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介绍 Brand Introduction 书名: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二部:决战(精装勋章版) 作者: (美) 戴维·M.格兰茨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用纸: 胶版纸 页码: 880
编辑推荐 Editorial Reviews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惨烈的战役之一。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两百万人。在战役中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三天。“斯大林格勒不再是*座城市,而是*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无数的苏联士兵从废墟中冲出来,给入侵德军致命的*击……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已有数种语言、数百万文字加以阐述,市场上为何需要另*本“斯大林格勒著作”?
1.介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包括德军1942年的作战行动以及苏军对此的应对。与普遍观点截然不同的是,这场战役*初的目标并非斯大林格勒;事实上,德军起初的作战命令只是稍稍提及这座城市,甚至在斯大林格勒争夺战引起关注后,德国人依然坚持夺取高加索油田是其原定目标。只有从整体上审视这场战役,才能在正确的背景下理解斯大林格勒争夺战。
2.现有的著作主要侧重于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并未详细研究德国第6集团军进军斯大林格勒途中复杂、艰巨的战斗,以及其侧翼接连不断的激战,特别是发生在高加索、沃罗涅日和勒热夫地区的战斗,而这些,对战役的结果至关重要!
3.参考了过去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如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记录,及其他大量苏方的解密文件),并大量使用了原始文件,包括红军总参谋部、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的官方记录,细述了一连串鲜为人知的激战。提供了细节、新观点,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作者简介 Author Biography 戴维·M. 格兰茨(DAVID M. GLANTZ),被誉为西方研究红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表现的专家,1942年1月1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美国陆军退役上校,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陆军指挥和总参学院以及国防语言学院等。曾作为野战炮兵军官在越南服役,后从事苏联陆军研究工作。1993年以美国陆军外国军事研究办公室主任身份退役,并继续担任《斯拉夫军事研究杂志》的编辑和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成员。他笔耕不辍,慧眼所及,不仅涉及苏联的军事理论和战术,而且特别关注了苏德战争中历来不被重视的部分,即“被遗忘的战斗”,独立编著与合作作品包括《二战中的苏联军事欺骗》《从顿河到第聂伯河:1942年12月-1943年8月的苏军攻势》《苏联的军事战略》《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列宁格勒会战:1941-1944》《哈尔科夫1942》《库尔斯克会战》,两卷本《八月风暴》、三卷本《斯大林格勒会战》、四卷本《1941年斯摩棱斯克之战》和即将出版的《白俄罗斯之战:1943年10月至1944年4月间红军被遗忘的战斗》等。由于利用了苏德双方一手档案材料和二手作战总结,其作品难能可贵地既公正地高度评价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巨大功绩和军事艺术,又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败绩,其著作不仅在缺乏苏联资料的西方,甚至在俄罗斯国内都产生了巨大反响。2015年,他被俄联邦国防部长绍伊古大将授予“加强军事合作”奖章。
乔纳森·M. 豪斯(JONATHAN M. HOUSE),中校,在佐治亚州巴恩斯维尔的高登学院担任教授。毕业于汉米尔顿学院,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服现役时曾在美国境内及韩国担任指挥和参谋岗位,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做过政治军事分析,也曾在美国陆军各军校中协助指导工作。豪斯中校是《通向诸兵种合同作战:20世纪战术、理论和组织综述》和《军事情报,1870-1991:研究指导》的作者。
小小冰人,专业军事历史译者。从事二战史的研究与翻译十几年,翻译战史类作品近五十部。如:《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东线回忆录》《亡命排:阿富汗战争中的英雄、叛徒、异见者和手足情》《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空中英豪:美国第八航空队对纳粹德国的空中之战》《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普鲁士之战:1944-1945》《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1944.1-1944.2》《东线狙击手》等多部书。
