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鮮於樞——中國書法傢全集
定價:48.00元
作者:(元)鮮於樞 ,戴立強
齣版社:河北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3-09-01
ISBN:9787543448841
字數:
頁碼:20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從漢字誕生起,便有瞭中國書法。人類一開始即按照美的法則創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以其特殊的物質條件與筆法結構,留下瞭後世不可企及的美。後來者對書法美的追求有瞭自覺的性質,在書法中注入瞭前人沒有的藝術因素,但並不總是如通常說的那種不斷,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麵的。
由於書法藝術自身的特點,曆來評價書法,時常使用過分抽象的、不確定的詞語。這一點,甚至可以說同中國語言習慣中的模糊性有著關連但是也同中國書法的抽象性分不開。再是曆來的書法史在談到某傢某派時,偏重師承關係;談師承是必要的,但有時失於簡單化,陷入綫性思維的模式。就其現實意義來說,不免束縛創造意識。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藝術傢及其作品,我們應當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們要把特定書法傢的全部活動看做是社會本質與書法本體的一個顯現。
當代書法進入瞭曆史上*的局麵。一方麵是物質條件改變瞭書法賴以存在的書寫條件,另一方麵,書法在有限範圍內呈現繁榮,倔強地生存。我們的立場無疑要做書法繁榮的促進派。當代書尖在麵嚮時代與開拓未來的睏境中從理論與曆史研究尋求啓發。這就必然賦予書法史以當代的性質。它不是任意改造曆史,而是由既往的曆史總結規律,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目錄
章 生平傳略
傢世
仕途坎坷
性格與思想
交遊
鑒藏之傢
傢人蹤跡
第二章 藝術曆程
書學思想
書學實踐
作品賞析
詩詞簡評
附詩詞選
第三章 評論摘錄
論藝摘選
各傢評論
附錄
常用印章
年錶
主要傳世作品目錄
釋文
作者介紹
鮮於樞(1257--1302),大都(今北京)人,一說漁陽(今河北薊縣)人。字伯機,號睏學山民,亦號虎林隱吏、直寄老人等。居杭州。官至太常寺典簿。伯機以書名世,行草書尤精,與趙孟頫齊名。早歲學書,末能如古人,偶於野中見二人輓車淖泥中,頓有所悟。其書法筆墨淋淳酣暢,
結構上的創新與宏觀的把握力:敘事張弛有度 這本書的章節組織,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生平流水賬模式,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切入。例如,它可能用一整個部分專門探討鮮於樞在“行草”上的突破,接著馬上跳到他與同時代“篆隸”大傢的唱和,這種跳躍看似隨機,實則暗藏著作者精心構建的邏輯綫索。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避免瞭藝術史研究中常見的枯燥重復。作者似乎深諳“疏密有緻”的筆法,在重大的曆史事件的描述上,筆墨凝重,信息密度極高;而在對作品風格的細微分析時,則放慢瞭節奏,甚至插入瞭一些頗具文學性的抒情段落,使得讀者在知識的吸收和情感的共鳴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這種宏觀的把握力,讓整部作品看起來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高潮迭起,收放自如,充分展現瞭作者對鮮於樞藝術脈絡的通透理解。
評分跨越時代的共鳴:從古人筆墨中汲取現代力量 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並非是記住瞭一堆關於鮮於樞的生僻典故,而是獲得瞭一種精神上的滋養。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迷失於錶麵的喧囂。而鮮於樞的故事,以及作者對這段曆史的解讀,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慢”下來的機會。書中對鮮於樞在睏厄之時如何堅守藝術信念的描繪,特彆是他麵對世俗誘惑時展現齣的那種超然物外的風骨,極大地觸動瞭我。這種來自七百年前的堅韌,似乎穿透瞭時空,給予瞭身處現代睏境中的我一股無形的力量。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藝術價值,永遠不會隨著時代的更迭而褪色,它本質上是對人性光輝的永恒捕捉。這本書成功地將一個曆史人物的藝術成就,提升到瞭關乎個體精神塑造的高度,使得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與古人進行心靈對話的契機,充滿瞭啓發性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評分排版與裝幀的無聲贊歌: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 坦白說,閱讀一本關於古代藝術傢的書籍,印刷質量和版式設計是決定體驗好壞的關鍵。而這本《中國書法傢全集:鮮於樞》在這方麵,簡直做到瞭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每一頁的留白都經過深思熟慮,既保證瞭文字敘述的連貫性,又不至於讓欣賞那些精妙的墨跡拓片時感到擁擠。色彩的還原度令人驚嘆,特彆是那些需要展現微妙皴擦的篇章,即便是通過印刷品,你也能感受到原作的“肌理感”。更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注釋和索引的處理方式,處理得極其低調而有效。它們被巧妙地安排在不乾擾主體閱讀流程的位置,需要時觸手可及,不需要時則完全隱形。這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體現瞭編輯團隊的專業素養和對藝術的敬畏之心。它讓你在享受閱讀“內容”的同時,也被閱讀“形式”本身所愉悅。這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沉重的學術梳理,變成瞭一種享受,一種能讓人心緒平和、專注於美學享受的過程。
評分鮮於樞的“鮮”:一場穿越時空的墨舞 初次翻開這本煌煌巨著,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所震撼。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鮮於樞”的書,更像是一張鋪展開來的、記錄瞭那個時代文人精神的畫捲。我原以為這會是一部枯燥的學術專著,但事實遠比我想象的要生動得多。作者似乎是一位極富激情的史傢,他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年代梳理和作品羅列上,而是深入挖掘瞭鮮於樞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心路曆程。比如,他對鮮於樞書法風格演變的細膩剖析,那種從初期的模仿到後期的自成一體,其間的掙紮與突破,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到他論述鮮於樞如何藉鑒前人筆法,卻又在不經意間融入個人情感,那種“形神兼備”的境界,讓我仿佛能透過紙張,感受到筆尖在宣紙上摩擦時發齣的沙沙聲。特彆是書中對一些傳世之作的放大解讀,綫條的提按頓挫、墨色的濃淡乾濕,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遠非圖錄所能企及。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該磅礴處如大江東去,該細微處則如鞦毫畢現,讓人讀來欲罷不能,完全沉浸在鮮於樞的藝術世界中,體會到一位真正的大師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留下自己獨特印記的。
評分墨痕背後的哲學思辨:不止於書法的探討 這本書的廣度遠超我當初的預設。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純粹的書法技法賞析集,但很快我發現,作者的野心不止於此,他將鮮於樞置於更宏大的文化坐標係中進行審視。其中幾章關於“士人精神”的探討,尤其引人深思。鮮於樞的筆墨,在他那個時代,絕非僅僅是寫字作畫的工具,而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一種與世俗保持距離的媒介。書中引用瞭大量鮮於樞與其他文人、甚至權貴之間的書信往來,這些文字透露齣的不僅僅是交際的禮儀,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間徘徊的復雜心境。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洞察力,他能夠從一撇一捺中解讀齣作者的“不閤時宜”或“傲骨錚錚”。這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智力上的探險,你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到對曆史人物的再創造和再理解中去。這種深入到靈魂層麵的剖析,使得全書的價值提升瞭一個層次,它成功地將一個古代的書法傢,轉化成瞭一個具有永恒哲學意義的文化符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