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張三豐全集
定價:78.00元
作者:(清)李西月重編
齣版社:華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
ISBN:9787508090207
字數:590
頁碼:538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三豐祖師全集序
序
敘
敘
凡例十三則
附錄:凡例十二則
虛白堂誌
張三豐先生全集總目
《張三豐先生全集》題署
張三豐先生全集 捲一
誥
明天順皇帝敕封誥命
寶誥一
寶誥二
寶誥三
寶誥四
寶誥五
參禮如來宣賜佛號並贊
傳
列傳(《明史》)
列傳(見《徵異錄》)
列傳(見《七修類稿》)
列傳(《淮海雜記》)
三豐先生本傳
三豐先生傳
道派
大道淵源
前曆
後列仙傳
列仙派演
正訛
顯跡類
度瀋三
寓金颱觀
隱太和山
寄常遇春
見蜀王椿
寓指揮傢
寓開元寺
三卻廷詔
滇南踐約
遊鶴鳴山
題詩警禍
混跡京師
一晤因緣
道示明玉
明殿飛升
玄光錶異
七針先生
贈角黍翁
詩挫番僧
一戲方士
二戲方士
三戲方士
四戲方士
五戲方士
六戲方士
七戲方士
道觀題詩
大鬧魏祠
道逢呂祖
枯梅復生
青雲障暑
西溪假寐
補輯
金箔交輝
夢裏傳方
度汪夢九
秦安溷跡
張三豐先生全集 捲二
古文
陳雷榖傳
陳中行傳
完璞子列傳
慧通子列傳
瀋綫陽小傳
餘氏父女傳
蘆汀夜話
四皓考
八遁序
自題《敕封通微顯化真人誥命》後跋
與明《道法會同疏》
跋《道法會同疏》後
跋《蓬萊仙奕圖》
與完璞書
《永樂大典》記
“悟真”宇解
刀尺賦
《玄要篇》自序
湖南山中與鬍給事夜話
隱鑒
張三豐先生隱鑒書法四條
元
明
清
……
張三豐先生全集 捲三
張三豐先生全集 捲四
張三豐先生全集 捲五
張三豐先生全集 捲六
張三豐先生全集 捲七
張三豐先生全集 捲八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文摘
陳雷榖傳
雷榖仙翁陳可復,定海人也。生而疏爽,豐骨不凡。自少好仙術,無功名意。遇平江林道人銓,傳以召雷法。時值大旱,禱祈莫應。或有戲者日:“陳道士能召雷雨。”命至官庭,將俟其不驗而侮辱之。可復即以法興雲,須臾雷電大作,雨下尺餘。常至鄞之天慶觀。中鞦,有方士賞月,可復不與其會。戲以墨水噗空,頃即烏雲蔽月,而雨黑雨,坐客驚避,衣盡緇矣。眾知其所為,延之入席,雲收霧斂,月復朗然。其響應率皆類此。至元間,世祖詔見,命主長春宮。暇則杜門靜坐,不與客見焉。
陳中行傳
元江東明道書院山長,教授溫州,陳公名遇,字中行,金陵人也。公外和內剛,深知大義。明太祖渡江,禦史秦元薦之。帝緻書徵至,與語,大悅。俾典戎務,谘以機密,授供奉,不受;後又拜學士、中書左丞、宏文大學士、太常卿、禮部尚書,皆辭;又賜金帛等物,亦不受。廟三幸其第,引入內賜坐,病則賜醫。年七十二,無疾而終。帝再三震悼,賜以棺帛。當時在廷公卿,皆以為無此寵遇。方公之初見太祖也,隻勸其戒殺,以為生民之望,及詰以元政何如,公惟流涕而已。詔對之暇,焚香危坐,若山中老僧者。太祖數遣人覘之,公正念《金剛經》,曰:“以如是降伏其心,以如是降伏其心。”故始終不相疑焉。然其不受人職,亦可謂忠於元者也。《元史》不載,吾故錶而誌之。
完璞子列傳
完璞子,姓程名瑤,字光杓,新安人。徵士摶霄之子也。狀貌魁梧,性情豪宕。母倪氏,夢神人以赤玉授之而生。幼有神悟,誦經史如已熟讀者然。倪氏卒,哀毀如。自是日日勤學,所謂孔孟心傳、河洛宗旨,皆貫通焉。及長,娶周氏,氏名锡,字元姬,長知書理,閱《綱目》傳記,能較其異同,稱閨中博士。姬於君為同庚,而君生以鼕至,元姬生以夏至,蓋一少陽,一少陰也。孝翁敬夫,暇則聆光杓誦讀,恒以義理相質。摶霄棄世後,守製如禮。服闋北遊,宋濂一見即奇之,日:“風塵外物,摶霄為不死矣。”尋辭去。從吳楨學劍,甫期月而即盡其能,乃佩劍齣遊。遇王仲都於句麯,授以大道,命擇地修煉。遂還北嶽,潛修十二載,道成,時年三十六也。始歸傢見元姬,課子讀書,遂獨寢中堂。元姬潛窺,見其趺坐於榻,頂有金光,照耀一室。詰朝請日:“夫子何不以道相授乎?”光杓日:“方欲度盡天下,豈吝於子?但未謝師恩,故未敢也。”遂往大翮山,謁見王真君,賜號完璞子,拜謝而去。攜劍遊晉陽,轉之荊楚。時有姚廣孝者,齣傢妙智庵,法名道衍,雖從佛教,卻喜談兵,嘗遊南陽新野,訪臥龍遺跡,題詩於廟,津津自喜。忽有一人,坐於其側,大喝日:“和尚何人?敢誚武侯耶?”衍大驚,見其道裝佩劍,容貌清奇,作禮日:“無心之詠嘆,道長何責之深也?敢請從來。”道者雲:“吾號完璞,惟喜遨遊,蒼林碧�蹋�皆吾廬也。”仰天大笑而去。衍後為燕王所倚,助惡篡國,故完璞一羞之也。建文初,燕人會葬訖,還至淮陰,次子煦,引兵來接,忽然風霧大作,沙石亂飛,無路可齣,猛聞喝聲日:“且饒汝!”天即清明,見一道者,按劍而哂。煦欲問詢,風過不見矣。歸令道衍占之,日:“此仙傢遊戲耳。”蓋完璞自羞道衍後,即知燕王入朝,故於中途顯遁甲以警之。夏四月,太祖小祥,燕遣世子煦、燧等人臨,魏國公徐輝祖密奏請留之,煦人輝祖廄,盜良馬先逃。時完璞訪餘於武當,遙見煦來,因掣劍指之,其馬驚嘶跑轉,控勒不止,欲下不能,直至江口,如從雲霧中墜下。燕後圍濟南,鐵鉉令軍民詐降,遂敗燕於城下。時道衍亦在軍中,齣營巡視,一人至前日:“餘有破城之訣。”以秘函付之即去。衍啓視雲:“贊畫軍機,曾不識詐降之計,師到濟南多不濟,問何如劉誠意?全未。”
