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 名 《大国态度——复杂的中国》
作 者 胡锡进 著
开 本 16
字 数 450千字
印 张 25
页 数 400
定 价 49.80元
书 号 978-7-5115-4509-1
CIP分类 D609.9-53
出版时间 2017-6
《大国态度——复杂的中国》
大国政治·经济动态·问计民生·文化生活·舆论百态·观港澳台
本书收录了2016年年至今,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所主笔的,在环球时报上发表的针对国内社会热点问题所发表的评论文章,反映了中国主流社会的声音,许多评论文章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扬。书稿分为大国之路、经济动态、观港澳台、问计民生、文化生活、舆论百态6辑,共计280篇。
中国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但也面临着矛盾困扰和多难选择。舆论场上的较量,展现了复杂中国的各种维度,既是在评论,也是在记录这个时代的中国。
《大国焦虑——躁动的世界》
大国角力·周边摩擦·经济博弈·军事抗衡·观念激荡·中国声音
本书收录了2016年至今,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所主笔的,在环球时报上发表的国际评论和单仁平文章。许多评论文章受到中宣部、外交部等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被认为表达了中国主流社会在国际问题上的态度、看法和立场。
胡锡进其人、其著,我用六个字概括——勤思、独思、慎思。胡锡进是一位勤奋的思想者,他不仅要掌控环球时报的整个版面,还要亲自写社评,面对国内外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他都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胡锡进又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有其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观点、独特的人格魅力;胡锡进更是一位智慧的思想者,语言犀利而不偏颇,观点新颖而不出格。也许有些人不赞成他的观点、不喜欢他的辛辣或者调皮,但我想所有爱国者都会为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所感动。
——罗援(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少将)
胡锡进的社评极具辨识度。以他涉猎话题的宽度和敏感性,加上出品时效的要求,足以把作者的神经逼到被绷断的边缘。然而读了他的社评集《大国焦虑——躁动的世界》《大国态度——复杂的中国》这两本书,你会感慨他不仅没有绷断,而且因百转千回和惊心动魄,他在思想的世界里活得游刃有余。
——张召忠(中国军事评论家、少将)
虽然未必观点相同,但是老胡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智慧竭力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努力,总让我想起风车阵下堂吉诃德瘦削的身影。
——陆川(著名导演、编剧)
我这个人是个爬格子很彻底的总编辑,差不多每天都要写两篇社评,或者一篇是社评,另一篇用“单仁平”的署名发表。zui理想的状态是,两篇文章,一篇评国际的事情,一篇聊聊国内的热点。出这两本书,正好前一半文章收录到《大国焦虑——躁动的世界》里,后一半则收录到《大国态度——复杂的中国》里。
我的生活很平淡,每天就是环球时报管理工作的那点事,再就是写文章。白天的事情比较杂,晚上就成了给报纸和网站写文章的“小编”。但我的生活又很激烈,几乎没有一天不在这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的风口浪尖上“弄潮”,贡献我们编辑部的一个声音。有时我会因此而自作多情,为我们这个编辑部在这个时代没有做“跑龙套的”,而是坚持了自己的思考,说了很多我们自己的真话,并且“被世界听到了”,而感受到一份知识分子特有的欣慰和骄傲。
作为环球时报的“主笔”,我写了这么多,而且都是每一天中国社会眼里zui热门的国内外大事,无意间就成了这个时代的一名记录者。由于我的记录有自己的价值观,打上了我个人经历的烙印,所以未必所有人都喜欢我的记录。有的人会觉得,我的记录是扭曲的,令他们难以接受。对他们的这些批评我至少表示理解,我知道自己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从事时政评论,虽然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客观”,但我知道绝对的、不带立场的“客观”在新闻里根本不存在,我也不会那样去难为自己。
天天写不意味着我是一名“纯评论员”。我主持着一家有影响力的市场化时政媒体,肩上有一份很重的责任。五十几年的人生路和从军人到国际新闻媒体总编辑的命运主线塑造了我的立场。在六十几个国家都走进普通家庭的攀谈,给了我特殊的感悟资源。我经常搞不清楚,什么才是我的主业,做总编辑是我的“业余工作”,还是写评论是我的“业余工作”呢?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爱国,我也是有这种信念者的其中一个,就像前面说的,我会不自觉地看重自己工作的意义,因而对自己“说得有道理”,“要对写下的每一句话负责”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因为几乎我的每篇文章都至少有几百万读者,有时会有几千万甚至更多,如果我的文章被人当成一个笑话看,如果其中有一个错误被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是让我非常非常伤心的事情。
有这么多的“责任”和乱七八糟的想法,使我写评论时既很着迷,又经常走神。有的时候我会写得“身临其境”,觉得自己就是事件的“参与者”。我不是在写文章,文辞的工整或优美已经很不重要,因为文章真的成了“匕首”和“投枪”,我们不知不觉中投入到了,或者说卷入到了一场战斗中。
我知道自己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有时我会这样想:这个国家都饱受争议,受到各种攻击,这种时候我胡锡进的羽毛能值几个钱呢?有人骂我就让他们骂吧,国家进步是需要合力推动的,我是这当中数不清的力中的一个。只要国家进步的zui终结果是好的,我就不必为自己作为一份力的参与而羞愧,而且很明显的是,我贡献的这点绵薄之力,与中国共产党这一国家领导力量用力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好了,围绕我的争议就说这么多。从时政评论的技术角度看这两本书,让我聊以自慰的是,它们大概达到了这个时期中国主流媒体时政评论的zui大宽度。我写的社评和“单仁平”文章触及了大量被认为是“敏感的事情”,我觉得作为媒体时评员,当大事和敏感的事发生时,我们能够给出自己的评论,而不是沉默,这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第1个交代。
中国媒体行业有与国家政治体制相对应的行业管理,这催生了中国媒体行业的独特性。我们的新闻实践需要与中国的现实相契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恐怕是唯1选择。我认为既不能以西方媒体为榜样做新闻,因为那样肯定走不通,有一系列的事实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又不可放弃对新闻自身规律的探索,为了“不出错”能少说就少说。新闻就是要影响大众,如果大众关心的话题我们都默不作声,那还要我们媒体做什么?
