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看人间:李渔传 文学家传记 文化名人 作家出版社 清初喜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新华书店旗舰店】

戏看人间:李渔传 文学家传记 文化名人 作家出版社 清初喜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新华书店旗舰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书瀛 著
图书标签:
  • 李渔
  • 戏曲
  • 清代文学
  • 文化名人
  • 传记
  • 文学家
  • 戏曲理论
  • 喜剧
  • 作家出版社
  • 新华书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1162
商品编码:1274084448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渔(1611-1680),中国清初杰出的喜剧作家,同时也是戏曲理论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园林艺术家、日常生活美学家、编辑家、出版家、养生家和史论家……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多面手和学术杂家;一生穷愁却风流倜傥,卖赋糊口,奋斗拼搏,著作等身,誉满青史,其《笠翁十种曲》和《闲情偶寄》等自问世以来畅销数百年,至今不衰;自17世纪起他的作品即传到日本,并流布英美各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名人。本书作者广泛地搜集和占有历史资料,文字畅达文雅,真实地记述了李渔坎坷而光辉的生命历程。

作者简介

  杜书瀛,男,1938年生,山东省宁津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学术著作《文学原理——创作论》《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价值美学》《李渔美学思想研究》《<闲情偶寄>注评》,散文集《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说文解艺》,翻译作品《滑稽与笑的问题》(普罗普著)等。

目录

001 前言

第一部
从如皋到兰溪:科举梦及其幻灭
005 第一章/聪颖儿童?另类青年
020 第二章/五经童子
034 第三章/乡试:追求与受挫
049 第四章/战乱
064 第五章/乡居

第二部
走杭州:踏上“卖赋糊口”之路
079 第六章/寻找人生新起点
091 第七章/从《李氏五种》到《笠翁十种曲》
141 第八章/从《无声戏》到《十二楼》
174 第九章/成功的畅销书作家及其面临的困境

第三部
到南京:生命在奔波中辉煌
195 第十章/从翼圣堂到芥子园
234 第十一章/“一生多半在车船”
262 第十二章/李家班与生死恋
290 第十三章/《闲情偶寄》
337 第十四章/《一家言》

第四部
晚归西湖: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361 第十五章/一个打不垮的老人
373 第十六章/写作,直到最后一息

