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眼中的艺术

海德格尔眼中的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芭芭拉·波尔特(Barbara Bolt) 著,章辉 译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艺术哲学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西方哲学
  • 艺术理论
  • 审美学
  • 现代哲学
  • 德国哲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978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27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思想家眼中的艺术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海德格尔关于“艺术是什么”的思考密切相关,也使得今天的我们得到了他的相关性线索,因为这样的拷问也是当代艺术和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在现代主义自信中诞生的运动里,现代主义艺术家可以声称“这是艺术”,而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抛出这样的问题:“这是艺术吗?”,一切不再具有确定性。只有一个问题尚且存在,这个问题追随、浸染着海德格尔的精神,致力于“艺术是什么”的不断拷问。追随海德格尔,本书向读者提出的问题是:艺术仍然是我们理解自身所处世界的基本和必需的方式吗?还是艺术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本书无意提供答案,因为这与海德格尔的哲学精神相违背。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以及本书中所采纳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出发点,让我们思考我们自身的作品和创作实践,并推及思考当代世界中艺术的地位问题。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的文章一向都令人觉得艰涩难懂,但芭芭拉·波尔特在本书中却认为,海德格尔的作品清楚地体现了对艺术的引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本书围绕海德格尔的作品,用批判性眼光来评论当代艺术和艺术从业者。芭芭拉·波尔特在本书中大量引用了海德格尔的文章,其中包括著名的作品《存在与时间》,并提出了艺术在数字时代、技术官僚时代和后人类时代的思维方式。同时,作者还研究了国际艺术家作品的脉络,其中包括苏菲·卡尔、安尼施·卡普尔和安塞尔姆·基弗等。同艰涩难懂的海德格尔作品相比,本书更像一本海德格尔作品的指南手册。

作者简介

  芭芭拉·波尔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讲座教授。她是一个实践艺术家,她出版的著作有《超表达的艺术:图像的表现力》(2004)和《实践研究:创造性艺术查询方法》(2007)。

  章辉,江苏南京人。199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语言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讲师,现任云南省美学学会理事、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滇中文化与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中国传统文化。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次获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著作10部,主要有:专著《诗的魅力》《中国美学通史?第五卷》(合作),译著《情人词典》《图解后现代主义》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云南省省级课题2项。

精彩书评

  在今天,随着“互联网+”,甚至是“万物联网+”热潮的兴起,我们审视艺术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艺术、技术甚至是科技的本质与意义再次被追问和思考的同时,全面地研究和解析西方著名思想家们的艺术观,可以更为深刻地从“高技术”崇拜的表象下,理解艺术本体以及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本套丛书的推出,不是为了回顾过去的艺术或文献的补充,而是提请艺术界同仁共同思考如何理解和看待今天乃至未来的新艺术。
  ——张夫也

目录

第一章
第一章 艺术与生活
023 背景
025 电子邮件
028 此在
030 被抛
034 理解
036 日常生活
041 与他者共存
043 个体性差异
第二章 艺术、艺术行业和艺术作品
048 语境
052 艺术和“艺术世界”
054 艺术的本质
060 争执
063 大地和世界
067 解蔽
071 艺术的历史性
第三章 表象
074 语境
078 表象主义
080 与存在者的关系
084 世界图像时代
087 透视法
第四章 艺术与技术
095 背景
098 人类与技术的关系
101 座架
107 生产
第五章 实践知识
116 背景
118 应对
121 工具分析
129 寻视
134 艺术与非上手之物
第六章 后人类世界的艺术家?
139 背景
140 作为通道的艺术家
145 后人类的未来
148 共同招致与归功
156 重要交往
第七章 从美学到伦理学
160 背景
164 海德格尔的反美学主义
166 艺术的伦理性观念
168 美与真理
170 美学简史
175 一种伦理——美学?
第八章 艺术研究
181 背景
182 文化研究
184 科学研究
187 真理
188 研究程序
189 海德格尔对科学研究的辩论
193 艺术研究
196 “总在我们之间”
199 阐释或专论
结论
致谢

