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鲜于枢——中国书法家全集
定价:48.00元
作者:(元)鲜于枢 ,戴立强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9-01
ISBN:9787543448841
字数: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全部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一个显现。
当代书法进入了历史上*的局面。一方面是物质条件改变了书法赖以存在的书写条件,另一方面,书法在有限范围内呈现繁荣,倔强地生存。我们的立场无疑要做书法繁荣的促进派。当代书尖在面向时代与开拓未来的困境中从理论与历史研究寻求启发。这就必然赋予书法史以当代的性质。它不是任意改造历史,而是由既往的历史总结规律,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目录
章 生平传略
家世
仕途坎坷
性格与思想
交游
鉴藏之家
家人踪迹
第二章 艺术历程
书学思想
书学实践
作品赏析
诗词简评
附诗词选
第三章 评论摘录
论艺摘选
各家评论
附录
常用印章
年表
主要传世作品目录
释文
作者介绍
鲜于枢(1257--1302),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河北蓟县)人。字伯机,号困学山民,亦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等。居杭州。官至太常寺典簿。伯机以书名世,行草书尤精,与赵孟頫齐名。早岁学书,末能如古人,偶于野中见二人輓车淖泥中,顿有所悟。其书法笔墨淋淳酣畅,
跨越时代的共鸣:从古人笔墨中汲取现代力量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并非是记住了一堆关于鲜于枢的生僻典故,而是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迷失于表面的喧嚣。而鲜于枢的故事,以及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解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慢”下来的机会。书中对鲜于枢在困厄之时如何坚守艺术信念的描绘,特别是他面对世俗诱惑时展现出的那种超然物外的风骨,极大地触动了我。这种来自七百年前的坚韧,似乎穿透了时空,给予了身处现代困境中的我一股无形的力量。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价值,永远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而褪色,它本质上是对人性光辉的永恒捕捉。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历史人物的艺术成就,提升到了关乎个体精神塑造的高度,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人进行心灵对话的契机,充满了启发性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评分鲜于枢的“鲜”:一场穿越时空的墨舞 初次翻开这本煌煌巨著,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鲜于枢”的书,更像是一张铺展开来的、记录了那个时代文人精神的画卷。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但事实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得多。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富激情的史家,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年代梳理和作品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鲜于枢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心路历程。比如,他对鲜于枢书法风格演变的细腻剖析,那种从初期的模仿到后期的自成一体,其间的挣扎与突破,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他论述鲜于枢如何借鉴前人笔法,却又在不经意间融入个人情感,那种“形神兼备”的境界,让我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笔尖在宣纸上摩擦时发出的沙沙声。特别是书中对一些传世之作的放大解读,线条的提按顿挫、墨色的浓淡干湿,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远非图录所能企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该磅礴处如大江东去,该细微处则如秋毫毕现,让人读来欲罢不能,完全沉浸在鲜于枢的艺术世界中,体会到一位真正的大师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独特印记的。
评分结构上的创新与宏观的把握力:叙事张弛有度 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生平流水账模式,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切入。例如,它可能用一整个部分专门探讨鲜于枢在“行草”上的突破,接着马上跳到他与同时代“篆隶”大家的唱和,这种跳跃看似随机,实则暗藏着作者精心构建的逻辑线索。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艺术史研究中常见的枯燥重复。作者似乎深谙“疏密有致”的笔法,在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描述上,笔墨凝重,信息密度极高;而在对作品风格的细微分析时,则放慢了节奏,甚至插入了一些颇具文学性的抒情段落,使得读者在知识的吸收和情感的共鸣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种宏观的把握力,让整部作品看起来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潮迭起,收放自如,充分展现了作者对鲜于枢艺术脉络的通透理解。
评分墨痕背后的哲学思辨:不止于书法的探讨 这本书的广度远超我当初的预设。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纯粹的书法技法赏析集,但很快我发现,作者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将鲜于枢置于更宏大的文化坐标系中进行审视。其中几章关于“士人精神”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鲜于枢的笔墨,在他那个时代,绝非仅仅是写字作画的工具,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与世俗保持距离的媒介。书中引用了大量鲜于枢与其他文人、甚至权贵之间的书信往来,这些文字透露出的不仅仅是交际的礼仪,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的复杂心境。我尤其欣赏作者的洞察力,他能够从一撇一捺中解读出作者的“不合时宜”或“傲骨铮铮”。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对历史人物的再创造和再理解中去。这种深入到灵魂层面的剖析,使得全书的价值提升了一个层次,它成功地将一个古代的书法家,转化成了一个具有永恒哲学意义的文化符号。
评分排版与装帧的无声赞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 坦白说,阅读一本关于古代艺术家的书籍,印刷质量和版式设计是决定体验好坏的关键。而这本《中国书法家全集:鲜于枢》在这方面,简直做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每一页的留白都经过深思熟虑,既保证了文字叙述的连贯性,又不至于让欣赏那些精妙的墨迹拓片时感到拥挤。色彩的还原度令人惊叹,特别是那些需要展现微妙皴擦的篇章,即便是通过印刷品,你也能感受到原作的“肌理感”。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注释和索引的处理方式,处理得极其低调而有效。它们被巧妙地安排在不干扰主体阅读流程的位置,需要时触手可及,不需要时则完全隐形。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它让你在享受阅读“内容”的同时,也被阅读“形式”本身所愉悦。这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沉重的学术梳理,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能让人心绪平和、专注于美学享受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