387 附录一/李渔年表
399 附录二/参考文献
401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节“渔虽浙籍,生于雉皋”
  中国人自古就惯于寻根索源,特别是对自己的祖宗血脉,总要刨根问底儿,正本清源。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尤其如此。两千多年前的大诗人屈原《离骚》第一句话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把自己的根儿追溯到古帝“高阳”(即黄帝之孙“颛顼”)那里,并以此而倍觉荣耀。几千年来,这形成了一种传统,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无形中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中国人相识、交朋友,一般情况下先通姓名,紧接着就会问:“府上哪里?”“府上”者,就涉及家族来源、籍贯、出生地。那么,读者诸君阅读这本《李笠翁传》,初识传主李渔——李笠翁,自然想知道他“府上”(籍贯)哪里,出生何地。
  通常一个人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同一的,而我们的传主李笠翁,籍贯和出生地却是两个地方。他在成为一个著名作家之后出游楚地时,曾写给荆州太守李雨商一封信,里面白纸黑字确凿无疑地说:“渔虽浙籍,生于雉皋。”①即老家是浙江,出生在雉皋。
  李笠翁籍贯的确是浙江。他的老家在金华城西五十里外兰溪县下李村,瀫水西鄙,龙门山下,一个盛产佛手、风景优美的地方。他家乃世代平民。查他们老李家《龙门李氏宗谱》:其远祖李炭在唐代从福建汀州长汀迁居浙江寿昌(今属建德市);李炭的二十四世孙李颂(字可大、号南冈居士,人们尊称万三公),于宋理宗宝祐三年乙卯(1255)从寿昌搬来兰溪龙门山下,即今之下李村,是为龙门李家始祖。从万三公到李笠翁,已经是第十四代了。我们也曾仔细寻找《龙门李氏宗谱》中有无光耀门庭的记载,结果所获甚微。人们发现,始祖万三公,是作为一位有能耐的客商在此扎根繁衍的,而商贾在那个重农抑商的时代,虽能聚集一定的财富,却总是被人低视一等。此外,祖上无人有过显赫功名,也无人做过高官。只是到近几世,李笠翁的一个名叫李体忠的同房叔祖还算有些经历:《年谱》说这位叔祖万历二十八年和万历四十三年准岁贡乡试两登副榜,初任鄜州判官,陛升潼关卫参军——这算是他们龙门李家所得最高功名和最大官职了;然而同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相比,他的官阶也不过七品上下,区区芝麻官而已,犹如今天的科长、处长,多如牛毛;从血统上讲,李笠翁离这位叔祖家似乎比较近,但仅沾了个同族之光。再从《龙门李氏宗谱》搜寻,还发现一个远房叔祖名叫李廷佐,《宗谱》记载他治《易经》,例贡入监,任北京南城副兵马;再还有一两个县学生员和府学生员;再后来,就是李笠翁这样在院试中被提学大人亲自点为“院案首”,在全金华上上下下获得相当大的荣耀。还有,在李笠翁晚年或者身后,他有两个儿子中过秀才,但从未做过官。
  李笠翁所说的“雉皋”,也就是如皋②,明清时代江苏北部、长江三角洲内一个商业相当发达的小城,这才是他的出生地。而且李笠翁从出生到青少年时代,虽然也回过几趟金华府兰溪县下李村老屋小住,而在如皋却生活了二十来年,连说话也操着苏北腔——他后来写的小说和传奇作品中的语言,也常常使用苏北方言。
  为什么一个祖籍浙江的人会出生在距老家有千里之遥的异地呢?要说清楚,得费些口舌。
  翻检史籍,我们知道,原来浙江金华一带在历史上向有外出“壮游”和经商的风气。明代有一位著名地理学家,名叫王士性①,他曾各地为官,深入考察风俗民情,在他晚年所著《广志绎》卷四中这样描述浙江民风:绍兴、金华二郡,人们大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人口繁多,本地房屋田地,大半不足以供养,于是那些心眼儿活泛、灵巧敏捷者进入都城找个差事度日,自九卿高官至闲曹细局无非越地之人,次等的做买卖,成为商贾,因此都门西南一隅,山阴、会稽、余姚三邑人的居所鳞次栉比。东阳、义乌、永康、武义万山之中,其人桀骜不驯、鸷悍飞扬,不乐于田间劳作,岛夷倭寇乱后,此地人多以白衣之身而至横玉挂印、做官为宦,次者亦立致千金之富,所以九塞、五岭满地浙兵,岛夷倭寇亦感到害怕。这里所说的金华郡,东阳、义乌、永康、武义万山之中,就是李笠翁的家乡一带;人们大多壮游在外,经商做买卖,是那里的风气。而且龙门李家的始祖万三公就是个商人,从那时起,这个家族就有经商传统。《龙门李氏宗谱》明确说:“本族外出商贾者多,故流寓于外者几三之二。”其中很多在江苏长江三角洲地区例如如皋、泰州、扬州等地经商乃至定居。李笠翁的父亲李如松就是一个从兰溪来如皋做药材生意的商人,而他的伯父李如椿则是如皋有名的“冠带医生”。何谓“冠带医生”?就是被官方认定、具有正式行医资格、医术高明的医生。他首先是给官员看病,给显贵看病,给有钱有势的人看病;其次,有余暇当然也给一般人看病,给农、工、士、商看病。李如椿、李如松兄弟,一个是有名望的医生,一个是会赚钱的药材商人,在如皋小城彼此照应,相得益彰,小有家产,日子过得还算富裕、惬意。
  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农历八月,差几天就到中秋节了,李如松家传出喜讯:他的第二个儿子降生了。据《龙门李氏宗谱》记载,这个孩子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七①,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他就是后来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的大戏剧家、大作家——当然这都发生在三十多年以后。
  特别有趣的是,也是在如皋,也是在万历三十九年,还出生过另一位名人冒辟疆(名襄),他的生日比李笠翁早了差不多一百天,是农历四月二十七日。当年冒家可比李家风光多了,世代官宦,有权有势,拥有一座名闻四海的豪华园林——水绘园。冒辟疆也不比李笠翁名气小,他工诗能文,著述甚多,是明末复社成员,与桐城方密之(名以智)、宜兴陈定生(名贞慧)、商丘侯朝宗(名方域),并称“四公子”,明清易代,誓不为官,富有民族气节,毛泽东曾有一段话称赞他:“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②而且冒辟疆与秦淮名妓董小宛之间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几乎尽人传诵。冒辟疆也与李笠翁一样痴迷戏曲,拥有家庭戏班。奇怪的是,这两位同年、同地出生,有着共同爱好,又都是著名作家,而且有差不多一二十年的时间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却并无交往。冒辟疆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十三岁时去世,比李笠翁多活了十四年。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有着共同的朋友:钱牧斋、吴梅村、龚芝麓、余澹心、尤展成、陈维崧……令人不解的是,无论李笠翁、冒辟疆两人的著作,还是他们两人共同朋友的著作,以及当时其他人的任何著作,却从中找不见片言只语记载冒、李二人交往活动。我们现在也许只能从他们之间的家庭出身、文化环境等的巨大差异找原因了:一家是商人,一家是官宦,地位过分悬殊;李笠翁家当年在如皋的药店,与冒辟疆家水绘园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李笠翁家这个药店虽然离冒辟疆家的水绘园只有一二里地,然而水绘园的一堵墙把他们隔开,两种文化环境,两种生活方式,两种家庭教育……等级森严,界限分明,墙里墙外两重天。后来,他们的生活和作品风格,一雅一俗,又有天壤之别,相交也难。
  由此更可见出李笠翁家的确是平民。
  平民药商李如松一生有三个儿子,长名茂,次名仙侣,季名皓。老大李茂,老实本分,自幼随父学做生意,继承父业,死后葬于如皋①。老三李皓,无明确记载,不知所终,可能早年夭折。而唯独老二李仙侣从小聪明伶俐,有“神童”之称,招得家里上上下下,包括他的伯父李如椿,宠爱有加。全家人都说,这是块读书的料,指望他将来攻取功名,光宗耀祖。仙侣后来在署名李渔——李笠翁的许多著作中,还颇为得意地回忆儿时情况,说:“我在孩童时就识字,少年时就能作文成篇,对于诗书六艺等各种文章,虽然未能精穷其意义,但都粗浅涉猎过一遍。”②在他的传奇《比目鱼》中,也曾借男主角谭楚玉之口自喻:“襁褓识之无,曾噪神童之誉;髫龄游泮水,便腾国瑞之名。”③他的朋友黄鹤山农④为其《玉搔头》作序时,说他“髫岁即著神韵之称,于诗赋古文罔不优赡,每一振笔,漓漇(líxǐ)风雨,倏忽千言”⑤。
  ……