内容简介 Content Description 苏德军队在斯大林格勒的激战是一场大较量,这场战役既是di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这场战争的威力及破坏的象征。不过,尽管历史学家们对这场史诗般的战役投以诸多关注,但其中仍有误解和未解之谜——而戴维·格兰茨,这位研究二战红军的作者现在将其逐一解开。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开始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特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崩溃。
《决战斯大林格勒》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具有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兵临城下》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没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特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决战斯大林格勒》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Catalog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一章 兵临城下
*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战,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战,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对工人新村的初步突击和消灭奥尔洛夫卡突出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蓝色2号”行动,1942年7月9日—24日
第六章 对工人新村的突击和第6 集团军侧翼之战,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七章 进攻“红十月”厂和“街垒”厂,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对“街垒”厂和“红十月”厂的突击,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总结
参考资料
插图 Illustrations 温馨提醒 Warm reminder 指文公众号 客服微信号 关于发票
本店提供电子发票,如需要请在提交订单时备注好发票抬头,纳税人识别号以及邮箱或者手机号。 关于发货
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每日15:00点以前的订单当日发货,15:00点以后的订单次日发货,周末及节假日期间订单,会在节后按照订单先后陆续发出!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精装勋章版)》 序章:硝烟中的前奏 1942年的夏天,炙烤着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这座以苏联最高领导人命名的工业重镇,如同棋盘上的关键棋子,吸引了纳粹德国的全部目光。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行动已在苏联腹地犁开一道道血痕,但斯大林格勒,这座连接高加索油田和苏联腹地的战略要冲,成了他征服之路上的下一个、也是最致命的阻碍。 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的宏大叙事中,第一部《血与火的洗礼》已经为我们描绘了战争爆发初期,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如何在一夜之间从安宁走向炼狱。市民们在猛烈的轰炸中四散奔逃,士兵们在街头巷尾与入侵者展开殊死搏斗,那些曾经熟悉的地标,如今化为断壁残垣,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和绝望的哀嚎。然而,在那绝望之中,一种顽强的抵抗精神也在悄然滋长,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埋下了伏笔。 如今,《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将我们带入这场战役最激烈的核心。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阵地争夺,而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民族意志的终极碰撞。德国国防军,这支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钢铁洪流,将在这里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击。而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们,无论是身经百战的红军战士,还是拿起武器的普通市民,都将以血肉之躯铸就一道道钢铁防线,用生命捍卫他们脚下的土地。 第一章:钢铁洪流的锋芒 1942年8月23日,德国空军对斯大林格勒发动了地毯式的战略轰炸。成千上万的炸弹倾泻而下,瞬间将这座城市变成一片火海。烈焰熊熊,浓烟滚滚,曾经繁华的街道被夷为平地,无数家庭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但即便如此,斯大林格勒的抵抗并未因此瓦解,反而被烈火点燃了更炽烈的战意。 德军第六集团军,在保卢斯元帅的指挥下,如同苏醒的巨兽,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发起猛烈攻击。他们的目标是迅速攻占城市,打开通往高加索油田的道路,并切断苏联红军的后勤补给线。装甲部队在步兵的掩护下,如同一柄锋利的匕首,试图刺穿苏联的防线。坦克的轰鸣声、机枪的扫射声、炮弹的爆炸声,交织成一曲死亡的交响乐。 然而,这座城市本身,也成为了德军最强大的敌人。在德军眼中,斯大林格勒本应是一块易于啃噬的骨头,但他们很快发现,这里布满了无数的陷阱和难以逾越的障碍。残破的建筑,变成了天然的工事;扭曲的钢筋,成为了等待猎物的利爪;废弃的工厂,隐藏着无数冷酷的狙击手。每一寸土地,都在为保卫者们提供着掩护,也为侵略者们布下了死亡的陷阱。 