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鏈接包含以下 4 本書籍:
| 9787117224727 | 中醫基礎理論(第3版/本科中醫藥類/配增值) | 42 |
| 9787117223157 | 中醫診斷學(第3版/本科中醫藥類/中醫學/配增值) | 43 |
| 9787117224871 | 中藥學(第3版/本科中醫藥/唐德纔,吳慶光) | 65 |
| 9787117224888 | 方劑學 第3版/本科中醫 配增值 | 53 |
|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三版 /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等用 配增值 ) | ||
| 定價 | 42.00 | |
| 齣版社 | 人民衛生齣版社 | |
| 版次 | 3 | |
| 齣版時間 | 2016年06月 | |
| 開本 | 16 | |
| 作者 | 無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254 | |
| 字數 | 392000 | |
| ISBN編碼 | 9787117224727 | |
| 中醫診斷學 第3版(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十三五) | ||
| 定價 | 43.00 | |
| 齣版社 | 人民衛生齣版社 | |
| 版次 | 3 | |
| 齣版時間 | 2016年06月 | |
| 開本 | 16 | |
| 作者 | 無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248 | |
| 字數 | 392000 | |
| ISBN編碼 | 9787117223157 | |
| 中藥學 (第三版 / 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等用 配增值) | ||
| 定價 | 65.00 | |
| 齣版社 | 人民衛生齣版社 | |
| 版次 | 3 | |
| 齣版時間 | 2016年07月 | |
| 開本 | 16 | |
| 作者 | 無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389 | |
| 字數 | 599000 | |
| ISBN編碼 | 9787117224871 | |
| 方劑學(第3版/本科中醫藥類/配增值) | ||
| 定價 | 53.00 | |
| 齣版社 | 人民衛生齣版社 | |
| 版次 | 3 | |
| 齣版時間 | 2016年08月 | |
| 開本 | 16 | |
| 作者 | 無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371 | |
| 字數 | 576000 | |
| ISBN編碼 | 9787117224888 | |
這套京東圖書的《中藥學》部分,簡直是為我這樣對中藥充滿好奇但又一無所知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中藥的神奇療效心存敬畏,但又覺得它們的名字和功效都像是個謎。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中藥師,耐心地為我一一解開這些謎團。 讓我最著迷的是,書中對每一種中藥材的介紹,都非常詳盡,幾乎囊括瞭所有我可能想到的方麵。不僅僅是它的功效和主治,還包括瞭它的來源、形態特徵、産地、炮製方法,甚至還有一些關於它的曆史傳說和應用經驗。比如,在介紹“人參”的時候,書中不僅詳述瞭它的“大補元氣”之功,還詳細描述瞭不同種類人參(如野山參、移山參、園參)的形態差異,以及不同産地(如東北人參、朝鮮人參)的特點。這種細緻入微的介紹,讓我覺得自己在親手采摘、鑒彆這些珍貴藥材。 書中對“藥性”的解釋,更是讓我對中藥的運用有瞭全新的理解。它詳細闡述瞭“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鹹)各自的生理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藥物的治療方嚮。我明白瞭為什麼性寒的藥材能夠清熱降火,為什麼甘味的藥材能夠補益脾胃。這種對藥材內在屬性的深刻理解,讓我認識到,中藥的療效並非“奇跡”,而是源於其本身所蘊含的自然屬性。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中藥配伍”的講解。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告訴我們哪些藥材可以一起用,而是深入分析瞭配伍的原則和規律,比如“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法,以及如何通過配伍來增強療效、減輕毒副作用、改變藥性等。這讓我看到瞭中醫方劑的“智慧”所在,它是藥物之間精妙組閤的藝術。 這本書的圖片質量非常高,大量的彩色照片清晰地展示瞭各種藥材的真實形態,這對於我這樣一個“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太有幫助瞭。我不再需要通過那些抽象的文字描述來想象藥材的樣子,而是可以直接看到它們。 總而言之,《中藥學》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藥的科學性和係統性。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部關於自然物質與生命互動的百科全書。它讓我對中藥的認識,從“經驗之談”上升到瞭“科學認知”,也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充滿瞭由衷的敬意。
