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混凝土的取样与试验;5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 本标准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594号公告批准、发布,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原《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同时废止。
本书适用于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人员。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基本规定;
4 混凝土的取样与试验;
5 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我是一位在高校从事土木工程教学的教师,将《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引入课堂,是我的教学实践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向学生传达“工程质量意识”和“科学思维方式”的生动教材。我喜欢在课堂上,选取书中关于“抽样方法”和“评定判定”的章节,结合实际案例,为学生讲解如何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估。书中那些严谨的公式和详细的步骤,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严谨的逻辑思维,理解工程质量控制的科学性。我经常会让学生们分组,模拟书中给出的情境,计算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进行批次评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标准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合格批的判定”部分的讲解,它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工程质量的失误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时刻保持警惕。这本书,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涵盖了混凝土强度检验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科学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生,让他们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能够更加负责任、更加专业地工作。
评分我是一名从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基层技术人员,对于《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我有着非常实际的应用需求。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需要到施工现场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抽查和监督。这本书就像是我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检验和评定的“工具”。我尤其注重书中关于“混凝土强度评定”的章节,它提供了详细的统计方法和判定规则,让我能够客观、公正地对混凝土的质量做出评价。书中关于“抽样检验”的具体要求,比如抽样数量、抽样部位的选择,都非常明确,避免了我在现场凭经验随意判断的弊端,确保了检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曾遇到过一些施工单位,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不够重视,导致出现强度不足的问题,这时候,这本书就成为了我依据的“法律条文”,我能够依据其中的规定,指出其问题所在,并要求其进行整改。书中对于“试件的标准养护”的详细描述,让我能够有效地判断施工单位的养护条件是否符合要求,从而排除因养护不当而造成的强度不合格。此外,书中还涵盖了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抽样方案和评定方法,这对于我同时监督多个不同项目的需求非常适用。这本书帮助我建立起了一套系统性的质量控制流程,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专业地开展工作,为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正如其名——《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初次拿到它,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以为它仅仅是一本枯燥乏味的专业技术规范。然而,当我在一个深夜,伴着台灯昏黄的光线,开始翻阅其中的章节时,一种前所未有的严谨与细致扑面而来,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对这类标准型书籍的认知。它不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散文的细腻情感,但它所蕴含的逻辑之严密,条理之清晰,却足以引发我深入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项检测方法的阐述,那些具体的步骤、设备要求、乃至环境条件的限制,都像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的指南,让我这个工程领域的“小白”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书中对于“抽样方案”的详细规定,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评定绝非随意而为,而是建立在一套精密的统计学和概率学基础之上,每一个样本的选择都意义非凡,每一个数据的采集都承载着对工程质量的最终判断。我反复琢磨书中关于“分组”、“批次”的概念,试图理解它们是如何将复杂的工程现场管理化整为零,又如何将零散的个体信息汇聚成一个整体的质量评价。即使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例如混凝土试块的养护方式、脱模时间,书中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导,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混凝土工程中,一点点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而这本标准,正是致力于将这种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所提供的技术指导,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一种对工程质量一丝不苟的追求,这对于任何一个投身于建筑行业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拿到《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专业性。它并非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读物,而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理解和消化。我是一名正在准备注册工程师考试的学生,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本“救命稻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评定判定”的部分,其中那些复杂的公式和表格,初看之下确实让人头大。但是,当我跟随书中的案例解析,一步步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时,我才逐渐领悟到其精髓。书中的“不合格批的判定”部分,让我明白了在实际工程中,一旦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的情况,应该如何去分析原因、如何进行补救,以及如何规避未来的风险。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它解释了每项标准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依据。例如,书中关于“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就让我理解了随机误差在混凝土强度评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统计学手段来控制和评估这种误差。对于“抽样检验”的原则,书中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包括如何确定抽样频率、抽样数量,以及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这些都是在实际工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虽然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图表,但这恰恰是其严谨性的体现。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概念与我在学校学习到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知识相结合,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工程实践的绝佳平台。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混凝土质量控制的读者,尤其是准备相关考试的人来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建筑设计院工作的结构工程师,我对《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它如何影响设计与施工的衔接。在设计阶段,我们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会选用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而这些等级的划分,正是基于对混凝土强度稳定性的可靠预期。这本书,恰恰为这种预期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的评定依据。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强度”的对应关系,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通过检验来验证混凝土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书中详细阐述的“评定批”的概念,让我能够理解,施工单位并非仅仅是生产混凝土,而是在进行一个有组织的、有统计学基础的质量控制过程。当我们在设计图纸上标注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委托施工单位,依据这本标准,去生产和检验符合要求的产品。书中关于“抽样方案”的详细规定,也促使我们在设计时,能够更合理地考虑混凝土的供应和检验周期,从而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延误。我曾遇到过一些项目,由于施工单位对强度检验标准的理解不清,导致混凝土强度出现波动,严重影响了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这时候,我就会参照这本书,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明确责任和要求。这本书,为我们设计师和施工方之间,架起了一座基于科学和标准的沟通桥梁,确保了设计意图能够被准确地传达和实现。