內容提要
《張三豐全集》介紹,張三豐是明、清時期有影響力和傳奇色彩的道教神仙,是丹道修煉的大成就者,曾名震朝野,其影響力以及在道教信仰的程度上與神仙呂洞賓相伯仲,同時也是武當道脈的開創者和太極拳的。《張三豐全集》依據清朝李西月重編的空青洞天藏本《三豐全集》點校而成,其中《祖師玄要篇》披露麵世,為道教曆史研究和丹道修煉提供瞭常珍貴的資料。
作者介紹
董沛文,河北灤縣人,1958年齣生。全真龍門派第二十六代傳人,道名董崇文,號文道子。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博士。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瑞典道教協會榮譽會長、河北省道教協會會長、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中醫大學國學院客座教授。自幼受傳統文化熏陶,喜讀道傢經典,尤其對商祖陶硃公(春鞦時期道傢代錶人物範蠡)推崇備至。自覺運用道傢玄妙思想於為人處世中,且有自己的獨到體會。亦好道傢養生文化,遍遊道教洞天福地,尋仙訪道,拜師學藝,研習養生術,體悟道教之奧妙精深。荏苒光陰,人生如夢,世間蕓蕓眾生求財、求祿、求壽、求平安者如過江之鯽,然其中難求者就是“壽”。手古—帝秦始皇,權傾天下,富有四海,卻求“壽”無門,望“壽”而嘆!而道教之仙學養生文化(內外丹術)中,服食、服、闢榖、導引、胎息諸術,恰是養生長壽、長生久視之妙術。遂攜道門誌士整理道學經典、修養仙書,刊印道教金典玉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盛剋琦(曾用名盛剋奇),河北唐山人,1972年生。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北省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唐山市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七代、大江西派第六代。早年得到當代內丹學傢陳毓照先生(1926—2012)傳授西派內丹口訣,並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鬍孚琛教授指導道學文化。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一點,是它對於道傢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演變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包容性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闡釋。它並非將道傢思想視為一個靜止不變的教條,而是展現瞭它在麵對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衝擊時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作者在舉例說明時,常常會引用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或典故,這些“邊角料”往往蘊含著最深刻的洞見,它們打破瞭讀者對道傢思想的刻闆印象。例如,書中對“神仙信仰”與“內丹學說”之間復雜關係的梳理,就展現齣極大的學術勇氣和細緻的考證工作。這種既尊重傳統又勇於批判性繼承的態度,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活力和思辨性,讓人在吸收其教誨的同時,也學會瞭如何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審視一切既有的知識體係,從而真正做到“格物緻知”。
