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著者:王竞
字数:132千
页数:168
书号:978-7-5502-5961-4
印张:10.5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开本:1/16
尺寸:165毫米×230毫米
版次:2016年10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印次:2016年10月第1次印刷
定价:29.80元
正文用纸:银河书纸
编辑推荐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从纪录片的功能、题材选择,一直介绍到拍摄手法、规律
作者是近来口碑佳作《万箭穿心》《大明劫》的导演,曾执导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永恒之火》,具有丰富的纪录片、故事片拍摄经验
援引片例既有《北方的纳努克》等影史名作,又有当下争议热门《科尼2012》
图文并茂,介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创作特点,以及不同视点的叙述策略
从创作角度切入,具有实用性,语言亲切
著者简介
王竞,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副教授。1966年生于江苏,1990年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讲授《纪录片创作》《故事片创作》等课程。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涉足编剧、导演、制片、广告等多个领域。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根据该课程多年积累的教学内容归纳整理而成。作者对纪录片创作的核心观念及规律进行了梳理,从电影史中精选重要作品论述不同类型纪录片的选题思路、叙事策略、拍摄手法、制作技巧。全书由简入繁、以史带论、图文并茂、案例鲜活,从实用角度考察各种创作手法,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对纪录片工作者而言极具启发性,有助于解放观念、放手创作。
读者定位
电影爱好者、电影从业者、纪录片从业者和研究者
目录
引言
第一章为什么拍摄纪录片?
第二章电影—眼睛
第三章主人公纳努克
第四章观点
第五章心像
第六章迷踪
出版后记
从专业院校教材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材和视角无疑是非常前沿和具有代表性的。它并未拘泥于过时的经验之谈,而是紧密贴合当代纪录片创作的最新趋势和国际视野,这对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年轻创作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将前沿理论与实战经验熔于一炉,显示出编写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积累。我能体会到这种教材旨在培养的,不是只会复制模式的匠人,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艺术家。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优秀作品诞生的轨迹,从中汲取到构建自己独特“电影语言”的灵感与方法论。它提供的视角是启发性的,鼓励读者去挑战既定的规则,去探索影像表达的无限可能。
评分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展现出的清晰逻辑链条。它不是随意堆砌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且递进的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选题策划,到具体的拍摄技法,再到后期的剪辑叙事,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仿佛在带领读者完成一次完整的“创作马拉松”。这种系统性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它就像一张详尽的地图,为初涉此道的探险家指明了方向,避免了在浩瀚的影像海洋中迷失。对于希望系统提升自己创作技能的人来说,这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比零散的技巧集合要有效得多,它确保了知识的吸收是扎实且牢固的,为未来的独立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力量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入了光影的世界,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从目录上看,每一章节的标题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引人入胜,迫不及待想要翻开细读里面的真知灼见。我尤其欣赏这种将学术深度与阅读舒适度完美结合的用心,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我这种对影像叙事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光是捧着它,就已经能感受到一股专业的气息扑面而来,那种对电影艺术的敬畏感油然而生。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它能成为我探索纪录片奥秘的最佳向导,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启发,让人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和动力。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教材都会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但翻开这册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文字表达非常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佶屈聱牙,让人望而生畏。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总能在关键的地方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或者独到的见解,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种循循善诱的感觉让人非常舒服。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巧妙融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建立起对纪录片创作的初步框架认知。这种教材,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是冰冷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充满智慧的对话。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电影文化的读者,我深知能够系统梳理一门艺术门类精髓的著作是何等难得。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拍摄”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为何要这样拍摄”的哲学基础和伦理考量。它似乎在引导我们思考,作为一名纪录片创作者,肩负着怎样的社会责任,如何平衡客观记录与主观表达之间的微妙张力。这种对创作本质的追问,对于希望做出有灵魂、有价值的作品的同行或学生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精神食粮。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思考脉络,每一段论述背后都凝聚着创作者对光影艺术长久的沉淀与反思,读后让人受益匪浅,对整个行业有了更宏大、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