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 |
|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人物志》作为一部系统地阐述人才理论的典籍,在我国古代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正因为如此,在《人物志》问世后,北魏 人刘昺便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人物志》作注。刘昺是敦煌(今甘肃敦煌)人,敦煌所在的河西地区,在十六国时期是保存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据 点。刘昺家世儒学,十四岁时便师从博士郭踽,后隐居酒泉传授儒学,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西凉主李暠征其为儒林祭酒,负责西凉的儒学教育。北凉灭西凉之后, 刘骨在新政权中任秘书郎,专管记载国家大事。由于儒学造诣高深,北凉主沮渠牧犍尊之为国师,亲自致拜,并命官署以下皆从之受业。北魏灭北凉后,拓跋焘夙闻 刘昺之名,拜其为乐平王从事中郎,并允许他不迁往平城,留在本乡,并留一子抚养。刘昺在姑臧待了一年多,思乡欲返,走到两周西四百里一个名叫韭谷窟的地方 病逝。刘昺一生著述甚丰,著有《略记》、《凉书》、《敦煌实录》、《方言》、《靖恭堂铭》二百余卷,四部古籍的注释,《人物志》为其中之一。刘昺以后,又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版本,至今我们可以看到的基本是明清时期的版本,主要有:嘉靖顾定芳刻本、隆庆梁梦龙刻本、《汉魏丛书》本、《广汉魏丛书》本、《两京遗 编》本、《快阁藏书》本、《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畿辅丛书》本、《玉尺山房术数奇书》本、 《玲珑山馆丛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本次注释翻译此书,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参阅了部 分版本和今人的成果。 | 
|     目录 | |
|  前言 原序 九征一 体别第二 流业第三 材理第四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识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观第九 七缪第十 效难第十一 释争第十二  | 
| 精彩文摘 | |
|    人的外在表现的产生是由内部的心气而引发的,心气活动  于内,容貌表现于外。心气变化的表征,是声音的变化。内心活动不是单一的,会随着声音的不同而变化。心气与声音相合,声音和乐音一样也可分为六律和六吕。  律声清高明亮,吕声和谐平缓。有温和平缓的声音,有清纯流畅的声音,有回旋深长的声音。心气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声音在气息中流畅而其内在的本  质体现在容貌之中,没有气便不能发出声音,声音一形成则容颜会应声而显。所以真正的仁爱必然显现出温柔的神色,真正的勇敢必然显现出武勇果敢的神色,真正  的智慧必然显现出明澈通达的神色。声音既然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容颜也表现为不同的状态。容貌出现了这些神色就是人们所说的征神,容颜变化的快慢验证心神的  变化。征神出现在容貌上而其神情则从眼睛中表现出来,眼是心灵的征候,所以眼神随心而变。所以闪耀仁慈目光的眼睛,是诚实谨慎端正无邪的;心不偏倚,则目  光不会邪僻。反映勇气胆量的眼睛,是光亮强劲的。心志不怯懦,则目光不会衰败忧伤。然而这些都是偏才,是让形体承担反映内质的任务,不能做到不严厉而显威  严,不发怒而显严厉。所以完美的内质不能精确反映,因此事情也不能如愿。只能勇进而不能怯退,悔恨就会伴随着行动。 所以耿直而不兼具柔和则表 现为质朴木讷,质直刚强激烈直率,不是直的常态。刚劲而不兼具精干则表现为倔强,举鼎绝膑,不是其正常的结果。固执而不兼具端正则表现为愚憨,自专无端, 就会陷于愚憨。吐气而不清纯则会飘扬四散,吐字不清晰顺畅,声音会飘散。声音流畅而不平和则会飘荡消失。什么都想知道,荡然没有约束。所以处事不偏不倚守 常不变的资质,是和上述所说不同的。勇进又知怯退,仁爱又能决断,兼有而不偏废,所以能成为所有人才中出色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资质已经具备,外部用平 淡来包装。既有成酸之质,又有无味之表。五常的资质充实于内,五种精神表现在外,五种特质凝聚于内,淳朴光耀表现于外。所以目光神情发出五彩的光辉。内心 纯净,目光疏朗,明亮照人。所以说万物生来有其形体,形体也有它的精神。不论贤能还是愚蠢,全都是受阴阳气质赋予的表现,只不过智力有精细粗糙,表现有深 沉浅薄的区别罢了。 根据其精神容颜观察其形象,甚至是下等之人都能够做到的。能够深刻地了解精神,就把其中的道理和性情研究到家了。圣人有能力根据所有的内部活动而发现外部表现的规律,所以能把道理以至于命运研究到家。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①。阴阳相生,数不过九②,故性情之变,质亦同之。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③,神者质之主也,故神平则质平,神陂则质陂。明暗之实在于 精④,精者实之本,故精惠则实明⑤,精浊则实暗。勇怯之势在于筋,筋者势之用⑥,故筋劲则势勇,筋弱则势怯。强弱之植在于骨⑦,骨者植之基,故骨刚则植 强,骨柔则植弱。躁静之决在于气,气者决之地也,气盛决于躁,气冲决于静矣。惨怿之情在于色⑧,色者情之候也,故色悴由情惨,色悦由情怿。衰正之形在于 仪,仪者形之表也,故仪衰由形殆⑨,仪正由形肃。态度之动在于容⑩,容者动之符也,故邪动则容态⑩,正动则容度⑥。缓急之状在于言。言者心之状也,故心恕 则言缓,心褊则言急⑩。