书籍简介:戏看人间:李渔传 (注:本简介内容不涉及您的特定图书《戏看人间:李渔传》的具体内容,而是根据该书名所指向的领域和主题,构建一个关于清初文化名人、文学家、戏曲理论家的背景性、概括性的介绍。) 一部关于清初文化图景的深邃回望 本书以清初极具争议性与开创性的文学巨匠李渔为核心,带领读者走进那个文风勃发、戏曲艺术达到巅峰的时代。李渔,这位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之圣”的人物,其一生横跨明清鼎革之际,亲历了剧变与新生,将他的生命体验熔铸于笔端,成就了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东西学贯通的文化巨擘 李渔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剧作家留下了《风筝误》、《比目鱼》等不朽名作,更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戏曲理论体系的系统建构与实践创新。他不仅仅是创作者,更是深刻的理论家和舞台实践的先驱。 本书将详细剖析李渔如何整合前人的经验,并在其自建的“芥园”中,对戏曲的声腔、角色行当、舞台调度乃至审美趣味进行了颠覆性的革新。他提出的“词采为主”、“声情并茂”等核心理念,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基石。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如何将文人的细腻观察融入市井的生动叙事,更能洞悉他如何通过剧作,对当时的社会现象、人情冷暖进行辛辣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文学家的多重面向:从园林到笔记 李渔的才华远超戏曲范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涉猎小说、诗歌、园林艺术乃至生活美学。 在小说领域,李渔的作品展现出对世俗人情的洞察力和对个体欲望的坦然书写,突破了传统小说的道德窠臼,以其大胆的叙事风格,预示了晚明小说的余韵与清初文人的新风貌。他的笔触犀利,常常在看似轻松愉快的叙事中,蕴含着对个体命运的沉重关怀。 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园林设计师和生活美学家。从他对居住环境的极致追求,到他在诗文笔记中对日常琐事的精妙记录,无不体现出一种将艺术渗透到生命每一个细节的“生活即艺术”的哲学。这种对“雅”与“俗”的把控能力,使他成为清初文化名人中的异数。 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超越 清初,社会思潮经历了巨大的冲击。李渔作为一位需要在宫廷与民间双重舞台上寻求生存的文人,他的创作之路并非坦途。本书将深入探讨他是如何在政治高压和审美更迭的环境中,保持其艺术的独立性与前瞻性。 读者将跟随线索,审视他如何平衡商业化的剧场需求与高雅的文学追求,如何在其作品中巧妙地运用象征与隐喻,来表达那些不能直言的时代心声。他的每一次舞台革新,每一次文字选择,都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策略与文化担当。 文化名人的遗产与影响 李渔的影响力,不仅停留在清代中叶。他的理论和剧作,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昆曲、弋阳腔等地方戏曲的发展方向。从章回小说到后来的文学批评,李渔提供了一个观察清初社会文化的独特切片。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事笔法,还原一个立体的李渔形象——他既是功利世故的商贾,又是才华横溢的文人;既是舞台上的改革家,也是对生活抱持终极浪漫的哲人。通过这部传记,读者将得以全面领略这位清初文化巨匠的复杂性、开创性及其在中华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中国古典文学、戏曲艺术,并对清代社会文化风貌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深度读物。 它不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对一个黄金时代艺术精神的细致描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深信,要真正理解一位作家,就必须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与这个时代的关系。李渔,作为清初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喜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存在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一个缩影。这本书,以《戏看人间》为名,我预感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传记,更可能是一次对李渔人生观和艺术观的深度解读。我之所以对它产生浓厚兴趣,在于它将李渔定位为“文化名人”,这意味着书中内容很可能触及到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以及他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和理论,塑造当时的文化风尚。从“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家传记”这个标签,我能够预见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我尤其好奇的是,李渔这位“清初”的文化先驱,他的喜剧创作和理论构建,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孕育而生,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戏曲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李渔形象。

