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著)——品读中国书系之三
作者:易中天 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32120178
字数:206000
页码:258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本书的写作,除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guo家的起源》是重要的指导性参考书外,许多研究这一问题的著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主要的有:福柯《性史》,莫里斯《裸猿》,唐娜希尔《人类性爱史话》,费孝通《生育制度》,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闽家胤主编《阳刚与阴柔的变奏》,吴诗池、李秀治《中国人的婚姻观与婚俗》,姜绪源《中国妻妾》,孔庆东《青楼文化》,其中尤以刘达临先生的《中国古代性文化》资料为翔实,极具参考意义。此外,还引用了周国平《守望的距离》和杨东平《城市季风》两书部分观点。限于本书体例,参考引用部分不能一一注明,只能依照国际惯例,开列书目在此,并致谢忱。
本书主要是写给普通读者而专家看的,许多观点都未能深入展开论证。读者如有兴趣深究,请参看拙著《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和《闲话中国人》(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
本书除对中国人的两性状态和两性关系进行了描述和剖析外,第三章还对人类和中国人两性关系的历史用作者自己的眼光作了回顾和检讨,第九章则对男女关系以及爱情、婚姻、家庭、人性等问题发表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仅仅只是作者自己的回顾和检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并不强求读者同意。知我罪我,一任诸君。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
编辑推荐
女人有母性,有女儿性,所以女人爱英雄。英雄孔武紧强、成熟可靠,能满足女人的女儿性;英雄爱犯错误、易受伤害,能满足女人的母性。男人喜欢的也正是一半像女儿一半像母亲的女人。女人像女儿,可以让男人觉得自己是成功的英雄;像母亲,则可以使他觉得自己是受伤的英雄。成功也好,受伤也好,好歹都是英雄。
本书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对中国两性关系,婚姻制度,男女形象及人格进行了深刻剖析。全书涉猎多种学科,援引大量史实,是以随笔体优美文风创作学术性专著的典型范例。 易中天以详实的史料雄辩地剖析了:中国的性崇拜与中国的祖先崇拜的关系?为什么中国的传统婚姻没有爱情?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是“美女配才子”,而西方的传统是“美女配英雄”?……
目录
章 男人
一 奶油小生
二 江湖好汉
三 忠臣孝子
四 大老粗与小白脸
五 寻找男子汉
第二章 女人
一 贤妻良母
二 弱女子与女强人
三 淫毒妇与贞烈女
四 嗲妹妹与假小子
五 二十世纪新女性
第三章 性
一 神圣祭坛
二 从禁忌到贞节
三 从图腾到祖宗
四 等级与配额
五 设男女之大防
第四章 夫妻
一 形式与内容
二 所谓“明媒正娶”
三 无爱之婚
四 无性之恋
五 恋丈夫与怕老婆
第五章 姬妾
一 妻与妾
二 妾之地位
三 “妻不如妾”
四 妒妇与宠姬
五 “妾不如婢”
第六章 娼妓
一 起源与类别
二 青楼的功能
三 “婢不如妓”
四 风雅与才情
五 铜臭与血腥
第七章 情人
一 “妓不如窃”
二 怀春与钟情
三 私奔与私通
四 偷情种种
五 捉奸心理
第八章 闲话
一 荤话与风话
二 微妙关系两种
三 孤男寡女
四 离婚与再婚
五 “窃不如说”
原版后记
新版后记
三版后记
拿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这本书,我最先想到的便是它可能涵盖的广度。这个“中国”二字,本身就蕴含了太多地域、文化、历史的差异,而“男人”和“女人”更是人类社会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二元对立,它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又会碰撞出怎样绚丽而复杂的火花?我猜测,作者可能试图勾勒出一种宏观的图景,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中国男性和女性形象的演变。例如,从古代的父权社会,到近代受西方思潮影响的妇女解放运动,再到当代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曲折和斗争?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分析他们在各自时代所处的性别语境下的行为和选择?我更期待的是,作者是否能够深入挖掘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文化基因,比如儒家文化对男性承担家族责任、女性温良恭俭让的期待,是否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的中国人?抑或是,现代社会中的“大男子主义”和“小女人”情结,究竟源于何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中国男人和女人,在集体叙事中,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反过来塑造历史的线索。它或许是一次关于民族性格和社会结构中性别角色的深度解码,是对中国社会肌理的一次大胆而细腻的探寻。
评分《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这个书名,总让我联想到一种关于身份和认同的探讨。在快速变化的中国社会,男性和女性的身份认同是否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当代中国男女在自我认知上的变化。比如,当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经济上的独立,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也在悄然改变?男性的传统“顶梁柱”形象,又在怎样的社会压力和个体选择下,面临着新的定义和挑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代际差异的讨论,比如,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的中国男女,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接触到的信息、经历的社会环境,都可能导致他们在性别观念、婚恋观、人生选择上产生巨大的差异。他们是否会因为这些差异而产生隔阂,又是否会在彼此的理解和包容中,找到新的平衡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身份认同的背后,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压力的影响,还是文化观念的演进?它或许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在寻找自我、定义自我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评分听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这个书名,我立刻就产生了一种对文化差异和地域特色的遐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必然也会影响到当地男人和女人的性格特质、行为模式以及彼此间的关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这种多样性。比如,北方男人的粗犷豪迈,南方女人的温柔婉约,西部男人的坚韧不拔,东部女人的精明干练,这些是否会在书中有所体现?不同地域的家庭结构、婚恋习俗,以及男性和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也会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还会探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民俗活动,以及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男女形象?比如,某个地区对女性的要求更传统,某个地区则相对开放,这些差异又会给当地的男女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读到那些来自不同地域的、关于中国男人和女人,关于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如何生活、如何相爱、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的,充满地域风情和文化韵味的故事。它或许是一次穿越中国大地的文化之旅,一次对中国社会性别生态的生动写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光是看书名,就足够勾起我无限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这两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群体,其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个角度来切入?是历史的宏大叙事,还是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是社会变迁对性别角色的重塑,还是文化基因深埋下的性别观念?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展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中国男女的真实生活图景。比如,在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模式下,男女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处之道?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和社会的动荡,男人的救国情怀和女人的解放运动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的进程,又给中国男女的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和改变?他们的婚姻观、爱情观、事业观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鲜活的个体案例,讲述几个不同的人生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坚持,也有妥协,用他们的经历来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中男女的真实生存状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读到那些关于中国男人和女人,关于爱与责任,关于梦想与现实,关于家庭与社会,那些我未曾想象过的,又似乎早已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动人篇章。
评分对于《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这本书,我的期待是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描绘。我希望它不是那种冰冷枯燥的社会学分析,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来展现中国男女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很多细小的、不起眼的场景,比如集市上讨价还价的夫妻,田埂上劳作的农妇,工厂里加班的年轻男女,或者是在饭桌上,不同年代的男性和女性,围绕着家庭、工作、孩子,进行着怎样的对话?我尤其好奇,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和不易中,中国男人和女人是如何维系彼此的关系,如何承担责任,又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幸福的?书中是否会描绘一些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关系,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婆媳之间的微妙相处,夫妻之间日久生情的默契,亦或是那些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情感暗流?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里,看到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中国男女,他们如何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努力地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体验着爱情的甜蜜、婚姻的责任、亲情的温暖,以及人生的种种况味。它或许是一幅幅由无数普通人串联起来的,关于中国式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的,细腻而动人的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