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师谈系列9:中国书画
定价:36.80元
作者:郑昶 陈师曾 宗白华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212060268
字数:329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1.一部 文字优美、学养深厚 的书画鉴赏知识宝典;
2.辑录了陈师曾、 郑昶和 宗白华 三位大师的书画研究成果;
3.历数自远古至今,历代 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 以及重要的 画派、画家 等,集大成之书画知识普及读本。
内容提要
本书按时间顺序编排,辑录了郑昶、陈师曾和宗白华三位大师的书画研究成果,全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以下至明清两代的书画艺术的历史,梳理了历代书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流派的一些代表性画家、书法家的风格,而且非常注重中国书画发展历程中内在的渊源关系,不失为一部文字优美、学养深厚的书画知识普及读本。
目录
章 书法
第二章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一 用笔
二 结构
三 章法
第三章 绘画
第四章 中 国人物画之变迁
第五章 文人画的价值
第六章 汉之画学
一 概况
二 画迹
三 画家
第七章 魏晋之画学
一 概况
二 画迹
三 画家
第八章 南北朝之画学
一 概况
二 画迹
三 画家
第九章 隋之画学
一 概况
二 画迹
三 画家
第十章 唐之画学
一 概况
二 画迹
三 画家
第十一章 五代之画学
一 概况
二 画迹
三 画家
第十二章 宋之画学
一 概况
二 画迹
三 画家
第十三章 元之画学
一 概况
二 画迹
三 画家
第十四章 明之画学
一 概况
二 画迹
三 画家
第十五章 清之画学
一 概况
二 画迹
三 画家
编后记
作者介绍
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宝箴孙,陈三立(陈散原)长子,陈寅恪之兄。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风俗画多描绘底层人物。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郑昶(1894—1952),字午昌。我国“五四”时期的一位学者型画家,山水、人物、花卉兼长。主要著作有《中国画学全史》、《中国美术史》。1929年编著出版的35万言《中国画学全史》,蔡元培誉之为“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
宗白华(1897—1986),曾用名宗之櫆,字白华、伯华,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这本关于中国书画大师见解的文集,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灵魂深处的窗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和转述这些大师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敬意的笔触。读来丝毫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感,反而是如同亲耳聆听前辈教诲般亲切而富有启发性。书中对于“笔墨当随时代”这一核心议题的探讨尤为深刻,不同流派的大师们虽然风格迥异,但对艺术生命力的追求却出奇地一致。我清晰地感受到,真正的艺术创新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深厚理解之上的“化古为我”的过程。特别是其中几位近现代大师关于写意精神的论述,让我对水墨画中“气韵生动”的理解从概念层面上升到了可感知的直觉层面。那些关于用墨浓淡干湿的细微差别,如何映射出画家内心的波澜与胸襟,被描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理论书,它更像是一份心灵修炼的指南,引导着读者去发掘自己与笔墨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想去实践,那种被激发出的创作冲动,是任何单纯的技法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传统艺术精神的同时,并未将目光局限在过去。它非常巧妙地将历史的经验与现代社会对艺术的焦虑进行了对话。书中的几位大师对于艺术如何承载“文人情怀”的看法,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分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们强调的“慢工出细活”和“内心世界的充盈”,是对现代快餐式文化的有力反拨。书中收录的几段关于“笔墨的局限与超越”的辩论,展现了艺术思想的活力和持续的生命力,让人看到中国书画艺术绝非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作者的编排功力使得整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对宏大命题的探讨,也有对具体创作细节的关注。这种博大精深与实用细节的完美结合,使得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从业者,都能从中汲取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营养。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读出新意的佳作。
评分翻开这册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老派文人特有的沉静与犀利。作者显然对中国艺术史有着极为扎实的功底,但他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陷入历史的繁复细节中,而是精准地抓住了那些能够穿越时空的哲学命题。比如,书中对“师古不泥古”的阐释,我读来颇有醍醐灌顶之感。几位老先生对自我个性和时代精神融入创作的看法,简直是为当下所有彷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艺术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他们的言语里,没有一句是空泛的口号,每一句都是历经数十年艺术实践沉淀下来的真知灼见。书中对于“意在笔先”的强调,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待创作的草率态度。它教导我们,在动笔之前,必须在心中构建起一个完整、高远的意境世界。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极致关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书画鉴赏”,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独立完整人格的文本。那种行文间的韵味,自带一种历经风霜而不减其锐气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艺术表达,在文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不像某些艺术书籍那样,用密集的术语或晦涩的理论来建立自己的高墙,而是以一种极其谦逊的姿态,将那些真正的“大师之声”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其中关于“气”的探讨,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不同大师对“气”的理解,有的侧重于“生命力”,有的侧重于“哲思”,有的则偏向于“笔势的连贯”。作者的功力体现在,他能精准地捕捉到这些看似微妙的差异,并清晰地勾勒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读到后来,我不再是单纯地阅读文字,而是在脑海中构建起了一个由笔墨、意境、哲学构成的立体模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次漫长而深入的艺术冥想,它要求读者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意的词句。对于那些追求心灵深度而非表面技巧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概括为:结构精妙,引人入胜,但又不失重量感。作者在组织这些大师的观点时,似乎运用了一种类比和对照的巧妙手法,使得原本可能互不相关的思想碰撞出了火花。例如,当谈及某位注重结构严谨的书法大家时,马上会引入另一位强调“自然天成”的写意花鸟画家的观点作为映照,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让读者在保持对单一思想深入理解的同时,也能够宏观地把握中国书画艺术的多元与包容性。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艺术上的“真诚”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教诲,核心都在于“求真”——对自然之真、对性情之真、对时代之真。书中记录的几段对谈,简直可以摘录下来作为座右铭。语言风格上,它摒弃了学院派的刻板,采用了接近口述史的亲切叙事方式,读起来非常流畅,仿佛这些艺术大家正坐在你的对面,娓娓道来他们的艺术人生和创作感悟。
评分书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书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书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书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书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书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书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书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书很好,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