評分這套京東圖書的《中醫基礎理論》部分,我隻能說,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中醫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之前一直認為中醫是“經驗醫學”,是那些老先生們憑感覺治病。但這本書用嚴謹的學術體係,嚮我展示瞭中醫理論的科學性和邏輯性。 書中對“氣、血、津液”的講解,非常詳盡且係統。它不僅僅是描述這些物質的定義,更是深入探討瞭它們的生理功能、生成與運行規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我特彆欣賞它對於“氣”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呼吸,更是構成生命、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和動力。當它將“氣”與人體的精神活動、髒腑功能聯係起來時,我纔真正理解瞭“氣”在人體中的重要性。 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經絡”的闡述。它通過精美的插圖,展示瞭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綫,並詳細介紹瞭每個經脈與相應髒腑、肢體的聯係。我過去對經絡的理解非常模糊,但看瞭這本書,我仿佛能看到氣血在人體內的運行通道,也更能理解“經絡不通,百病生”的道理。 書中的“病因病機”部分,讓我對疾病的發生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列舉瞭外邪、內傷等各種緻病因素,更深入地分析瞭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於人體的,以及會引起哪些病理變化。這種對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細緻剖析,讓我意識到,中醫並非是“見病治病”,而是從整體齣發,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 語言風格上,這本書的錶述清晰、邏輯性強,而且在恰當的地方會引用經典醫傢的原文,增添瞭學術的厚重感。同時,它也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 總而言之,《中醫基礎理論》這本教材,為我打開瞭中醫世界的大門。它用科學嚴謹的態度,係統地梳理瞭中醫的核心理論,讓我對中醫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啓迪思維、拓展視野的智慧之書。
評分《方劑學》這本教材,對於我這個對中醫方劑一知半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中醫治療藝術的大門。我之前對中醫方劑的認識,無非就是一些古書上流傳下來的藥方,比如“桂枝湯”、“逍遙散”之類,總覺得它們很高深,難以理解其背後的原理。但看完這本書,我纔真正體會到方劑的精妙之處。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方劑,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方劑的組方原則、配伍規律以及各種常見方劑的組成、功效、主治、用法和禁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通過對經典方劑的詳細解析,比如“麻黃湯”、“白虎湯”的組方邏輯,讓我明白瞭為什麼這些方劑會這樣組成,以及它們是如何針對特定的病癥來發揮作用的。 書中對“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的闡釋,更是讓我豁然開朗。我終於明白瞭,為什麼一個方劑裏會有不同的藥物,它們之間不是簡單地疊加,而是有著明確的分工和協作。比如,“君”藥是主藥,承擔主要的治療任務;“臣”藥是輔藥,協助君藥加強療效或治療兼證;“佐”藥用於佐助君臣,或消除君臣的毒性,或治療兼證;“使”藥則引導諸藥直達病所,或調和諸藥。這種精密的組閤,讓我看到瞭中醫方劑的“智慧”。 讓我受益匪淺的還有書中對“辨證論治”在方劑應用中的重要性的強調。它反復指齣,方劑的使用必須結閤具體的病情、體質、季節等因素進行辨證,纔能達到最佳的療效。這本書讓我明白,中醫方劑不是一成不變的“萬能藥”,而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變通的“活教材”。 此外,書中還提供瞭大量的臨床案例分析,讓我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閤。通過這些案例,我看到瞭那些看似簡單的藥方,是如何在醫生的手中發揮齣奇妙的療效。這不僅增強瞭我學習方劑學的興趣,也讓我對中醫的臨床實踐有瞭更深的理解。 總而言之,《方劑學》讓我看到瞭中醫的“藝術性”。它不僅僅是科學的知識,更是一種智慧的結晶。它讓我明白,如何運用這些方劑,去調和人體的陰陽平衡,去驅除病邪,去恢復健康。這本書不僅是醫學學生的必讀教材,也為對中醫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平颱,讓我對中醫的魅力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中藥學》這本教材,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接地氣”的醫學教材之一。我一直對中藥的認識,就是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人參、當歸、枸杞等等,感覺它們就像是“萬能藥”,什麼病都能治。但這本書讓我明白,中藥的世界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精妙得多。 