来社会人伦关系发生深刻变迁的的长期关注与思考,以人类学、哲学和社会理论为基本学科框架,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来聚焦西方形质论(形式/质料)思想传统影响下的人伦问题及其现代处境,尤其从现代人伦思考中的几个比较**且充满论争的理论与命题,如母权社会、乱伦禁忌和弑父弑君入手,细密梳理和分析了从达尔文、巴霍芬、摩尔根、涂尔干到弗洛伊德等人的相关理论与思考,并追问了人伦问题背后的形质论哲学根源(亚里士多德),尤其是西方人性自然与文明生活之间的张力关系。作者认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现代文明语境中的人伦都面临着全面解体的危险,与之伴随的便是对家国的虚无与焦虑;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质论”传统或许为我们重建人伦与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人伦,在20世纪中国遭遇 了激烈批判;但常被忽略的是,此时西方学界也出现 了对人伦的反省,创造了三个“学术神话”:母系社 会、乱伦禁忌、弑父弑君,其中**个还深深影响了 现代中国思想。吴飞著的《人伦的解体》考察了这三 个命题在西方古今形质论哲学传统中的根源,尝试探 索在中国文质论传统中反思人伦问题的可能。
导论:重提人伦问题
一 以仁黜礼:人伦批判的**条线索
二 礼法之争:人伦批判的第二条线索
三 母系社会:人伦批判的第三条线索
四 对中国 系论的批驳
五 西方的人伦神话
上篇 知母不知父——“母权神话”探源
一 父母何算焉
二 婚姻史的辩证法
三 母权论的自然状态
四 男女与哲学
五 父母与文质
中篇 礼始于谨夫妇——“乱伦禁忌”与文明的起源
一 进化论与家庭伦理
二 达尔文的自然正当
三 神圣家庭与乱伦禁忌
四 作为人性的乱伦
五 从爱欲到力比多
下篇 资于事父以事君——“弑父情结”的政治意义
一 独眼巨人王朝
二 孝敬性背叛
三 弑君与弑神
四 家父与君主
结语 自然与文明之间的人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庄重与历史的厚重感。初捧在手,便觉此非泛泛之作。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触感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的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从版式的排布来看,作者显然在细节上下了苦功,字体的字号与行距都经过精心的调校,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去摩挲一下,感受那种油墨的芬芳与纸张的温度。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已经为它内容的深度做了一个绝佳的序曲,预示着内中定然蕴含着经得起细细品味的学问,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期待与敬畏。这种对载体的重视,反映出作者对文字本身价值的深刻理解。
评分最近阅读的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最直接的印象是其语言的力度和密度。作者的遣词造句绝非轻松随意,而是充满了学者的审慎与文学家的精准。许多句子读起来,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背后的多重含义和隐喻。我甚至需要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下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精辟论断,或是那些需要查阅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的专业术语。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休闲,不如说更像是一场高强度的脑力马拉松。它不像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像密集的思想爆破,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一个严谨的论证体系之上。这种对语言的极致雕琢,虽然偶尔会增加阅读的门槛,但它也保证了最终输出的知识的纯度和不可替代性。读完一页,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消化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思辨深度,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正在被这本书不断地向外推挤,这正是我所期待的优质阅读体验。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能深入肌理、剖析核心矛盾的学术著作情有独钟,而这本新近购入的读物,光是书名就已勾起了我极大的探究欲。它似乎直指某种深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时事评论,而是试图从更宏大、更形而上的维度去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某些概念。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回避复杂性的勇气,那种将看似稳固的基石层层剥开,直视其内部张力的写作态度。读了开头几章后,我便强烈感受到一种抽丝剥茧的智力快感,作者似乎擅长设置精巧的逻辑陷阱,引导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跳脱出惯常的思维定势。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在你生活中早已被内化为“自然”的部分,去质问其合理性与延续性。这种挑战既令人兴奋又颇具压力,因为它要求读者必须以一种高度集中的心神去跟随作者的思辨轨迹,稍有不慎便可能跟丢了那条精妙的逻辑线索,但一旦跟上,那种豁然开朗的境界感,是其他通俗读物难以比拟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具有明显的“反通俗”特质,对于那些期望快速获得结论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我记得有一次,我被其中一个关于“结构性张力”的章节卡住了,需要结合书后提供的专业术语表和参考书目反复查阅,才能真正理清作者构建的那个复杂模型。但是,正是这种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的理解,才显得格外珍贵。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严厉但公正的导师,它不断地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导你自行寻找通往真理的路径。最终,当我合上书本,虽然感到思维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深刻滋养后的满足感,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重塑。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进行严肃思考的读者准备的饕餮盛宴。
评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并非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解析传统社会单元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发生变异的“显微镜”。我发现,作者在论述中常常会穿插一些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案例对比,这种横向和纵向的交织,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社会关系模式的阐述,竟能巧妙地与当代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某种家庭功能失调现象建立起隐秘的关联,这种超越时空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它让我们意识到,许多我们认为是“现代病”的问题,其实可能在历史的深处早有原型和影子。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解释“是什么”,更在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持续演变”,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们在面对眼前的碎片化信息时,能拥有更坚实的参照系来定位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