环球时报为开拓各种“敏感话题”做了不懈努力,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与党,与这个国家的人民同心同德,维护国家利益,维护zui广大民众的利益是我们写每一篇文章的真实出发点。这个国家在发展,改革在被倡导、推进,保持社会稳定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我们说真话和实话,恰是这个国家zui欢迎、也zui能承受的一种言语方式。我写的社评,很少掉书袋,也很少秀辞藻,它们就是一些大白话。一开始,官方和民间都有人不习惯,因为主流媒体过去很少碰那些话题,互联网上则有些人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而由媒体公开谈论“异见人士”,在国家没有就对外冲突表态的时候一家媒体发表旗帜鲜明的评论,或者把地下教会的事情放到大众传媒上做尖锐点评,这些都是中国媒体的新鲜事,我们为此承受了风险和压力。
我认为这样的探索是有益的,我们的善意动机逐渐得到了体制内外的广泛理解和谅解。由我做主笔的环球时报社评能走得比较远,我认为显示了中国社会总体的宽容和弹性,我所说的社会,体制也包括其中。很多人以为,体制是密不透风的,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个人的感受是,任何体制都有它的问题,都会造成一部分惰性和放弃,但也都有创新的大量空间。zui重要的是不要让我们自己创新的积极性因为挫折而泯灭。
很多感慨不是今天能够说透的,我是一名新闻实践者,作品的积累比如何表白都更能说明自己,也更有意义。我知道那些评论有不少缺陷,导致那些缺陷的各种原因zui终都不能成为我为自己申辩的理由。至于那些评论中所透出的探索是否值得珍惜,也不应由我说了算。总之,zui近一年多由我主笔、引起了很多关注和争议的文章,大多收录在这两本书里,通过结集出版,把它们留下来,这算是我敝帚自珍吧。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知道它可能不会是那种轻松的读物。书名《大国态度 复杂的中国》本身就带着一种重量感。读完之后,我可以说,这本书确实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探讨的范畴非常广,从历史的脉络延伸到当下的社会变迁,再到个体命运的浮沉。作者对于中国社会结构、文化基因以及政治生态的洞察力令人惊叹。他巧妙地将宏观的分析与微观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可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以及作者如何从这些解读中梳理出现代中国人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这种“回溯”式的分析,让我对很多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讨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对内对外的双重影响。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旁征博引,但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它像一个老友在与你促膝长谈,用一种平和而又深刻的方式,引导你去思考那些关于中国,关于我们自身的根本性问题。
评分我最近阅读了《大国态度 复杂的中国》,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的书。作者的叙述方式很特别,他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挖掘出令人深思的意义。书中描绘的中国,不是一张扁平的宣传画,而是一个充满细节、色彩斑斓、又时常闪烁着复杂光芒的真实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中国式”人情世故和思维方式的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时代烙印。他没有用简单的“好”或“坏”来评判,而是用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耐心,去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例如,书中关于邻里关系、职场潜规则、以及家庭代际沟通的描写,都非常生动,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也看到了身边人的生活。这种“具象化”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影响力。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态度”,不仅仅是解读官方政策和国际声明,更是要去体察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选择,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评分这本书我最近刚看完,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触动。起初是被书名吸引,《大国态度 复杂的中国》,总觉得它揭示的会是一些深层次的、不容易被公众看到的中国社会现象。读下来之后,发现它确实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非常细腻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种种复杂心态和行为模式。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对一些社会议题的探讨,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张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潮的碰撞,以及在快速发展中人们的焦虑与希望。作者的笔触非常真诚,没有回避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矛盾背后的根源。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同情式理解”的视角,即使是在描绘一些令人不适的现象时,也能从中看到人性的普遍性,以及个体在时代大背景下的无奈与挣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大国”的态度,不能只看宏大的叙事,更要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角度,让我对当下中国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富。
评分我必须承认,《大国态度 复杂的中国》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够立刻得出简单结论的书,而是会让你在掩卷之后,继续思考很久。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审视了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巨变,并试图去解析这些巨变背后所蕴含的深层逻辑。我被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深深吸引。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个体如何定义自己?如何在多元的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中国人在身份认同上的挣扎与探索。这本书还触及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问题,以及这种位置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中国叙事”的剖析,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如何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以及这种话语体系在国际上传播时所遇到的复杂情况。整本书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充满了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初读《大国态度 复杂的中国》,我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国际关系或地缘政治的论述,但实际上,它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在对当代中国进行一次“解剖”。他没有从宏大概念入手,而是从最细微的社会现象、最普遍的人民心态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揭示出中国复杂而多面的“态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中国式”矛盾的呈现,那些看似难以调和的对立,比如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环保、开放与保守,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有迹可循。他没有试图去“解决”这些矛盾,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呈现它们是如何共存、如何相互作用的。书中对于“集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权利和自由是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和分析,为我们展现了这一过程中的微妙变化。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中国的“复杂”,关键在于理解其中的“人”,理解他们在变迁时代中的挣扎、妥协和不懈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