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传(第3版) 9787800929212

粟裕传(第3版) 97878009292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粟裕传》编写组 著
图书标签:
  • 粟裕
  • 军事家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解放战争
  • 军事
  • 政治
  • 红色将领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小马奔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0929212
商品编码:124780860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粟裕传(第3版)

定价:68.00元

作者:《粟裕传》编写组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800929212

字数:

页码:643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21kg

编辑推荐


《粟裕传(第3版)》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
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内容提要


《粟裕传(第3版)》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成了编写组撰写。历时十六年,数十次赴粟裕家乡、青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以及战争年代的主要作战指挥地域和工作过的单位作调研,采访了数百位和粟裕一起战斗、工作过的同志,并多次深入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等有关部门收集资料,实事求是地展示了一个屡建奇功的杰出军事家,一个胸怀大局的战略家,一个坚持真理、品格坚毅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目录


章 湘西育英才
第二章 南昌起义前后
第三章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
第四章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第五章 浙南三年游击战
第六章 威震江南
第七章 黄桥决战
第八章 创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
第九章 对日局部反攻
第十章 进军苏浙皖
第十一章 战和交织的岁月
第十二章 苏中七战七捷
第十三章 艰难和胜利的转折
第十四章 沂蒙连战连胜
第十五章 从“七月分兵”到经略中原
第十六章 从子养电到豫东之战
第十七章 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第十八章 南线决战建奇功
第十九章 军政全胜过大江
第二十章 在历史转折关头
第二十一章 进入统帅部任副参谋长
第二十二章 就任总参谋长
第二十三章 一九五八年蒙冤
第二十四章 战斗在军事科研战线上
第二十五章 名将不减当年勇——“十年动乱”中
第二十六章 鞠躬尽瘁
粟裕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粟裕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冲破国民党当局设置的“牢笼”,领导和指挥二支队迅速展开于京芜铁路以东、京杭公路以西地区,独立自主地游击江南,打击日本侵略军。
此时,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正酣。国民党当局迫切需要深入江南敌后的新四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更多地牵制敌人一些兵力。新四军不负众望,以一系列的战斗行动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这是日军万万没有料到的。日军立即调整兵力部署,采取防御性的攻势反扑。8月22日至26日,日、伪军出动步兵4000余人,骑兵500余人,并有轰炸机20余架配合,兵分八路,水陆并进扫荡,企图一举聚歼初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于小丹阳。
粟裕敏锐地注视着敌情发展,筹谋应敌良策,决定采取敌进我进游击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分散袭击敌人后方。粟裕命令二支队三团一部进袭当涂,造成敌之恐慌;一部进击南京以南的陶吴,牵制敌兵力;另选精兵一支,奔袭南京近郊,夺取雨花台制高点,袭击中华门内外日、伪军事目标。此时一支队已动员广大地方武装及人民群众将京沪、京杭、镇句、句丹、京镇各公路彻底破坏,并派部队进袭麒麟门,给南京敌人以极大威胁,有力地配合了二支队的作战行动。日军到达小丹阳,不见新四军踪影,却连连收到后方告急电报,慌忙撤退回防。粟裕抓住战机,命令部队勇猛追击,连克小丹阳、薛镇、护驾墩、博望等村镇,毙伤敌5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合击计划,自己无一伤亡。
粟裕指挥的敌后游击战节节胜利,打得日军胆战心惊。日军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地说:“新四军是个神,你打他时一个也没有,他打你时都出来了。”
1939年1月,粟裕亲自组织指挥了奇袭官陡门,在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战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官陡门位于安徽芜湖附近,驻有伪军200余人,据点四周河沟交叉,离飞机场6里许,离铁路仅3里,南面8里的永安桥、北面10里的年陡均有日伪军驻守。可供进攻官陡门的路线有两条,都要通过几条深不可徒涉的河流、并且必经敌人之青山、黄池据点。官陡门有什么风吹草动,西、南、北三面各据点派出的增援部队,在半点钟内都可以赶到。出动飞机不到两分钟就可以飞临上空扫射。官陡门的街道建在河两岸的堤埂上,不到100米长,全是砖瓦房屋,河上只有约1米宽的木板桥贯通。敌人认为这是安全的地方。粟裕却在这样的地方导演了一幕出奇制胜的活剧。
1月18日,粟裕在二支队司令部驻地狸头桥对参战的三团作了简短动员,便率队北进,25公里路只一次小休息就走到了,当天下午便停止行动宿营。第二天上午部队继续原地休息。下午,粟裕组织队伍悄悄地上船,突然转向西开,划到丹阳湖西岸。部队翻过堤埂,改乘早已预备好的几只装肥料的船,继续由水道西进,午夜以后到达预定地点隐蔽集结。这里距攻击目的地还有35公里。20日下午5时,粟裕带领部队冒着寒风向西疾进。
……

