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心理学导论
定价:36.00元
作者:(美)威廉·麦独孤,俞国良,雷雳,张登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301179529
字数:300000
页码:2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贯穿于本书的本能心理学思想在20世纪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桑代克、杜威、皮亚杰等心理学大家都曾受本书的深刻影响,本书亦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目录
中文版译序
英文版4版序
英文版第20版序
章 导论
部分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心理与特征
第二章 本能的性质及其在人类心理构成中的地位
第三章 人类的基本本能和基本情绪
第四章 人类的一般或非特殊性先天倾向
第五章 感情的本质和一些复杂情绪的构成
第六章 感情的发展
第七章 自我意识与自我感情的发展
第八章 向更高级的社会行为水平发展
第九章 意志
第二部分 人类心理的基本倾向在社会生活中的运作
第十章 生殖本能和父母本能
第十一章 好斗本能
第十二章 合群本能
第十三章 宗教概念借以影响社会生活的本能
第十四章 获得本能与建造本能
第十五章 模仿、游戏与习惯
第三部分 增补章 节
第十六章 活动理论
第十七章 性本能
第十八章 派生情绪
第十九章 对第三章 至第九章 的注释
第二十章 关于人类本能研究的新进展
第二十一章 性格结构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觉得,理解人性是通往智慧的必经之路,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把开启这扇门的钥匙。它以一种宏大而精细的视角,勾勒出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复杂图景。书中对于“社会建构”的阐述,让我对现实的认知有了全新的框架。原来,很多我们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实都是社会成员共同协商和认同的结果。这种“真实”的流动性和多样性,让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开放和包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概念”和“社会比较”的部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与他人的比较。这种动态的自我认知过程,解释了为何我们在获得成功时会喜悦,在面对失败时会失落,以及为何我们会不自觉地去追求他人的认可。更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对“社会影响”的细致分析,从简单的服从到复杂的群体动力,它揭示了个人意志如何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发生改变。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也让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操控”他人的书,而是引导你更深刻地理解“被操控”或“操控”背后的原因,从而成为一个更清醒、更有智慧的个体。
评分我一直对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充满好奇,这本书简直是解答我心中无数疑问的宝藏。它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剖析了从陌生人之间的初次印象,到长久关系中的吸引力、依恋和冲突,再到群体内部的互动模式,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镜像神经元”和“共情”的探讨印象深刻。原来,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甚至感同身受,是有其生理基础的。这让我更加珍惜那些能够与之产生共鸣的人,也明白了为何有些人能够轻易地走进我的内心。书中关于“归因理论”的分析,更是让我恍然大悟。我曾经因为朋友的失约而生气,现在才明白,我可能过于将原因归结于他的主观恶意,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客观困难。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解释行为,能够极大地减少误解和冲突。此外,关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介绍,也让我对友情和爱情有了更理性、更成熟的看法。一段关系是否能够长久,除了情感的投入,还需要双方的“收益”和“成本”达到某种平衡,这并非冷酷,而是人际互动的现实规律。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耐心和智慧,引导我理解人与人之间那些看不见的纽带。
评分这本书简直把我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彻彻底底地颠覆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人情世故多少有些了解,但读完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所见的许多行为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机制。书中关于从众效应的讨论,让我对群体决策的盲目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看似荒谬的集体行为,在社会压力的解释下,变得触目惊心。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在团队项目中,因为不想显得格格不入而黙许错误的决定,那种无声的妥协,原来是有如此强大的社会根源。书中关于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的分析,更是让我脊背发凉。我们以为的独立思考,有多少是真正源自内心,又有多少是被群体意见所悄然引导?更让我着迷的是关于偏见与歧视的章节,那些习以为常的刻板印象,原来并非个体原因,而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产物,是更广泛的社会认知模式在作祟。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也让我对身边的世界有了更深的洞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面照进社会现实的镜子,让我看到那些看不见的“手”如何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好像置身于那些心理实验的现场,亲眼见证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书中关于“社会认同”的论述,让我对自己为何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某些行为,找到了科学的解释。那种“别人都在做,我好像也应该这么做”的心理,原来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强大的社会力量。我一直对“说服”和“态度改变”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并非全靠逻辑和道理,情感的诉求、信息的来源、以及个体本身的态度,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列举的各种说服技巧,既有启迪性,也让我对广告、政治宣传等有了更深刻的批判性认知。我开始反思,自己有多少次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说服,而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互动,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敏锐的观察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全新视角。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都有着深层的社会心理机制在起作用。比如,书中关于“助人行为”的探讨,让我明白,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愿意伸出援手,而有时候却选择袖手旁观。社会情境、旁观者效应、以及个体动机,都扮演着复杂的角色。更让我着迷的是关于“攻击行为”的分析,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探究了生物本能、挫折、以及社会学习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这让我对那些充满戾气的社会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和谐、更少冲突的社会环境。书中对于“群体决策”的讨论,更是发人深省。我们常常认为集体决策能够集思广益,但这本书却揭示了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偏见、信息过滤,甚至“思考惰性”,这些都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我开始意识到,在参与集体讨论时,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是多么重要。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错综复杂的社会迷宫,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