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计定价:67元
书名:常用执纪审理文书格式
ISBN 978-7-5174-0396-8
定价:32.00元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年5月
作者:本书编写组 编写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本书依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并结合z新执纪实践编写,坚持用纪律的尺子衡量违纪行为,用纪律语言描述违纪行为,保障执纪审理文书切实体现党内审查的纪律特色,以帮助提高执纪审理公文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本书在编写上把相近内容加以归类,对提前介入审理意见、征求意见函、处分决定书、纪律检查建议书、案件办理意见书等16类审理文书分别加以叙述。
这本《常用执纪审理文书格式+常用执纪审查文书格式 方正 纪检监察廉政文书写作》的套装,对于我这个刚刚踏入纪检监察领域的新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我原以为写文书不就是按照模板填空吗,谁知道里面的门道这么多,一个词用错,一个格式不对,都可能导致整个案件的程序出现瑕疵。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写作指南,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讲了一大堆原则,但真到动笔的时候,面对真实的案情和复杂的法律条文,我还是抓瞎。这套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它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直接把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文书类型——从初核报告到立案决定书,从询问笔录到审理报告——都进行了细致的拆解和重构。特别是对于一些细节,比如如何规范地表述事实、如何准确地引用纪律条文、以及如何确保文书的逻辑链条无懈可击,书中都有非常具体的案例和范例作为支撑。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对照着手头的几个复杂案例,逐字逐句地研究书中的范本,感觉自己的笔法和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它让我明白,文书写作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严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艺术,每一个标点符号背后都关乎程序正义。可以说,它极大地提升了我撰写规范性文件的信心和准确性。
评分当我翻开这套书的其中一本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实战感”。我不是搞理论研究的,我需要的是能直接拿来用的工具,而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这套书完全抓住了这个核心需求。它的排版清晰明了,结构组织得极其合理,不同类型的文书被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章节里,查找起来非常方便。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提供“标准格式”,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文书在特定程序阶段中的核心目的和审查重点。例如,在撰写“初步核实报告”时,应该侧重于证据的收集和初步判断,而在“审理报告”中,则需要更侧重于事实的认定、证据链的完整性和处理建议的合法性。这种层次分明的讲解,让我意识到,撰写不同文书需要切换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处理大量跨部门、多环节文书工作的人来说,这种体系化的梳理简直是量身定制。我甚至发现,书里对一些常见错误和陷阱的警示非常到位,有些是我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小毛病”,但现在看来,在专业领域里,这些“小毛病”可能就是致命的缺陷。
评分对于长期在纪检监察一线工作的同仁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对标”和“校准”的平台。我们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导致文书写作中出现“路径依赖”——即习惯性地套用上一份文件的模板,而没有根据新的案情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高标准的“样板间”。我试着将我近半年来的几份重点文书与书中的范例进行交叉比对,结果发现,在某些关键的证据罗列和定性描述上,我的写法确实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显得不够凝练或力度稍显不足。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涉及新业态、新问题的案件时,书中的一些关于“原则适用”的思路提示,帮助我跳出了旧有的思维定势。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你落笔之前,先为你指明了最稳妥、最规范的路径,让你避免在细节上犯错。这对于确保执法文书的权威性和生命力至关重要,真正体现了“方正”二字所蕴含的严肃性。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与“权威性”的完美结合。它不像某些地方性汇编那样只关注局部,而是覆盖了执纪审理和执纪审查两个关键环节的绝大部分核心文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写作知识体系。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没有将法律条文和纪律要求视为冰冷的规则,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文书的叙事结构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一条款是如何在具体的情节描述中被支撑起来的,某个程序步骤是如何在文书的顺序安排中得以体现的。这种将“程序法”与“实体法”的运用可视化、文本化的过程,极大地降低了复杂程序的理解门槛。对于新入职人员,它是快速上手、建立规范意识的宝典;对于资深人员,它是一个持续精进、查漏补缺的“定海神针”。我毫不犹豫地会将它推荐给所有从事纪检监察文书工作的人,因为它确实是提升专业水准的有力工具,避免了因文书瑕疵而带来的不必要风险和程序反复。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工具书”的期待通常不会太高,总觉得它们无非是把官方文件汇编一下,然后加上一些浅显的点评。但这个套装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展现出一种对纪检监察工作“精微之处”的深刻洞察力。我记得有一部分专门讲“审理”环节的文书,涉及到对被审查人多次陈述和申辩的采纳与否的论证过程,这部分是最容易写得含糊不清、避重就轻的。然而,这本书详细列举了如何构建一个结构严谨、论据充分的“采纳/不采纳”的论证段落,要求逻辑必须清晰,情感色彩必须被严格克制。这种对文书“灵魂”的捕捉,远非一般市面上的指导手册可以比拟。它强迫我思考,我的每一个措辞,是否经得起未来程序审查的检验?它不仅仅是在教我“怎么写”,更是在教育我“怎么思考”一个合格的纪检监察干部应该如何对待手中的权力与责任,并将其体现在严谨的文字表达上。这种潜移默化的职业素养提升,是任何一本单纯的格式手册都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