评分

我一直认为,那些能够洞察世事人情,并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的作家,才是真正的“文化名人”。李渔,这位在清初时期以喜剧和戏曲理论闻名的“文学家”,显然就是这样一位人物。本书的书名《戏看人间:李渔传》,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哲思的韵味,仿佛在说,通过李渔的视角,我们可以窥见人间的百般滋味。我对“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家传记”抱有很高的期望,相信内容会经得起推敲,文字也会细腻生动。我尤其想了解,这位“清初喜剧作家戏曲理论家”,他的创作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他笔下的“人间”,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是欢声笑语,还是暗流涌动?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平,更可能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的深刻描绘,让我有机会从李渔这位巨匠的眼中,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戏看人间:李渔传》光是书名就充满了画面感,让人联想到舞台上的人生百态,以及背后那位洞悉世事的创作者。李渔,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股江湖气和文人气,是清初文坛一个绕不开的传奇。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文人生活以及他们的创作背景很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智慧的时代。想象一下,一位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是如何游走于市井与官场之间,将人情冷暖、世事变迁尽收笔底,化为一出出引人入胜的戏曲。这本书的定位是“文学家传记”和“文化名人”,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高的期待。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的生平,更可能揭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以及李渔本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别好奇的是,作为一位“清初喜剧作家戏曲理论家”,他的创作理念和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他笔下的喜剧,究竟是以何种方式“戏看人间”的?是辛辣的讽刺,还是温情的洞察?这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寻这位文化巨匠的内心世界和艺术成就。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深刻影响文化走向的人物怀有浓厚的兴趣。李渔,这位被誉为“清初喜剧作家戏曲理论家”的文化名人,就属于这样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仿佛带着一阵舞台的清风,吹拂过时代的记忆。而《戏看人间:李渔传》这个书名,更是精准地概括了他的创作生涯和人生哲学。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李渔的生平事迹,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他创作背后的思想渊源、生活体验,以及他对戏曲艺术的独到见解。作为一个“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家传记”,我期待它能够做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可读性。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时代,一位像李渔这样充满才情的文人,是如何平衡世俗生活与艺术追求的?他的“戏看人间”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是对人性的洞察,还是对社会的批判?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李渔及其所处时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就必须从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入手,而李渔无疑是清初文学领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本书以“戏看人间”为题,很巧妙地抓住了李渔作品的核心精髓,也预示着传记内容将围绕他如何观察、理解并创作反映人间百态的作品展开。作为一位“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家传记”,我对书籍本身的品质有着天然的信任,无论是内容的考据严谨性,还是文字的艺术表现力,都应该达到相当的水准。我对李渔的了解,更多停留在他的戏曲作品,比如《风月宝鉴》、《十二楼》等,但对于他的生平经历、思想转变以及他作为“戏曲理论家”的一面,则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李渔真实的生活,了解他作为“文化名人”的社会影响,以及他如何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那个时代留下深刻的印记。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学的探索,更是一次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