序言



《民族的脊梁: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群像》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创建到新中国成立期间,那些塑造了民族命运的杰出军事领导者。它并非单一人物的传记汇编,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军事群像画卷,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阶段,这些将帅们如何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在内忧外患中挺起民族的脊梁。 第一部分:星火燎原——早期探索与浴血奋战 (1927-1937) 本部分追溯了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艰难历程。重点描绘了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一批出身迥异、背景多元的青年军官如何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员。 从井冈山的会师到“朱毛会师”精神的形成: 详细叙述了早期军队如何克服“游击战术”的局限性,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战争道路。重点刻画了早期的军事家们在极端物资匮乏、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运用,保存和发展了革命的火种。 反“围剿”的战略智慧: 深入分析了前三次反“围剿”胜利背后的军事谋略。这不是简单的战役记录,而是对指挥体系内部的协同、情报工作和后勤保障体系的早期构建的细致考察。展现了早期指挥层在复杂地形和敌军现代化装备面前所展现出的创造性思维。 长征的战略转折与铁的纪律: 重点描绘了红军长征时期,军队领导群体所经历的政治和军事上的巨大考验。不仅关注了战略转移的路线选择,更深入探讨了政治决议的形成过程,以及在极端困境下,如何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和组织纪律,维持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这一时期,一批批新兴的军事人才在残酷的行军和战斗中脱颖而出,他们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坚韧。 第二部分:抗击侵略——民族战争的熔炉 (1937-1945)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全面抗日战争,探讨了在这一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军队领导层如何从单一的游击战略向更广阔的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过渡。 战略布局与敌后斗争的艺术: 详述了在复杂的国共合作背景下,八路军和新四军如何在敌占区开辟根据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点分析了高级指挥员在执行“麻雀战”、“地道战”等创新战术时,如何结合当地民情、巧妙地与日军周旋,将敌人的后方变成人民的海洋。 军事思想的成熟与理论贡献: 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高级将领们在军事理论上的重要建树。通过对若干关键战役的复盘,揭示了他们如何将马列主义的军事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学说,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奠定了理论基础。 跨区域指挥与协同作战的挑战: 抗战时期,指挥系统被拉伸至广阔的战线。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缺乏统一、高效通讯手段的情况下,各战区指挥员如何独立决策、又如何进行有效的战略协同,保证了抗战全局的稳定推进。 第三部分:解放征程——从战略防御到胜利奠基 (1945-1949) 本部分是全书的高潮,聚焦于解放战争时期,军队领导群体如何将战争艺术推向极致,最终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战略决断与力量对比的转化: 详细对比了国民党军队在数量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以及解放军如何在“三大战役”前夕,通过精妙的战略部署,逐步瓦解敌人的有生力量。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指挥层对“打大仗、打歼灭战”的认识转变,以及如何通过政治攻势和瓦解敌军内部矛盾,实现军事上的以少胜多。 “十大军事家”的指挥风格透析: 书中对多位具有代表性的高级将领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但不拘泥于个人生平的罗列。例如,探讨了某些指挥员在辽沈战役中果断出击的魄力,在淮海战役中对战役全局的掌控能力,以及在渡江战役中如何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立体协同作战。这些分析着重于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危机处理能力和对战局走向的精准预判。 政治工作与军事胜利的统一: 强调了解放战争中政治工作对瓦解敌军、争取民心、保障后勤的决定性作用。高级将领们如何将政治纪律内化为士兵的战斗意志,确保了军队在快速推进中不发生扰民事件,从而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是其军事胜利不可或缺的基石。 结语:人民战争的战略遗产 全书最后总结了这些卓越军事家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一套完整的、适应中国国情的人民战争战略思想体系。它不仅是军事史上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凭借集体智慧和坚强意志实现自救的生动教材。本书力求展现的,是群体智慧的交响,是无数将帅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民族担当。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简直就像是跟着一位老资格的史官,穿越回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的叙事视角把握得非常精准,既没有陷入那种过度神化的窠臼,也没有采取那种刻意贬低的审视态度,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粟裕大将的一生,从他早年的求索到后期的戎马生涯,都描摹得既真实又立体。尤其是对于那些关键战役的描写,比如淮海战役中的决策过程,那种紧张的氛围、多方博弈的复杂性,被文字精准地“翻译”了出来,让人仿佛能听到当时的炮火声和电报机的嘀嗒声。书中对一些历史细节的考证也相当严谨,很多我过去以为是定论的事件,在这里都看到了更深入、更细致的背景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想真正了解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军事史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那个朴实却有力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廉价感,而是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翻开扉页,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微涩,让人不禁想要立刻沉浸其中。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排版,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在需要仔细研读的章节,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绝对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流水线产品,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无论是内封的设计还是章节的划分,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人物的敬畏和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那种实体书独有的魅力,在这本《粟裕传》的第三版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比起冰冷的电子屏幕,抱着这样一本实体书阅读,似乎更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位老将军的温度与风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刻画。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做出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功业,更在于他们在面对巨大压力和历史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坚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粟裕晚年的一些经历时,那种不动声色的深沉。他没有用煽情的笔墨去渲染,而是通过对事件的客观陈述和对当事人反应的细微捕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那种沉静、隐忍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那种“功成身退,甘为孺子牛”的大境界,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而是渗透在几十年如一日的言行之中。这种内在的力量,远比外在的胜利更打动人心,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久久地回味那份坚韧与坦荡。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第三版的修订和增补显然下了不少功夫。相较于早期的版本,这次的更新不仅仅是简单的校对,而是加入了更多后来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使得整体的论述更加丰满和具有时效性。我特意对比了几个关键历史节点的描述,发现新增或修改的部分,往往能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观察视角,尤其是在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较大的历史事件的处理上,作者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平衡感和历史责任感。对于研究者或者对军事史有深度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参考坐标。它既保持了传记文学的可读性,又达到了相当高的历史文献的严谨度,这种“雅俗共赏”的平衡点,在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再教育。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奉献”与“担当”的真正含义。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重温老一辈革命家那种为了一个更高远目标而无私奋斗的精神,无疑是一种强心剂。书中的故事,不是遥远的历史陈述,而是鲜活的、充满人性光辉的篇章。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英雄,往往是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去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人。合上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由内而外焕发的积极力量,它激发了我对自身工作和生活,要以更严谨、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的决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会带来新感悟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