評分這本書在語言的韻味上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它成功地保留瞭古代典籍那種含蓄、蘊藉的錶達魅力,同時又避免瞭現代讀者在理解上的隔閡。作者似乎深諳如何使用現代漢語的精準性去闡釋那些需要用古代意象來錶達的概念。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精氣神”三寶的論述,它沒有陷入到純粹的生理學範疇,而是將其提升到瞭生命能量層麵的理解,並闡述瞭如何通過特定的心法來涵養和激發這內在的三元動力。這種將深奧的修持方法,用清晰、富有畫麵感的文字描述齣來的能力,非常令人贊嘆。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被引入瞭一個寜靜的道場,周圍的一切喧囂都被隔絕在外,隻剩下心與書中文字的對話。這種閱讀體驗,已經超越瞭單純獲取信息的範疇,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
評分這部著作的哲學深度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它巧妙地將古代的宇宙觀與個體生命的修行路徑編織在一起。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道”的本源時所采用的那種渾厚而又充滿詩意的語言,讀起來仿佛能觸摸到天地初開時的氣息。書中對於“有”與“無”辯證關係的探討,絕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展現瞭一種流轉不息的動態平衡,這與我此前閱讀的許多形而上學文本都存在著顯著的區彆。書中引用瞭大量古典文獻,但絕非生硬的堆砌,而是恰到好處地融入敘事,為論點增添瞭堅實的曆史底蘊和文化厚度。例如,其中對“清靜”的闡述,並非讓人逃避現實,反而是教導如何在紛繁的世俗中,保持內心不受汙染的定力,這對於現代都市人而言,無疑是一劑良藥。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句子,思考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投射。它不僅僅是一本闡述理論的書,更像是一本引導人進行內在探索的指南,其深度和廣度,遠超齣瞭我對一般性道傢入門書籍的預期。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在結構上的安排,體現瞭編者(或作者)極高的學術素養和對道傢思想體係的深刻理解。它沒有按照傳統的篇章體例死闆地劃分,而是根據讀者的認知過程,層層遞進地展開。一開始是宏大的世界觀鋪陳,隨後逐漸收束到個體的心性修煉,最後則落腳於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尤其是其中關於“自然無為”的論述部分,作者並沒有將其簡單等同於“不作為”,而是深入剖析瞭“順應天道”的智慧,即如何在不強求、不妄為的前提下,實現事物最優化、最和諧的發展。書中這種高屋建瓴的視角,使得讀者在閱讀時,不僅是知識的吸收,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對於一個希望係統性瞭解道學精髓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結構清晰、邏輯嚴密的學習框架,遠比零散的資料拼湊要高效得多。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古樸典雅,仿佛是從曆史的深處緩緩流淌而齣,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顯得自然而然,沒有絲毫的刻意雕琢感。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如高山流水般一瀉韆裏,將復雜的概念娓娓道來,時而又像深潭一般沉靜內斂,引導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冥想狀態。我注意到書中對“德”的實踐層麵描寫得尤為細緻和具體,它沒有停留在抽象的口號上,而是結閤瞭日常生活中的諸多細節,比如待人接物、處理衝突,乃至起居飲食的規範。這種腳踏實地的教導,使得原本高不可攀的“道”變得觸手可及。書中對古代修行者的生活場景的描摹,也極富畫麵感,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真意。對於我這種對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感情的讀者來說,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閱讀其他同類書籍時難以獲得的寶貴感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