精彩书摘

  关于“存在”的含义有待于确切阐述。所以,我们要着眼于以下这些结构性的术语来讨论它。
  探究,作为一种探寻,必须提前得到探寻之物的引导信息。所以,“存在”的含义必须事先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所得……我们通常是在对“存在”的理解中展开我们的活动的。正是出于这种理解,既产生了“存在之意义”这一明确的问题,也激发了我们的意向,促使我们去构想“存在之意义”。我们不知道“存在”是什么意思,但即使我们拷问:“存在是什么?”尽管我们不能从概念上确定“是”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心里对“是”还是有所理解。尽管我们还不明了此一界限,但存在之意义依据某种界限被掌握和确定。因此事实上我们对“存在”的一般性理解还是模糊。(《存在与时间》1962:25)
  问题:
  重构海德格尔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对于以下读者来说似乎为时过早:那些刚刚接触海德格尔的人,或费力地去读他的第一手文本,并在理解其术语上寻求指导的人。这些术语来自海氏难懂的、老派的和晦涩的文章,它们是看似冗长和令人费解的循环,海氏以此设置了他的质疑和不断的拷问:什么是“存在”?什么是“虚无”?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或许看起来,更合适的提问是:“构建”海德格尔意味着什么?
  在他的文章《技术的追问》(1954)里,马丁?海德格尔为我们引入了“座架”的概念。在解释这一概念时,他把我们带回原始的德语词汇“Gestell”。他告诉我们,“Gestell”(座架)的意思是某种器械,并且以书架和书柜为例。他又告诉我们,“Gestell”还有骨架的意思。(《技术的追问》:20)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日常经验来理解领会海氏的话。例如,对一幅画或一个窗户来说,窗框(边框)这一结构使我们能观看到外面的世界。它为我们的视野设置了限制,也提供了边界。而我们熟知的骨架,为我们提供了支撑肉体并使之各安其位的构造,它使我们能在世上行走。因此,我们就能明了:“Gestell”是一种结构或器械,它为我们在世界上思考什么和如何思考提供可能性并设置限制。人类的感觉尽管如巨大、丰富的团块,但假如没有建构和理解世界的方法,也会毫无意义。这样,“建构”海德格尔就是为了提供一个结构,以帮助我们理解其哲学思想和著述。
  建构海德格尔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是依据其个人的经历,尤其是他的德国血统,以及在战争期间作为德国弗莱堡大学教师的角色。在弗莱堡,他陷入了国家社会主世界中存在”的经验使我们能够理解“成为(人类)存在”是什么意思。这种对存在或生存的理解挑战并继续挑战着那种关于世界的科学性观点,倾向于使每一种事物(包括人类)都变为研究的客体。
  海德格尔“被抛”和“在世界中存在”的观念对以下长久以来的哲学信仰产生了质疑:我们只能通过对世界的思考(我们对事物的观念和表述)——来理解世界。自17世纪以来,当哲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格言时,这种观念已被普遍接受:在我们的生活里,唯一确定的东西就是我们能思考。对于笛卡尔和后继的思想家来说,我们心灵之外的世界总是可疑的,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们能思考。这样一来,在我们的思考能力之外,我们便从不可能去确定某物或某人是否真的存在。海德格尔将此视为无稽之谈,他认为笛卡尔导致了一种错误转向。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我们不会单独同我们的思想在一起,我们的存在无可逃避地与“在世界中存在”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我们“被抛”之中,我们总是早已受支配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此在,作为每日与他者共在,立于受他者的支配之中。”(《存在与时间》1962:164)用来描绘我们之存在的东西不能仅仅被降低为思想,而是必须包括我们对世界的意向和在世界中的行动。这就是我们建立的关系和我们处世的方式——既同人类,也同世上的其他存在物。只有通过与事物的联系,而不是通过对世界的某种客观看法,我们才能开始明白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对我们艺术思考来说,这种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海德格尔坚持认为,使我们人类有别于其他存在物——既包括自然物又包括人工制品——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拷问我们的存在,并对成为一种存在的意义感到疑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意识到这种情况。生活中充满了“我们是谁”和“我们是什么”的疑惑和拷问。对海德格尔来说,对存在的拷问是他毕生事业中最核心的关注。
  海德格尔所做的每一个探寻,无论是对日常生活的分析,对现代思维的表现主义本质的分析,对现代技术
  的怀疑,还是对艺术作品的探究——都以这个核心命题为支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一种存在者的“存在”是
  什么意思?丹尼尔? 帕尔默已经注意到:自始至终,海德格尔的思想围绕着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存在的意义。……当海德格尔探究艺术的时候,他不是要将其作为人类经验的某种特定的和孤立的区域以判定其特性,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可能的线索来解读存在的意义。(帕尔默1998:397)
  即使是那些特别关注艺术的文章,例如《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6),也似乎是借此从事和探索“存在”
  这一主题。海德格尔并不关心艺术品本身,而是通过艺术品来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是如何被揭示的。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和艺术的任务是推动思想运动。从我们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先锋派艺术模型的“运动”中,可以发现这个当务之急。海德格尔告诉我们,这种运动是不能从沉思性的或理论性的知识中得来,而是必须采取具体性理解的形式。这种具体性理解,是由我们在世界中打交道和应对世界引发的。尽管日常生活可以成为海德格尔研究的起点,但他从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他相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我们的日常艺术实践中,我们受到世上“知”与“行”的习惯性方式的欺骗。他坚持认为,真正的思想“运动”出现于在危机中探索
  基本概念(而不是捍卫它们)。为了言说“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具备能力去充分地明确阐述这个问题。(《存在与时间》1962:24)
  海德格尔专注于“存在”和“存在者的存在”,它们看起来很抽象,并远离艺术家的“存在”。在我们从
  事创作、展览艺术作品,并试图以其谋生之时,拷问“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从公开的引文中(摘自《存在与时间》),我们可以描绘出这样的图景:年轻而狂热的海德格尔在挤满学生的阶梯教室里高谈阔论,在“存在”问题上兜圈子,却不能进一步解释或认真讨论“存在”是什么。不过,这是对海德格尔的歪曲。他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可知的,我们总是在对“存在”的理解中行事。来听他这一鼓舞人心而充满热情讲座的热切学生们,大多数也恰是在对“存在”的理解中行事的,因为他的理论基于世界中存在的日常实践经验并以之为例证,来讨论我们周围的物和人。
  ……