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非至德大人,其孰能与于此。 P26-27  |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的价值也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定价。我之前为了研究某一个特定的历史片段或哲学观点,不得不同时参考好几本不同的参考书,来互相印证注释的准确性。但拥有了这套书,我发现它几乎集成了一整套微型的研究资料库。无论是作为学术参考,还是作为个人修养的提升,它都提供了极其扎实可靠的基础。而且,这种完整性带来的阅读体验是连贯且令人安心的。我不再需要担心因为注释的碎片化而导致理解上的断裂。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地、毫无保留地接触和掌握中华文化精髓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最高效、最权威的选择之一。它的存在,让“重温经典”变成了一件既享受又高效的事情。
评分这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光是翻开书页,那股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立刻沉浸到一种庄重而古朴的氛围中去。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全本”的坚持,没有做任何删节或改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著的原始风貌和作者的思想精髓。在阅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时,常常会因为词句的跳跃性和时代背景的差异而感到力不从心,但这个丛书的“全注”和“全译”就成了最好的向导。那些详尽的注释,不仅解释了生僻的字词,更深入地剖析了篇章结构和典故出处,让人读起来豁然开朗,仿佛真的有位博学的老师在身侧细细讲解。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深厚文化积淀才能理解的哲理思辨,详尽的译文确保了我们这些现代读者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微妙用心,避免了望文生义的尴尬。这样的用心做出来的书,绝对是每一个重视文化传承的读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宅之宝。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我最看重的就是这些注释的深度和广度。很多时候,我们读古文,理解了字面意思,却错过了背后的社会背景、历史人物的复杂心态,或者某种哲学思想的演变脉络。这套书在这方面的投入是惊人的。我发现,有些看似不起眼的词条,后面的注释可以扩展到半页甚至一整页,清晰地梳理出这个概念在不同朝代的流变,或者它在儒释道思想中的独特地位。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让我明白阅读经典并非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一个深入了解整个文明体系构建过程的旅程。这套书不只是让我们“知道”古人在说什么,更是让我们“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思考。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也太有品味了!它没有追求那种花里胡哨的现代感,而是选择了低调而沉稳的风格,深蓝或者墨绿的封面,配上烫金的隶书书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觉得,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仪式,而这套书的实体感恰恰完美地烘托了这种仪式感。我经常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就着窗外的阳光,慢慢地翻阅其中的篇章。那种手触纸张、眼观古韵的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而且,我注意到他们排版也十分讲究,注释和译文的留白处理得当,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不会让读者在正文和注释之间感到眼花缭乱。这绝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珍视和呵护。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买这套书时,主要是图个“全”。现在市面上各种版本的经典读物太多了,很多都为了迎合快餐文化而进行了大量的“简化”或“现代口语化”处理,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味道。但这一套完全不同,它就像一个忠实的守门人,为我们看守着中华文明最核心、最纯粹的表达方式。我特别喜欢那些翻译的风格,它既保持了原文的典雅和韵律,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无碍,这种平衡拿捏得极其到位。举个例子,某些形容词的翻译,如果用现代白话词汇替换,可能会丢失掉原有的文化意象,但他们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努力复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美感。这种对文化原真的尊重,才是真正体现了一套“经典名著丛书”应有的水准和担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