首先,它對每味中藥的“性味歸經”講解得非常清晰。我以前對“性味歸經”的概念很模糊,總覺得是古人拍腦袋想齣來的。但讀瞭這本書,我纔瞭解到,“性”指的是藥物的寒、熱、溫、涼,“味”指的是藥物的辛、甘、酸、苦、鹹,“歸經”則是指藥物作用於人體經絡髒腑的傾嚮。這些看似簡單的概念,卻構成瞭中藥藥理的基礎。比如,這本書告訴我,性寒的藥可以清熱,性溫的藥可以散寒,辛味的藥可以發散,苦味的藥可以泄降。這些都蘊含著深刻的辨證施治的智慧。 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介紹瞭藥材的功效,還詳細描述瞭藥材的性狀、産地、采收加工方法,甚至包括瞭如何鑒彆真僞。比如,對於一種常見的藥材,書中會詳細描述它的根、莖、葉、花、果的形態特徵,以及它通常生長在哪裏,什麼時候采收最閤適,采收後如何處理纔能保證藥效。這些細節讓我仿佛置身於藥材的産地,親手去觸摸、去辨認。這不僅增加瞭學習的趣味性,也大大加深瞭我對藥材的理解。 書中的“配伍”講解更是精彩。它不是簡單地列齣藥方,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為什麼某些藥材要一起使用,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協調、增強療效或減輕毒副作用的。比如,書中會提到“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讓我明白瞭每個藥物在復方中扮演的角色。這就像是中醫的“智慧配方”,通過精心的組閤,纔能發揮齣最大的能量。 此外,這本書還配有大量的插圖和照片,清晰地展示瞭各種藥材的形態,這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再也不用對著那些文字描述乾瞪眼,可以直接看到藥材的真實樣子。 總而言之,《中藥學》讓我看到瞭中藥的科學性和係統性,它不僅僅是經驗的積纍,更是對自然物質深刻理解的體現。它讓我對祖國醫藥寶庫有瞭更深的敬畏,也讓我對中藥治療疾病的原理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中藥,就像是在探索一個充滿寶藏的自然花園,每一個角落都蘊藏著驚喜。
評分《中醫診斷學》這套教材,簡直是我的“中醫診斷入門神器”。我一直覺得中醫診斷是件很神秘的事情,特彆是“望聞問切”這四個字,聽起來像是江湖術士的把戲。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明白,中醫診斷的背後,有著一套嚴謹、科學、可操作的體係。 書中對“望診”的講解,讓我覺得非常驚嘆。它不僅僅是看臉色,而是從神色、形態、五官、舌象、皮膚等各個方麵,全麵地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特彆是舌診部分,書中配有大量的彩色舌象圖片,並且對不同舌質、舌苔的變化進行瞭詳細的描述和歸納。我通過對比書中的圖片,竟然也能大緻分辨齣一些常見的舌象,比如舌苔薄白代錶什麼,舌苔黃膩又意味著什麼。這讓我覺得,原來舌頭真的是身體的一麵“晴雨錶”。 “聞診”部分也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聽聲音,還包括聽呼吸、咳嗽、放屁、打嗝等等各種聲音。書中詳細描述瞭不同聲音的特點,以及它們與髒腑功能的關聯。這一點讓我意識到,身體發齣的各種細微聲音,都可能蘊含著重要的診斷信息。 “切診”部分,特彆是脈診,是讓我覺得最神奇的部分。書中詳細介紹瞭寸口脈的生理基礎,以及浮、沉、遲、數、虛、實等八種基本脈象的辨彆方法。雖然脈診的學習需要大量的實踐,但這本書提供的理論基礎,讓我明白瞭一位優秀的中醫師,是如何通過指尖的微妙感受,來洞察人體的氣血運行、髒腑功能。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將抽象的診斷理論,通過大量的圖文結閤,變得生動、直觀、易於理解。它讓我看到瞭中醫診斷的科學性和係統性,也讓我對那些通過四診閤參來辨證施治的中醫師們,充滿瞭敬意。 總而言之,《中醫診斷學》這本書,讓我對中醫的診斷能力有瞭質的飛躍的認識。它讓我看到瞭中醫診斷的科學性和係統性,也讓我對這門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醫學,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中醫診斷學》這套教材,帶給我的震撼,在於它將一個我原本以為非常“神秘”的學科,變得清晰、可見、可操作。我以前總覺得中醫看病,全憑醫生的經驗和感覺,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在中醫診斷的背後,有著一套嚴謹、係統、科學的方法論。 書中對“舌診”的詳細講解,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描述舌頭的顔色和舌苔,而是將舌頭看作是全身狀況的一麵鏡子。書中配有大量清晰的舌象圖片,從舌質的顔色、形態、舌苔的厚薄、顔色,到舌下絡脈的粗細等等,都進行瞭細緻的描述和分類。我通過對比圖片,竟然也能大緻看齣一些舌象的變化,比如舌苔薄白代錶什麼,舌苔黃膩又代錶什麼。這讓我覺得,原來舌診並非是“玄學”,而是有著客觀的依據。 “脈診”部分也讓我對中醫的診斷能力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詳細介紹瞭寸口脈的生理基礎,以及浮、沉、遲、數、虛、實等八種基本脈象的辨彆方法。雖然脈診的學習需要大量的實踐,但這本書提供的理論基礎,讓我明白瞭一位優秀的中醫師,是如何通過指尖的微妙感受,來洞察人體的氣血運行、髒腑功能。書中還列舉瞭許多具體脈象與相應病證的聯係,讓我看到脈象背後的信息量有多大。 “望、聞、問、切”四診閤參的理念,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很好的體現。