存在之思与艺术之境: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审美体验 一、 导言:艺术的重新定位与哲学的追问 本书并非旨在探讨特定艺术作品的风格流变或美学理论的演进,而是致力于深入剖析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其整个思想谱系中对“艺术”(Kunst)这一概念所赋予的独特而深刻的意义。我们的考察将避开传统美学中对“美感”、“再现”或“情感表达”的关注,而是将艺术视为一种根本性的“存在论事件”(Ontological Event),即一种揭示“存在”(Sein)本身的特定方式。 海德格尔的哲学,从早期的《存在与时间》到后期的“光圈”(Lichtung)与“思”(Denken),始终围绕着“存在的遗忘”这一核心困境。艺术,在这一追问中,不再是附属于主体经验或对象知识的工具或装饰,而是对抗遗忘、邀请存在显现的场所。因此,本书将从形而上学的高度,解构海德格尔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并阐明艺术如何成为其“技术批判”与“本源思维”的桥梁。 二、 从审美判断到存在之光:早期思想中的艺术地位 虽然海德格尔在成名作中并未直接聚焦于艺术理论,但其对“存在论差异”(Ontological Difference)的强调,已经为后来的艺术思考奠定了基石。早期,艺术(特别是希腊悲剧和诗歌)被视为一种不同于科学或日常关切的“真理之境”。 我们首先将探讨海德格尔如何批判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康德将审美判断置于主体先验的普遍性中,而海德格尔则认为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仍然囿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陷阱。真正的艺术体验,不应是个体主观的愉悦,而是主体被抛入某一特定“境域”(Befindlichkeit)之中,从而体验到存在向其敞开的瞬间。 三、 艺术作品的奠基之力:真理的发生场 本书的核心论证将集中于海德格尔的著名文本《艺术作品的本源》(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我们将细致分析其中提出的关键概念: 1. 作品的设立(Setzen)与世界的建构(Welt-Bild): 艺术作品并非对既有世界的模仿或描述,而是通过其自身的“设立”,创造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物理环境,而是意义的弥散场域,是存在的特定被打开的状态。我们将分析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其构成要素(如材料、形式)来“开辟”一个特定的历史性存在结构。 2. 大地的隐现(Entbergen/Verbergen): 海德格尔引入了“大地”(Erde)的概念,它代表着阻滞、封闭、自持的“在彼性”。艺术作品的张力在于“世界”的敞开与“大地”的遮蔽之间的永恒斗争。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真理(Aletheia,非遮蔽),同时也允许了大地以其固有的方式隐藏自身。这种揭示与隐藏的共舞,才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3. 真理的发生(Das Geschehen der Wahrheit): 真理不再是命题的符合,而是存在向人类的“莅临”(Ereignis)。艺术作品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之中的地方。我们将重点考察海德格尔对梵高《农鞋》的分析,揭示一双普通鞋子如何通过其艺术的显现,将农人与大地、劳作的艰辛与存在的本真状态联系起来,从而使其“原初的意义”得以重现。 四、 诗性思维与存在的守护者 随着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展开,艺术与诗歌(Dichtung)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最终融合成“诗性思维”(Poetisches Denken)。诗歌被视为“命名的艺术”,是人类得以栖居于大地的基本方式。 本书将探讨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Hölderlin)的偏爱,并分析荷尔德林诗歌如何体现了“神圣的缺席”与“本源的呼唤”。诗人的任务,就是守卫语言的本真性,抵抗现代技术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对语言的工具化。 艺术(诗歌)作为对“技术统治”(Gestell)的回应:现代技术倾向于将一切存在物都视为可供计算、支配和储备的“存料”(Bestand)。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存在遗忘的极致表现。艺术的奠基性力量,恰恰在于它拒绝被纳入技术的逻辑。它邀请我们以一种不同于“座架”的方式去观看、去聆听,从而为“新的开端”保留空间。 五、 艺术的责任与人类的栖居 最终,本书将追问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艺术对当代人意味着什么。艺术的责任不是提供安慰或娱乐,而是要求观者进行一种深刻的“转向”(Kehre)。 这种转向要求主体放弃其作为万物之尺度的傲慢,谦卑地进入作品所开辟的“界域”,与作品共同承担真理发生的风险。艺术作品是人类“栖居”(Wohnen)于大地之上的可能性,它通过其对“存在”的忠诚,维护了人类与世界之间本真关系的张力。 本书的结构旨在层层深入,从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入手,解析艺术作品的结构性本质,最终落脚于艺术作为一种守护存在、邀请本源性栖居的“使然”(Ereignis)的地位。我们将避免使用晦涩的术语堆砌,力求清晰地呈现海德格尔在艺术领域内所进行的深刻的、颠覆性的哲学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极其密集,每一句话似乎都包含了多重的意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我感觉作者在每一个论断背后都站着一整套完整的哲学体系,这种强大的内在支撑让他的观点极具说服力,即使是那些最反直觉的论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古老概念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包装那些沉重的思想,而是用一种近乎严酷的逻辑链条去引导读者。这本书读完后,最明显的改变是我的词汇量似乎没有增加多少,但是我对现有词汇的理解深度却被极大地拉伸了。它教会我如何去“听”那些没有被明确说出口的潜台词,如何去分辨在日常语言中被磨损掉的意义。与其说这是一本哲学著作,不如说它是一本教人如何进行深度思考的“语法手册”,只是它的语言是存在本身的语言。