评分作为一名对建筑材料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份揭示“看不见的秩序”的指南。虽然我并非直接从事建筑行业,但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在运作。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构建一个“道理”。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统计学”的应用,那些看似复杂的公式,其实都在试图量化和控制混凝土这种“不均匀”材料的性能。我理解了,原来混凝土的强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概率”的概念,而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通过科学的抽样和评定,去把握这个概率,从而保证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我喜欢书中对于“抽样”和“评定”的细致描述,它们就像是一种“游戏规则”,规定了如何才能公平、公正地判断一块混凝土的优劣。我甚至会尝试去理解那些图表和表格,试图去感受工程师们在背后付出的严谨和智慧。这本书,让我对建筑的“内在”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我们看到的坚固大楼,背后是无数严谨的计算、严格的检验和一丝不苟的执行。它不是一本“好读”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有力量”的书,它让我看到,科学和标准,如何支撑着我们生活的世界。
评分《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工程实践中的教科书”。我是一名混凝土外加剂的研发人员,对于混凝土的性能有着深入的研究。这本书的出现,为我们研发的新型外加剂的性能评估,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参考标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强度评定”的统计学原理,这对于我们评估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增长速率、后期强度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书中关于“标准差”的计算和应用,让我能够更准确地量化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离散度的影响。当我们研发出一种新的外加剂时,我们会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混凝土配合比中,并通过这本书所规定的方法进行试块制作、养护和强度测试,然后根据评定结果,来判断该外加剂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或者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书中关于“抽样方案”的科学性,也指导着我们如何进行合理的试验设计,确保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我曾利用这本书的评定方法,成功地为某新型减水剂的性能提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通过了相关部门的鉴定。这本书,不仅仅是混凝土质量的检验标准,更是我们材料研发人员进行性能评估、优化产品、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的“试金石”。
评分《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施工过程中的护身符”。作为一个有着多年一线施工经验的工程师,我深知混凝土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与使用寿命。每次拿到新的混凝土合同,或者遇到新的施工项目,我都会仔细研读这本书,尤其是其中关于“验收标准”和“质量评定”的章节。它详细规定了混凝土强度检验的各种方法,从取样、制作试块,到标准养护、强度试验,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这大大减少了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质量问题。书中对于“抽样基数”和“抽样方法”的规定,让我能够更科学地安排检测计划,避免了盲目抽样,从而提高了检测效率,也降低了检测成本。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评定批”的划分原则,它清晰地界定了每一批次混凝土的检验范围,一旦某个批次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定位,便于追溯原因和进行处理。我曾在某个项目中,因为一个细微的养护环节出现偏差,导致部分混凝土试块的强度略低于设计要求,幸亏这本书中有明确的“复试”和“不合格批的判定”章节,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方法,最终成功地避免了重大损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标准,更是我们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处理质量纠纷、保障工程质量的“定心丸”。它所提供的严谨的评定方法,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从而确保我们交付的工程是安全、可靠、高质量的。
评分《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建筑项目管理者来说,是一份“合同的守护者”。在项目的招投标阶段,我们会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混凝土的质量要求,而这本书,就是我们衡量施工单位是否履行合同义务的关键依据。我非常注重书中关于“抽样方案”和“强度评定”的章节。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后,我们会依据这些标准,去制定详细的混凝土质量控制计划,并监督施工单位的执行情况。如果施工单位提供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与这本书的标准存在偏差,那么,我们就有了依据,可以要求其进行复检,或者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我曾遇到过一个项目,施工单位提供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在某些批次上存在疑点,我通过对照这本书的标准,发现其抽样方法和评定规则存在不当之处,于是,我坚决要求其按照标准重新进行检验,最终,成功地揭示了混凝土的质量问题,避免了潜在的工程风险。这本书,为我们项目管理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能够有效地保障工程质量,维护合同的严肃性,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评分拿到《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它代表着一种“风险控制”的工具。我是一名工程保险的从业者,在评估工程风险和制定保险方案时,混凝土的质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这本书所提供的详细评定标准,让我能够客观地评估一个工程项目在混凝土质量方面的潜在风险。我仔细研究了书中关于“强度评定”的各项指标,以及“不合格批”的判定规则。这些规则,为我们评估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可靠性,提供了量化的依据。我能够通过分析项目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对照这本书的标准,来判断该项目的混凝土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是否存在潜在的质量隐患。例如,如果一个项目的混凝土强度评定结果显示,有多个批次存在不合格的情况,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该项目在混凝土质量方面存在较高的风险,从而可能会调整保险费率,或者要求项目方采取额外的风险控制措施。这本书,帮助我从一个宏观的风险评估角度,深入了解混凝土质量控制的细节,从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工程保险服务。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标准,更是我们风险评估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评分好
评分满意
评分还行……iiiii
评分还行……iiiii
评分!!!!!!!!!!!!!
评分好评
评分好
评分还不错
评分还行……iiii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