它強調瞭不能僅僅依靠單一的診斷方法,而是要將四診的信息進行綜閤分析,纔能得齣準確的診斷。這一點讓我覺得中醫的診斷方式非常全麵和客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專業,但又盡量做到通俗易懂,輔以大量的圖例和錶格,使得學習過程更加直觀。它讓我看到瞭中醫診斷學是如何將復雜的生理病理信息,轉化為一係列可觀察、可記錄、可分析的臨床指徵。 總而言之,《中醫診斷學》這本書,讓我對中醫的診斷能力有瞭質的飛躍的認識。它讓我看到瞭中醫診斷的科學性和係統性,也讓我對那些通過四診閤參來辨證施治的中醫師們,充滿瞭敬意。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醫,並對其診斷方法感到好奇的朋友,這本書絕對是入門的絕佳選擇。
評分這套京東圖書的《中醫基礎理論》部分,其內容之詳實,結構之嚴謹,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一直以為中醫基礎理論會是那些枯燥難懂的古籍理論,但這本書用一種現代化的視角和教學方式,將那些古老的智慧重新演繹,讓我覺得耳目一新。 書中對“藏象學”的講解特彆有條理。它係統地介紹瞭五髒六腑的功能、生理特性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我以前對“肝主疏泄”、“脾主運化”這些概念總是一知半解,但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圖錶和文字描述,將這些概念解釋得淋灕盡緻。比如,在講到“肝”的時候,它不僅僅說瞭肝的功能,還聯係到瞭肝的生理病理錶現,比如肝氣鬱結會導緻情緒低落、消化不良,肝火上炎會導緻頭痛、口乾等等。這種將理論與臨床現象緊密結閤的方式,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病因病機”的論述。它詳細分類瞭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等緻病因素,並深入分析瞭它們是如何作用於人體,引起疾病的。這種對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剖析,讓我對“治未病”的理念有瞭更深的體會。當我知道瞭疾病是如何産生的,我纔能更好地去預防它。 書中還用大量的篇幅講解瞭“體質”的概念。它詳細介紹瞭各種體質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徵以及相應的養生保健方法。這一點對我很有啓發,我開始反思自己的體質,並嘗試根據書中提供的建議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這種個性化的健康指導,讓我覺得中醫離我們並不遙遠。 語言風格上,這本書保持瞭教材應有的嚴謹性,但又不乏生動性。它會引用一些古代醫傢的名言,穿插一些曆史典故,讓學習過程不至於過於枯燥。而且,它使用的語言比較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在相對輕鬆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總而言之,這本《中醫基礎理論》讓我對中醫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有瞭一個深入的瞭解。它為我後續學習中醫的其他部分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我對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的思維方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對於想要真正理解中醫,而不是停留在“養生”層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評分《中醫診斷學》這本教材,對於我這樣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我一直以為中醫診斷就是“望聞問切”四個字,覺得挺簡單的,無非就是看看臉色、聽聽聲音、問問癥狀、摸摸脈搏。但看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這四個字背後蘊含著多麼深厚的學問和嚴謹的邏輯。 它詳細地解釋瞭“望”的每一個細節,比如看神的虛實、顔色的變化、形態的異常等等。書中配有大量的彩色圖片,比如不同疾病在舌苔上的錶現,不同體質的人麵色上的細微差異,這些圖片讓我直觀地感受到瞭“望”的精妙之處。我以前總覺得看舌苔很簡單,不就是看看舌頭是紅是白嗎?看瞭這本書纔知道,舌頭的形狀、大小、顔色、舌苔的厚薄、顔色、潤燥,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可能隱藏著重要的診斷信息。 “聞”的部分也讓我大開眼界,不僅僅是聽說話的聲音,還包括聽呼吸、咳嗽、呃逆、腸鳴音等各種聲音。書中對這些聲音的特點進行瞭詳細的描述,並與相應的髒腑病變聯係起來。這讓我意識到,聲音的細微變化,有時比病人的主觀描述更能反映身體的真實狀況。 “問”的部分更是強調瞭詢問病史的全麵性和係統性。它列舉瞭各種癥狀的詢問要點,比如疼痛的性質、部位、時間,以及伴隨癥狀等等。我這纔明白,為什麼醫生總是要問很多看似不相關的問題,原來是為瞭構建一個完整的疾病圖譜。 最後是“切”,尤其是脈診,一直是我覺得最神秘的部分。這本書花瞭大量的篇幅來講解寸口脈象的分類和辨彆,從浮沉、遲數、虛實到滑澀,每一種脈象的特點和臨床意義都講得非常清楚。雖然短時間內難以完全掌握,但至少讓我明白瞭脈診並非簡單的“把脈”,而是通過指尖的感受來體察全身氣血運行狀況的精妙技法。 這套教材的優點在於,它循序漸進,將復雜的診斷方法分解為易於理解的步驟,並且輔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圖示。即使我不是醫學專業人士,也能從中體會到中醫診斷的科學性和係統性。它讓我對中醫的認識從“經驗醫學”升華為“科學醫學”,更加敬畏中醫的博大精深。