评分

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近乎偏执的对“本源性”的探求欲。他似乎对一切现代性的表象都持有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不断地追溯到现象背后的那个最原始、最纯粹的“地基”。这种回溯的过程写得极其富有画面感,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进行一场考古发掘,一层层剥开历史和概念的沉积物。特别是当他谈论到技术与世界观的关联时,那种冷静的批判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它迫使我思考:我们所感知到的“真实”,究竟有多少是自我构建的藩篱?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颇为精妙,虽然内容庞杂,但核心思想却像一条坚韧的红线贯穿始终,引导着读者的视线不偏离轨道。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那种对表象的满足感被一种更深层的探究欲所取代,这无疑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古老智者的对话,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启迪。作者对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尤其是在论述“祛魅”之后世界面貌的形成时,那种穿透力让人不寒而栗。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追问这些现象的“缘起”。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证过程中,经常会引用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文本或艺术形式进行印证,这使得他的论述既有宏大的体系性,又不失对具体细节的关注。每次当我以为自己理解了某个段落的意思时,下一页的内容又会将我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迫使我重新审视先前的结论。这本书要求读者放下所有既有的知识框架,以一种“无知之知”的状态去接近文本,这对于习惯了快速吸收信息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但也是一次重塑认知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一拿到手里,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深邃感所吸引。从翻开扉页开始,我就感觉自己踏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哲学领域,那里充满了对“存在”和“真理”的追问。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更倾向于引导读者去体验那种思辨的过程。特别是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探讨,简直像是在拨开迷雾,让我看到了一些以往从未注意到的事物。那种行文的节奏,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入微,时而又像狂风骤雨般猛烈冲击读者的既有观念,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反思。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晦涩的词句,试图捕捉到其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精力,甚至需要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获得的每一次“顿悟”都显得格外珍贵和令人振奋。它更像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拓展训练,而非简单的知识输入。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痛苦”的,但那是一种美妙的、富有成效的痛苦。作者的论述风格非常独特,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的接受度,而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逻辑建构之中,这使得初学者很容易感到迷失。我常常需要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构建他所描述的那个思想迷宫的地图。但一旦跨越了最初的障碍,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比拟的。书中对时间性与空间性关系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他将时间不再视为线性的流逝,而是视为一种“敞开”的状态,这彻底颠覆了我对时间概念的传统理解。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哲学“内功心法”,它不提供招式,只告诉你如何去修炼内在的感知力。对于希望在思想上寻求突破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次值得投入的冒险。

评分

给力

评分

给力

评分

上课要用的书

评分

老师要求买的,比较深奥,喜欢的入手吧

评分

很满意!

评分

W

评分

上课要用的书

评分

给力

评分

还是很不错的,质量还可以,值得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