第二章:巷战的绞肉机 当德军冲进斯大林格勒的市区,他们才真正领略到“巷战”的残酷。这里没有开阔的战场,没有明确的战线。双方士兵如同在迷宫中作战,敌人可能就隐藏在下一个街角,或者身后的废墟之中。一栋建筑、一个房间,都可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一场血腥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苏联红军,特别是他们的老兵,对城市作战的技巧已炉火纯青。他们擅长利用复杂的城市地形,设置伏击,用少量兵力消耗甚至歼灭数量占优的敌人。狙击手成为了德军的噩梦,他们如同幽灵般出现,精准地射杀着对方的军官和机枪手。而苏军的工兵部队,则在废墟中挖掘战壕,连接地下室,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 对于德军而言,斯大林格勒的巷战是一场噩梦。他们习惯了闪电战和大规模的装甲突击,但在狭窄的街道上,坦克的优势被大大削弱。步兵必须在巷战中承受巨大的伤亡,每一次推进都伴随着生命的代价。建筑物内部的争夺尤其惨烈,士兵们赤手空拳,或者使用刺刀和手榴弹,在黑暗和烟尘中厮杀。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闪电战”在这里变成了“绞肉机”,吞噬着德军的生命。 第三章:绞索收紧 在斯大林格勒城内战火纷飞的同时,在城市之外,一场更为宏大和决定性的战役正在悄然展开。苏联最高统帅部,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和挫败后,开始集结力量,策划一次反攻,一举将围困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包围并歼灭。 这就是著名的“天王星行动”。在朱可夫元帅等杰出指挥官的策划下,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南北两翼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和装备。他们选在德军防御相对薄弱的区域,利用严寒的天气和广阔的草原,发动了史无前例的钳形攻势。 11月19日,进攻开始了。预先集结的装甲部队如同两把巨大的镰刀,从南北两个方向疾速推进,绕过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德军,直插其后方。德军指挥部对此毫无防备,甚至对苏军的意图判断失误。当他们意识到危机时,已经为时晚矣。 仅仅几天之内,两支钳形攻势就成功汇合,将保卢斯元帅指挥的第六集团军及其他相关部队,约30万人,牢牢地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及其周边地区。曾经不可一世的钢铁洪流,如今成为了苏联军队手中的猎物。 第四章:被围困的囚笼 被包围后的德军,陷入了绝境。斯大林格勒的严冬,比巷战的残酷更加致命。刺骨的寒风、漫天的大雪,让德军士兵的处境雪上加霜。补给线被切断,弹药、食物、药品都变得异常稀缺。士兵们穿着单薄的冬衣,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瑟瑟发抖,许多人因饥寒交迫而死亡。 希特勒拒绝了保卢斯元帅突围的请求,并命令他坚守阵地,等待救援。德国空军试图通过空运为被围困的部队提供补给,但由于规模有限,而且遭受着苏联空军和高射炮的强大阻击,空运的效果微乎其微,杯水车薪。 在被围困的“锅里”,德军士兵的士气开始瓦解。曾经的骄傲和自信被饥饿、寒冷和绝望所取代。内部开始出现疾病蔓延,医疗条件极差,伤员得不到及时的救治。然而,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依然有许多德军士兵,出于军人的荣誉感,或是在长官的威逼下,继续进行着徒劳的抵抗。 第五章:反攻的号角 在包围圈之外,红军并没有放松警惕。他们开始收紧包围圈,并不断削弱被围困德军的实力。而对被围困部队的最终歼灭,也成为了红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 1943年1月,红军发起了“小土星行动”的后续攻势,旨在粉碎德国人试图突围和解围的任何企图。同时,在斯大林格勒正面,红军也展开了对残余德军的强大攻势。 曾经象征着纳粹德国强大军事力量的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寒风中,如同枯叶一般凋零。士兵们在绝望中等待着最后的审判。曾经的荣耀,如今化为悲惨的命运。 尾声:历史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不仅是一部战争史诗,更是对人类勇气、牺牲和意志力的深刻描绘。它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普通人所能爆发出的巨大能量,以及国家民族为了生存和自由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它彻底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士气,并为最终击败纳粹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座城市,也成为了无数烈士鲜血浸染的圣地,它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类反抗法西斯暴政的历史丰碑之上。 《决战》这一部,将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场决定战争走向的宏大叙事,从战前的暗流涌动,到战火初燃的残酷,再到惊心动魄的巷战,以及最终决定命运的反攻。每一个场景,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珍贵。 精装勋章版的推出,更是对这场伟大胜利的致敬。精美的装帧,搭配独特的纪念勋章,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珍贵的收藏品,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以及对那些为了自由而战的英雄们的永恒纪念。翻开这本书,您将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是在触摸一段历史,感受一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