評分第一本《中醫基礎理論》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學習體驗。一直以來,我對中醫的理解都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藥方和養生常識,總覺得它高深莫測,甚至有些玄乎。然而,這套教材的《中醫基礎理論》部分,用一種非常係統和邏輯化的方式,將中醫的精髓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它對“陰陽五行”的闡釋,不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結閤瞭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實例,比如將陰陽比作晝夜、寒暑,將五行比作春夏鞦鼕的循環,以及人體的髒腑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這些比喻,我仿佛一下子打通瞭任督二脈,原本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化,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書中對“氣血津液”的講解也讓我印象深刻。它詳細地介紹瞭氣、血、津液各自的功能、生成與運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特彆是關於“氣”的論述,讓我明白瞭“氣”不僅僅是呼吸,更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它充盈於全身,維持著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書中還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瞭經絡的運行圖,雖然我不是學醫的,但看著那些縱橫交錯的綫條,能大緻瞭解氣血如何在體內流淌,以及經絡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這一點讓我對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但又不失可讀性。它不像一些學術論文那樣晦澀難懂,而是采用瞭教材應有的規範錶述,同時又在關鍵之處穿插瞭一些古代醫傢的名言警句,增添瞭文化底蘊。我特彆欣賞它在介紹每個概念時,都會先給齣清晰的定義,然後深入剖析其內涵,再聯係相關的生理病理現象進行說明。這樣的結構安排,使得學習過程條理清晰,環環相扣,不易迷失方嚮。 總而言之,《中醫基礎理論》為我打開瞭中醫世界的大門。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思維方式的啓迪。我開始用一種更宏觀、更整體的視角去看待人體的健康和疾病,不再局限於西醫的局部解剖和生化指標。這種“天人閤一”、“形神閤一”的哲學思想,讓我對生命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醫,卻又不知從何下手的朋友,我強烈推薦從這本書開始。它就像一座燈塔,指引你走進中醫的浩瀚星空,發現其中蘊含的智慧與魅力。
評分這套京東圖書中的《方劑學》,為我打開瞭中醫治療的“奧秘之門”。我一直覺得方劑是中醫的“秘密武器”,但卻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組成的,也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將那些復雜的方劑,變得清晰易懂。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經典方劑的拆解和分析。比如,在講解“小柴鬍湯”時,它不僅列齣瞭組成藥物,更深入地分析瞭每個藥物在方劑中的作用,以及它們是如何協同作用來治療“少陽病”的。我這纔明白,為什麼中醫開齣的方子,看似都是一些普通的藥材,但組閤起來卻有如此神奇的療效。 書中對“辨證論治”與方劑應用的緊密結閤,也讓我受益匪淺。它反復強調,方劑的使用必須基於準確的辨證,不能生搬硬套。書中列舉瞭大量不同證型的方劑應用案例,讓我看到瞭同一個方劑,在麵對不同證候時,是如何進行加減變化的。這種靈活性和個體化治療的理念,讓我對中醫的治療方式有瞭更深的理解。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方劑歌訣”的運用。這些朗朗上口的歌訣,不僅幫助我記憶方劑的組成,更重要的是,它們凝練瞭方劑的精髓,讓我能夠快速抓住方劑的核心。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但又充滿瞭啓發性。它鼓勵讀者思考,去理解方劑背後的邏輯,而不是簡單地死記硬背。它讓我看到瞭,中醫方劑學不僅僅是藥物的堆砌,更是人體生理病理和藥物藥理相互作用的科學應用。 總而言之,《方劑學》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對外行人,變成瞭一個對中醫方劑略知一二的學習者。它讓我看到瞭中醫治療的邏輯性和藝術性,也讓我對中醫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不僅是醫學學生的寶貴財富,也為任何對中醫治療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平颱。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